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5684|回复: 2

《红与黑》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7 08: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想给老梨安利吾九殿的《成为暴君之后》,西幻文,正剧风,特别考究!!!这个充斥骑士浪漫的故事里,有荣耀,有荒诞,有天使,有地狱。猎巫,冶金,预言,属于中世纪的词语在这部小说里出现得恰到好处。群像戏写得很棒,叔父是我的意难平!如果你偏爱史诗yu传说,请千万不要错过这本小说。
  《红与黑》读后感

  《红与黑》由法国作家司汤达所著,该书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故事的主人公—于连,虽然处于法国社会的底层,但他长得俊俏,并且有才华,有自尊,有野心,这为他想要一步步往上流社会攀爬的强烈欲望提供了背景,同时也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故事的主线是他所经历的与德雷纳尔夫人和马蒂尔德的两段爱情,但当时他只把爱情当做飞黄腾达的手段,他对她们的每一步追求都藏着心计,他的终极目的是获得成功,步入上流社会。终于,于连被德雷纳尔夫人揭发与自己有过私情,他愤怒之下开枪打伤了德雷纳尔夫人。被关进监狱后,当他回顾往事的时候才有所醒悟,认识到他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最后,他被送上断头台,这是他虚伪、欲望人生的落幕,也是他重获自由的开始。

  于连的一系列行为映射出了他的心理机制。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精神生活的所有外在表现都指向同一个特定的目标,目标的实现能保证优越感的获得,而这种对优越感的追求,主要起因于人的自卑感。在我看来,于连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自卑感,使于连对上流社会既蔑视和憎恨,又想跻身进去成为其中一员。于连自卑感的形成的原因,除了其自身从小体弱多病,得不到父亲的欢心外,还有其时代因素。在19世纪初,拿破仑的帝制时代宣告结束,法国再次陷入阶级制的时期。在那个年代里,金钱和权势占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于连出身于微贱的木匠家庭,强烈的自卑感在他心里慢慢生根发芽,但他受到了启蒙思想的熏陶,书本知识培养了他的自尊,他希望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摆脱屈辱的阶级地位,于是没有任何有利背景的他很好地学会了伪装,表面和善妥协,内心却时不时地进行着反抗,这是“主动”对“被动”的抗争。

  主人公于连的文学形象,揭示了复辟王朝时期波澜的阶级大搏斗,反映了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教会的腐败、贵族的反动以及资产阶级利欲熏心的现实画面。于连的不幸在于怀着炽热的希望走进一个日渐冷漠的世纪。他是拿破仑热情的拥护者,是英雄业绩、伟大事业和自由的向往者,却与这个世故、虚假和冷冰冰的世界格格不入,他渐渐变得自私、虚伪和狡诈了,原来的理想主义观念也被所谓的“清醒”的理智火焰逐渐燃尽。但他毕竟不属于那个统治阶级,当他被那个阶级当作卑贱的敌人彻底抛弃时,他才猛然从梦境中醒来,然后绝望地与那个阶级彻底决裂,在痛苦中回归自己真正的灵魂王国。他的生命结束了,一个桀骜的灵魂在命运坐标上简短而崎岖的轨迹不再延续。红色的鲜活光亮最终被周遭的浓黑渐渐吞没......

  作者简介💦

  周贝贝,现为学生一枚,爱好音乐、运动、读书、旅行等。。。座右铭: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将进酒》真的好看,看完那一阵我真的每次都靠臆想来苟活哈哈哈哈哈哈,真的有那种看完还会想看,再次看完之后还会想看他们爱情线的续写,然后以至于我走遍贴吧、老福特还有微博去看他们的续写,还有很多牛批大大画出来的牛皮的画,至于选一些人去代入还真的没有。不光是兰舟和策安,里面无数个角色非常鲜明,有时候我真的不喜欢配角很多的文,但是这本真的每个人物都让我记在心里,还有里面的场面十分宏大,最应该表扬的还是唐酒卿,真的爱她,太会写了,写写她能让兰舟在我心里感觉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存在的人,《南禅》也好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1 08: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与黑,理想与现实 ——《红与黑》读后感想

  原创: 一粒芦苇 苇生抱柱

  “剧透提醒!”

