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3838|回复: 1

浪潮之巅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10 08: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酒卿《将进酒》我!无法言语!古风人物群像硬核权谋我爱死了 看人性看争锋,看众人众生荒唐或传古的百态人间,先生与那一场春三月真的是我的意难平。其实我很多知识都是从网文男主那边学来的,学习他们的说话方式和待人处事,只要不是特别奇怪的总裁文啊啥的,其实大的文真的可以学习,学习骆闻舟的正义,费渡的细心,顾昀萧萧而立的君子骨,当然还有很多xing知识…。
  创新、趋势与规律---《浪潮之巅》读后感
  拿到《浪潮之巅》这本书前,我一直不知道这是本什么书。作为吴晓波东莞书友会的班委之一,其实最初是抱着完成政治任务的心态来读这本书的。活动起因是,《吴晓波频道》每周在全国各地书友会举办同读一本书的活动,并开展比赛。由于多种原因,东莞一直未能参与,本次参与是第一次,时间紧迫,想参与的人不多,没办法,班委得带头,于是我头脑一热就报名了。
  拿到书时,离交稿就差三天时间,虽然我读书不算慢,可现在工作繁忙,要我如此短暂的时间读完这么厚一本书,而且据说还是IT方面的,而且还要写读后感、分享……直想打退堂鼓。我这是自找麻烦啊,我喜欢的都是什么金融、财经、文学、传记、历史……我啥时候对IT感兴趣了?这下不读的满头包才怪!
  且先看看目录吧,AT&T?从没听过。IBM,这个当然知道;苹果,乔布斯,这不教主吗?英特尔、微软、雅虎、摩托罗拉、硅谷、华尔街……这些名字可是再熟悉不过了,把这些名字串联在一起,貌似很吸引我的眼球啊!再看一些序言和评论,我勒个去,这是谁把这书归类到IT类的。这不就一部企业发展史吗?放到企业史中多让人安心,非要扯什么科技史、IT史,瞧把我给吓的。好啦好啦,紧崩的心总算有些放松了。这些企业在各色书籍各色文章中我可没少看过,除了有少数几个字母不知道,比如说什么AT&T,直接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或者提贝尔实验室不就结了,那是多大名鼎鼎的企业啊,怎么可能不知道。
  好了,言归正传,当发现这是本企业史后,而且每家企业背后都牵涉到华尔街后,这就跟我的兴趣爱好有关了,这书就好读了。现在应该说,我是多么庆幸报名参与了这次读书活动了,要不然岂不要错过了一本好书。作为一名金融从业人员,对这些企业的兴衰发展所抱有的强烈兴趣,一点也不亚于跟一个美女约会。
  且看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并且几经繁荣几度衰落,政府在背后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华尔街又是如何推波助澜?蓝色巨人IBM如何被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年轻比尔盖茨一步步干掉,在创新大潮轰轰烈烈时,这个庞然大物竟然会无法把握,被一个叫作微软的小公司远远甩在身后。而苹果公司的起起落落,与乔布斯帮主有着怎样的曲折故事?作为同龄人的乔布斯和比尔盖茨,IT双雄曾经有着怎样的爱恨情仇?杨致远为何最后放手雅虎?摩托罗拉为何被称为没落的贵族?这一切,都是曾经牵动世界眼球的大问题。在《浪潮之巅》这本书中,将这一切娓娓道来,仿佛如数家常似的。作者吴军,是一名IT行业的老兵,显然,在IT界中,文笔能好成这样的,企业发展史能修炼到这层次的,显然再难找出第二个。高人哪!
  如果硬拿书中的许多东西一一回放,随便哪个章节或情节展开便是一大堆故事。这就复杂化了。在我看来,书的大分类不外乎三种:一种是总结过去的,一种是描写未来的,另一种就是实用的工具书了。《浪潮之巅》很明显就是第一种,主要为的是总结过去,当然,书中大部分企业都还活着,他们或者还有辉煌的未来,这些都是题外话。总结性的历史书,是为了给我们提供更好的视野,看清过去,认识现在,知道未来改怎么做。让我试着来提炼几个想要的关键词,首先想到的是创新。
  没有创新,便没有书中所提到的这些企业。这些高科技企业,充其量最长的也就一百多年历史,却大大的改变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创新,是完全的从无到有,从蒙昧到开化,往上两百年看看,谁也不知道电报这玩意,电话是啥东西,再往上一百年,没人知道什么是电脑,更别提什么互联网。所以,当有人凭空把这些东西“捏造”出来后,这就是真正的创新,从此改变了历史进程。纵观书中所提及的企业,全都是以创新起家,电话电报成就了AT&T,商用电脑成就了IBM,家用电脑成就了微软和苹果,互联网成就了雅虎和Facebook……总之,当一个新鲜事物出现时,某个人或某些人抓住了机遇,因此乘势而起,终于成就百年大业,扬名天下。
  其实看完国外,在国内亦同样如此,当互联网的大潮从彼岸吹到中国时,也诞生了一批时代的弄潮儿,百度的李彥宏、阿里巴巴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奇虎的周鸿祎……一个个年轻创业的小伙,在三十出头的青春年华即成为富可敌国的中国首富。而回首看他们创业之初,无一不是抓住了市场的某一个空白点,用开拓创新的精神,逐步成就自己的帝国。
