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5570|回复: 2

《老人与海》读后感800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8 08: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救救!判官!真的我磕生磕死求求你们快去看了真的求求你们!就是那种你以为年上游刃有余,只有年下如痴如狂的时候结果作者举起四个大字“绝美双向”,最后变成”不服我们现实里碰一碰,比比谁爱得更疯“是我更疯!是我看了绝美爱情之后已经疯了!我的每一滴眼泪都为绝美爱情而流!
  老人,鱼,及其他——读《老人与海》有感李章源/温州市绣山中学
  那么,从故事谈起。
  故事很简约,篇幅不长,两万多字。内容就像他的题目一样,无非是一个老人,一片海。也许还多了个男孩,一条鱼。真是少得不能再少了。正如海明威一向的“冰山”式的语言,这一种用简约的真实打败繁琐叙述的战术,仅仅通过白描,展现出一种大图景,大现实,作者的思想,感情蕴含其中,读来淡而有味。然而东西越少,越难读懂;作者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的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小学时也曾读过这本书,根本看不懂在在说什么;初二时又读,看懂了,可理解不了;现在却是思绪纷杂,层层叠叠,根本无从下笔。
  【生活】
  故事在一个湾流中的小岛上开始。
  老人是个渔夫,他以鱼为生。找到大鱼是他的职责,他很清楚自己的职责——“赶到谁也没到过的地方去找它。”
  鱼不过是一条鱼。鱼也有鱼的生活,他活在深海中,吃小鱼,睡觉,醒来,跃出海面,看看星星,看看太阳,也许也思考人生。他也有他的职责——“待在黑暗的深水里,远远地避开一切圈套,罗网和诡计。”
  每个人都有他的职责,每个人都按部就班。老人对鱼的杀死他的决心,绝对没有因为替他伤心而减弱;鱼逃脱的决心,绝对没有因为他自己的饥饿而减弱。他们都要忠实地履行生活赋予的职责。
  于是老人就出发了。鱼也出发,寻找归宿。
  没有人愿意这样,大家都很无奈,大家都没办法。唉,谁叫老人是个渔夫呢?谁叫鱼是一条鱼呢?大家都为生计所迫啊。没有生计就活不下去了。
  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过,不知道我是渔夫还是鱼。在老师和家长手下,我成了一条鱼;或者是渔夫,捕猎着毫无头绪的未来。每天按部就班,起床,读书,写作业,吃饭,睡觉。社会就是台机器,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位置,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工作,没什么可说的。
  渐渐地也就习惯了这样“三点一线”的生活,往往返返,勤勤恳恳;也不是茫然的,也有个目标,被强加的,听着听着也承认了这个目标,目标也是为了生活。有人看开了,说,既然都有位置,既然都被生活囚禁,那就好好囚禁吧。谁也逃不了啊,做一个世界的零件,也没什么不好的。的确;没什么不好的。追求什么自由,追求什么完美呢——自由在心,完美也在心。
  生活生活,生下来活下去。生活生活,为生而活。多么公平。有的时候,服从命运和生活的安排,反而是一种智慧;可这智慧中,却总有一丝无奈和苦笑的味道。
  生活正在老人的渔船上继续着。
  【勇气】
  老人是个有勇气的老人,无惧流言,无惧死亡,无惧与鲨鱼斗。明明他是斗不过的,他也要拼一把,他说,这是他的选择。
  这种斗不狂傲。以前人们搞革命,要斗天斗地。听起来很可笑,为什么可笑?因为人们无视了天与地的尊严,把天与地看小了,意思就是狂傲了。其实,傲可以有,狂不能有;又云:“人不能有傲气,但必需有傲骨。”可见人的傲也是一种难以捉摸的东西。而我认为老人的勇气也正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傲 。古代欧洲骑士决斗,即使是仇家,也要约好一个时间,一个地点,斗前要行礼,斗时不能轻视对手,互相尊重。听起来好像难以做到,不随性,太拘束;然而这种搏斗是优雅的,美的。这种决斗在于其过程,若你鄙夷对手,并将这鄙夷表现出来,那么即使赢也不如输,结果反倒是次要的了。这是骑士精神。老人所体现的也有这样一种精神。他说:“鱼是他的朋友,他的兄弟,但他不得不把它杀死。”他说:“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老人把自己和他的鱼摆在了同一地位,以便进行一场决斗,却并不在乎谁死谁活。在这里,捕鱼不过是过程,老人是不担心结果的,如果是为了生计,他蛮可以放弃这条打不上也带不走的大鱼,退而求其次,找些中下等的鱼;然而他不。他只要这条鱼,他爱鱼,鱼也爱他,他是为了捕鱼而捕鱼。对于一个生计难以维持的人来说,这难道不是一种勇气吗?
