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考研备考中,当我发现自己在每天学8小时的前提下还在b站上逛了3小时后我破防了,痛定思痛,准备今晚卸载小破站。诶,姐姐说视频就是今天更新来着,我的jj和cp虽然也都艰难的卸载了,但我还是想再最后看一次姐姐40分钟充满奇特比喻的talk,然后就和姐姐说再见了哇,就先由其他小伙伴陪着姐姐吧!明年一定带给你上岸的好消息!
《桃花扇》是清朝戏剧作家孔尚任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为户部广东司员外郎时,经十余年苦心创作的传奇剧。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近代戏剧家欧阳予倩对《桃花扇》情有独钟,曾分别在话剧、京剧、电影等领域涉猎过这一题材。剧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并赠题诗扇为主线,揭露了魏忠贤的亲信阮大铖陷害侯方域,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的罪行,李香君不从而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桃花扇一剧形象地刻画出明朝灭亡前统治阶层腐化堕落的状态,是中国传奇剧的典范。
一个草草的结尾--《桃花扇》读后感
柯少强
《桃花扇》是历史剧,也是爱情剧,当轻快的爱情背负上沉重的历史,沉重战胜轻快。这种胜利是大势所趋,带着不自由的成分。《桃花扇》又是传统戏曲中有数的带着求解脱色彩的悲剧。王静安拉它给《红楼梦》做陪衬,有这样几句论断,“而《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沧桑之变,目击之而身历之,不能自悟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且以历数千里,冒不测之险,投缧绁之中,所索之女子,才得一面,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自非三尺之童子,其谁信之哉”,他道出这样一个事实,戏剧的结尾勉勉强强,与其说是人生至此,天道宁论,不如说是作者大笔一挥,强将两人拆开,非为形而上的解脱,只为明季那些浅薄文人找个去路。这样做仿佛是拙劣的,但也未必无因,《先声》有云“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离合只是外在的,兴亡才是作者关心。作者是用历史的大屏幕拂去人心的小思量,虽然结局看似悖谬,但也是苦心暗藏,其中委曲尽在不言中。我试着从人物性格中找找这个结尾的合理性。本来戏剧演绎历史,本不是历史,但作者征实之味浓,且讲讲正史。
先论侯方域,读《清史稿》本传时,观感不佳。所记有三:一是少年时劝其父杀人立威;二是流连秦淮,阮大铖示意结交,但被其拒绝;三是顺治八年,应清廷试。首件见其不仁,少年跋扈;末件见其不忠,投身清廷,较之史可法之欲挽狂澜,刘宗周、黄道周之殉节死国,哪怕是王夫之的不合作,他都差得太远太远。中间那件算是时人习气,当识破阮大铖的动机时,还算是知轻重。本剧就根据中间那段记载展开,写一个文名颇胜,实则无外如是的男主人公。关于这段情缘,他有一篇《李姬传》,将李香君写得一如畏友。这本来也不成问题,但纪念情人却只写这一面,遮掩得不近人情。在《桃花扇》中侯方域的形象略有改善,基本是一个正派的文士。一出场与陈、吴二生听柳敬亭说稗,一副轻松,一副清流气象。以后,他所经历的事无非有二:一是秦楼楚馆的眠花宿柳,文人雅集;二是投身军旅,建功立业。在前一部分中侯生本是要买个玩物,《却奁》这一出以前,侯生对李香君的爱止于色,当然李香君对侯生的爱止于名,因其爱名,故有《却奁》一出。在《却奁》中,侯生曾想接受阮大铖的馈赠,但被李香君制止。前一部分的侯生基本是个游移的文人,不无正派,但也算不得什么节士。后半部,因受谗,被迫寄身史可法军中,后转高杰军,差可言者,惟《阻奸》中“三大罪,五不可立”,也无奇谋高策,难有回天之能。对于感情,甚为寡淡,在离开金陵到《逢舟》一出之前,也无一句念及香君。及从苏昆生口中得知香君守节种种,方准备回去,一会佳人。推原作者的意思,似乎要表明侯方域面对国难,勇于担当,不耽于儿女私情。但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我读出的他的性格特点有二:一是不坚定,游移鼠首。他对阮大铖的态度如此,从《却奁》中男女两位主人公态度比,态度判然。在对待高杰的态度上亦如此。二是行动能力稍差,无论是在感情还是事业上,缺少贯穿其意志的能力。总之,他是一个典型的书生。
