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5959|回复: 2

桃花扇观后感大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8 14: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考研备考中,当我发现自己在每天学8小时的前提下还在b站上逛了3小时后我破防了,痛定思痛,准备今晚卸载小破站。诶,姐姐说视频就是今天更新来着,我的jj和cp虽然也都艰难的卸载了,但我还是想再最后看一次姐姐40分钟充满奇特比喻的talk,然后就和姐姐说再见了哇,就先由其他小伙伴陪着姐姐吧!明年一定带给你上岸的好消息!
  《桃花扇》是清朝戏剧作家孔尚任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为户部广东司员外郎时,经十余年苦心创作的传奇剧。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近代戏剧家欧阳予倩对《桃花扇》情有独钟,曾分别在话剧、京剧、电影等领域涉猎过这一题材。剧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并赠题诗扇为主线,揭露了魏忠贤的亲信阮大铖陷害侯方域,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的罪行,李香君不从而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桃花扇一剧形象地刻画出明朝灭亡前统治阶层腐化堕落的状态,是中国传奇剧的典范。

  一个草草的结尾--《桃花扇》读后感
  柯少强
  《桃花扇》是历史剧,也是爱情剧,当轻快的爱情背负上沉重的历史,沉重战胜轻快。这种胜利是大势所趋,带着不自由的成分。《桃花扇》又是传统戏曲中有数的带着求解脱色彩的悲剧。王静安拉它给《红楼梦》做陪衬,有这样几句论断,“而《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沧桑之变,目击之而身历之,不能自悟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且以历数千里,冒不测之险,投缧绁之中,所索之女子,才得一面,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自非三尺之童子,其谁信之哉”,他道出这样一个事实,戏剧的结尾勉勉强强,与其说是人生至此,天道宁论,不如说是作者大笔一挥,强将两人拆开,非为形而上的解脱,只为明季那些浅薄文人找个去路。这样做仿佛是拙劣的,但也未必无因,《先声》有云“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离合只是外在的,兴亡才是作者关心。作者是用历史的大屏幕拂去人心的小思量,虽然结局看似悖谬,但也是苦心暗藏,其中委曲尽在不言中。我试着从人物性格中找找这个结尾的合理性。本来戏剧演绎历史,本不是历史,但作者征实之味浓,且讲讲正史。
  先论侯方域,读《清史稿》本传时,观感不佳。所记有三:一是少年时劝其父杀人立威;二是流连秦淮,阮大铖示意结交,但被其拒绝;三是顺治八年,应清廷试。首件见其不仁,少年跋扈;末件见其不忠,投身清廷,较之史可法之欲挽狂澜,刘宗周、黄道周之殉节死国,哪怕是王夫之的不合作,他都差得太远太远。中间那件算是时人习气,当识破阮大铖的动机时,还算是知轻重。本剧就根据中间那段记载展开,写一个文名颇胜,实则无外如是的男主人公。关于这段情缘,他有一篇《李姬传》,将李香君写得一如畏友。这本来也不成问题,但纪念情人却只写这一面,遮掩得不近人情。在《桃花扇》中侯方域的形象略有改善,基本是一个正派的文士。一出场与陈、吴二生听柳敬亭说稗,一副轻松,一副清流气象。以后,他所经历的事无非有二:一是秦楼楚馆的眠花宿柳,文人雅集;二是投身军旅,建功立业。在前一部分中侯生本是要买个玩物,《却奁》这一出以前,侯生对李香君的爱止于色,当然李香君对侯生的爱止于名,因其爱名,故有《却奁》一出。在《却奁》中,侯生曾想接受阮大铖的馈赠,但被李香君制止。前一部分的侯生基本是个游移的文人,不无正派,但也算不得什么节士。后半部,因受谗,被迫寄身史可法军中,后转高杰军,差可言者,惟《阻奸》中“三大罪,五不可立”,也无奇谋高策,难有回天之能。对于感情,甚为寡淡,在离开金陵到《逢舟》一出之前,也无一句念及香君。及从苏昆生口中得知香君守节种种,方准备回去,一会佳人。推原作者的意思,似乎要表明侯方域面对国难,勇于担当,不耽于儿女私情。但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我读出的他的性格特点有二:一是不坚定,游移鼠首。他对阮大铖的态度如此,从《却奁》中男女两位主人公态度比,态度判然。在对待高杰的态度上亦如此。二是行动能力稍差,无论是在感情还是事业上,缺少贯穿其意志的能力。总之,他是一个典型的书生。
