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13790|回复: 17

三国演义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7 17: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橘再见了,很抱歉做了这个决定,希望我们有缘再见吧。因为遇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对我影响比较大,所以和你正式道个别吧。真的挺舍不得你的,这么久了,能够认识你真的很开心。谢谢你带给我了许多欢乐和感动,谢谢你一直陪在我的身边。这次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饿了,我要去吃零食了,一会儿再来,拜拜。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全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全

  【学生美文】忠义,人之本 ——《三国演义》读后感
  城门,一道魁梧的身影屹立在门口,脸上的表情竟狰狞的骇人,嘴中在呐喊着些什么。啊,我听见了,他的声音,他喊得是义胆忠心!
  典韦,是曹操手下的一员大将,出现的次数不多,但留给我的印象却极其深刻——英勇善战,所向披靡,满腔热血,义胆忠心。
  他骁勇善战,在沙场上,杀死敌军无数。在渝水之战中,被叛徒盗走了双戟,待敌军杀入营中,惊醒后发现双戟不知所向,却丝毫不惧,奋勇而起,拿起士卒腰刀与敌对抗。虽然不幸被乱箭射死,但死前的那一声呐喊:“主公,快走!”让我却无法忘记。典韦死后,半晌竟无一人敢前进半步。他这种不顾自身生死,舍己为人的精神,这份忠心之火将永不熄灭。值得世人称赞、学习。
  这种人,世上还存在吗?
  我不知道,但我清楚,我不是这样的人,我身边的,也不是。这种人,如偌大海洋中的一叶小舟,如凤毛麟角一般,如辽阔天际中的一颗星星,太少太少。忠义,虽不时出现在人们的口中,“一辈子”的承诺也常常被人提起,但最终能实现的有几个?现在的人,大多只是贪图自身的利益,在灾难真正来临时,哪一个是尽忠尽义,不抛不弃?事情过后,事小道歉,各种理由说遍;是大,大不了再交一个。到最后能像典韦这样为义气舍生取义的人有几个?忠义不过是虚话、空话,这种情谊、品德已经俨然成了人们为求得平安度过一生而舍弃的贡品。人们情愿抱憾终身也不愿尽忠尽义,不愿去拼一把,去闯一次。要知道,闯不过,最多的是鬼门关,抛弃了,留下的是一生一世无数次让你坐立不安的来自心灵的折磨!

  忠义,是人之本,人有了忠义,才有了本,有了本,才有了属于你内心的良知,才能不悔的活在世上。“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精神的不灭,这才是真正的“人”。

呜呜呜有人知道月下桑太太吗,是晋江老太太了(?),文风慢热,一点点童话感,脑洞奇大,小说世界观非常完整,偏奇幻,甜文写手,《安息日》,《魔王》,《年长者的义务》都强推呜呜呜呜呜,如果有恐怖小说爱好者,月下桑太太早年写过短篇恐怖小说合集,网上搜名字应该可以搜到,有两个系列,都非常非常有氛围感,可以说是我目前看过的最恐怖的小说[藏狐]而且是纯恐怖文,没有感情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7: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读后感

  最近,我们班轰轰烈烈开展了“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我也看了不少,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还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令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唐代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塑造了近200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忠勇双全的关羽、宽厚仁义的刘备等人性格尤为突出。《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小说和历史文化小说,它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事,构思宏伟,手法多样,读来使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体验。

  “红脸大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风度不凡,波有英雄气概。”这句话描写的是忠勇双全的关羽。小说多处描写了他英勇无畏的英雄事迹,“刮骨疗毒”就是其中一则:

