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落春夜》绝了!文笔特别好,描写特别有张力,超超超好看!《我只喜欢你的人设》超级超级浪漫,非常好看!《炽道》超级好看的竞技文!看了就让人心情变好,看了就让人充满激情,感觉看它的时候我有用不完的精力,叫我去跑个马拉松都仿佛可以轻轻松松的,男主段宇成永远是我的理想型!《花滑,我还是更适合参加奥运》也是一篇超好看的竞技文!热血又感人!
一个妈妈的读后感:我所理解的爱和自由
一位妈妈看完孙瑞雪老师的《爱与自由》的读后感,接下来小编将于各位妈妈分享,相信肯定能触动妈妈们的灵魂深处本文写于2014年6月11日西瓜三个月的时候我读到《爱和自由》这本书,记得当时特别激动,有时看着看着眼泪狂飚,因为被触动灵魂深处。我小时候渴望被爱被关注被尊重,我一直不知道这是孩子的正常需求,但是这些在书里都得到了肯定。我一直思考的关于人性的很多问题也在书里找到了答案。
读第一遍的时候我只是把它当一本育儿书,读第二遍的时候我发现书的信息量非常大,不仅仅是本育儿书,通过书的指引,我开始重新回头去看我的童年,去了解我的童年发生了什么,它们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以至于我何以成为今天的自己。是童年,决定了我们一生的方向。
读完这本书,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来爱我们的孩子?
我的大脑整合出来的信息有两条,一个是了解孩子成长的过程,它是有规律可循的。了解每个敏感期的特点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个敏感期出现,它出现是为了发展什么;第二,自我成长,学会爱自己。爱是什么?爱是杯子满了溢出来的部分。如果你的杯子从来没有满过,那么你对孩子的爱也只是无源之水,滋养不了孩子。所以当你会爱自己了,爱起孩子来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自我成长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你就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而是需要感受到成长的父母内在不断流动的变化。
爱是一种能力,自由也是一种能力(雪儿语)。比如当我有很多恐惧的时候,我就会不自觉地去控制孩子,不让他干这个干那个,只有孩子被控制住了我才会觉得安全。当我处在恐惧、焦虑、愤怒、委屈等情绪里的时候,我给不了孩子爱和自由。
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内在小孩,由于我们小时候并没有得到完全的爱和自由的浇灌,这个内在的小孩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成长,有很多方面都还停留在小时候的状态,也累积了很多情绪,比如恐惧、焦虑、愤怒、委屈。我理解的成长就是要修复我们童年的这些创伤,去疏通这些情绪,让累积的情绪流淌出来,把潜意识里的东西提升到意识层面。有时候这很难,打开自己并不容易。
所以我的育儿方式不是去看多少管教孩子的育儿书,而是努力去提升自己爱和自由的能力,去扩大自己内在的空间。我的重心都在重新认识我自己上。不断地向内走向内看,读心理学文章,对照自己,在生活中带着觉察时刻观察自己。我相信如果我成长起来,我离自己越近,我就越能看到西瓜,我也能给西瓜越来越多的爱和自由。
而对西瓜,我选择相信他,我相信他会逐渐适应这个世界,我相信他会按自己的方式最大化的成长。我能给多少爱和自由就给多少,也不苛责自己。我几乎没有担心过西瓜生病啊什么的,即使生病,我相信这也是西瓜需要的成长。结果西瓜就真的几乎没生过病,感冒也是流流鼻涕。
《爱和自由》里说,快乐的孩子不生病;《爱和自由》里面还说,得到爱和自由的孩子会很顺从,虽然西瓜目前还不具备顺从的意志,但是我已经看到顺从的苗头了,经常被西瓜感动得不得了。
我经常感觉西瓜出生后我的人生才真正开始。
前半生我非常非常孤独,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西瓜出生后,和西瓜的母子关系极大的滋养了我,经常感觉到喜悦温暖。西瓜的存在,极大的唤醒了我和老公潜在的很多东西。老公也经常说,是西瓜激发了他内心的爱,西瓜带给我们的感动和爱要比我们给西瓜的多得多。感谢西瓜肯来做我和老公的儿子。
而我走出门去看到的现象是,太多孩子成长的机会被剥夺了,我们对孩子的了解真的太少了。所以我一直很想传播推广爱和自由理念,普及敏感期的概念,在网上我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我逐渐发现有很多妈妈也有很多疑惑。所以就这些问题,我想说说个人拙见。
据我理解,《爱和自由》这本书其实是蒙式和中国国情以及心理学的融合。在国外,蒙式教育可以只注重教学,关于爱啊自由尊重平等这些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在中国,大部分家庭还是家长制,爱和自由,尊重与平等是最欠缺的,所以这本书才一直强调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 那么我们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觉得是让孩子发展自我,成为他自己。只有当一个人是他自己时,他才是幸福的愉悦的有力量的。一念行者说,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地去培养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不错,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
