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5507|回复: 0

【樊登读书会】樊登老师讲书诀窍大揭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 14: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强推《安息日》,超级超级有趣,两个小机器人进城的故事hhh。就感受上来说,它在我心里和哈利波特上同一水平的,剧情流畅感情都很有趣,不是只有爱情,亲情友情,还有对世界的爱,一部非常暖心的成人童话。“脱下厚重而华丽的王冠与礼服,他便与他相逢于乐园了。”
自从2015年和樊登读书会结缘之后,就时常在【樊登读书会】APP上面和樊登老师“邂逅”。
樊登老师讲的每一本书,我都听过,部分书还会反反复复的听,有些书能给我带来心态的转变,有些书能给我带来灵感的迸发,有些书能给我带来思想的升华。
之前我还根据自己对樊登老师讲书技巧的分析,写过一篇《樊登老师讲书诀窍大揭秘》的文章,很多人看了之后都会心一笑。
延伸阅读:【樊登读书会】樊登老师讲书诀窍大揭秘
我也会在《化书成课》的课程中,时不时提到樊登读书会,尤其是当学员带到课堂上来化的书,恰好是樊登读书会讲过的书,这种情况下,通常我会建议学员去听一听樊登老师是如何讲这本书的。
当然,我也会提醒学员,听完之后,还是要跳出他人的思维框架,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经验,把这本书经过内化和延伸之后,再用“化书成课”的技术来进行“演化”。
有时候会遇到有学员提问说:“化书成课和樊登读书会讲书是一样的吗?”
“不完全一样。”
“不都是把一本书讲出来吗?怎么会不一样呢?”
无数次和学员之间进行这样的交流、碰撞、探讨,是好事儿。既能帮助学员明确不同的知识产品之间的差别,也越来越能够厘清“化书成课”的价值点。
那么,“化书成课”和樊登读书会讲书,究竟有啥不一样呢?

既然要说“化书成课”和樊登读书会讲书的区别,那么就先来说说两者的异曲同工之处。
第一,都是输出倒逼输入。
樊登读书会里面的讲书人讲书和我们“化书成课”,都是一种输出,但又不是单纯的输出,而是对输入过程进行处理之后的输出。
输入和处理是讲书或者化书成课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前提。 没有输入,没有处理,谈不上输出。
其实当你在输出的时候,就是在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这个知识框架有多庞大,取决于你要输出的内容和思想有多少。
说到底,这是一个不断重构知识和修炼自我的过程。无论是输入、处理还是最终输出,都考验着化课者/分享者对知识的积累、调动、实践、思考和沉淀。
第二,都会把书中的知识点转换成案例,来方便学习者吸收和理解。
无论是讲书人分享自己对书的见解,还是【化书成课研习社】的伙伴分享自己“化书成课”的课程,每一场分享的成败,其实来自你对听众有多了解。
如果多用学习者喜欢的语言和案例去讲,就容易和学习者之间拉近距离和引发共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听懂比讲得对更重要。
所以无论是讲书还是化书成课,都会设法把书中的知识点转换成案例。
案例是为了激活学员的经验,所以案例的设计通常和学员的经历经验相关,让学习者很容易有带入感。
第三,都会基于原书内容,适当拓展,延伸到和书中内容相关的知识点。
比如说,樊登老师在讲《OKR工作法》这本书时,会延伸讲一些领导力方面的内容;
比如说,樊登老师在讲《增长黑客》这本书时,会延伸讲一些创新方面的内容;
比如说,樊登老师在讲《反脆弱》这本书时,会延伸讲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化书成课也是一样。
比如,《化书成课》第16期学员吴利华把《从优秀到卓越》、《瞬变》、《用系统来工作》这三本书化为《跳出问题泥潭—最实用的问题解决之道》一课之后,延伸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
《化书成课》第7期的学员李曼把《超级运营术》、《上承战略,下接人才》、《名企人力资源最佳管理实践》三本书化书成课之后,延伸出了企业HR用产品思维做运营的课程内容。
通过对书中知识进行深度拓展、横向拓展、纵向拓展,就能实现这样的延展。
说完了樊登读书会讲书和化书成课的相同之处,接下来,我们来探寻一下,化书成课在哪些方面和樊登读书会讲书不一样。

第一,讲书通常会依照原书的结构框架来讲,而运用“化书成课”的技术化出来的课程,和原书结构不一样。
为什么“化书成课”的课程结构,和原书中的结构不一样呢?
因为,我们在化书成课的过程中,把书中的知识进行加工优化重构之后,最终形成的,是融合了我们的个人经验、个人思想和书中精华的一套全新的知识体系。
认知的形成很像是一个拼图游戏,化书成课的过程也像是一个拼图游戏,你对书中内容的认知、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你多年沉淀的经验、你根据书中内容产生的联想、你和他人谈到这本书时产生的新观念......都是碎片。
化书成课的过程就是把这些碎片拼在一起、让它们合并起来创造价值的过程。
所以,化书成课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知识体系的简单传递,而是两套思维系统的相互碰撞,是两套知识框架的共同升级。
你去讲授“化书成课”的课程,你的学员得到的是思想和方法,而不是这本书的学习大纲。

比如《化书成课》第14期的学员安语老师,化了《产品故事地图》和《销售就是卖故事》两本书为《用故事性思维引爆顾客购买力》的课程,课程结构是:
1、为什么要用故事卖产品?
2、故事结构搭建的三重门
3、故事情节必备的六元素
4、传播故事的双重技巧
这个课程结构和两本书中的结构都不一样,但这个结构却是符合学员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的结构。