  关羽率军向樊城进攻,不料被曹军毒箭射中右臂。关平拔出臂上的弩箭,发现毒性已经入骨,关羽的右臂很快变得青肿,不能正常活动了。但关羽决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军,众人只好四处求医。忽然有一天,一个人从江东驾着小船,径直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字元化,要求面见关羽,来给他医治。关平一听,大喜过望。来人竟是天下闻名的神医华佗!关羽请华佗坐下,命人献茶,然后问华佗怎么治?华佗说:“我自有医治办法,只是担心君侯害怕。”关羽大笑道:“我视死如归,没什么好怕的。”华佗说:“立一根标柱,柱上钉一个大铁环。把手臂穿在铁环里,用绳子捆住右臂。我用刀子割开皮肉,刮去骨头上的箭毒,再敷上药缝合就没事了。”关羽称不用标注铁环,饮了几杯酒,人在与马良下棋。华佗取出尖刀,叫人在下面接污血,割开皮肉,用刀刮骨,发出了细细碎碎的声音。关羽脸上也没有痛苦的表情。伤好后,关羽设宴答谢华佗。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内心被关羽的镇定和顽强深深地震撼了。大家假设一下,如果自己是关羽,也会在刮骨疗毒时饮酒吃肉、谈笑下棋吗?我想,所有的回答几乎都应该是“不可能会”。

  记得几年前,我生病了,妈妈带我去医院检查。当我得知要做胃镜时,胆小害怕的我立刻放声大哭,死活不愿意,又哭又闹,妈妈连拖带拉才强行让我做完了检查。

  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关羽不畏艰险、镇定自若、乐观直爽的精神与性格,那我们也会变得坚强起来:面对困难,毫不惧怕。我们还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勿学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心理,只学刘备宽厚仁义、知人善仁的品质;勿学关羽的心高气傲,只学他的勇敢顽强、忠心耿耿……作为21世纪这个崭新时代的人,社会竞争非常激烈,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英雄精神,做祖国的栋梁之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7: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书中内容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临析,战争纷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三国逐鹿,造就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厚义气,骁勇善战的关羽,勇猛过人,粗中有细的张飞,才华横溢,心胸狭窄的周瑜,胸怀大志、知才善任的孙权,文韬武略、为人奸诈的枭雄曹操……

  其中我最敬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什么我最佩服他呢?因为他十分机智,就拿《草船借箭》那个故事来说吧

  那个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说不须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鲁肃十分担心。孔明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请鲁肃接二十条船给他。,每个船上都要三十个人,还要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的两侧。

  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周瑜了,说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起出发了。

  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军水寨。孔明令船只一字排开。军士擂鼓呐喊。曹军水军都督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心想一定会有埋伏,便让万余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当稻草人上的箭插满时。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调头迅速离开了。到了营寨,周瑜有点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数了数,的确有十万多只。从此以后,周瑜再也不为难诸葛亮了。

  诸葛亮用他的才智取得了心胸狭窄的周瑜的信任。这就是我最敬佩诸葛亮的原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7: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读后感350字(一)

  《三国演义》是一部较早的历史小说,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其中,我最欣赏诸葛亮,他机智聪明,用空城计退了司马懿率领的15万大军。他还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三顾茅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诸葛亮原本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平民,在南阳耕作,他见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打仗,诸葛亮认为刘备是可信任,可投靠的,于是用自己所有的力量来协助刘备。从此,诸葛亮就一直忠心耿耿,与刘备一起为蜀国效力,打了许多仗。

  在当今时代,诸葛亮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是他忠诚,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心耿耿为国家效力,不想一些人,见利忘义,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做得出来。第二是他勤奋学习,能正确灵活地使用学到的知识,虽然他年轻时在南阳耕作,但对天下非常了解,并且正确的分析当前形势。

  学无止境,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350字(二)

  今年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彩图本的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内容真是太精彩了,我一连看了三遍,还觉得不过瘾。现在,你只要任意指出书中的一幅插图,我就能马上说出这是描写哪一场战争的或是描写哪个英雄人物的。

  这本书人物描写栩栩如生,故事叙述有声有色。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周瑜,有阴险狡诈的董卓,曹操,还有英勇善战的关羽和赵云。其中,我最喜欢,最佩服的人物是诸葛亮。虽然周瑜和诸葛亮一样聪明过人,足智多谋,但是,他心胸狭窄,处处为难诸葛亮,想尽办法加害于他。竟然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枝箭,还要他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就按军法处置。而诸葛亮却以国家大事为重,顾全大局,从容应对,既巧妙地避开了周瑜的无端加害,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充满智慧的了不起的人物。