  创新在最初是星星之火,或明或暗的不知熬了多久,终于被人发现,或遇着可燃物被点燃,于是乎另一个关键词出来了,它就是“趋势”。
  趋势这个东西,不是一般的人随随便便就能看清的,很多人在趋势到来之后可能仍然停留在旧的时代里,等到意识到新的趋势时,可能一切都悔之晚矣。当趋势来临时,一切逆势而为的事情,必然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而顺应趋势发展的,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在风口上的猪,可以顺着风飞上天。IBM曾经傲视天下,但是当商用电脑向家用电脑转型时,竟然会盲目到视而不见,眼睁睁错失发展良机,被微软和苹果夺去天下,而小小的微软和苹果,正是当年那些在风口上的“猪”,跟着风飞上了天,最终成就了新的帝国。
  如今,纵观国内互联网领域,这波创新已经发展到移动互联网,并且在范围、尝试仍在不断扩大。相信,未来在这些领域,将出现更多的新的BAT,出现真正的比肩于微软、谷歌、Facebook这样的大型帝国,而BAT终将会退居二线。为何如此?答案要靠第三个关键词来揭晓,这个就是规律。
  规律是个比趋势更可怕的东西,任何事情,总有其遵循的原则,这个东西就是规律。一个人从嗷嗷待哺到弱冠、到青年、中年,再到老去,这是人生的规律。一个企业,由小发展,由创新起家,逐步发展,到中等规模,如果幸运,有少数能成为帝国级的企业,极少数能成为百年老店,这也是逃不脱的规律。再大一点,放大到一个国家的层面,这就叫“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属于国家的规律。虽然企业的衰亡表面看起来原因各不相同,但实质上从规律的角度上,一个企业从创立之初就面临着消亡的命运,这无法改变,不论出自何种原因。这就如一个人从出生起就注定要死亡,同样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及规律,但我们并非因为要死亡就打算好好活这一生,相反,我们要学习、要成长,要竞争、也要适应环境,尽可能的让这一生活的精彩。
  企业发展同样如此,我们所能做的,是尽可能的顺应规律,从最初的发现市场空白,用创新精神去满足这个市场需求,逐步壮大,当趋势来临时,顺着趋势走,不逆势妄为,有可能运气好,或者管理得当,我们可能成为那只风口上的猪。
  值此中国经济转型之际,每个企业似乎都面临着转型的阵痛,有一句话说的好:“不转型是等死,转型要是转的不好,那是找死。”其实这也是经济规律起了作用。财经专家吴晓波大声疾呼:过去三十年中国依赖出口、投资、消费这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发展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了,中国经济新的发展动力现在寄托在新实业、新金融、新消费、新城镇化等四大基础上。因此,现在的传统企业面临着极其严重的转型任务,因为趋势已经改变,规律也已经改变,我们面临的问题必须靠创新才能解决。因此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
  笔者才疏学浅,对其他领域不是很熟,因从事金融业,刚好可拿新金融作为例子来说点事。金融业在国内曾一度被国家垄断,民营资本无缘参与,然而最近几年来,自余额宝大热之后,互联网金融揭杆而起,P2P借贷、小额信贷、众筹、阳光私募、股权投资、新三板、新四板等金融改革风起云涌,一时风头无人能及。这些金融新生事物的背后,是国家谋求金融对实业的扶持,原有的国有金融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事实证明完全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为了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伟大构想,必须要有资金支持。而民间的巨额资金,便乘着国家金融改革的东风应势而起。
  于是乎许多人忽然看到满大街的投资公司、理财机构、信贷公司等等,当然,其中良莠不齐自不必说。但是这也说明了金融创新的必要性,没有国家允许,这些金融形式在以前无法想象,当然,如果不这样做,所谓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必然沦为一种空想。没有什么创业是不需要资金支持的,但是银行绝对不会把钱借给这些创新企业,他们的目光只盯着少数的国企或知名的民企,百分之九十的中小企业是无法解决资金需求的。
  在这波新金融的改革发展中,如果我们能站到历史的角度,再过若干年后,我们会看到,中国真正的金融帝国将从这几年的新金融机构中产生,届时他们将能代表中国与华尔街、与伦敦金融城的精英们一较高下,展现中国金融家的强大实力与最高智慧,而不是现有的几个国企怪物拼凑出来的庞然大物,掌握着大批资源却不知如何使用,在金融的战场上一败再败。
  现在,让我再回到最初那几个关键词,作个最后的总结:遵循着规律的发展,顺应目前社会的大趋势,让我们在各自的领域尽情创新,唯有如此,企业生存发展有望,国家兴旺发达有望。