  大概初中还是高中的时候,买过那种适合初高中生的中英双译版本的《红与黑》,不过那时候草草一翻。我是在看了P大的《默读》后,被里面引用《红与黑》于连的一句话吸引:如果我蔑视我自己,我还剩下什么呢?于是便将《红与黑》列在了我的书单里面。

  断断续续地看完《红与黑》,看完结局后,内心受到的震撼非常大,这本书余味良久。如果说哪些书我会倒回去反复重读,《红与黑》绝对是一本。司汤达的功力不容小觑,无怪乎《红与黑》被认为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司汤达本人对笔下人物的心理描写可谓到达入木三分的程度。

  于连是我目前看过的小说中,性格最为复杂矛盾的一个角色。他以现实主义为壳,但其内心还是理想主义的。

  他少时崇拜拿破仑,他内心是向往那个流血的年代的,通过战争与军功,要不跻身上流社会,要不战死沙场,无论如何都是英雄。但是他一展宏图的年代却是拿破仑败退滑铁卢,旧王朝复辟的时代,通过革命流血改变阶级的通道被截断,于连只能通过另一条道——教士晋升主教的道路打破阶层。然而这两条路其实是两条对立的路,一个想要开辟一个新时代,而一个是为了维护旧时的秩序。他的心其实追随这热烈的摧枯拉朽的新势力,但现实中他想突破阶层只能靠旧时秩序。这是他痛苦的根源之一。

  除了拿破仑的《圣埃伦岛回忆录》,被他当做圣经的另一本书是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书控诉了当时统治阶级对人民的迫害,并强调每个人都有作为人的尊严。但是作为底层阶级的他在上流社会如同蝼蚁牲畜般毫无尊严,作为底层阶级的异类他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天天沉思,在底层社会也毫无尊严。他有拿破仑的雄雄野心,又有极高的自尊心,所以他不择手段想向上爬,获得尊严。在上流社会,他一方面因为自己的身世以及眼界而感到自卑,但一方面看到上流社会统治阶层的平庸,又因为自己的才华以及野心而自负。

  于连的性格充满了极端,他永远掌握不了中庸之道,他的灵魂充满激情与野心,他的内心世界敏感又多情,司汤达在书中对他的评价很好:这样一个充满激情的心灵是做不了一个好的政治家的,也许于连更适合做一个艺术家。

  再说到于连的爱情,于连的生命中有两个女人。

  一个是温柔平和的瑞那夫人,一个是骄傲极端的玛蒂尔特。

  按出场顺序,先说瑞那夫人。瑞那夫人是很典型的贵族女子,携带娘家的嫁妆嫁给瑞那市长,并育有三个孩子。生活平凡且平淡,按部就班,没有激情,但也算平和无忧。于连引诱瑞那夫人,一方面是源于情欲使然,一方面是对于上层阶级的报复心理。但是瑞那夫人是真的爱上了于连,爱上了他的清俊、他的才华、他的敏感甚至她的脆弱,作为一个信教徒,她一方面担心她对于连背德的爱会使得她最爱的孩子遭到天谴,一方面却无可自拔地爱上了于连。夫人对于连的爱一直是平和的,有一种母爱的感觉,爱于连的一切,即使后来于连愤怒之下对她开枪,她想着也是如果就这样死了,她的道德和她的爱情都能得到释放。

  而玛蒂尔特其实和于连的性格中有相似的地方,都有对现世叛逆的一面。她厌倦了与她门当户对但是却平庸无奇的青年,她的浪漫主义色彩,使得她想要与众不同,想要一场轰动眼球的恋爱。我觉得玛蒂尔特是很明显的表演型人格,与其说她爱于连,不如说她爱的是她给这段爱情赋予的想象。她爱于连的疏离,但于连一旦显示出爱她,她又觉得索然无味,于连与玛蒂尔特的交往说是爱情,其实我觉得更像是博弈。其实我对玛蒂尔特的对于爱情的想法不太理解,当他不那么爱她的时候,她反而爱他更为痴狂。

  再说回于连的宿命,死亡是于连最好的宿命,死亡给他带来荣光。

  如果没有瑞那夫人的举报信,于连会用一个编造的身份,跟玛蒂尔特结婚,成功地上位,跻身上流社会。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于连身份上的成功,也意味着于连失去了自己,最后也会被同化成那帮庸碌无为的统治阶级,成为自己讨厌的人。

  如果于连申请特赦,那就意味着他要彻底匍匐在他一点都瞧不上的这些人的脚前,卑微地乞求一线生机,这是于连的自尊心绝对不允许他做的事情。

  在监狱中,在死神面前,他才明白了他想要的是什么,做回了真正的自己,也就是司汤达笔下那一小部分幸运的人。

  他想要的自尊不来自他人的施舍,也不会在他攀爬到上流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时候来到,他想要的自尊来自于最后审判上对整个上流社会的质询,来自他内心对这个社会的叛逆与对革命的向往,他的荣光来自自己,而非社会上的任何阶级、任何人。

