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4542|回复: 2

爱和自由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4 08: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坠落春夜》绝了!文笔特别好,描写特别有张力,超超超好看!《我只喜欢你的人设》超级超级浪漫,非常好看!《炽道》超级好看的竞技文!看了就让人心情变好,看了就让人充满激情,感觉看它的时候我有用不完的精力,叫我去跑个马拉松都仿佛可以轻轻松松的,男主段宇成永远是我的理想型!《花滑,我还是更适合参加奥运》也是一篇超好看的竞技文!热血又感人!
  一个妈妈的读后感:我所理解的爱和自由
  一位妈妈看完孙瑞雪老师的《爱与自由》的读后感,接下来小编将于各位妈妈分享,相信肯定能触动妈妈们的灵魂深处本文写于2014年6月11日西瓜三个月的时候我读到《爱和自由》这本书,记得当时特别激动,有时看着看着眼泪狂飚,因为被触动灵魂深处。我小时候渴望被爱被关注被尊重,我一直不知道这是孩子的正常需求,但是这些在书里都得到了肯定。我一直思考的关于人性的很多问题也在书里找到了答案。
  读第一遍的时候我只是把它当一本育儿书,读第二遍的时候我发现书的信息量非常大,不仅仅是本育儿书,通过书的指引,我开始重新回头去看我的童年,去了解我的童年发生了什么,它们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以至于我何以成为今天的自己。是童年,决定了我们一生的方向。
  读完这本书,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来爱我们的孩子?
  我的大脑整合出来的信息有两条,一个是了解孩子成长的过程,它是有规律可循的。了解每个敏感期的特点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个敏感期出现,它出现是为了发展什么;第二,自我成长,学会爱自己。爱是什么?爱是杯子满了溢出来的部分。如果你的杯子从来没有满过,那么你对孩子的爱也只是无源之水,滋养不了孩子。所以当你会爱自己了,爱起孩子来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自我成长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你就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而是需要感受到成长的父母内在不断流动的变化。
  爱是一种能力,自由也是一种能力(雪儿语)。比如当我有很多恐惧的时候,我就会不自觉地去控制孩子,不让他干这个干那个,只有孩子被控制住了我才会觉得安全。当我处在恐惧、焦虑、愤怒、委屈等情绪里的时候,我给不了孩子爱和自由。
  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内在小孩,由于我们小时候并没有得到完全的爱和自由的浇灌,这个内在的小孩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成长,有很多方面都还停留在小时候的状态,也累积了很多情绪,比如恐惧、焦虑、愤怒、委屈。我理解的成长就是要修复我们童年的这些创伤,去疏通这些情绪,让累积的情绪流淌出来,把潜意识里的东西提升到意识层面。有时候这很难,打开自己并不容易。
  所以我的育儿方式不是去看多少管教孩子的育儿书,而是努力去提升自己爱和自由的能力,去扩大自己内在的空间。我的重心都在重新认识我自己上。不断地向内走向内看,读心理学文章,对照自己,在生活中带着觉察时刻观察自己。我相信如果我成长起来,我离自己越近,我就越能看到西瓜,我也能给西瓜越来越多的爱和自由。
  而对西瓜,我选择相信他,我相信他会逐渐适应这个世界,我相信他会按自己的方式最大化的成长。我能给多少爱和自由就给多少,也不苛责自己。我几乎没有担心过西瓜生病啊什么的,即使生病,我相信这也是西瓜需要的成长。结果西瓜就真的几乎没生过病,感冒也是流流鼻涕。
  《爱和自由》里说,快乐的孩子不生病;《爱和自由》里面还说,得到爱和自由的孩子会很顺从,虽然西瓜目前还不具备顺从的意志,但是我已经看到顺从的苗头了,经常被西瓜感动得不得了。
  我经常感觉西瓜出生后我的人生才真正开始。
  前半生我非常非常孤独,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西瓜出生后,和西瓜的母子关系极大的滋养了我,经常感觉到喜悦温暖。西瓜的存在,极大的唤醒了我和老公潜在的很多东西。老公也经常说,是西瓜激发了他内心的爱,西瓜带给我们的感动和爱要比我们给西瓜的多得多。感谢西瓜肯来做我和老公的儿子。
  而我走出门去看到的现象是,太多孩子成长的机会被剥夺了,我们对孩子的了解真的太少了。所以我一直很想传播推广爱和自由理念,普及敏感期的概念,在网上我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我逐渐发现有很多妈妈也有很多疑惑。所以就这些问题,我想说说个人拙见。
  据我理解,《爱和自由》这本书其实是蒙式和中国国情以及心理学的融合。在国外,蒙式教育可以只注重教学,关于爱啊自由尊重平等这些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在中国,大部分家庭还是家长制,爱和自由,尊重与平等是最欠缺的,所以这本书才一直强调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 那么我们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觉得是让孩子发展自我,成为他自己。只有当一个人是他自己时,他才是幸福的愉悦的有力量的。一念行者说,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地去培养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不错,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