《穿堂惊掠琵琶声》成熟男人的绝美爱情啊,我之前一直看不下去老男人谈恋爱,会顾虑太多,也看不下去细水长流的爱情,感觉就很平淡无味,但是!!!直到我看了这本后,上面两个问题都不存在了,这种进退有度,一句“你想要的爱情是什么样”就能确定对方爱自己的爱情太美好了,不需要口头许下很多承诺,但是你所知道的爱情中的承诺我都会做到,懂你、敬你、尊重你,告白时会先把以后会遇到的现实问题剖开来告诉你,再让你做决定。忠于爱情,又不止忠于爱情,老男人的爱情真的太美好了,强推啊,另外,广播剧也配得非常好,最近一周都陪我入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9 08: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已是信息化时代,我们天天享用着科技的成果,电脑、智能手机、网络等科技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甚至觉得若是少了这些科技产品,人们都不能正常生活下去了。然而对数字、数学极其不敏感的我,从小到大难得读一本跟科技相关的书,更谈不上兴趣了。  办公桌上的一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浪潮之巅》,尽管写得很通俗、简单,但对IT行业完全不懂的我来说,还是很难,联系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实际情况,这部书里所呈现的企业辉煌、衰落的过程和原因、管理、理念等方面无不可为我们所用,成功的背后总有一些相通的规律。准确定位、专注品牌  一个企业要善于把握市场和行情变化,准确定位,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专注,并奔着这个目标把事情做到极致,就能取得成功。IBM公司就是在功能百出、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中,洞察出市场和用户需求,固守着自己的核心领域,专注于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这种定位使得其用户群对它非常放心,在价格和服务都高于同类产品时,用户仍旧愿意一如既往地相信它。也正是IBM的这种定位,使得他们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最重要的产品优化上,使得他们的产品是别人所无法超越的,也使得它在经济危机中屹于不败,并至今仍活得鲜亮。  随着国际化步伐的加速,国际教育教学成了目前的一大趋势。再加上中共十七大所提出的“走出去”战略策略的提出,使得国际教育教学成了各大高校在传统教学基础上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在中国,广义的国际教育教学既包括汉语国际教育,也包括国际合作教育教学。各大高校对自己学校国际教育教学的清晰定位对其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一般而言,文科为主高校在汉语国际推广中发挥的作用较大些,而理科为主高校则主要是在学科国际学术交流和学习。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和学科教学优势明确定位,或以汉语国际教育为主,或以某学科的国际合作教育教学为主,这样才能使各高校的国际教育各有所长,特色发展。