  有些人把于连当成不择手段为图上位的小人,但我认为他只是在自己的尊严面前迷失了自己,一个信仰拿破仑和卢梭的人,一个信仰革命和尊严的人,在上流社会谄媚、攀爬,一边蔑视着这一阶层一边又要想尽办法融入这个阶层,其内心的痛苦程度可想而知。

  所幸的是,生命的最后,他找回了自己,获得了少数人的幸福与平和,回归了自己的宿命。

  摘抄:

  1、但无论《新约》,还是《教皇论》,要谈信仰,他都甚为淡薄。

  2、他把自己的痛苦想得很深重——深感慰藉,在高兴时则倍感欢欣。

  3、我讲着一细节,是想告诉你,不要对神甫一职抱什么幻想。如果想攀附权势之辈,永生之国的希望,就没份儿。要想发迹,势必去刻薄穷民,奉承区长、市长、名流,投他们所好,为他们效劳:这种行为,社会上称为处世之道,对一个世俗中人,与灵魂的得救倒也并非完全水火不容。但处于我们的地位,就应该有所选择:不是追求尘世的富贵,就是向往天国的福祉,别无折中之道。作为一名教士,对你的灵魂能否得救,我不无担忧。

  4、热情最会伪装,须知欲盖反而弥彰;犹如乌云越黑,越显示会引来风暴雨狂。——《唐璜》

  5、伟大的行动,就随着不能实现的希望,同归于尽;而代之而起的,是平庸的现实。如今他要选择的,不是善与恶,而是碌碌无为的安闲舒服,还是少年气盛的英雄美梦。

  6、小说,是一面镜子,坚以照之,一路行去。——圣雷阿尔

  7、他自视甚高,不允许把什么事情都委诸偶然,凭一时的兴致所至。意外的变局,更能激发他见机行事的本领。

  8、有关情爱,前提在于彼此平等。没有平等,何论爱情……

  9、爱情一字,拉丁文做amor,起始于爱慕,终极于死亡,但在此前,是无尽的怅惘,忧伤,悲泣,欺骗,罪恶,懊丧。——《爱情礼赞》

  10、语言是给人用来掩盖思想的。——马拉格利达神甫

  11、一个人经过长途跋涉,刚爬上陡峭的山峰,坐在山顶休息片刻,自会觉得无比惬意。如果要一直坐下去,他还会觉得快活吗?

  12、世相浮华虚妄,切不可太动心。

  13、富有想象的人,往往很自负,而自负易致迷误,把意愿当作事实。

  14、他使于连养成正确推理,不信空话的习惯,但却忘了告诉他,对一个小人物,这习惯便会自取其咎;须知自作解人,便会得罪庸众。

  15、他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了解自己所在的地区,于是发财成了富翁。

  16、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有价值,且在他的欲望前面,在他的失业前面,设下重重障碍。若真有本领,自会克服困难或绕过障碍的。

  17、人类的一切情感都会给离别摧毁的。

  18、任何真正的痴情,千思万想,总是围着痴情本身打转。

  19、孩子,永远别说‘命运’这词,应该说‘天意’。

  20、“哪一桩大事,开头的时候,不认为是走极端?只有事成之后,芸芸众生才觉得似乎是可行的。”

  21、所谓生活,就是一片自私的沙漠,人各为己,人人都是在为自己打算。

  22、但是,要是按兵不动,日后我必定会瞧不起自己!是祸是福,我会翻来覆去猜测一辈子;而疑惑不定,对我是最大的痛苦。

  23、“这像决斗一样,”他转而一笑,“我那剑术教室说过,不管刀劈剑剁,总有办法招架;可是善心的上帝要叫你完,你就会疏于防范。”

  24、我现在要严肃起来——是时候了,因为如今欢笑已被认为太严肃;美德对恶习的嘲谑竟成了罪孽。——《唐璜》

  25、理智的爱,无疑比情感的爱更清醒;这种爱,只有片刻的狂热,因为太了解自身,不断在审查自我,因为是观念的产物,所以不会目夺神摇。

  26、一个人一旦深陷痛苦的深渊,除了靠勇气,就别无可恃。

  27、为激情做出牺牲,还说的过去;但为自己所没有的激情而舍生!哦,可悲的十九世纪!——冀罗岱

  28、一个人能这样克制自己,必定前程远大,si fate sinant(只要有这个命)。

  29、主啊,赐我以平庸吧!——米拉波

  30、他的一生,不过通向不幸的一个漫长的准备过程,当然不排除被视为人生最大不幸的死。

  31、于连认为求助于外物,是怯懦的表现。

  32、应当承认,亲爱的,激情只是人生中的插曲,而这类插曲只发生在高尚的灵魂之间。

  33、一种具有远大抱负的坚毅性格,自能支配凡夫俗子的粗鄙头脑。

  34、“……因此,生,死,永恒,对感官发达的生灵来说,原很简单……”但对早晨九点生,傍晚五点死的蜉蝣,在日长夜短的夏季,怎么能懂得黑夜的词儿呢?

