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4-30 07: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细品生活本味——《人间有味》读后感
原创 燕子老师爱语文
细品生活本味——《人间有味》读后感
文|燕子老师
生活,本身就是纷繁杂冗的。就看自己怎么对待。
——题 记
01
生活中的生活味
人,有时总被情绪左右,而忘记了生活之美。
翻开《人间有味》,浓浓一股生活味扑面而来。作者家乡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羹一饭,化成文字,带着特有的芬芳,将读书之人围绕,围绕。让你不由慨叹,这生活中的繁琐细节,也能如此细腻地写成文字。
生活中,不缺少生活味,只是,我们有时赶得太急了,没有好好品味而已。
读着书,不禁想起来去年的一件趣事。
那时,正好在宁波参加活动。
一夜,和舍友出去散步,在本就荒凉的住地,瞥见一家小小的店面,上书“天台小吃”。肚中有些饿,看到这字号,感觉又强烈几分,于是,我俩信步进去。
店很小,只有四张桌子。桌上什么都没有,干干净净。
店里面,有一个窗子,将厨房隔开,也正好上菜。窗上的墙面,店中各色小吃分列其上,价钱标得清清楚楚。其中一款,名为“饺饼筒”,从没听说过。便和同伴约好,要上一个,尝一尝。
不大工夫,“饺饼筒”和汤都端了上来。我俩正兀自纳闷,为什么没有餐具?服务员拉开桌子一侧,干净的餐具一样一样出现在眼前,干净,有序。
最有趣的还是“饺饼筒”了,细细的饼皮,用油煎过,金黄金黄,里面的馅料也是足足的。粉丝、笋丝、胡萝卜丝、香干……各种蔬菜,还有几片五花肉,一片猪肝!咬上一口,真是齿颊留香。
于是,便追问这东西的做法,店家简单介绍了一下,告诉我们,想吃可加微信。内心不禁喟叹,现代科技,真是缩短人与美食的距离,微信订餐,顺丰送达。
回家后,总是念念不忘,曾试过,但终究不是春饼,也没有新鲜的当地笋子,做不出那般味道了。
02
生活中的文学味
作家的生活是文学,作家的文学是生活。
《人间有味》有生活味,更有浓浓的文学味。
杜诗云:“无声细下飞碎雪。”快刀如飞,上下挥动,刀落处,一片细细的银白鱼肉丝,静静地躺在砧板上,等待着入汤,幻化成舌尖上的美味。
自古至今,很多文人好美食的。
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他对美食的要求。
“秦烹为羊羹,陇馔有熊腊。”热爱生活的苏东坡一生坎坷,屡受贬谪,但他很少浪费时间伤神,贬到哪儿吃到哪儿,从猪肉到荔枝,即使是一不小心便会有毒的河豚,竟也是要试上一试。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据说,诗人最爱吃的是孟浩然。富贵荣华相比较吃而言,只不过是浮云罢了。
更不要说《红楼》中人,吃食、饮茶,更兼具文人豪门之势了。
爱美食,也许是人之共性吧!
这段时间,学生们居家学习,和父母一同尝试做个菜,相信,他们会做好,也会将这个过程写好。不信,可以试一下。不过,写时不要当成任务,如果命题为《介绍我做的一道菜》,要求一张照片,配一段小菜谱,不提作文二字,也许孩子们会有更精彩的表现呢!
03
生活中的哲理味
“地域文学实际上是儿童文学,——一切文学达到极致,都是儿童文学。”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往往在他们还没有学习太多遣词造句的时候,嘴里说出,笔下写出的句子却让成人惊为经典。只可惜,在孩子们慢慢长大,接受太多成人教化的同时,那种灵性、活跃的文字,却再也创造不出来了。
“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种东西?”和“这样的作品能写?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作品?“
文学即生活,生活中纷纷扰扰之事,如无有碍观瞻,皆可化为文字,记述一二。生活是纷繁复杂,文学也是百花齐放的。“阳春白雪”可写,“下里巴人”也可入文字。
“你手中有一支笔,怕什么!”
此书中,沈从文先生这句话我牢记于心。虽然,我没有才气,也缺乏毅力。
在敲这些文字时,一同事微信于我,说她每天也写点,我不禁为她点一个大大的赞。恰好,另一同事也说,她想写教育日记,记录女儿生活,我也真心地向她伸一个大拇指。是的,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想成名成家,只想用文字记录每天的生活、每天的成长。恰像汪曾祺先生说的: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也像王维审老师说的:让少数人去追求权威吧,我们去寻找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