  也有家长担心,家庭给孩子爱和自由,但是社会不会给孩子爱和自由,孩子怎么适应社会啊。我相信这是很多家长的疑惑。不知道家长们学育儿有没有多多少少涉及到心理学。心理学说,我们人生的大部分,其实都被潜意识掌控着,只是很多人尚未意识到。而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会被内化成孩子与外界的关系模式,成为孩子的潜意识。如果父母不爱孩子,处处限制孩子,给孩子传递我不够好、我不可爱、没有人会喜欢我、世界是不安全的、不要信任任何人的潜意识,那么孩子就会去创造这样的生活,因为他压根不相信自己值得拥有美好的生活。
  世界是残酷还是温暖,不是取决于社会,而是取决于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孩子如果处处碰壁处处受限,那么这个限制不是来自社会,而是来自他的内心、来自他的潜意识。 如果孩子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孩子接受的是“我很可爱、我足够好、大家都会喜欢我、世界是安全的”等潜意识,同时因为有了自由,孩子发展出了自我,他自己能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和本质,这样的孩子你完全不用担心他适应社会的问题。
  我还想谈一下爱和自由的度的问题。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才是这个教育完整的说法。规则保证我们给孩子的是真正的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三大基本规则包括:不伤害自己、不伤害环境、不伤害他人。 孙瑞雪幼儿园还有7大规则: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有;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孩 子自己所有,孩子有权利支配自己的东西(不是你的东西就都是别人的东西);
  从哪里拿的就归位到哪里(“请归位”);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请等待”);
  不可以打扰别人;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儿童拥有保护自己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权伤害和侵犯他人;
  说:“不!” 。
  另外家庭还可以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跟孩子讨论,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立规则,比如关于花钱的规则,关于看电视的规则。规则一旦确立,全家人都要遵守,不是只有孩子一个人遵守。
  某一天,微信群里,有同学发照片:公园里小孩乱摘花,家长只问孩子有没有被刺扎到,却不关心孩子摘花的行为,这违背了伤害环境的规则。很遗憾,家长没有这个意识。
  有位妈妈说,她从来没有限制过孩子,导致孩子去超市买东西把所有想到的都放进购物车;但是另一方面,在孩子小时候,有过被强迫分享的经历,现在大了,东西被抢了也茫然无措,不知道怎么办。 我想或许这位妈妈在平时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缺乏规则意识。关于去超市买东西,可以和孩子约定,多少钱范围内孩子可以自由选择(这个钱数要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哈)。
  还有一点,我们经常不自觉地把自己内在小孩的需求当成是孩子的需求,溺爱孩子。溺爱不是是真爱,溺爱其实是为了爱自己。溺爱不是父母的错,而是父母内在的小孩没有得到满足,所以父母要学着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负责,这样才能避免溺爱。我猜想这位妈妈这个没有限制的做法里是不是有些也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
  关于分享,这个涉及到物权规则。这个规则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习惯了礼让的传统让大部分家长都没有这个意识呢。物权规则,即自己的东西自己支配,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公共场合的东西谁先到先得。 确定是给孩子的东西,孩子有绝对的支配权,孩子可以分享也可以选择不分享。平时在家里也可以有意告诉孩子,哪些是孩子的东西,哪些是爸爸的,哪些是妈妈的,哪些是共同拥有的。
  强制孩子分享一方面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另一方面等于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我也可以拿。 如果遇到孩子玩具被抢的情况,鼓励孩子自己去要回来。如果孩子做不到,家长要给孩子示范。蹲下来看着抢玩具的小朋友说:“阿姨很确定这个东西是我孩子的,请你还给他。多示范几次孩子就会了。看到公路边抢桔子的,车翻了抢人牛奶的新闻,我想抢东西的人是没有树立“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心理界限呢。
  孙瑞雪老师说,没有规则的爱是虚假的爱。
  我个人觉得,孩子度过自我意识敏感期,就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状态,适当建立规则了。不过我目前还没有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所以没有多少体验,我的意见大部分来自于书上,供参考吧。 我想随着我的体验越来越丰富,认知会有变化的吧。但是目前,我是这样理解爱和自由的。

