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546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4 08: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也推一篇文,是片尾同一作者fox写的,叫 杀戮秀 。我喜欢它的一点是它的文笔真的非常好,语言文字特别有张力!还有就是世界观也满新颖的,主角二人感情线也水到渠成,很自然(是那种绝对信任,强强并肩作战,我守护你你保护我,可以将身后完全托付给对方的爱!) (但这篇文世界观实在是太黑暗了,而目有一些血腥场面,主基调有点压抑,可能会引起人的不适,up根据个人接受程度观看)
  《为何家会伤人》-----
  “父母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 读后感
  一、作为母亲应该进化爱的方式,更多地考虑儿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回想我与儿子的相处,更多的时候我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看问题,没有考虑儿子的感受。总以“我是为你好”的名义,大包大揽他的相关问题,没有听听他自己的想法。殊不知,即便是十几岁的他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灵魂,应该让儿子展现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了,那也是他在对外界事物的做出的探索。记得在儿子蹒跚学步的时候,我总是鼓励他尝试,在孩子懵懵懂懂初识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也是很有耐心。为什么到现在,孩子才十几岁的时候,我却拿成人的眼界、标准来要求、约束他,不能等他慢慢成长。最终是孩子要学会走路、吃饭、认识世界,适应周围。我不能代替他成长,我要放手,慢慢培养他成长适应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孩子出问题了,必然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相关原因。听了老师的答疑解惑,忽然明白,孩子的问题,都能从家长身上找出相关原因。孩子在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还在会将与父亲的相处方式延伸至与他人的相处方式上来。平时,在家我爱唠叨,当着儿子的面数落丈夫的不是,抱怨声声。现在从儿子的形容动作里我可以看到我的影子。通过孩子这一面镜子,我可以照出自己,原来真的不是孩子的原因,是我自己错了。
  三、父母用转嫁压力的方式,控制住了孩子。的确,儿子长大了,不再是小时候的跟屁虫了,作为母亲的我没有及时成长,调整心态,潜意识里怕失去儿子,想依旧掌控他,就以爱的名义,转嫁压力给他,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控制他的目的。不分析不知道,原来如此,我依旧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的需要。
  四、父母的压力远超过教师,是孩子们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知晓这一点后,我尽量不去唠叨儿子,告诉他只要他天天快乐着就好,十几岁的青春岁月,不要老是拧巴这过日子。想想我也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那时我们最烦恼父母什么。现在我却不由自主地做那些曾经令人讨厌的事。
  五、改善与丈夫的关系,把情感重心从与儿子的关系转移到与丈夫的关系上来,让丈夫来填补我的情感需要。在原生家庭里,应该是等边三角线的模式。而我却忽视了夫妻关系,情感的天平倾斜于孩子。经常与丈夫发生大小矛盾,觉得有孩子足矣,与儿子关系密切,站在一条线上,与丈夫是对立的。却没有想到,儿子会模仿我们的行为方式,并潜移默化的用于他的行为方式上。与其指责孩子,不如改变自己。通过我自己的改变,不断地细小的变化,带动影响丈夫,促成家庭关系的和谐。当家庭关系和谐了,其他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是根本。
  小唐 2015年9月7日

题一个有点冷的文,长佩《太平长安》。权谋算计王爷攻和新科状元少年受,阅读体验也是剧情线感觉写的很好,但感情线可能有点模糊,我觉得是一见钟情互相吸引。因为是长篇古风破案所以伏笔都在后面,包括攻受的初遇。攻一直在保护受,受是成长型的一直在努力追上攻的脚步,到最后两人并肩走那一段真的很绝。我和up一样没什么雷点看这本所以应该没问题。这个作者写文不久写的这篇,我觉得刚开始写剧情线能这么好已经很不错了,她之后的文也是一直在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12-31 16:52:21 | 只看该作者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1-8 08:40:27 | 只看该作者
  恋爱是亲子关系的深刻复制,是和理想父母的又一次连接,但理想父母只是我们的投射,爱人并不是理想父母,他(她)是一个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当我们把他(她)当作一个独立的人看待时,那我们就给童年的错误一次治疗的机会,反之,则会带来分离的痛苦。

  家庭中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理解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体会感受对方思想,而揣测、评价、出主意则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待问题。记得一次因为儿子的作业问题,心里特别生气,跟老公打电话,吐槽了一番,当时他问我,“你想我怎么办?”我说“不想你怎么办,你听我说说就行了”。说完了,感觉心里舒坦了很多,其实如果他在我说话的时候,给我出主意或者评价,都会让我的情绪不能很多的宣泄,我很感谢他的交流、理解和接受我的感受。

  工作的规则是权利,家的规则是珍惜,理解和接受是抵达珍惜的途径。以前老公刚刚管理项目的时候,工作中压力大,事情多,每每总是将工作中的权利和情绪带到家中,曾经这是我们家的最大矛盾,经过我们多次沟通,相互理解,现在家庭和睦,很是喜悦!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夫妻关系的和睦,爱在家庭中流淌,家庭充满着爱,喜悦,和平,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榜样的作用,孩子也会向父母学习,分离则是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夫妻是共度一生的人。

  再黑

  正是因为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人生才有了意义。恋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其实,我们无意识种都将恋爱当作了治疗,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其表现是,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现实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当一个人不断为自己的人生作选择时,那么不管这些选择是对是错,他的生命都会因为自主选择而丰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会不断增加。只有作过选择,一个人才算活过。假如这个人的一生中都是别人在替他作选择,那么他的生命就没有意义,不管别人给了他多少东西,不管那些选择从理性上看多么“正确”,他都会因此而虚弱无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1-8 08:40:43 | 只看该作者
  寒露寒

  看不得孩子受苦,其实是自己的问题试问我们每一个当过父母的,有没有替孩子做过主呢?我相信答案都是肯定的。我们都觉得这是爱孩子的表现,父母看不得孩子受一点点的苦,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受苦,其实我们是不懂爱的,对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就容易视而不见。我愿意尊重孩子想法,但是也是未必事事尊重,有时多多一次次强调她要这样,我却一次次问那样可不可以,以后一定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要尊重孩子独立的选择,,不要一味的替孩子做事。因为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感觉到:父母看不到真实的自己,久而久之孩子们迷失了自己做决定的动力!解决方法是什么呢?我们要试着与自己“内在的小孩”和解,接纳这个内在的小孩,安抚它,理解它,静静地看着它,它只是我们心中的那个小孩,不是我们面前的这个独立的孩子。

  我本俗女

  书里提到,一个健康良好的家庭模式,基本的原则是爱和自由:“爱,令关系亲近;自由,令关系保持适当的距离。两者同时兼备,是一切亲密关系的真谛。”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父母只是给了孩子身体,他们不应该以孩子的精神父母自居。

  我自认大部分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开明的妈妈,但是读这本书的时候非常汗颜内疚,真希望时光能倒流几年,让我重新再爱孩子一次。书里说一个人自我评价的基础是童年时父母对他(她)的评价,父母分三种:第一种,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批评你;第二种,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忽视你;第三种,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最好的父母就是这第三种。“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这一点在他们越小的时候会有越好的效果。

  书中有一个观点我经常说在嘴上,但实际上做得很不够: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这一点真的非常重要,孩子犯了错误遇见麻烦,家长首先要学会聆听,而不是上来就摆出要纠正错误、解决问题的架势,否则孩子会觉得孤独,并再次受到伤害,反而变得逆反而固执。“言行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父母一定要静下心来,体会孩子的心情,给予关爱和理解,等孩子情绪稳定时再提出建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3 09: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