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5514|回复: 2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7 08: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想给老梨安利吾九殿的《成为暴君之后》,西幻文,正剧风,特别考究!!!这个充斥骑士浪漫的故事里,有荣耀,有荒诞,有天使,有地狱。猎巫,冶金,预言,属于中世纪的词语在这部小说里出现得恰到好处。群像戏写得很棒,叔父是我的意难平!如果你偏爱史诗yu传说,请千万不要错过这本小说。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化工141隋缘
  “有钱的单身汉必定想要娶亲,这条真理无人不晓。”
  这是《傲慢与偏见》的开头,作者简·奥斯丁用这样一句话引出整个故事,让人在思考的时候不禁一笑。整部小说中,贝内特太太和其他的几位太太,就是抱着这样的念头不停地把女儿们往内瑟菲尔德庄园里塞,闹出了许多笑话,却也在笑话之中,促成了两对好姻缘。
  从整个故事来看,《傲慢与偏见》是一本关于灰姑娘嫁入豪门的小说:伊丽莎白不是全书中最美的,她的大姐比她更美;她的嫁妆也很是微薄,比不上宾利小姐的丰厚;她的家世更是卑微,没有爵位,比不上罗辛斯的安妮小姐。而达西先生呢,他是彭伯利的主人,每年收入过万,在摄政时代,这个身家大概可以排入全英国前十。这样两个人在一起了,看上去像是灰姑娘的伟大胜利。
  人们常常说,傲慢代表着达西先生,而偏见代表着伊丽莎白。达西先生因为长久以来接受的良好教育而对乡下舞会不屑一顾,而伊丽莎白则因为达西先生的言行举止,对他产生了偏见。在最后傲慢与偏见都在沟通之中消除之后,两人才走到了一起,达成了童话里完满的大结局。
  然而,就我看来,傲慢与偏见,这两个问题,同时存在于两位主角身上。
  首先是傲慢。Pride这个单词,在英文之中其实更接近于“自豪,骄傲”。两位主角都有着骄傲的资本。女主角伊丽莎白不是最美丽的,然而她是整部小说里最有灵气的。主角的父亲赞赏女儿是家里最聪明的,就连主角达西先生,在舞会上说了“叫我动不了心”的话之后,还是爱上了女主角那双灵动的眼睛。
  聪明的女孩,拥有不坏的容貌,还有一双灵动的眼睛,可以想象,她在左邻右舍之间是非常有人缘的。十几年顺风顺水,让这个聪明漂亮的女孩有一股隐藏在心里的傲气。别看她和身份地位相貌都不如自己的夏洛特成为了至交好友,但她的内心其实一直觉得自己,她的姐姐,除去财产和陪嫁,在任何地方都不比伦敦那些小姐们差。
  而达西先生呢,他的骄傲似乎很容易追本溯源:他有好家世,接受过好教育,在剑桥念过书,从小受到的都是贵族精英教育。祖上受过爵位,从收入上讲,达西先生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大富豪。这样一位有身价有地位的绅士,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骄傲呢?
  于是,在内瑟菲尔德庄园舞会上的初次见面,成了一次年轻少女的自傲和贵族的骄傲之间的碰撞。
  这场见面无疑是整部小说的重头戏之一。达西先生因为好友邀请来到了内瑟菲尔德庄园,参加舞会。在舞会上,达西先生厌恶整个舞会的庸俗、无趣——当然啦,这位在当时的英国排得上号的大富豪,在伦敦的交际季里,哪位太太的shalom,哪位伯爵的party没有参过呢?这场完全不知所谓的舞会,简直是在浪费他宝贵的时间。
  舞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讨论的就是达西先生的高收入,原著里的贝内特太太是个大嗓门,以达西深入骨血的绅士风度,自然是对这种事情十分厌恶的。贝内特太太和贝内特家两位小女儿的作风足以让达西对这一家人没有好感。所以在宾利出言邀请他和伊丽莎白跳一支舞的时候,他毫不留情地拒绝了。
  我想,在宾利出声邀请的那一刻,达西先生一定把伊丽莎白当成了往常他见过的那些庸俗,没有思想的小姐们——有钱的单身汉必定想娶亲,想必在伦敦,无数把自己的女儿们往达西先生的怀里送的太太们也是这样想的。再加上整个舞会在达西的眼里就像个闹剧,达西没有留情面,直接拒绝了在他看来只是浪费时间的一场舞。
  而对于伊丽莎白来说,她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卑微过。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整部小说中,伊丽莎白拥有着最闪亮最宝贵的灵魂。她聪明、自尊、自强、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积极向上,拥有一颗宝贵的心。
