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去看罗再说!张力呜呜呜我直接吹爆 《好生开车》和《合法违章》都是我的都市文top!!!《差三岁》校园文 年下 我觉得写得很好啊 为什么那么少人知道呜呜呜 还有静水边/木更木更 的文《 岁月间》真的太温柔了 看完好向往苏州 《有名》娱乐圈文 两人因为一点点原因需要cp营业 但是还要比谁更敬业 我直接嗑拉了!!!顺便再推一下《彩虹琥珀》美人攻超香的好么。
《叩响命运的门》学生阅读感受
(一)
冯小平的文字让我不会感到枯燥。
《叩响命运的门》精选了古今中外最为著名的人文素养经典文本。这些篇章充满生命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对经典的阅读,我们可以和历史巨人进行精神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文化意义的交流与传承。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是啊,当今人虽主宰着世界,但却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场风暴,就能让一个豪华城市变成一座实实在在的废墟,我们无法控制自然,但是,正因为我们是有思想的动物,这也是我们与其他随意让人鱼肉动物的区别,数千年来,我们极力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与自然灾害抗争,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有尊严,这才有这个权利,有这个资格住在这个世界,倘若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张,碌碌无为一生,那他和任人宰割的猪狗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不必要求别人“十全十美”,那几乎是不存在的一种理想人物。也不应该随便指责别人十恶不赦,往往群起指责的人,并不见得真正罪大恶极。对于一个人的是非之辨,千万不能陷入“善”和“恶”的二分法之中。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他的性格所含的神和兽两种成分,假如神性以正数表示,兽性以负数表示,二数相加之后,其总值是正的,他就比较好,其总值是负的,他就比较坏。正值愈大、愈好;负值愈大、愈坏。对于人性分析,这可能是接近真实的考察方法。怎样了解他的神性和兽性呢?别听他的语言,从语意学的观点来论,任何语言都是宣传,愈美的语言宣传的可能性就愈大。我们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生活、行为和动机,从这三方面考察,增进“公益”的就是好,损害了“公益”就是坏,好与坏的分析就是公与私的分别。能够这样考察,无论他说得多么漂亮,也没法子掩盖他内在的真相。
的确,我们活在世上总会有诸多的磨难,若不有所追求,那么我们又何苦如此活着受罪,所以我们应当有着一个理想,并且坚定信念不懈的努力。或许最终我们不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但至少我们能不自欺欺人潇洒豪迈的对自己说“至少我努力了”。我们人生在世所求也不过是无悔无憾,但人生不肯能总是完美的,所以我们所求是精神上的满足。只有当我们真正努力过,我们才会得到满足,才会真正感到无悔无憾。
我会继续阅读这本书,让我不断的思考和追求人生的目标和意义。
(王晓晖)
(二)
上官子木所写《人文素养比数理能力更基础》深刻细致地写出了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在人类的发展史中,人文素养比数理能力更基础。作者从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出发,首先,明确的指出我国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缺失,虽然近几年一直高喊口号发展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现状,不得不逼迫着学生和老师远离素质教育,远离人文素养,不仅是侧重理论侧重书本,而且是侧重少数几门“主科”。明显的轻文重理,导致国民人文素养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思想自由,从而使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严重缺乏。
十七世纪是理性人类的发展时期,从这个时期开始人类更加重视理性和科学,在不知不觉中人类过多的重视理性,轻视人文关怀,把人文素养排在了数理能力的后面,其实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文明、进步的“发展”,不可以和人文精神相违背、相脱离。否则,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发展,社团组织的发展,都会成为压制、残害甚至毁灭人类的野蛮力量,并且,这些东西发展越快、成就越大,它所制造出的痛苦和灾难就越大。
所以要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其实比其他的都重要。
(迟涵逸)
(三)
本次人文经典阅读的专题为“人文素养的养成”,根据词典界定,人文素质泛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周易》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按照现代的语言来讲,人文素质一般是讲我们的信仰、理想、观念、情感、意志等内在的品质。因此,简而言之,人文素质定义为做人的素质。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的渴望,激发和推动人们的拼搏与追求,唤起一个人坚信自己内在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信念。是人本身的力量。