  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国演义读后感350字(三)

  今天读了《三国演义》使我认识了曹操,故事是这样的。

  袁绍听说董卓横行霸道,非常气愤,就写信给责备王允。王允就请大臣到家里商议,大家因无能为力而抱头痛哭。这是晓骑校尉曹操来了,说道:“哭能将董卓哭死吗?”他愿借王允的七星宝刀去杀死董卓。董卓视曹操为心腹,曹操趁四周无人就要下手,此时董卓突然翻身看到曹操举刀。曹操连忙跪下,诈称要献七星宝刀。曹操趁董卓分神之时逃跑了。董卓悬赏捉拿曹操。

  曹操逃到成皋时在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借宿,疑心吕伯奢要杀自己请功,便杀了他一家八口人,路上遇到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也一刀杀了他,并说到:“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个故事使我印象深刻。曹操本可以是一代枭雄,一统三国,但只因他的多疑和凶狠,使的身边的心腹纷纷离开。所以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心存善念,心怀感恩。

  三国演义读后感350字(四)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三国演义》,这本书真是精彩极了。

  三国演义顾名思义说的是公元三世纪以前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最后由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统一天下的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草船借箭”了讲述的是刘备。曹操这两个国家要开战。而刘备的国家却一时造不出那么多剑。后来诸葛亮说他有办法。并要列一份军令状。鲁肃好言相劝。而诸葛亮却一定要列军令状。后来。诸葛亮让他手下的人准备20条小船。并扎上稻草人。曹操的人马大多都是北方人。不擅长水战,而诸葛亮正好算出那一天一定有大雾出现,在开战的那一天。诸葛亮让将士们敲大鼓,那声音好想马上就要开战,操操哦啊马上下令放箭,而那些箭都扎到了稻草人身上。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

  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还明白了许多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7: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作文 | 六三班 崔冰倩:《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仰慕过行侠仗义的《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也深思过《红楼梦》里盘根错节的四大家族;品尝过《西游记》中有着令人羡慕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但令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有着各个计谋而不被任何人察觉的《三国演义》了。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那毫无疑问的就是诸葛亮了。他是蜀汉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左右。他是无人不晓的政治家、发明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战略家。他智勇双全、沉着冷静、知己知彼、胆识过人······

  最令我欣赏的部分就是刘关张三兄弟的桃园三结义了。他们共同的信念是——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当关羽听闻大哥刘备没死的消息后,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去找大哥,舍弃了曹操给的一切荣华富贵——宝马、金银珠宝、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好处,想让关羽留下。但他仍然坚持去找他大哥,他过五关斩六将,最后终于找到了他大哥,兄弟见面抱头痛哭,生死之情让人感动!

  《三国演义》这本名著,让我深感震撼。人物描写入木三分,情节跌宕起伏,越看越想看。我每当想到我国以前有这么多英雄豪杰,我都无比的激动与兴奋。

  他们有的为国家捐躯;有的不顾亲情去报效国家;有的行事莽撞,但粗中有细;有的才智超群,武艺高强。他们都有自己的风格气质,都有为忠于自己国家,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品质。

  《三国演义》让我增加了许多知识,了解了历史,三十六计,一计连一计,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如果让我去感谢一个人,那就是作者罗贯中了,他留给了我们这样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长篇巨著。

  《三国演义》让我久久回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7: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俊宇:我读《三国演义》

  读完一本三国演义,只觉心中仍涛涛回荡着万军阵前绝世武将拼斗时兵器的铿锵声和呐喊的厮杀声,还有立于大殿之上侃谈治国治军大道的军师平静的语音语调。但是,我最敬佩的是那些以独有魅力使文武群臣皆心悦臣服的诸侯王者,以从容的姿态坐在针毡宝座上,他们之中无一不是雄才大略者。

