读后网
标题: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打印本页]
作者:
阅读以后
时间:
2015-8-29 22:01
标题: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作,他在自己的著作中,用独特的视角,把明朝晚年的公元1587年,即万历朝十五年,作为切入口,把这一年看似歌舞升平,实则上通过许多事件又蕴含、预示着大明王朝已经走到尽头。黄仁宇在书中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
本书选择了六个人物为范本:事事不能自己做主到长期沉默怠政的万历皇帝、权倾一时的第一首辅张居正、有君子古风的第二首辅申时行、性情古怪的官员海瑞、孤独将领戚继光、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学术界的轮廓和弊病,宫廷变迁,官吏生涯,方方面面进行了详实的剖析、精到的论述,写出了明代社会的深刻变化,也洞察了中国历史的特点及先天缺陷。
在细细阅读的过程中,一个最鲜明的感觉就是:黄仁宇先生把明史吃透了,也把两千年的中国官场看透了。其思想的结晶有如山间清泉,汩汩地朝外冒。诸如"一元化的思想基础则是两千年来的孔孟之道"、"成千成万的官僚,在维护成宪的名义下保持各方面的平衡,掩盖自己不可告人的私利"、"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等等,不得不佩服其见识切中肯綮。此外,《万历十五年》与其他同类的书相比,阅读无阻滞。其文字整体上较为朴素,叙述也通达流畅,更亲近读者。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事情的发展往往带有其“两面性”。小时候学习中国历史,会把历史简化,光凭书本上所陈功过评论各历史人物的成就,更在他们身上赋以“善”、“恶”的二元道德标准。真正的情况是: 历史人物的主张、行为、下场,都是历史的安排使然,可以肯定的是,那是根据身处境况里的最佳判断。当时他们身处的位置给予他特别的指引,启发他们做出或是流芳百世甚或是遗臭万年的重要决定。
作者:
沁梦雪飞
时间:
2016-8-2 08:16
读《万历十五年》,让我这个本没有历史观的人耳目一新,脑洞大开。作为“一本老的好书”,成功地帮我释放了仇恨,对那些刻板乏味的“新的烂书”——历史教科书的仇恨。恰好前几天还和朋友发牢骚:我们学习历史的过程其实并没有帮助我们形成历史观,历史课本用千篇一律的套路式手法麻痹了我们的神经,遮蔽了我们的视野,当然也怪自己不求甚解。
黄仁宇的《万》的开篇和叙述方式在我看来具有《百年孤独》之于小说写法的魅力。将历史抽丝剥茧,娓娓道来,活生生的一个个历史人物跃然纸上。没有读过类似的书,会让人产生时空错觉,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万历皇帝的无奈和任性;海瑞、戚继光从政治军的理念;张居政的成与败……拉近了我们与历史人物的距离,阅读感觉上像小说一样容易上手。
可惜黄先生的大历史观:历史上表面看来极易忽视的事件(这正是我们的教科书所干的事),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由于我知识的匮乏和认识的片断性,所以无法融会贯通。甚至还有一些不同与作者的看法。
他写作本书的落脚点是,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无法补助技术之不及。我反倒认为,在我们没有更加系统、科学、完善和有效的制度之前,不妨放低身段,用好这几千年的精华。当今的很多组织追求的高、大、上,实际上是空中楼阁,远远没有中庸的申时行来的实在。当然,这一点都不会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好感和认同。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欢迎光临 读后网 (http://www.duhougandaquan.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