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4409|回复: 1

道德的基础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5 08: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姐姐一定要去看一十四洲的文!!我太爱她了,《小蘑菇》真的yyds,那种末世的苍凉感和无力感在小蘑菇眼中写出来,尤其是攻妈为了自由成为蜂后的一段真的看的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姐姐看无限流吗?强推《人间试炼游戏》。推着本的人好少。群像写得好的文很少,但他做到了。“昼夜有序,阳光普照。”永远黑暗的永夜城,得到了希望。这一段也超震撼。还有最近新发现的好文《向死而生》真•写抑郁症,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要看来。它带给人一种现实的无力感,挺压抑的,但结局还是好的。还有《君有疾否》和《黄金台》,我爱古耽,《余污》肉包的又一虐文,格局和伏笔超棒,看的时候泪洒床单。这些都算是推的人不多的吧。
  读《道德的基础》后有感
  郭林美
  生物技术1201
  想必我们应该都知道叔本华说过,宣言道德是如此的容易,但要找出道德的根源和理据则很困难。看完整篇文章很容易可以得到结论,不痛苦的人断然是写不出这样的论道德来的。而我由于时间有限,读此书时并未细细推敲琢磨,结果可想而知:一知半解,不甚明白。
  我觉得关于伦理学的基础已经被他说完了。也正是因为他,我们现在才可以在这里谈道德,不然一切的道德便象儒家一样从本质上便站不住脚了。就象叔本华所说的:伦理学是最容易的学科。他不关注那些一堆连概念也不明确的词之间的联系和逻辑游戏,鄙视人为拼凑的,以极抽象概念为基础,难以捉摸其涵义的东西。一切由人本身出发,就象他的哲学一样。
  首先,使我们做出道德行为最重要的两个外部条件是这样的:一是法律秩序,二是个人名誉,至于宗教信仰,那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不需要一个神才能使道德存在。
  可以想象如果现在社会突然没有了法律秩序,会是什么样那是不用多说的。我们也可以明确知道,如果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既可以避开法律的约束,又可以一举摆脱贫困,那么结果也是不用多说的。所以法律作为道德基础的意义那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有这样一些事例,当事人决不会受法律风险,被别人怀疑的可能性也一点没有,比如失物被人发现后还给了失主。逃难的人把金钱托付给一个穷人,穷人忠实地保管金钱并还给了他的主人。我们对类似事件表达的惊讶,感动和敬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这是一种意外,绝对稀有。哈姆雷特不夸张的说出了这个事实:在这世上,诚实的人,那可是万中无一。但这也证明了,纯粹道德的基础确实是存在的。
  非道德的推动力有这么两种,一是利己,愿望自己快乐,这是没有限度的。二是恶毒,愿望别人痛苦,可以发展成残忍的行径。
  就前面所说的个人名誉,便是利己的真实表现,它是隐含的,满足自己,希望受到别人敬意。但从本质上说,基于这种缘由的行为是没有真正道德意义的。宗教信仰也一样,我们相信今生行善是为了来世的享乐,从本质上这也是一种利己,只是我们买了一张用来YY的门票罢了,看欧洲中世纪宗教就知道。至于为了满足中国人说的食色性也以及健康,舒适等追求都可以发展出诸多不道德的行为。这种人的极端形式便是:一切都是我的,别人什么都没有。如果一个人要在自我毁灭和其他一群不相干的人的毁灭中做出选择,那结果必然是不用说的。这是道德基础所要抗衡的第一种力量。
  恶毒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程度是轻微的。歌德说:人与人之间的漠视和反感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幸运的是,人们以礼貌和聪明来掩盖这些恶意。但在背后,恶语中伤,无情诽谤便极常见。恶意最大的根源便是嫉妒,嫉妒是于生具来的且是最下流的,因为那是嫉妒者本应崇敬和热爱的东西。这属于人之常情,但其反面,幸灾乐祸,便可以说成是恶魔的特性。没有比发自内心的幸灾乐祸更卑劣,恶毒,道德上的一无是处了。
  看了这些,我们还是要说,基于纯粹道德的基础确实是存在的,但是难度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以至于我们在更多的时候说,这是上帝所为,即便真正的本因比之上帝更高贵的多,纯粹的多。在这个问题的解答上,有着人性的理据,不用神秘解释,宗教教义或者什么超验知识。
