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推一篇文,是片尾同一作者fox写的,叫 杀戮秀 。我喜欢它的一点是它的文笔真的非常好,语言文字特别有张力!还有就是世界观也满新颖的,主角二人感情线也水到渠成,很自然(是那种绝对信任,强强并肩作战,我守护你你保护我,可以将身后完全托付给对方的爱!) (但这篇文世界观实在是太黑暗了,而目有一些血腥场面,主基调有点压抑,可能会引起人的不适,up根据个人接受程度观看)
《退一步并不难》是一部阐述忍辱的书。
佛陀将忍辱列为六度之一,而中国的古圣先贤也无不重视坚忍。孔子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孟子云:“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自古至今,无数的圣贤大德为法忘躯,流传下来的感人故事,几乎都贯穿了忍辱的精神,或立雪断臂,或为法入狱,或无辩息谤,或不争止怨……其高贵的人格和超脱的智慧无不从困境中磨砺而来。
忍辱不但对于修行人具有非凡意义,它也与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可当我们听到“忍”这个字,往往第一想到的是在某个忍无可忍之境,本来要冲冠一怒,拍案而起,只是迫于形势,而不得不强捺怒火,委曲求全。这其实误解了忍辱的本意。
达照法师在这部书里,深入浅出地开示了忍辱的各种层次、内涵与方法,以下列举四点。
1)忍辱,别无选择
我们这个世界,又名“娑婆”,也即“堪忍”,可不是仙乐飘飘、鲜花着锦的好地方。天气有风霜雨雪,月亮有阴晴圆缺,身体有生老病死,人生有悲欢离合。如果你为所欲为,刚强难忍,“自古硬弩弦先断,从来钢刀口易伤”,到头来只能伤人伤己。佛法详细地讲了涵盖整个人生的“三苦”,针对其中的“苦苦”又再细说“八苦”,谁人幸免?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可以语人无二三。佛陀一再细说,无非是让我们对处境有清醒认识,这里不是西谚里无忧无虑的“玫瑰园”,而是“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你除了忍耐,其实别无选择。
2)忍辱,退就是进
当今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人人你追我赶、积极进取,为什么偏要宣扬“退一步”呢,会错过多少绮丽精彩的风景,又会失去多少建功立业的利益?法师却告诉我们,地球是圆的,有时候退就是进。这个道理很玄奥,透露了华严境界“小而无内,大而无外”的至深妙理。法师更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指出:中国人的智慧向来都是欲擒故纵、以退为进、柔能克刚、满损谦益的。这就像跳高,退后助跑跳更高;又如落叶,化作春泥更护花。地球是圆的,退到零点亦即拥有全部。“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3)忍辱,因果不虚
忍辱的真实意义其实在于“忍可”,也即“认可”。从因果的角度而言,世上没有一件无缘无故的事情。不需要你义愤填膺,伸张正义。因果定律如日月经天一样准确无误,恰到好处。了解佛法的因果道理之后,便会明白,一切遭遇,无不是自作自受,自然遇事心平气和,不必愤懑不平。再想“忍无可忍”,那是不觉有屈辱需要忍耐的意思了。
4)忍辱,一梦如是
为什么佛菩萨不但不为辱境所动,还能怨亲平等、以德报怨呢?要想对困境更彻底地安之若素、甘之如饴,更深一层是需要了解佛法空性的道理——《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万法无我的空性见是佛法所独有的。在这柄无坚不摧的般若宝刀之下,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极具迷惑性的根尘识大厦,轰然倒塌。哪里还有得失、进退与辱相呢?
法师从上述层层递进的角度,告诉我们:进无可进之时,给自己一些缓冲的余地;忍无可忍之际,给他人一些体谅的忍耐。
我衷心希望,每一个有缘读到法师大作的人,在读罢掩卷之际,都能获得法师的加持,产生一种清净平和的心境:体会到人生的千姿百态、五光十色只是一场光影之戏。所有的繁华终归寂静,空空如也。“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我衷心希望,大众认识因果,留有余地,弃矛盾与是非,化干戈为玉帛。个人多一些平和,社会少一些戾气。在当今这个人心不安、灾祸频仍的社会中,退让的哲学的确为世人所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