  袁绍出身在有四世三公之称的名门望族,他可谓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初期最有名气最有声望的一路诸侯,无论是军队还是将领数量都领先于群雄。他二十岁就已经做官,后来假意隐居洛阳,暗地里却结交了如张邈、许攸,曹操等有才谋的人。那时的东汉是一个宦官当权的时期,宦官集团迫害官僚,欺压百姓,使朝内外皆风声鹤唳。袁绍的目的就是为了组成一个政治集团打到宦官们的专权行为。在宦官集团的警告下和叔父袁隗的责骂下,袁绍依旧没有放弃内心的报负,暗中等待时机。

  上天只给有准备的人机遇,黄巾起义如同一柄巨锤打破东汉王朝这摇摇欲坠的锈鼎。时任大将军何进召门第显赫的袁绍就任校尉。何进与袁绍皆有意打压宦官,只可惜何进志大才疏,关键时刻不听袁绍的建议,最终导致身死。袁绍后来有抓住时机与同党领兵入宫假称奉诏杀死一干宦官,导致少帝被心怀不轨的人挟持外逃。袁绍欲快刀斩乱麻诛杀宦官,遇见不长胡须者不论老幼一律诛杀,故许多无辜的人被处死。一件本来的好事都变得更加糟糕,天下乱成一团,给了董卓这类野心家有可乘之机。袁绍这位后来的讨董盟主负有罪责。

  袁绍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无比莽撞的将领,但是到后来好像又转了性子,胆子是越来越“小”了。找董卓进京勤王的昏庸主意就是袁绍和何进出的,估计年轻莽撞的袁绍也没料到董卓会带这么多兵马,到了几乎人人都知董卓居心叵测。有人建议袁绍带兵袭击董卓,史书上记载袁绍在董卓强悍的军事实力下害怕了,到后来董卓废皇帝时袁绍始终敢怒不敢言,后来因恐惧而外逃。其实我认为袁绍此举实在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袁绍如果是身死当时,后也就不会有一个声名能震慑群雄的盟主带兵反董给董卓四面受敌的困境。袁绍如果真的害怕董卓,完全可以逃出去隐居,他为何还要冒这么大风险率领诸侯集体反董呢?况且当时袁绍还被董卓受了官职完全可以不理政事做个富家翁,可是袁绍没有这么做。他忍辱负重放弃了偷袭董卓大军这么一个成功率极小的计策,背上了胆小怕事的骂名,战战兢兢地召集诸侯讨伐董卓。在一代盟主的风头背后,又藏了多大的风险!若失败,袁绍几乎必死无疑。于是袁绍的外逃避免了董卓的疯狂报复和加大搜刮力度以扩充军备的可能,给以后的盟军减少了阻力。袁绍做了一个他一生中最正确的决定,他知道他自己的身份的重要性,四世三公!足以统帅诸侯,足以给大军一个正义的理由:“兴复汉室,讨伐董卓。”与其说袁绍胆小了,不如说他成长了。

  袁绍后来果然煽动起了各地兴兵的诸侯并被推为盟主。事与愿违,袁绍虽然贵为盟主,却怎么也指挥不动这支大军。各路诸侯其心各异,谁都要为自己谋划后路。打败董卓之后谁为主,谁又愿意将基业奉送而臣服?不仅这样,还有可能被人吞并,被诛杀。于是袁绍的联盟军空耗兵粮,最后这帮诸侯们一个个作鸟兽散,讨伐大业有始无终。这怪不得袁绍,就算是军神面对这样一支军心不稳的杂牌混合部队也要为难。然而袁绍自己都没想到这次讨伐造了个乱世枭雄刘备。

  相信大家都看过这样一个电视画面:外有一探子来报,说华雄带兵来攻。这时候有诸侯亮出自己的将领对敌,但是不过半柱香的功夫盟军将领就被斩了。这时候关羽非常神勇的站出来,刘备当然也站出来了,意思是说我二弟可以斩杀华雄。这时袁绍恼羞成怒,意思是我军中大将上去都不成,你个小兵还能翻了天?然后大骂尔等大胆之类的话语,然后曹操跑出来当和事老……