  李香君不是名著经史的人,但书中形象可谓光辉。其品质有二:一是立场坚定,在《却奁》、《拒媒》、《骂筵》中都能体现。她是认同东林党人的,并对误国误民的阉党嗤之以鼻。我们试看李香君拒绝阮大铖嫁妆的话,“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 ?比之,侯方域的游移鼠首,可谓立场分明。再看《李姬传》,面对同一问题,李姬的话柔和得多,并称阮大铖为“阮公”。就青楼娼家身份而言,其无必要结怨于人,《李姬传》中的言辞,似乎更接近于娼家分寸。但经《桃花扇》中一改,立场了然,形象也就光辉不少。立场坚定还带给她超人的勇气,《骂筵》中香君可谓有大光彩,当得起“女祢衡”的称号。其中这几句“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重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可谓打到阮大铖痛处,使其动了杀心,幸有杨龙友从中周旋,才保住一命。书中的东林才俊,全无这种勇气?二是执着于爱情。剧作中没有对侯李的爱情故事充分展开,使人有一种疑惑,他们是为什么而爱着对方?在侯方面还是比较明白的,先是为了色,到后来是因为感于对方的有情有义,侯在本书中的形象本是那种没多少定见的人,顺风激靡草罢了。至于香君方面,最初爱上的动机是什么?排开女子找对象的寻常因素外,一大关节是“名”。《却奁》中有言,“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这种好名的习气一般是士大夫的作为,是若辈立身的一大关键。所谓青史流芳、遗臭万年即是言此。流风所及,被于女子。读《柳如是别传》时,见柳如是亦是爱惜羽毛之辈,青楼之徒可有风流放诞之谓,总不肯落个不忠不义之名。虽然是起于名教之立场分明,爱上就是爱上,就是一个女子最单纯的思念,所以拒不下楼,立志守节,这也是一个女子的单纯。
  其实作者给了侯生不少的戏份,在爱情戏与历史戏之间,作者偏向后者,所以侯生的性格还是有很大展开空间,毕竟在当时能活跃于历史舞台上的只有男子。但就客观的效果来说,侯生就仿佛一叶扁舟,在乱世中不由自主,随意东西,可敬可喜处少。香君本该是个附庸,但形象确实高大,远胜乃夫。这两个人的性格如此,那么最后因为张道士的一句话而分开又如何能是合理?张道士的话的意思是国破,自然就要家亡,都这个时候了,你们还在谈情说爱。就侯生而言他不可能打心眼里接受,因为他是游移的。对李香君而言,她即使接受也应该通过很久的斗争,因为她千辛万苦就是为了他,因人一言而弃,太草草。
  要解释这个结尾,就要追溯到《入道》前的那两出。第三十八出《沉江》写史可法自杀殉国,在《明史》中他是被杀害,到了剧作他投江而死,除了塑造人物自身的需要。一大目的是为了给为他收拾后事的侯生等士子一个警钟。这位位高权重、独力支撑南明之臣的死难,让侯生等人绝了挽救时局的希望,使最后的在感情方面的超然舍弃有一种合理性。第三十九出《栖真》,写隐居于山中的李香君诸人,大劫余生,得一处桃源,方有静思前事的余地。本是说香君有一种悟性,自然有一种可能。《入道》一出,生旦再聚首,已经千帆过尽。但是,其实还是不大合理,张道士仿佛是城管强拆,其实设立张道士这一经星的主要作用就是强拆,如同设立老赞礼的作用是点出作者对兴亡的关切。其实国破家亡就要出家,逻辑上是非常不合理。就侯生的身份而言,面对这种局面应该如顾炎武、黄宗羲一般才对,但作者身为清朝之臣,自然不能宣扬忤逆,所以解脱一途,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是无为而无不为。张道士那句“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吗”一出,两人瞬间入道,算是对南宗顿悟的一个戏拟吧。作者之所以借张道士强劫两人入道,是因作者“离合之情”只是表象,真实意图实为“兴亡之感”。到四十出这里,虽然有一定合理性,但还是很勉强。
  续第四十出《余韵》是由老赞礼收拾的“兴亡之感”,也是本书用心之所在。但其客观对前头离合之情的草草收场起了补注作用。用入道者的心态,来看明末兴亡,与第一出形成照应。老赞礼、苏昆生、柳敬亭等三人言行中照见沧桑。苏昆生为樵夫、柳敬亭为渔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之人的形象,足见两人不只是精神上入道,生活上也是入道了。柳敬亭那句“六代兴亡,几点清弹千古慨;半生湖海,一声高唱万山惊”,清俊非常,正是本章的题旨。至于苏昆生那曲《哀江南》更将兴衰唱尽,“哀江南”本是《招魂》中语,“魂兮归来,哀江南”,乃屈子悲楚王不归之作。后来,庾信有《哀江南赋》,叙写国破家亡之感,悲恸非常。此处用此题,甚切。其中“离亭宴带歇指煞”将金陵的一切用悲声唱尽,也就一句话,兴衰无常。作者之所以对历史兴亡做一种历史哲学式的解读,而不是一种更明确的爱憎,主要是限于身份。其作为对舍弃爱情行为的补注表现为:作者似乎是要说,着眼于兴亡,而超脱兴亡,可以得到一种自在,这种舍弃是合理的。另一个补注作用的情节,是老赞礼的话“你们不晓得,那些文人名士,都是识时务的俊杰,从三年前俱已出山”,这是一句嘲讽的话。这出山的名士,也包括历史上侯方域,剧中虽然没有道破,也是不言自明。侯生这样一个没有多少道心的人,入山避秦只是形式罢了。这几句话,为四十回那个结尾提供了一种供人联想的空间。正如《桃花源记》中的渔夫,入山而出山,总是尘心未泯。秋藕断绝未必没有续处。
  勉强说了说这个强拆过程的合理性,实则人之动机未必有一定轨迹可寻,权当笑谈而已。