第二,讲书人讲书时,往往会直接引用书中的案例,而“化书成课”的课程,会把书中的案例/故事/理念,转化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15期的一位学员在《化书成课》课程中,通过对书中讲的一个故事进行筛选、萃取、提炼、加工,把书中的故事转化成了【提高共情力的五步法】:
1、接纳对方的情绪
2、表达对方的情绪
3、和对方一起探索引发情绪的事由
4、挖掘出事件中的正面信息
5、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注意,这个“提高共情力的五步法”是书中没有的,是这位学员,根据书中的一个故事,运用“化书成课”的技术转化而来的。
《化书成课》第20期学员——崔雪莲老师,开发了一门《4步帮你摆脱“手机控”》的课程,这门课程是通过《非暴力沟通》和《正面管教》两本书转化而来的。
也许有些看过这两本书的人会说,《非暴力沟通》和《正面管教》两本书里面,并没有提到如何摆脱“手机控”呀?
的确,但是,只要运用“化书成课”的转化技术,就能把书中的理念,迁移到其他领域,形成其他领域的做事方法和思路。

第三,讲书通常是讲一本书,而化书成课,通常是化多本书为课程。
我经常在做企业内训的时候,会让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中通过集思广益和团队协作,来共同完成一个课程的开发任务。
有时候,一个小组6个人,每个人带来的,都是不同类型的书。
有的人带的是沟通技巧方面的书,有的人带的是心理学方面的书,有的人带的是互联网行业分析的书,有的人带的是小说故事类的书,有的人带的是名人传记的书......
但是,学了《化书成课》的课程之后,一个小组可以把他们带来的各种类型的书合并起来,开发成一门课。
这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很简单,只需要转换一下思路:所有的书,都是我们开发课程过程中,所需的素材。
在你的素材盒子里面,有很多的小球,有些小球是你在某方面的经验,有些小球是你对某个事物的认知,有些小球是书中的某个知识点……
在开发课程的时候,你可以从盒子中抽取出适合的小球来组合,同样的,你也可以把不同书中的不同知识点变成小球装在盒子里面,灵活的为你所用。
课程中要涉及到什么样的知识点,要设置什么样的案例,要设计什么样的学习活动,不是根据我们手中的这本书来安排的,而是根据你要达成的课程目标和学员需求来进行配置的。
相当于,我们不是“以书为本”来开发课程,而是“以学员为本”来开发课程。
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不要被“化书成课”的那本书局限了你的思维,要根据培训目标和受众对象的需求,来变换授课内容,调整授课方式。

第四,讲书是一种分享,而“化书成课”不仅是一种分享,更是一种体验。
“化书成课”的课程中,会设计体验感很强的学习活动,让学习者通过体验来获取新知。
《化书成课》第25期宁夏班有一位学员,在第二天下午的演练实践中,她“化书成课”的课程是关于倾听技巧的。
在课堂现场分享时,这位老师并没有直接分享倾听技巧包含哪些内容,而是设计了一个活动:
首先,把学员分成两人一组,一个人扮演讲述者,另一人扮演倾听者。
讲述者向倾听者分享一件最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时间为3分钟。倾听者在倾听的过程中,不可打断讲述者。
3分钟之后,让刚才这个活动中,扮演倾听者的学员凑在一块,分享自己作为倾听者的感受;扮演讲述者的学员凑在一块,分享自己作为讲述者的感受。
然后,老师让他们把刚才这个过程中的感受罗列出来,分别写在便利贴上,并贴在白板上。
白板左边贴的是倾听者的感受,白板右边贴的是讲述者的感受。
接下来,老师让讲述者和倾听者,交换位置,去看看对方写出来的感受都有哪些。
最后,所有学员回到座位,按最初的5人小组,分组探讨:
1、什么是有效倾听?
2、倾听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就这样,学员依靠自己的头脑风暴和思维碰撞,就总结出了一系列实用的倾听技巧。
之后,老师又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一些补充,学员便觉得更加完善,也更有意愿去实践应用了,因为他们潜意识里面觉得,这些方法和技巧都是自己探索出来的。
樊登读书会,本质上解决的是信息爆炸、时间和眼球不够用的问题,帮你筛选有用信息,并且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话语来供你吸收。
化书成课,本质上是帮助学员习得在某种场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产品的角度来说,一个订书机就是一个订书机,只有装订的功能,但“化书成课”的课程是多功能的,配合不同的对象、场景、需求,会呈现出不同的功能。
无论如何,讲书和化书成课都同样有价值。
无论是讲书,还是化书成课,想要达成的目标,都是帮助学习者从0到1,从无到有,从混沌到清晰,从无序到有序。
读书能够为你开辟了一片美妙的空间,在这片空间里你可以无限的想象,进行自己的推论,做出自己的类比,形成自己的思想。
如果能把这样的思想输出,化为课程或者用讲书的方式,给更多的人带来价值和启发,那也会是人生的一件乐事。

丧病大学,我真的太爱了这篇!就是在大学考四六级考着考着丧尸来了,没有异能没有开挂超写实 太有代入感了,没有异能专业凑各个真的是各显神通,我看这个的时候真的笑掉头!!而且这篇文一点也不丧,真的是黎明前的黑暗,曙光其实一直都在。还群像,每个人都写的很真实而且灾难发生时主角二人处于矛盾分手中,但其实他们非常爱彼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10-14 07: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