《二哈与他的白猫师尊》这是继魔道祖师第二个让我反复刷的小说,一般小说好看我就看一遍,这个是在我文荒时期总是忍不住扒出来在看一看的文,就是虐的时候感觉心肝都颤抖了,甜的时候我觉得,啊,都值啦!还能继续看下去,番外都不够看的那种,剧情很带感,文笔也好,最重要的是肉香啊!有骨有肉的剧情,还有什么可挑的吗?攻是那种很man又很幼稚同时爱而不自知的性格,受是表面很清冷很禁欲内心很澎湃很深情的人,强攻强受,雷点,攻受之间的误解很深,经过了好久好久才解开,我不喜欢看有误解的文,但这篇真的是拒绝不了的带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1 15: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和自由》这本书强调的主要是先要给孩子更多的爱,更多的自由,才会培养出更加独立的孩子;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感觉来源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大人往瓶子里“灌”什么东西。

  可能很多家长不认可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孩子必须要“教”,孩子就是个空瓶子,就是一张白纸,你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这只是我们的传统填压式教育。儿童对所有东西的热爱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一种熏陶,我们不强迫,但是我们不能不让她接触,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不都是从她的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听觉感知到的,在我们读给儿童听故事的时候,不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吗,不是听觉的一种享受吗?我们更多一定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要学会尊重孩子。让儿童在爱和自由中成长!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这让我想起一个学者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每个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有了爱,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给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经自由走向独立。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虽然我们的父母也爱我们,但是回想这一路的爱,自己还是觉得有缺憾,虽然我们也很爱很爱父母,但是我们不能说他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自由的爱,宽容的爱和理解的爱!爱是恒久的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他人,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一样,是没有确切答案的,自由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又是不同的,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意愿,在这本书中的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样子,不给孩子太多的规则和束缚,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书中有一段讲的是孙老师的儿子(辛辛)。孙老师有个朋友来她家里玩,辛辛正抱着饼干在吃。朋友就想到要逗下他,于是找他要饼干吃,辛辛不给。朋友就假装说:”你不给,我抢了啊!“并做出抢的动作。辛辛一下子吓哭了。这个时候,朋友就跟孙老师说:”你儿子还是蒙氏的呢!这不行,这样就哭了,我家孩子就不哭,知道你是在跟他玩的。“孙老师说:”我的孩子在蒙氏没有接触过这个,所以他不能理解,而且蒙氏的理念也不提倡家长做这样的事情来引导他,这对他没有好处。成人给对孩子的每个动作,每个语言,孩子都在吸收,家长,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事情和语言都应该是正向的,因为孩子没有辨别事情真假和好坏的能力。无论好坏他都会吸收。

  我们老师在孩子成长中的每个敏感期都应有关注和指导,我们要在儿童“自己发展”时给他们尊重,如果不做到尊重、孩子独到的思维能力就丧失了。就当一个人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他能够长久的沉思,他能够浪漫的联想,在这个时候如果远处钟声传来的话,那么他这种感觉会更好的加深,像诗一样。蒙特梭利说,一个优秀的蒙特梭利教师,她的杰出点就在于,当这个孩子正好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老师就是那个钟声,能够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加深。一名儿童如果在零至六岁形成了健全的品格,向善就成了他的自然内驱力,他一生就是为了不断完善自己。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童年尤其是0-6岁,同成人相比是人生的两极。就像地球南极跟北极一样。7岁不是6岁的延续。实际上在6岁以前他所奠定的一切是为他整个一生做基础的,而不是为某种文化,或者某个学校,或者某种知识的转化作准备的。在爱和自由中成长的孩子是睿智的自信的快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6 08: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和自由读后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7 22: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