《你的距离》!!!!!我不是梦女柏老板也不是说要跟我的庭霜宝贝儿抢啥的,这些都不是,我非常喜欢非常祝福他俩的感情(事先声明,我怕被冲)但是我真的非常喜欢柏老板这种人,姐妹们明白吗,不管这种性格和行事风格的人他是同性恋也好异性恋也罢,这种冷静但是又周到的性格在我眼中真的非常适合当爱人,柏老板的出现直接促使我明确了原本模糊的理想型倾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4: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壮烈的花——杂剧《桃花扇》和李香君

  《观音》读后感的最后一篇,我打算献给李香君。

  自古以来,奇女子总是容易被人记住,不去说那些母仪天下之人,光是李清照就够后人谈论好几回的。也难怪,女子在古代的地位卑微,好不容易有位奇女子怎么会不被铭记?

  先不说李香君作为江南名妓她的胆识和铮铮铁骨,我倒是觉得作为女人,无论是在《桃花扇》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做到了应该做的,持家教夫相子,虽说出生地位卑微,但是这一生傲骨还是为她赢得了后人的尊重。而反观现在的一些艺人,为了金钱和权贵,似乎把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全部抛却,这不由的令人有些唏嘘。

  其实江南名妓多奇女子,之后我将花很长一段时间向您介绍柳如是这位不怎么被人知晓的明末清初的名妓,反过头来再来看李香君,首先她宁可勤俭持家,不愿收受来自阮大铖的拉拢,并将礼金退回,并且从一而终不愿改嫁他人,宁可血染定情信物诗扇。其次在辗转反侧的大逃亡中她也并没有产生过退却,而一直寻找着等待着她的丈夫,这种傲骨为我所敬重。