  为何袁绍会如此大怒呢?对刘备天生有好感的三国迷们每每跳出来大骂袁绍嫉妒贤才、治军昏庸和自大自满等等。我只是觉得我们把问题想简单了些,一代盟主在青年时期为了打压宦官都能够召集贤才形成政治集团的人会嫉妒贤才吗?在华雄难求一败时一个人甘愿一战难道就进行讽刺?作为一个枭雄是不会有这样的毛病的。我们再看关羽那形象,面如重枣、浓眉大眼、胡须飘飘,还手持一特重的青龙偃月刀。何人不觉得一股英雄气息逼面而来?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会想结交或招纳这样一个人而不是对其加以鄙视。但是刘备的自我介绍就要好好琢磨一下,他仗着自己姓刘就说是中山靖王之后,当世皇叔,帝室之胄!袁绍能够当上盟主显贵于群雄的资本就是他“四世三公”的身世,刘备在诸侯前说他是帝室之胄简直是踢场子,意思不就是他刘备更有资格当这个兴汉的联盟盟主吗?于是袁绍害怕了,看这摸样这关羽是有点本事,若其一战功成而刘备依仗这大将的声威和他自己的身世不还得爬到自己头上?所以袁绍破口大骂其狂傲并之后一直想把刘备软禁起来。刘备这个人杀也杀不得,放也放不得!

  还有一种猜想是袁绍真喜欢关羽这将领,但是在场诸侯怕也会有这个意思,袁绍想要挖到这个墙角很难成功,更何况还有别人虎视眈眈,特别是曹操,讨伐董卓的檄文就是他发出的,但是却没有捞到盟主的位置,曹操不会甘心的。于是袁绍思量开了,万一华雄勇猛无敌关羽身死既糟蹋了一良将又影响盟军声威,若关羽杀了华雄那不是天下人都知道关羽武勇,想招致他不就更加困难,而且刘备也会声名大显。既不想让关羽名显又不想让刘备得逞,所以袁绍“恼羞成怒”的拒绝并呵斥张飞关羽,此举还有一个好处,可以让诸侯都以为袁绍是个只重身世而不是英才的“高高在上”的昏庸盟主,多多少少消除了诸侯对他的戒心。

  其实我说袁绍爱将还是有点依据。试想当时袁绍的最强将领颜良文丑为何就是不在场呢?别的诸侯都是将最强的将领放在身边护卫,袁绍却把这两家伙调得远远的,反常得过分。我们不如大胆推断,袁绍早就料到有敌军将来进攻,且一定会派来一个精悍将领杀盟军一个下马威,但是袁绍那么迫不及待的想要抖出这些诸侯的将领来应战单挑,作为一个盟主来说这样的决定是极其不明智的。只有一个理由才说的过去,袁绍有意利用这些诸侯做自己成功的垫脚石!这些诸侯却也心甘情愿被利用,因为斩杀了华雄就意味着自己手下将领精悍人才济济从而使声名远扬,这对于招兵买马是非常有利的,只需出一将的微小代价。于是乎潘凤等一干打手都被斩了,诸侯们才觉肉痛,这些个诸侯的功绩都是用将领打出来的,关键时刻为了名声忽略了敌军的强大和将领的重要性,这也是事后这些个诸侯一个个被灭掉的重要原因。袁绍此举更能说明他是个目光长远,爱将如子的人。既然我指挥不动你们,那么就让你们失去倚仗。这应该是袁绍的险恶用心。