  35、“要是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那我这个人还剩下什么呢?我曾有不可一世之慨,我不愿责备自己;我那时的行为,是照那时的世风时尚。眼下我只能活一天算一天,得过且过。总之,事到如今再做出什么低三下四的事来,我会不胜痛惜的。”

  36、知我罪我,唯在明哲。

  37、哦,自由!天下多少罪恶,借汝之名以行。

  38、“各位陪审官先生:我之所以讲话,是怕受人轻蔑,我原以为死到临头,可以不去计较的。我此生无此荣幸,能隶属你们的阶级;在你们看来,我不过是一个为自己出身卑微而敢于抗争的乡民。”

  “我不会向你们乞求任何恩典,也不抱任何幻想。”于连加重口气说,“等待我的将是死刑:这可以说是公道的。我曾想谋杀一位最值得尊重最值得敬佩的女子。瑞那夫人从前待我如同慈母一般。我犯的罪,是不齿于人的,是经过预谋的。所以,判我死刑,可算罪有应得。但是,我的罪即使没这么重,我看到在座各位,不会因我年轻而动恻隐之心,仍会杀一儆百,借我来惩戒、来打击,这个阶层的年轻人:他们出身低微,厄于贫穷,但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敢混迹于阔佬们所号称的上流社会。”

  “这就是我的罪过,诸位,而惩罚也将更加严厉,因为事实上,审判我的,全是些非我族类的人。陪审官席上,连一位发家致富的乡民都没有,统统都是气我不过的有产阶级……”

  39、献给幸运的少数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3 08: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生活 《红与黑》读后感

  原创: 书小葱 家家共读

  于连可以说是白首起家的无名小卒,依靠自己英俊的外貌和众的才华逐渐跻身上流社会,他雄心勃勃渴望成就拿破仑般的功业,也对时政有独道见解非凡的记忆力。而他最终却在已经博得千金小姐芳心后动手枪杀自己心爱的人而沦为死刑犯,身首分离。

  这是性格悲剧,于连在做家庭教师时在野心的驱使之下,为了利益和自我满足而去爱,而在地牢的最后生命中,他才意识到时光无法挽回。他心里蔑视权贵阶层而却不得不身处他们之间,效力奔忙,因此他其实内心很孤独。他有一腔热血却无法表达自己的政见,为了成就功业他必须隐藏真实的自己。我想也许这也是为什么于连在审判庭上,还要出身低微却混迹上流之人与有产阶级间的巨大差异与鸿沟。尽管这却于他的判决极不利,他还是要在临死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此时他已无所追求,也无所畏惧了。

  他曾为了寻求攀升,利用这两个深爱着他的女人,他性格中对成功的过度渴望也注定了事得其反的结果,直到临死前他才真正摆脱了孤独与猜疑,他终于能将无所掩饰的自己呈现在瑞那夫人眼前。

  这更是社会悲剧,小说的设定似乎披露了残酷的现实,一切出身卑微之人对身份改变跻身上流的努力都将是徒劳,无论多么光鲜亮丽的装扮都改变不了无爵位的平民身份,在上层阶级看来这些年轻的穷书生依旧是金钱可以指使的,而不管多大的功劳与才华,也不能让一个贵族接受女儿嫁给一个穷小子。阶级间的界线森严,无法逾越,出身决定命运的残酷令许多心怀大志的寒门子弟无所适从。我们同情于连,绝不是因为书中那些妇人看他面庞俊秀或是英年早逝,而是看一个才华出众之人从田里走出,尽己所能,想尽一切方法,无论是否符合道义,一步步改变命运的安排,抬高自己的地位,而在一切都越来越好之时,急转直下,坠入深渊,并无法挽回。回想短暂的一生, 曾经的美好愿景都成为泡影而留给身边关心他的人也只有伤痛。

  那个时代没有留给平民晋升的机会,因此对于渴望非凡人生的于连才会选择用感情作为手段而攀升。可以说,因身处那个社会他生只有最后的日子在真实地生活,而不是受时代的羁绊,个人欲望的趋使而生活在虚幻中。

  于连的死亡也标志寒门子弟梦想的破灭,公平时代的未至与作者的声声呼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6 10: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