  善于创新、乐于求精  创新是企业保持活力的兴奋剂,也是推动企业不断前行的动力。在竞争激烈的高科技时代,创新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将原有的自己不断淘汰、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才能立于“浪潮之巅”。许多人说,哪有那么容易创新。其实,创新不一定是设计出一个新产品,在原有产品或理念的基础上再做些适当调整、整合以求精,也是一种创新。

  斯坦福两名博士做出谷歌后发现雅虎之前已有的搜索功能精确度很差,于是将其搜索加之谷歌中不断改进,运用不同于传统的算法,尽可能多地呈现你想要的搜索结果,从而使搜索成为网络最常用的功能之一。苹果公司的iphone、ipad、ipod等这些东西让我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这些东西早在苹果公司开发之前就早已有之,在iPod出现前,MP3满地都是,但品类和功能基本一样;类似于iPad的平板电脑微软也作过;在iPhone出现前,智能手机也已经有了。所不同的是,其他公司只是不断地添加各种新功能来保持产品市场,而苹果公司则是重新把这些产品做到了极致。前者求多,能短时间地吸引用户;后者求精,能长久地留住用户。

  国际教育教学的发展也如企业一样,需要有创新。拿汉语国际教育来说吧,最初外国人对汉文化的兴趣颇浓,使得对外汉语教学有了一定的基础,于是国内开始有专门针对外国人教授汉语的语言班。语言班日渐壮大,发展至学院。渐渐地,人们发现,国内的语言学院满足了来中国的外国人的汉语学习,却满足不了国外的汉语学习者,有人大胆地提出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的建议,这一想法的提出,无疑是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史上的一大创新。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创新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汉语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中华文化也“走出去”了。

  除了汉语国际教育外,国内有不少高校与国外高校实现了合作办学和联合办学等,国外有成批的学生来中国学习各学科专业,这些留学生来中国往往是先学习一至两年的汉语再进行专业学习。然而,其汉语基础仍然远远达不到各学科专业的要求,导致有的学生进行汉语授课的专业学习时如同听天书一般,学起来很吃力,也大大磨灭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针对这样的情况,全国应组织各学科专业的专家,专门编写学科专业汉语材料,加强各高校留学生专业汉语课程建设。

  以人为本、人性管理  有人说,人永远是最宝贵的资源。不光是企业的创始、发展、兴盛离不开人才,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人才。人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此应该以人为本,人性管理。

  企业在起步之时,会不惜花大气力和血本聘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们,然而在企业发展到稳步前行阶段,总有一些企业一味地强调本身的发展需求,却忘记了人才在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有自己的需求,包括情感的需求和个人发展的需求。

  任何一个单位都应该有一套成熟的、严格的管理制度,制度是死的,管理却应该人性化,要让人觉得在工作中能感受到单位的温暖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才能让人心甘情愿地在工作中出力献策。另外,一个单位应该给个人发展的空间,让其在单位发展的大空间里拥有自己的一小块自垦地,既有利于开发个人的创造力,也是为单位创新耕耘一片片实验田,使个人和单位共同发展。

  国际教育教学也应该以人为本。比如,在教学中,教师们首先要让外国人在学习中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产生兴趣,只有有了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们还应关心外国学生的生活、身体等情况,给予他们温暖关怀,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使他们产生信任,才能激发他们在生活中学习的积极性。当然,教师们在关心学生的同时,各高校更应该关心教师们的生活、情绪等,让教师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教学,并且还应该让教师们有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教研科研,一切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们应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研究,探讨出最为合适的解决方案。这样做,既有利于国际教育教学的稳步发展,也有利于教师们业务水平的提高。

  文字:杨艳辉

  排版:宋佳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6 21: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