  袁绍不是一个好盟主,但是一个有才有略的野心家,只可惜他同一时代却有曹操这么一个手段更加厉害的奸雄。

  曹操作为袁绍的昔日好友今日宿敌,把袁绍的心思摸得一清二楚,假装好心的说道:“看这位英勇神武……”说了一大堆夸赞之辞把关羽张飞马屁拍得心花怒放,袁绍此刻估计恨不得把曹操踢出去碎尸万段,反正最后曹操成功煽动诸侯赞同让关羽出战,袁绍再拒绝就有点奇怪了。关羽在夸赞声中酷酷的站起来说道:“等我将华雄斩了之后再回来喝酒。”不一会儿还真提个脑袋回来了,袁绍强颜欢笑的赏了刘备一行人官职,肯定不给你什么实权,兵粮俸禄都还要克扣。袁绍只要不是太傻就一定会这么做。当关羽张飞还在抱怨袁绍的行为时,刘备深知袁绍恨不得让自己消失,期间曹操还想把刘备一行人收买招纳,刘备这样的野心巨大的人是不会答应的。刘备打算走,恰好吕布在外面叫阵,刘备走的时候还想把这厮干掉给自己镀镀金,没想到吕布那匹马太过滑溜,跑的真快。

  讨伐不了了之后,袁绍凭借当初的深虑和自己的军事才能一统黄河以北的广袤土地,招了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累积了二十多万精兵强将,而曹操才刚刚开始起步,于是袁绍动了打败曹操一统中原的心思。对于曹操这位好友兼敌人,袁绍是知道厉害的,不敢怠慢,出动十多万军队,打出七十万大军旗号。曹操总兵力就八万多一点,加上驻守城池能够直接参与作战的只有五万左右,面对三倍精悍的敌军,曹操再多智也要陷入困境。而且曹操粮草不多,真的撑不了多久。袁绍手下谋士建议袁绍放缓攻打进程消耗曹操兵粮,袁绍深知曹操的厉害,如果放缓了进度,灭了曹操的势力容易,但杀了曹操就难上加难,若曹操逃走逃走,过不了几年说不定又在哪里建立一方势力,着实危险。为了避免夜长梦多袁绍看似昏庸的下达了加快攻打进度的命令。还有个叫许攸的在袁绍诛杀宦官时就已经和他一起共事了,提出一个攻打许昌的建议,袁绍拒绝我想是因为许昌离河北老根据地太远,后继不足十分危险,且周边还有其他的诸侯虎视眈眈,鬼知道会不会来坐收渔翁之利。去下许昌难以守,失败的话就更加凄惨了,军粮供应不上,军心不稳,这十几万军队怕是就这么完了。于是袁绍这么个本就心思缜密的人果断拒绝。

  谁知军中内部有奸臣,种种行为挑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许攸投降了,告诉了曹操许多军情。大将张颌也投降了,顺便毁了袁绍的攻城器械。于是曹操利用手下谋士和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想出了一条条阴损的计策坑杀着袁绍的部队,可谓从容不迫。袁绍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半天回不过味来。乌巢的军粮莫名其妙的被烧了,攻城的器械也毁了,军情一条条的被流传了出去,手下一个个的叛变。军心大乱,袁绍的加快攻打之行为被说成是不顾将士生死。叛乱和敌军的袭击不停发生,袁绍回河北时就剩一点点人了。袁绍虽败,但仍然家大业大,刘备看准时机想要雪中送炭,于是不知从哪里带领几千军队掩护袁绍出逃,袁绍深受感动,回去后给了刘备极高的待遇。只是有些嘲讽的是,袁绍在河北郁郁而终,几个儿子争地盘打得你死我活热火朝天,于是曹操看准时机实行各个击破的战略成功夺下了袁绍的全部地盘,刘备没有什么顽强抵抗,非常“俊杰”地早早投靠了曹操。袁绍的驭下显然一直不行。

  可怜的袁绍,因为自己手下的叛变而败亡,主要是其从来没有想过这种问题,只是觉得我给了你赏赐就行了,没有了惩罚手下才会肆无忌惮,就连许攸这样的元老都叛变了。曹操这人就很聪明,一句“吾好梦中杀人”的恫吓,对于功臣的亲近,让无数人愿意为他卖命。三国演义对于袁绍的评价多为贬低,但是袁绍真的是那样的人吗?袁绍是一个有才有略的人,但却没有驭下的智慧。一个将才的资质当上了帅的位子,结果只能是悲剧。