  苏轼在《留侯论》中说道:“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想勇气在有些时候,正是这么一种宽广、包容的气度吧。有成语曰“临危不乱”,面对危及生命、家庭、国家的敌人,能够以从容不迫、优雅包容的态度去面对,这背后的心态、勇气,真的是如同海一般,无边无际,也征服不了了。老人在遭到鲨鱼袭击后说:“然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有这样一颗坚韧的心,还有什么能打败他呢?
  勇气,就是如海一样的包容,如山一样的坚定。也许舀一瓢水,挖一块石,十分容易,但当你力竭时却发现,山还是山,还海是海,你打不败他们。这么一种勇气实在高尚美好。这是一种英雄的行为,坚强不屈,无畏失败;不只是尊严使然,这也是一种心灵、思想高度的体现。培根说:“如果他轻易宽恕罪过,那就说明他的心灵凌驾于伤害之上,所以是伤害不了的。”老人正是如此,尽管备受挫折,一度将死在海上,归来时如往常般一无所获,但最后仍高兴地对男孩说还要一同出海——他苍老的心灵凌驾于这些挫折之上,所以是伤害不了的;他是打不倒的。
  【记忆】
  还有一个男孩叫马诺林。
  还有一群小狮子,一群永远长不大的小狮子。
  男孩在他五岁时就随老人出海了。那时的他,也许还很稚嫩,也许还很无知。也许还只是个小男孩,茫然地面对尚为陌生的船和海,茫然地面对险些将船撞碎的大鱼,什么也不懂。男孩在老人的身边成长起来,渐渐的,成了老人的孩子,成了海的孩子。
  男孩没什么出众的,但老人爱他。
  小狮子则来自他遥远的记忆,彼时年幼的记忆。记忆里的他是个孩子,如同马诺林一般的小,小得快乐。也许是早晨,长长的金色海滩和白色海滩,白得刺眼,还有高耸的海岬和褐色的大山;有海风,轻轻地拂在他脸上,海滩上的狮子,很小,也如年幼的老人一般,在暮色中像小猫一般嬉耍着。晨风怎么会吹出暮色呢,老人在梦里也不知道,只是这一刹那的美好已然定格,像一条温柔的飘带,拴在了老人的记忆上。
  小狮子没什么出众的,但老人爱他们。
  老人爱他们,如同爱这男孩一样。
  老人已经衰老了,小狮子却没长大。男孩长大了,却依旧年轻。老人越来越老了,老得梦也少了,“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妇女们,不再梦见发生过的大事,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打架,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妻子。”他做不动梦了。这一切,都随着老人的青春离去了。然而,还有小狮子——这可爱的小狮子啊。老人忘不掉他们,这小狮子是他失去了的青春,他要回归,他要重生,他要涅槃。男孩也是,老人看见他,仿佛看见过去的自己。也许老人还想从自己年迈的身心上找出些年轻的痕迹吧。他不甘沉沦,堕落成一个平凡无奇的老头,他想做一个“不寻常的老头”。于是男孩和小狮子便成了两面魔镜,让老人在镜中看见曾经,支撑着他自己走下去,走下去。当他终于老得要放弃时,却总有一个男孩,或者一群狮子跳出来,让他看清自己——这原来是个追求拼搏进取的年轻的老头啊。
