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了!《丧病大学》《骷髅幻戏图》《这位alpha 身残志坚》《子夜鴞》《子夜十》《全天堂都以为上司失宠了》《格格不入》《一个钢镚儿》《犯罪心理》《临时保镖》《灵异片演员app》《我在无限游戏里封神》《史上第一佛修》《解药》《碎玉投珠》《我总在春天想起你》《表面矜持》《稳住,你可以》《新世纪,新冥界》《日落大道》《漂亮朋友》《哏儿》《禁区》《明日星程》《我和我的凡尔赛朋友》…推不动了。
亚马逊最新发布的中国人必读的书目里有这一本,正好刚速读了一遍此书,谈谈看法。
早听说这本书很火,但刚看它的时候没觉得有多么惊奇的地方,有些幽默,文笔跟网络小说水平差不多。不过深入读下去感觉不错。能把枯燥的历史写得通俗易懂,脉络清晰,最主要的是富有吸引力,这是作者的功力。为了易懂和脉络清晰,作者把明朝接近三百年的历史梳理了一遍。不光阿猫阿狗删除得一干二净,有些名号的张三李四也仅有个别幸运的能露露脸,只有重要的人物才能留下一个带有漫画风格的速写。每个人物都像一根线,条分缕析,用这些线编织成一根鞭子,虎虎生风,挥舞有力,这个力是传播力。
明朝像一个瓶子,装进了太多的人,这些人挤在里面,为了折腾出一些空间,各怀鬼胎,各展拳脚,无数人兴旺发达,更多人被踩在脚下。可纵观全书,发现最后能得善终的人寥寥无几,就算牛逼到爆炸的天下第一首辅张居正,死后也被清算,险遭开棺鞭尸。几乎人人是悲剧。作者当然也看出这点,因此他用了一个很有深意的结尾。这个结尾不是崇祯皇帝的煤山自缢,而是一个平民的一生。这个平民,不科举不做官,追随自己的兴趣与长风云雾为伴,行遍名山大川。他的最后一次出游是答应带一个和尚去云南鸡足山礼佛,和尚半路去世,他就背着和尚的骨灰,靠着野菜干粮充饥一路艰辛独到鸡足山,算是完成了他对和尚的承诺。这个人是“千古奇人”徐霞客。徐霞客临终前说:“汉代的张謇,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然而,他们都是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四方。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徐霞客行走在大山之上,那个人头像雪花一样纷纷落地的朝代仿佛跟他无关,他只是做他想做的事,活出了最饱满的一生。
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莱特,同样一百个作者笔下也有一百个不一样的历史。如果只看一本历史书,那么只看到了历史的一面。如果作者认同某一个观点,那么他之后的叙述都是在这个观点上展开的。比如作者很明显对朱棣是比较欣赏的,因此他眼中的《永乐大典》和郑和下西洋都闪发着熠熠光辉,他像现在最流行的说法一样,认为《永乐大典》是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成就的光辉。但是罗辑思维介绍的《龙床》这本书里,《永乐大典》却是朱棣为了显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他是篡位)而做的形象工程,编写《永乐大典》只用了两年,基本上就是把民间的书抄写了一遍,抄完之后就锁起来等待积灰,完全没有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而且抄写的过程中从民间收上来的书很多都是孤本,被他们收走后就再也没有还回去过,《永乐大典》原本两万多卷,但是它是被锁起来的嘛,本身不能流传,就毁一本少一本,到现在还在的只有八百多卷,这哪里是弘扬文化,分明是毁灭文化(现存《永乐大典》为嘉靖时期重新抄写本,原版本据说随嘉靖陪葬了)。由于这两本书对《永乐大典》的看法不同,自然导致了他们对《永乐大典》的编撰人解缙失势的看法也不同。《明朝那些事儿》认为解缙失势是因为管了立储的闲事,《龙床》认为是他本来只是一个工具,事情做完了,他已不再重要。两个不同的观点谁对谁错由读者自己判断,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读一本书就以为获知了“正确”是不太现实的,尤其是历史。
戏谑不等于没有诚意。字里行间我没有感觉(只是凭直觉)作者在故意讨好谁而扭曲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这是本好书,带着幽默的诚实表述历史,算得上是一本良心之作。阅读此书花掉的时间没有白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