  每个人物背后都有一个艰难而激励人心的故事,我们不能只看历史的大流给人物的评价,而是从字里行间看一个英雄真正的内心,并从中得到启发,这是我从三国演义得到的最真切的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7: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读后感鉴赏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耳畔就仿佛响起古典剧《三国演义》中杨洪基那深沉而雄浑的音调,令人神往,令人神思。心底平静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涟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随着歌声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历史……而这,都缘自《三国演义》——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被学者们列为“四大名着”之一,而它也确实无愧于这一美誉。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作者并不华丽却十分准确的文字就像点点笔墨给这幅画卷描绘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读者都深深陶醉于其中。这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也不乏风花雪月、情意深长的爱情。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讲述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

  然而使《三国演义》更让人觉的经典绝妙是在于它的战争前后经过的细致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独到之处,刘备的仁德,张飞、赵云、许诸、典韦的勇猛,鲁肃的憨傻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宁可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的阻险毒辣,“安居平五路”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降汉不降曹”“义拔云天”关公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地入木三分,读完《三国演义》,掩卷沉思,满脑是那杀声阵阵的战场,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那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又怎能细说?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而《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7: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记者作文赏析《〈三国演义〉读后感》

  睢宁县实验小学四(1)班 陈柯为

  在短短的寒假中,我读了好多书,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三国演义》。

  这本书内容主要讲的是魏、蜀、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它叙述了东汉帝到晋武帝的近一百年发生的事情。它反应人民在动乱年代的灾难和痛苦,以及反对战争、分裂,希望和平。让我看的想哭,有时让我拍手赞好,感到津津有味。

  在书中,讲了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廷腐败,官吏贪渎,豪强横行,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此时出现三位英雄:关羽、刘备、张飞,他们桃园三结义共同报国。他们不怕危险、奋力拼杀、逐渐壮大起来,拯救百姓,赢取民心。

  在书中,我觉得精彩的故事是关羽的《刮骨疗毒》。关羽竟然能强忍疼痛刮骨,没有大声喊叫。这种精神最令我佩服了。我读后感到自己胆量太小了,怕天黑,因为天乌黑一片,有时还会发出奇怪的声音,让人毛骨悚然。我佩服关羽,我想要向关羽一样勇敢。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感到收获诸多,我觉得我们应该像英雄人物一样全心全意帮助别人、无私奉献,具有大无畏精神,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7: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7: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读后感:职场中人品三国人物之诸葛亮

  《三国演义》这本书,很多人都看过、听过,相信大家对整部小说的很多情节和人物也很熟悉的!我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三国迷,我从小到大都喜欢看三国,无论是电视剧(新、老版)还是小说,我都看过好几遍。而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看完得到的启示也各不相同!

  都说职场如战场,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气势恢宏、人物特点鲜明、权谋之术丰富的战争题材小说,在职场中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今天我就站在职场的角度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三国人物带给我的一些感悟:

  首先提到三国,就不得不说三国中形象最光辉、民间口碑最好的诸葛亮,这个人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近乎神人,他给了我两个启示:

  1、出身贫寒的人才,进小公司比进大公司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更有前途

  试想当初如果诸葛亮不是跟随穷困潦倒的刘备出山创业,而是投靠了气势正盛的。曹操集团谋职的话,试问曹操会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完全放手让诸葛亮统领军政大权淋漓尽致的发挥出自身的才能么,就算曹操答应,那么曹操身边那些有名的谋士也不会答应。

  2.大型企业光靠个人能力是很难突破业绩的,一定要懂得如何管理、分配、开发下级员工之能量并给予重任,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团队,以防人才短缺。从而使企业持续保持竞争力,做大做强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怎么死的,就是心力交瘁病逝五丈原,致使伐魏大业功败垂成!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诸葛亮事必躬亲,军政大事小事均集权于一身,太过操劳,这样不仅累垮了自己的身体,更是让他死后的蜀国变得无人可用,甚至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窘境!这也间接导致了蜀国的衰落和灭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1-24 20: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