  既然有这样两种行为推动力,愿望自己快乐--》利己,愿望别人痛苦--》恶毒,那么就有这样一种推动力,它是愿望别人快乐,这绝非凭空捏造或者绝无仅有的事情,而是确实存在的。行为的根本目的只在于消除或避免别人的痛苦,这种把别人和自己视为一体,以致所做出的行为宣告了别人和自己之间没有差别。叔本华将其概括为同情。这种动力可以一直发展到高尚无私,慷慨大量,所有我们所能想出的道德上的赞美词汇无不出于此。
  公正是道德最基础的特征,其直接意义便是不伤害别人,它迫使自己不去利己和害人,因为这两点的共性便是不公正,意味着伤害别人。不公正其实是一个肯定性质的概念,先于公正,而公正反而是一个否定性质的概念。不公正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在实际中其程度却可以有很大不同,引发人们反感的程度也截然不同。一个濒死的人,偷了别人一个面包的行为和一个富有者夺取穷人仅有的财产的行为相比,人们的评价那是不用多说的。存在有这样一种双重不公正的行为,人们的愤慨会达到极致。这种情形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背叛,承诺对一方的责任,同时又以恶毒的手段伤害那一方。法官接受贿赂,政府欺压人民之类皆可归于背叛,但丁将背叛者安排在地狱最底层,只有魔鬼会在这里栖身。
  如果说公正在我们这个世界仍有迹可寻的话,那么仁爱便几乎被彻底遗忘了。它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如果说公正是同情的否定作用,那么仁爱必须比之更高一个级别,表现为肯定作用。究其本质,便是对他人痛苦的一种感同深受,卡尔德隆早就说过了:看见别人痛苦,和自己承受痛苦,没有什么两样。这种事情,叔本华说,只能是神秘的,理智无法解释,但的确无时不存在着。即便是再没有道德的人,仍然认同仁爱的存在。于是伦理学基本便给说完了,不伤害别人--》公正,尽可能帮助别人--》仁爱。只有基于同情的基础上才会表现出公正和仁爱,同情的前提是对他人痛苦的理解。所以伦理学是无趣的,它甚至不能成为一门学科,那是因为,当一个人理解了上述那两句话后,便会发现一切美德皆出于此而再没有其他,没有必要再去学习那实质上是基于这两块基石而构筑起来的东西。还剩下必须说明的就只有影响个人道德的东西和道德形而上的基础。
  由上所述,每个人行为的动机最后归结为三样,利己,恶毒,同情。这三者在每个人身上以极不相同的比例存在着,也由此决定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而这三者就叔本华来说是无法改变的,由个人性格而决定的。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对于一个被证实是坏人的家伙,决不抱有任何信任。而一个被证实是好人的人,即便他再如何改变,仍然对他的品格充满信心。无论什么状况,都是先有本质,再而有本质的发挥。至于我们的行为皆出于我们的自由,那是句绝对不可能的话。我们对他人的指责开始是针对他所做的事情,对最后便成了针对行为者那无法改变的性格。美德或者恶毒被视为内在,持续的素质。
  至于对道德的形而上的解释便成了解释同情这一情形的实质起源,这是一个艰难无比的问题。叔本华承认这个问题的难度,并声明由于已超出有奖征文的答案范围之外,所以只是略加阐述。但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叔本华的思想和道家思想是如此的一致让我惊奇不已。同情的实质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深受,也就意味着人,我之间的无差别性。而利己和恶毒主义者对人,我之间的差别是如此的看重,这便是他们和同情者的根本不同之处。于是,道德的根本起源就成了看透人,我其实本无差异,这便是同情的基石,道德的基石。展开而去,便是世间万物的无差异性,关于这个问题,庄子可以说对叔本华做了最彻底的解释。
  于是一切问题就是如此的简单:万物之间没有差异--》人,我之间没有差异--》对他人痛苦的感同深受--》同情的油然而生--》公正,仁爱的油然而生--》道德的建立。就象叔本华本人所A

UP读书真的有自己的思考,语言功底也很不错!很多都是我喜欢的文,想给小姐姐推荐,但是想想自己也有一段时间没有看文了,所以就说几个第一时间想起来的文吧~首先是女神淮上的提灯系列,提灯看刺刀(古早味,我的耽美初心,楚慈美人)、提灯照河山(有抗日情怀的中华儿女会喜欢的一本书,穿越)、提灯映桃花(现代都市神魔,魔物与凤凰明王的爱情,框架很大,我个人非常喜欢),另外就是一本民国穿越到现代的文:1930来的先生,作者文字功底深厚,金陵城,秦淮河,当年的家国大义与如今的儿女情长,刻画地非常细腻,广播剧也非常非常棒!真的!一定要听!这是我目前为止最喜欢的广播剧,翼之声制作,全剧免费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5 16: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的基础读后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4-30 15: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