龙应台在她的《政治人的人文素养》一文中,通过“政治人”和“政治人物”的区别引入,将人文分为了三个大方向:文,史,政。她提出,文学的本质是“看见”,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活本质的一种现实,不能只是片面的看待问题,这种对虚与实的正确判断是政治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次是哲学,哲学就是从最原始的问题出发去探索一切问题的本源,这让人们能始终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能分辨方向,从而探索出路;最后是史学,史学的意义在于能让人们在宏大的历史潮流中认清自己了解别人,因为没有一个现象是会孤立存在的。她说,我们处在一个什么都可以的时代。但是,事实上,什么都可以,很可能也就意味着什么都不可以;我们所面临的绝对不是一个价值放弃的问题,而是一个“一切价值都必须重估”的一个巨大的考验的时代,一切价值都必须重估。
知识只是外在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吕不韦说:“凡事之本,必先修身。”人文素养则是内化后的知识,指向的,是一种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在这个社会变革,国家的方方面面都在进行重大改变的时代,我们必须擦亮双眼,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与价值判断能力,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潇蔚)
(四)
读了龙应台的演讲作品《政治人的人文素养》给我感触良多。
第一个部分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以白杨树作比,讲述了文学和价值判断的关系。价值判断,如果只知道有岸上的白杨树,而不知道有水里的白杨树的话,那么做出来的价值判断很可能是一个片面的价值判断。
而素养绝对不只是知识,素养跟知识有很重要的差别。知识是死的,是材料,是工具﹔知识是外在于你的,它没有进到你里头来。那么从知识要怎么样才能变成素养呢?
它第一个要经过纵的理解,也就是说,眼前某一门学问你也许了解了,但是你是否知道这个东西在纵的连续在线,它在哪一个位置?除了这个纵的理解之外,要有横的贯通。
再说第二个部分哲学迷宫中望见星空,把迷宫比作我们的人生处境,讲述了人生与价值判断的关系。掌有权力的人,和我们一样在迷宫里头行走,但是权力很容易使他以为自己有能力选择自己的路,而且还要带领别人往前走,而事实上,他可能既不知道他站在什么方位,也不知道这个方位在大格局里有什么意义;他既不清楚来时走的是哪条路,也搞不明白前面的路往哪里去。他既未发觉自己深处迷宫中,更没发觉,头上就有纵横的星图。这样的人,要来领导我们的社会,太可怕了。
其实,所谓走出思想的迷宫,走出历史的迷宫,在西方的历史发展里头,已经有一个特定的名词,譬如说,“启蒙”。所谓启蒙,不过就是在绿色的迷宫里头,发觉星空的存在,发出天问,思索出路,走出去。对于龙应台,这就是启蒙。所以,如果说文学使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那么哲学,使你能借着星光的照亮,摸索着走出迷宫。
(徐珊)
(五)
在阅读了《叩响命运的门》人文素养篇后,我理解了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的一句话“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我们都在学习,老师说要教给我们做人,可是渐渐我们发现当自己有了自己的主见时,心灵选择时却总会走到十字路口的边缘,人文素养,虽没有明确定义,我们在无形中接触着它,只是深浅不同。小学阶段的各科知识,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学生在进行学习的同时,又受到情感的陶冶、道德的教育,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也就是在学习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民族的感情,弘扬人文是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再加上学科本身都具备弘扬人文的特有条件,尤其是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来临,信息产业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在这一新形势下,要使各科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变迁,就必须要始终坚持提高学生的知识、思想、伦理和审美水准,而这一切,也正是人文素养的综合内涵。
但有些人只重理性灌输、忽视感性体验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人文素养总是要通过理性认识才能体现出来的,但这种理性认识应该通过感性体验而不是理性灌输去获得要可靠一些。讲的吃力,听的糊涂,这对教书和读书的人来说都是很乏味的事情。
因此我们应强调主观感受,加厚人文底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孙小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