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67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樊登读书会《孔子,人能弘道》读后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14:2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末日乐园》,略烧脑,涉及丧尸等末世元素,作者的想象力惊人,剧情走向天马行空,有意思的悬疑设定分布比较密集,我看的时候会顺着结果摸回去找细节,会让你体会到深深的《后怕》的感觉。不需要看完全本,看完虎头部分就行,我个人预感到后面会是蛇尾所以没有看了,但是几年来都为前段部分剧情的精彩而忍不住一次次地重温!!
对于孔子,相信大家并不是很陌生,就算是三岁孩童也能有所了解。
我记得《论语·卫灵公》中有这样一则: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是廓大之意,那么道究竟指什么道?儒家、道家甚至法家都有谈及道,但他们的道各不相同。孔子所言之道,是儒家的道,是仁道。因此,这八个字, 字面意思是说:人能够把道廓大,不是用道来廓大人。
但孔子的真意是否就是如此呢?
朱熹曾经解释说,“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将这八个字归结为人有觉与道无为的差别。据《朱子语类》记载:有学生问朱熹怎样理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朱熹便用扇子作喻,说:“道如扇,人如手。手能摇扇,扇如何摇手?”朱熹的解释有些牵强,但毕竟点出了一点,即 人的主观能动性。
钱穆认为,“ 道由人兴,亦由人行。”也就是说,道的兴起与发展都离不开人。这便是人能弘道。而自有人类始,智德日成,文物日备,学思益积益进,渐渐地就有了大才小才的区别。“若道能弘人,则人人尽成君子,世世尽是治平,学不必讲,德不必修,坐待道弘矣。”(《论语新解》)所以说非道弘人。这与《中庸》说的“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是一个道理。因此,必然要重视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
那么,“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种主体意识,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仁道?这与孔子的志向是分不开的。
子路曾问孔子之志,孔子回答道:“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这就是孔子的志向。
还有一则对话,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一个人,广泛地给人们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道:“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哪里仅仅是仁道啊!那一定是圣德了!尧舜或者都难以做到!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在这里,孔子把广泛地有利于人民并且解除了他们忧患的行为称作圣德,认为这是比仁道还要崇高的德行。这何尝不是与上面说的孔子的志向相契合呢!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对于孔子而言,他强调 人的主体性,肯定 人的内在价值,宣扬 积极进取的精神,用张岂之在《论儒学“人学”思想体系》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
从这八个字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早前中国思想史上最想表达的一个主体意识,他们认为人们是会有发现和宣传真理的能力。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样的主体意识也确实是理性的集合了,它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富贵尊荣,而升华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月下桑的书[委屈][委屈]可能比较小众,但她真的是我最喜欢的原耽作者了。她的文就是读起来都特别舒服,童话一样的感觉。不只是爱情,每本文里都有特别多出彩的配角诠释他们同样美好的亲情友情。每本文的主角都是强强,即使是受的那方也特别帅气特别少年感。而且太太特别喜欢写一些全新的设定,很多文的世界观种族观都是全新的,总之我真的强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1 01: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