李香君不是名著经史的人,但书中形象可谓光辉。其品质有二:一是立场坚定,在《却奁》、《拒媒》、《骂筵》中都能体现。她是认同东林党人的,并对误国误民的阉党嗤之以鼻。我们试看李香君拒绝阮大铖嫁妆的话,“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 ?比之,侯方域的游移鼠首,可谓立场分明。再看《李姬传》,面对同一问题,李姬的话柔和得多,并称阮大铖为“阮公”。就青楼娼家身份而言,其无必要结怨于人,《李姬传》中的言辞,似乎更接近于娼家分寸。但经《桃花扇》中一改,立场了然,形象也就光辉不少。立场坚定还带给她超人的勇气,《骂筵》中香君可谓有大光彩,当得起“女祢衡”的称号。其中这几句“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重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可谓打到阮大铖痛处,使其动了杀心,幸有杨龙友从中周旋,才保住一命。书中的东林才俊,全无这种勇气?二是执着于爱情。剧作中没有对侯李的爱情故事充分展开,使人有一种疑惑,他们是为什么而爱着对方?在侯方面还是比较明白的,先是为了色,到后来是因为感于对方的有情有义,侯在本书中的形象本是那种没多少定见的人,顺风激靡草罢了。至于香君方面,最初爱上的动机是什么?排开女子找对象的寻常因素外,一大关节是“名”。《却奁》中有言,“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这种好名的习气一般是士大夫的作为,是若辈立身的一大关键。所谓青史流芳、遗臭万年即是言此。流风所及,被于女子。读《柳如是别传》时,见柳如是亦是爱惜羽毛之辈,青楼之徒可有风流放诞之谓,总不肯落个不忠不义之名。虽然是起于名教之立场分明,爱上就是爱上,就是一个女子最单纯的思念,所以拒不下楼,立志守节,这也是一个女子的单纯。
其实作者给了侯生不少的戏份,在爱情戏与历史戏之间,作者偏向后者,所以侯生的性格还是有很大展开空间,毕竟在当时能活跃于历史舞台上的只有男子。但就客观的效果来说,侯生就仿佛一叶扁舟,在乱世中不由自主,随意东西,可敬可喜处少。香君本该是个附庸,但形象确实高大,远胜乃夫。这两个人的性格如此,那么最后因为张道士的一句话而分开又如何能是合理?张道士的话的意思是国破,自然就要家亡,都这个时候了,你们还在谈情说爱。就侯生而言他不可能打心眼里接受,因为他是游移的。对李香君而言,她即使接受也应该通过很久的斗争,因为她千辛万苦就是为了他,因人一言而弃,太草草。
要解释这个结尾,就要追溯到《入道》前的那两出。第三十八出《沉江》写史可法自杀殉国,在《明史》中他是被杀害,到了剧作他投江而死,除了塑造人物自身的需要。一大目的是为了给为他收拾后事的侯生等士子一个警钟。这位位高权重、独力支撑南明之臣的死难,让侯生等人绝了挽救时局的希望,使最后的在感情方面的超然舍弃有一种合理性。第三十九出《栖真》,写隐居于山中的李香君诸人,大劫余生,得一处桃源,方有静思前事的余地。本是说香君有一种悟性,自然有一种可能。《入道》一出,生旦再聚首,已经千帆过尽。但是,其实还是不大合理,张道士仿佛是城管强拆,其实设立张道士这一经星的主要作用就是强拆,如同设立老赞礼的作用是点出作者对兴亡的关切。其实国破家亡就要出家,逻辑上是非常不合理。就侯生的身份而言,面对这种局面应该如顾炎武、黄宗羲一般才对,但作者身为清朝之臣,自然不能宣扬忤逆,所以解脱一途,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是无为而无不为。张道士那句“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吗”一出,两人瞬间入道,算是对南宗顿悟的一个戏拟吧。作者之所以借张道士强劫两人入道,是因作者“离合之情”只是表象,真实意图实为“兴亡之感”。到四十出这里,虽然有一定合理性,但还是很勉强。
续第四十出《余韵》是由老赞礼收拾的“兴亡之感”,也是本书用心之所在。但其客观对前头离合之情的草草收场起了补注作用。用入道者的心态,来看明末兴亡,与第一出形成照应。老赞礼、苏昆生、柳敬亭等三人言行中照见沧桑。苏昆生为樵夫、柳敬亭为渔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之人的形象,足见两人不只是精神上入道,生活上也是入道了。柳敬亭那句“六代兴亡,几点清弹千古慨;半生湖海,一声高唱万山惊”,清俊非常,正是本章的题旨。至于苏昆生那曲《哀江南》更将兴衰唱尽,“哀江南”本是《招魂》中语,“魂兮归来,哀江南”,乃屈子悲楚王不归之作。后来,庾信有《哀江南赋》,叙写国破家亡之感,悲恸非常。此处用此题,甚切。其中“离亭宴带歇指煞”将金陵的一切用悲声唱尽,也就一句话,兴衰无常。作者之所以对历史兴亡做一种历史哲学式的解读,而不是一种更明确的爱憎,主要是限于身份。其作为对舍弃爱情行为的补注表现为:作者似乎是要说,着眼于兴亡,而超脱兴亡,可以得到一种自在,这种舍弃是合理的。另一个补注作用的情节,是老赞礼的话“你们不晓得,那些文人名士,都是识时务的俊杰,从三年前俱已出山”,这是一句嘲讽的话。这出山的名士,也包括历史上侯方域,剧中虽然没有道破,也是不言自明。侯生这样一个没有多少道心的人,入山避秦只是形式罢了。这几句话,为四十回那个结尾提供了一种供人联想的空间。正如《桃花源记》中的渔夫,入山而出山,总是尘心未泯。秋藕断绝未必没有续处。
勉强说了说这个强拆过程的合理性,实则人之动机未必有一定轨迹可寻,权当笑谈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