  有时候我常常会想,怎么样的女性才能体会一种幸福?难道就是今天秀我男朋友给我买了个LV明天秀自己又和男朋友去哪个高档酒店去吃了饭?这无疑是可悲的。一旦失去男朋友的支撑就开始哭哭啼啼,要死要活,简直让小三和外人看笑话。不过反过来说,这也是热恋中的女人或者失恋的女人的共性,细细想来,只觉得可笑。做人,尤其是作为女人不可以自己不强大,好看的花瓶只会被更好看的花瓶代替,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自己足够强大,即使是花花公子,也要考虑三分。

  古代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讲究“三从四德”,诚然现在看来实在可笑,不过作为女人,持家教夫相子也是你必须要承担的一部分责任,作为母亲和妻子的角色,不做好这两点即使你是五百强企业老总也只能是一个失败的女人。记得以前看过一本讲述谷歌高层管理者的书籍,她就是能做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工作中她是一个高管,愿意为自己的权利去放手一搏,而在家她就是个小女人,会为家人做早餐会带孩子散步,这并不矛盾,作为女人而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其实古时候的“无才”也不算是文盲一类的,只是说不要太过于精明,可以会勤俭持家,读一些《女德》之类的书籍,映像比较深刻的是甄嬛传中的那个沈眉庄,其实她读过四书五经,只是在皇上问及时说自己读过《女德》,这也是为什么她很快得到雍正的宠爱的原因。在换一个角度来讲,人如果空有其表,不足够强大,任何人都可以践踏你,瞧不起你,原因无他,只因为你懦弱,没有真正让别人尊敬你。不过尊敬也不是一味显摆,“是金子总会发光”这个道理一直以来依旧适用,否则只会让人觉得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冬去春来,到了三月我也总希望能有机会去看看那早春的桃花,她不像梅花那样带有棱角却也能让你体会到她的坚毅和壮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4: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覌昆曲《桃花扇》有感

  2013年4月21日,覌江苏昆剧团“春风上巳天”中全本《桃花扇》的演出,幸甚。犹感于“红粉犹是南朝人,不信侯生林下做垂钓”一句,记之。

  白先勇先生十分推崇昆曲中的情之美学,《桃花扇》中夭夭灼灼、至性至情,最美也即为“情”之一字。这是一份生死相许,坚贞不移的爱恋,情深如许,超越了时与空的距离,摈弃了门第流俗的偏见;这是一份以政治为基础的爱情,山河零落,有情人因为叛乱而半生漂泊、聚聚还散散;这又是一份两难的问卷:已各怀其志的爱侣是老死不见还是该陌路相逢?一切无言,尽付《桃花扇》中。

  一、初相见:《访翠》、《却奁》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侯生与香君的相见无疑是满怀画意诗情的。伴随着百周年纪念讲堂里大红的幕布缓缓拉开,巾生折扇轻摇,缓步而上,却是书生侯方域外出踏青,寻访佳人。穿路踏桥,在苏昆生的领引下,侯生来到了香君的妆楼。此时的乐曲明快而活泼,正是一派江南春。佳人唱曲,扇坠定情,随着丑角保儿的呼呼咋咋,高高低低的呼喝,侯生与香君算是缘定。一个爱她倾国倾城貌,一个爱他忧国忧民心。香君虽是风尘女子,而情操高洁,最是佩服侯生这般的抗清英雄,士林豪侠。为保全侯生名节,她毅然却奁,“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香君义举,更得侯生敬畏。于是,伯牙子期,齐眉举案,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了。