  达西先生在两人素不相识、完全没有互相了解的情况下拒绝了伊丽莎白。这无疑是对伊丽莎白的偏见。两人拥有相似的骄傲,而无缘无故受到否认的伊丽莎白,自尊受到了挫伤。
  此时偏见就形成了:达西先生认为伊丽莎白和她的家人,是庸俗的乡下人,没有教养,没有见识;伊丽莎白觉得达西先生是有钱的贵族,目空一切,觉得地位就代表一切,无视一个人真正的内在。
  如果缘分不够的话,同样傲慢又有了偏见的两个人,或许就不会再有什么交集了。然而作者却在这场舞会上埋上了一笔伏笔,那就是伊丽莎白回望了达西先生一眼。
  这一眼能碰撞出多少火花呀!利兹的灵气,利兹的所有美都集中在她的眼睛里了,而这一眼,含着一位高贵的女士的自尊与骄傲,还有一些调皮的讥诮。这一眼虽然没有让达西先生当即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却记住了这一眼。
  在伊丽莎白看来,达西先生只是一个骄傲的贵族,一位在背后说女士坏话的伪绅士。而达西先生呢,他觉着伊丽莎白像她的家人一样庸俗不堪,可是这位年轻女士灵动的一个眼神却又显示着她的不俗,她的自尊她的美。达西先生发现自己之前下的结论好像出了点差错。他开始不断地打量伊丽莎白。只为了找出一些佐证来证明她同他之前说的一样,不值得与他共舞。
  然而伊丽莎白并不是达西先生想象的那样庸俗不堪。正如原文里所说:“虽然他眼光犀利,挑出了不止一处缺陷,说伊丽莎白体形有失匀称,却也只好承认,她的身材苗条、中看。一方面达西断言伊丽莎白的举止不是时髦女郎的举止,另一方面又感到她的确洒脱自如。”
  简·奥斯丁给《傲慢与偏见》一开始取的名字叫《初次的印象》。两人因为各有各的骄傲,或者说傲慢,留下了偏见。即使达西先生的偏见改变了一点儿,他开始承认伊丽莎白的有点,但是,直到达西告白求婚时,他还觉得伊丽莎白和他平常见过的女孩一样,赶着想嫁给他;而伊丽莎白的偏见则严重的多了,由于偏见,她甚至怀疑起达西先生的人格,错误地信任了威克姆,将谎言当作真相。这偏见造成了两位主角之间的沟通被阻塞,最后导致了达西先生求婚的失败。
  然而沟通的阻塞并不阻碍达西了解伊丽莎白的人格。达西先生被那双灵动的眼睛蛊惑住了:从那双眼睛里他感受到了一个生长在南方阳光明媚的山村的女孩的活力,这是总是在伦敦那个阴雨绵绵,潮湿寒冷的地方感觉不到的。他没有在这个女孩身上看到因为财产和家世产生的敬畏,他能看见的是一个健康阳光的女孩,爱护姐妹,进退有度,才思敏捷,大方诚实……
  在达西先生严肃的家教下,他从来没有体会过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明媚灵动就像阳光的女子。伊丽莎白的优点不会因为糟糕的家世,糟糕的家人而被掩盖,它们只会在糟粕中更加闪闪发光。
  在达西先生意识到之后,他按捺不住自己的情感,向伊丽莎白告白,却得到了残酷的拒绝。两个人的骄傲再一次的碰撞了,达西自认为没人会拒绝他,但是伊丽莎白用最严厉的言辞拒绝了他,对于达西先生的爱慕,没有丝毫的感谢,并且质疑起达西先生为人是否正派。而伊丽莎白呢?在达西先生的告白中,她被狠狠地羞辱了。家人的不知礼节,进退失宜像是一记耳光狠狠地抽在一位少女的脸上。
  两人的骄傲都在这场求婚中弯折了:达西自认为不会有人拒绝他,结果被伊丽莎白拒绝了,他自认为受过良好的教养,却被求婚对象指责到“如果你更有礼貌些”,这无疑是对他的最大讽刺;而伊丽莎白在看过达西先生的信之后,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判断力和眼光完全不准,她用来自傲的资本其实不值一钱。她开始觉得羞愧,狠狠大哭了一场。
  至此,两人的骄傲都受到了挫折,而偏见终于开始消失。在伊丽莎白到达彭伯利之前,两人都沉淀下了自己的心情,达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伊丽莎白开始正视达西。两人纠正了偏见,而正如伊丽莎白后来所说,他们的性格是如此互补,看待事物的眼光也是很相似。这两人理所应当地坠入了爱河。
  纵观全书,一共或详或略地提及了五门婚事,其中,达西与伊丽莎白的故事无疑是主线。整个故事带着英式的幽默,结构精细,一波三折,节奏明快。故事整体带着英国南部明媚阳光的味道,在最美好的地方戛然而止。
  简·奥斯丁的生花妙笔让整个故事就像一只放在桌上的三寸象牙雕,局面不大,却精细可爱,故事一波三折,每一个单词都细细雕琢,每一句话放的恰到好处,每一个情节都发生的正是时候。达西和伊丽莎白之间的种种微妙,更是让人爱的手不释卷。