也有家长担心,家庭给孩子爱和自由,但是社会不会给孩子爱和自由,孩子怎么适应社会啊。我相信这是很多家长的疑惑。不知道家长们学育儿有没有多多少少涉及到心理学。心理学说,我们人生的大部分,其实都被潜意识掌控着,只是很多人尚未意识到。而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会被内化成孩子与外界的关系模式,成为孩子的潜意识。如果父母不爱孩子,处处限制孩子,给孩子传递我不够好、我不可爱、没有人会喜欢我、世界是不安全的、不要信任任何人的潜意识,那么孩子就会去创造这样的生活,因为他压根不相信自己值得拥有美好的生活。
世界是残酷还是温暖,不是取决于社会,而是取决于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孩子如果处处碰壁处处受限,那么这个限制不是来自社会,而是来自他的内心、来自他的潜意识。 如果孩子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孩子接受的是“我很可爱、我足够好、大家都会喜欢我、世界是安全的”等潜意识,同时因为有了自由,孩子发展出了自我,他自己能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和本质,这样的孩子你完全不用担心他适应社会的问题。
我还想谈一下爱和自由的度的问题。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才是这个教育完整的说法。规则保证我们给孩子的是真正的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三大基本规则包括:不伤害自己、不伤害环境、不伤害他人。 孙瑞雪幼儿园还有7大规则: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有;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孩 子自己所有,孩子有权利支配自己的东西(不是你的东西就都是别人的东西);
从哪里拿的就归位到哪里(“请归位”);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请等待”);
不可以打扰别人;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儿童拥有保护自己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权伤害和侵犯他人;
说:“不!” 。
另外家庭还可以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跟孩子讨论,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立规则,比如关于花钱的规则,关于看电视的规则。规则一旦确立,全家人都要遵守,不是只有孩子一个人遵守。
某一天,微信群里,有同学发照片:公园里小孩乱摘花,家长只问孩子有没有被刺扎到,却不关心孩子摘花的行为,这违背了伤害环境的规则。很遗憾,家长没有这个意识。
有位妈妈说,她从来没有限制过孩子,导致孩子去超市买东西把所有想到的都放进购物车;但是另一方面,在孩子小时候,有过被强迫分享的经历,现在大了,东西被抢了也茫然无措,不知道怎么办。 我想或许这位妈妈在平时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缺乏规则意识。关于去超市买东西,可以和孩子约定,多少钱范围内孩子可以自由选择(这个钱数要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哈)。
还有一点,我们经常不自觉地把自己内在小孩的需求当成是孩子的需求,溺爱孩子。溺爱不是是真爱,溺爱其实是为了爱自己。溺爱不是父母的错,而是父母内在的小孩没有得到满足,所以父母要学着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负责,这样才能避免溺爱。我猜想这位妈妈这个没有限制的做法里是不是有些也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
关于分享,这个涉及到物权规则。这个规则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习惯了礼让的传统让大部分家长都没有这个意识呢。物权规则,即自己的东西自己支配,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公共场合的东西谁先到先得。 确定是给孩子的东西,孩子有绝对的支配权,孩子可以分享也可以选择不分享。平时在家里也可以有意告诉孩子,哪些是孩子的东西,哪些是爸爸的,哪些是妈妈的,哪些是共同拥有的。
强制孩子分享一方面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另一方面等于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我也可以拿。 如果遇到孩子玩具被抢的情况,鼓励孩子自己去要回来。如果孩子做不到,家长要给孩子示范。蹲下来看着抢玩具的小朋友说:“阿姨很确定这个东西是我孩子的,请你还给他。多示范几次孩子就会了。看到公路边抢桔子的,车翻了抢人牛奶的新闻,我想抢东西的人是没有树立“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心理界限呢。
孙瑞雪老师说,没有规则的爱是虚假的爱。
我个人觉得,孩子度过自我意识敏感期,就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状态,适当建立规则了。不过我目前还没有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所以没有多少体验,我的意见大部分来自于书上,供参考吧。 我想随着我的体验越来越丰富,认知会有变化的吧。但是目前,我是这样理解爱和自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