  这是演出的首两场,气氛轻松活泼,巾生、闺门旦、老生与丑角穿花似的表演让秦淮未尽的脂粉与书香尽在剧中展现。

  二、长相念:《圈套》、《辞院》、《骂筵》

  六朝金粉,秦淮烟月,尽管金陵的王气已经消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而那青青翠楼上许下的诺言却始终没有消逝。侯生与香君,生生死死聚聚散散却还始终为着对方寻寻觅觅。侯生香君的却奁之举惹恼了阮大铖,于是这个百脸的奸臣便以私通左军的罪名诬告了侯生,于是,于是:侯生出走,香君守节;然而混乱的时事并不以拆算鸳鸯为终结,阮马二人仗势迫婚,要将香君嫁与田家,香君不从,于是,“溅血点作桃花扇,比着枝头分外鲜”;之后的香君在动乱的局势中又骂筵和被逼入宫;而侯生,颠沛流离,追随史可法抗击侵略者,然而最终扬州城破,梦碎金陵。

  这是一个家仇与国恨相互交迭的故事,然而在昆山腔悠缓清扬的水磨调似乎更容易让我们注意到爱情的本身,乱世的秦淮仍是秦淮,桨声曳灯影,烟月笼寒沙,美景正当良时,原就是滋生风月的沃壤。除却时乖运蹇的成份,侯李二人的爱情可谓是毫无瑕疵,因为爱了,两人在错综的时空间苦苦挣扎只求相见。这倒颇与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对至情的描述相合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三、不期逢:《余韵》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浪漫唯美如香君侯生者,也难逃这一结局。而《桃花扇》的卓越之处就在于作者对爱情与追求、现实之间的冲突的毫不隐晦的揭露,这是还原历史的真实,也是尊重爱情的真实。

  我见过许许多多的爱情故事,盛极丽极,凄极美极,如凭雪辨踪里的寒窑相守,又如长生殿前的此恨无绝,然而这些爱情故事都过于强化了爱情的力量,不,应该说是神化。这已经不止是“有情饮水饱”了,而是生生死死生生世世的痴痴缠缠。然而,事实上,任何神化了的感情都不可能是爱情。因为爱情的本身也是有条件的。爱情是发生于两个人之间,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人性”。这两个人逃不过生老病死,躲不过马乱兵灾,离不了柴米油盐,或许还放不下荣华富贵。不是每个人都能义无反顾,即使退一万步来说,也不是每一个义无反顾者都能拥有爱情。而此版《桃花扇》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侯生与香君爱情里的矛盾和冲突采取了直面与正视的做法。

  “梦醒金陵心已枯,秦淮盟誓情未了。

  红粉犹是南朝人,不信侯生林泉作垂钓。

  无言红袖对道袍,忍看诗扇绽红桃。”

  扬州城破,可法兵败,山河沦陷,梦碎金陵。万念俱灰的侯生隐遁入了山林。然而那一扇夭夭灼灼的桃花并未能就此散去。

  女子自古痴情,香君与苏昆生辗转千里始终在寻侯生。

  那日,惠风正好。香君来寺庙借宿,于庙门之外款款唱起了曲辞。“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歌声依旧,人事已非。

  熟悉的歌声飘入寺院袅袅的檀香烟里,那是寒食过后、扇坠定情时的乐声,那是月下花前、你侬我侬时的歌声,那也是暮暮朝朝,眉间心上挥之不去的心声。侯生听见了,然而开门还是不开?

  香君犹是香君,而侯生已非侯生了。

  香君的侯生在抗清的前线,腥风血雨;而侯生的侯生在林泉,诗酒书茶。

  不是不爱了,而是追求不同了,那么,何去何从?古今之人给了这个问题无数的回答,如:润之和斯咏分别,又如树生和文萱的相守。

  在水磨调悠缓又忧伤的调子里,故事谢幕了,没有回答,又或许,这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

  香君伴着老昆生渐行渐远,侯生呆了,故事结束了。

  而红粉犹是南朝人,不信侯生林泉作垂钓,若是你,又该怎般?

  演员是调皮的,不愿这个故事有个如此无言的结尾,因此,在谢幕之时,石小梅撞见了龚隐雷,自然是惊骇莫名,不知所措。而这场《桃花扇》,原该就是唱一曲哀金陵,放悲声到老的吧。

  (作者 修宜云 2012级中国语言文学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7 03: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