题一个有点冷的文,长佩《太平长安》。权谋算计王爷攻和新科状元少年受,阅读体验也是剧情线感觉写的很好,但感情线可能有点模糊,我觉得是一见钟情互相吸引。因为是长篇古风破案所以伏笔都在后面,包括攻受的初遇。攻一直在保护受,受是成长型的一直在努力追上攻的脚步,到最后两人并肩走那一段真的很绝。我和up一样没什么雷点看这本所以应该没问题。这个作者写文不久写的这篇,我觉得刚开始写剧情线能这么好已经很不错了,她之后的文也是一直在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7 08: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作者:中山小学五年级张馨月

  这个星期我看了一本好书,书名是《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的著名的作品,讲的是生活在朗布的柏纳特一家人的故事。仪态端庄的大小姐简•柏纳特,聪明伶俐的二小姐伊丽莎白•柏纳特和大大咧咧的三小姐、四小姐和年幼的小妹,本来平静的乡村生活因为单身而富有的宾利先生的出现而发生了改变。在一次舞会过后,宾利先生喜欢上了简。这时,宾利先生的好友达西先生出场,宾利先生想让达西跟伊丽莎白跳一支舞,但是,傲慢的达西先生觉得这里的女孩子都不漂亮,配不上他,就连美丽的伊丽莎白也配不上,这恰好让坐在旁边的伊丽莎白听到了,心里很不高兴,这件事也被柏纳特太太知道了,在她的添油加醋下,伊丽莎白对达西产生了偏见。后来,美利顿的军官威肯先生对达西的诋毁,加深了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达西迷上了伊丽莎白。之后,在盘柏里庄园巧遇,伊丽莎白也对达西产生了好感,伊丽莎白收到家中来信,妹妹莉迪亚和威肯出走了,达西先生帮助了他们,才没让柏纳特家出丑。他们经历了起浮不定的交往过程,最终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伊丽莎白对达西是“十分傲慢的人”的结论下的太早了,经多方了解,达西先生还是不错的,他之所以对别人“十分傲慢”是因为他从小养成的性格,不会与人相处。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固然很重要,但是你要想对一个人下结论,光看第一印象是不行的。第一次的见面,她(他)让你看到的可能是最好的一面,也有可能是最不好的一面。因此,对一个人下结论,一定要对她(他)有深入了解,不能草率。好在,最终偏见得以澄清,男女主人公终于走到了一起。但如果偏见无法澄清的话,伊丽莎白就会讨厌达西一辈子。我们有的时候也喜欢以第一印象对别人下结论,这个结论有可能是十分不合理的,所以一定要改掉这个坏习惯,可见做什么事都不能草率,观察和理智都十分重要,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11 08: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傲慢与偏见-----人生初恋爱指南

