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去看麟潜的《白羊》《垂耳执事》和《人鱼陷落》!你可以永远相信麟潜的文笔!!!真的非常绝,《白羊》是我今年看过的文top没有之一,关于人物的性格刻画一点也不平面化,真的非常立体,是嫂子文学(是我之前的雷点之一但是白羊真的没有让我感觉到一点不舒服),麟潜的文绝对入股不亏!只要你喜欢麟潜我们就是异父异母的亲姐妹!
对于一本书来说,内容是不变的;但是对于读书人来说,却是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不同的时期读同一本书也有不同的收获!不信就请大家看看蔡玉萍的《巴金读后感》!会给我们不一样的读书效果——“常读常新”应该是读书应有的状态和境界!!
巴金读后感
 
蔡玉萍
零三年不经意在学校的展板上看到了他的名字,被选为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于是在那个暑假第一次买了他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随意的翻阅,读着故事情节,一个暑假也就如此被翻阅尽,没有留下多少痕迹。零六年,大学校园,响应着中文系的一定要读书的号召,书架上再一次翻开了他的著作,读到的是青年一代冲破封建堡垒的叛逆。10年,为给高一的孩子上名著阅读《家》,又一次打开了他的作品,找到的却是那一朵朵被封建大公馆的朱红大门锁住的薄命红颜。今年,遵于语文组安排的读书任务,又一次和他相遇,不知道会不会从他漫长而丰满的人生中读出一些深长?
感动中国颁奖辞里用了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他“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读巴老的作品,每个人都应该会有这样的感受吧?他的真,在于作品中”反映我熟悉的生活,倾吐我真挚的感情”。于是,不管是觉新还是觉慧都似乎有了他的影子。他的真,充盈于《怀念萧珊》中那段流着血和泪的日子,“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掺和在一起”这是生死永随的真。他的真还在《小狗包弟》中,面对一个弱小的生命,无情的自我剖析和的真诚的忏悔“。生命的最后他用磊落的胸襟、自省的勇气、真诚的态度和了不起的良知让我们去领悟人生、生命。他在《结婚》里面写道,“一个作家不是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而是通过其他的社会活动同读者见面,一个作家的名字不是署在自己的作品上,而经常出现在新闻中间,难怪读者们疑心他会干种种稀奇古怪的事情”,这句话拷问着所有人。作为社会的每个人真正做到各司其职?作为老师的我们是否在浮躁的社会中依旧怀有初心,是否真正的捧出了一颗真心给孩子。作为社会一员的我们又是否扮演好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色。如果每个人都做到了“人尽其力”,我想这个社会应当少去许多浮躁和不真实,许多“朝生暮死”的东西也不会死灰复燃
他说,“好的作品用作者的纯真的心,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前半辈子他用大量的小说为寒夜里的青年人照亮了前进的路,后半辈子他用有血有泪的回忆散文为所有人打开反思的大门。“少了空话套话,多了真话白话;少了沽名钓誉,多了实事好事,少了为自己想一点,多了为他人考虑一些”,他的生命真正的开了花。
毕淑敏《常读常新的人鱼故事》结尾处这样写道,“这个悲壮而凄美的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于是想,当我58岁……68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了怎样的深长?”“常读常新”这应该是读书应有的状态和境界,“怎样的深长”则该是读后发自肺腑的无限感慨!其实何止书需常读,人生亦需常读常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