  文/豫才

  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名著,流传百年,是有其原因的。在阅尽众多的畅销书时,回归经典,竟觉心界通透许多。忍不住写下这篇书评,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激动。

  读毕整本书,不禁感叹作者竟能在字里行间通过神情、心理、语言、举止,不露声色地把人物的性格、命运描写的如此透彻又符合逻辑。上一部我看过的有此神来之笔的书大抵要算《红楼梦》了。而傲慢与偏见在某种程度上却与红楼颇有相似之处。

  各大书评网站上有过很多对比,称赞有如是说:《红楼梦》是东方的贵妇人,《傲慢与偏见》是西方的清秀佳人。我且抛开石头记的背景与傲慢与偏见的贵族身份,单表这中间细节的些许俏皮。

  达西与宾利,伊丽莎白与简,伊丽莎白与达西,贝内特家的五个女儿,各个不同背景的家族。他们中间的相处,像极了大观园里宝玉与众姐妹间的故事。伊丽莎白的人设似乎代表了勇敢、有主见、聪明、自负、敢于掌握自己命运的女子。在书中各大交际场合表现出来的不凡,清晰的心思竟让我想到了黛玉和宝玉,都是敢于冲破枷锁,敢于向命运说不的人。

  可是这两本书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读罢此书最大的感受我觉得应该是所有要谈恋爱的年轻女孩子都要看一看这本书,书里告诉了你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伴侣,不管是不是有钱有地位,一定要他爱你,你也爱他。这样的结合才能被称之为美满。自然若能加上非凡的地位及财富,也只能算得上锦上添花,切不可本末倒置。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凡事不可偏听偏信,因为达西傲慢,伊丽莎白对他有了偏见,在得知非议之后,只是加深了这种偏见。如一个人,仅凭几面,单从言谈举止就下定论,而不是相处颇深,全面了解为人处世,那么定论有所偏差,就不足为怪了。

  而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做到此点呢?现在的人,愿意称自己交友广泛,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类人,可有多少不是昙花一现?有多少是能走进内心去了解这个人的呢?现代的人似乎利益当头,交友益处第一,情谊服务于得益。更有甚者仅仅是一种朋友圈点赞的“”朋友“,即便有了频繁交往,也保持着生疏的礼貌。有多少能付诸真心?又有多少人愿意去看到这真心?

  交友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一种快消文化,像中国的散户一样,买完短期收个益赶紧卖出去,完全不是因为我看好你这个朋友,搞个长期投资。人心就是在互联网时代,变的礼貌的生疏了。

  说回到恋爱这件事上,年轻的女子很容易被威尔逊这样英俊又谈吐不凡的人迷倒,可是书里拿威尔逊和达西先生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前者招人喜爱,却人品极差,后者腼腆自负,却乐善好施。与人交往,切记不能只看表面,否则被骗,只能说一句“怪谁呢”!

  卢卡斯和柯斯林先生的婚姻像极了现在很多人的婚姻,等不及了,也没什么好条件,遇见一个还不错的,即便不是最心仪的,但不碍眼,即便没什么爱情可言,但也总好过跟着一个混蛋或者嫁不出的好。这真的是很多大龄女性“”将就“的原因。

  简和宾利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两人性格太像,宾利先生竟然没主意到对自己的好友言听计从,简有时也过于善良。不过这样一对的结合也是现在社会中不可多得的良缘了。

  达西和伊丽莎白,作为男主和女主,奥斯汀给他们的结局写的太好了些,千帆过尽,终成佳偶。两个鲜明性格的人如此互补,所有的明亮和不同都是因为遇见了对方。即便有地位差距,依然无法阻挡我爱你这颗心。这大概就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了吧。

  我想以后我的孩子要是早恋了,一定要让她读读这本书。一本好书能够有改变的力量都在字里行间了,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这也是为什么经典和畅销书的不同。畅销书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写的书,只有当畅销书成为名著,才能传承。我读过那么多畅销书,像《海里有鳄鱼》、《追风筝的人》都很感人,我甚至读到动情处哭过,可是几年过去了,我记不得书中主人公的名字,但我想,几十年后,我不会忘记奥斯汀,也不会忘记达西和伊丽莎白。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作者能够写出足够传承的经典,百年之后,供世人评说。

  2017.7.8 夜 22: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6 15: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