  其实老人已记不起那个非洲的早晨中他干了什么了。其实小狮子早已长大,成了老狮子,或者死去了。但老人的记忆中,永远有那狮子,永远有那生机勃勃的一幕,永远有那搏动不息的年轻的力量。老狮子,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生命总会变老,毁灭,也许不留一痕。但人的记忆,人的行动,将一直延续,直到长存不息,活动不止。
  总有一些,将要铭记,也许不在分分秒秒,但蓦然回首,它却一直都在。
  那天晚上,老人梦到非洲。他问他,你认识我吗?他望向远方的狮子,不说话。
  【姿态】
  《老人与海》其实是一本写得很慢的书。时间在故事里慢悠悠地前进,每一个阶段,总有一个老人,可以定格成一个姿态。
  就这么个姿态,多美。
  姿态就是姿态,维持不了的。然而人们总陶醉于达成这个姿态的瞬间;或是一个片断,然后找一个舒服的姿态,一次享受梦想中的姿态。
  每个姿态都是不同的,或舒缓,或紧张;或和平,或狂暴;或欢乐,或悲伤;也有些孤独。像我,有时候想像一个战士,有一个机会,让我怒发冲冠,去拼杀;手持重剑,所向披靡;有古希腊神话中众神健美的身躯,有动漫人物各种炫目的技能。。.。。.就这么个姿态,威风无边。有时候,想身处暑假第一天的早上,家中无人管我,明天也同样自由;有新的电脑,有新的手机,有新买的书,有笔,有想来就来的写作的感觉;下午,还有些同学约我出去玩;天气虽热,但有空调。就这么个姿态,什么也不做,舒舒服服,一身轻松,拥有数不清的期待,快乐无边。有时候,想遇见天神,天神赋予我超能力,在身心获得洗礼的那个瞬间——就这么个姿态,掌握我所想的,身上力量充沛,有焕然一新的惊喜。
  姿态人人不同,但都来自于渴望。
  人其实并不贪心。都说人贪财,其实哪里是贪财呢——他只是想要获得钱财和获是新生活的希望那一刻的姿态;都说吃货贪吃,哪里是贪吃呢,他只是想要续接上一次留下来的意犹未尽的姿态。梦想很小,姿态也小;人其实是容易满足的。我们需要的,只是愿望达成时那一刻的满足啊。
  我想老人所需要的,也不过是击败鱼并让世人看见的荣耀吧。
  鱼所需要的,也不过是拼搏后有一个适合他的归宿吧。
  那么,海也有它的姿态:作为一个背景,让这个故事发生。
  鲨鱼搅乱了这一切。但老人没有垮;他不死,他就不垮(死难道不是一种姿态么)他将再次上路。他将用新的鱼叉,新的钓索,新的刀子,恢复一新的身体,去迎接新的鱼,这鱼也许更大,也许小些。一次不成,再试一次,再继续,继续,到达成为止。老人可能会迷茫,也许怀疑他梦想的姿态了。但这追逐的姿态,不也是一种姿态么?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姿态啊。每一刻,都总有一种近乎圆满的状态可以去追求。都说生活平凡,的确平凡。但平凡的世界,能不能也是一个壮阔的世界呢?一个诗意的世界呢?老人在这捕鱼的路上,坚强而不息,奋勇拼搏,如前文所说,有一种勇气;鱼的反抗,如老人所说:“凭它的举止风度和它的高度尊严来看,谁也不配吃它。”生活的大构造不允许零件有一丝一毫的渎职,但在细节上,它是宽容的,每个人皆不同,甚至,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生活是大图景,何为之大?大不是整齐划一的方阵的大,不是单一的面积之大;大是广阔河山的大,大是大海的大,大是群山层层叠叠连绵不尽的大。在全体上实现大同,在个体上实现小异;人人相同,人人又全不一样;虽不一样,却实现了动态平衡;虽动却静,虽静却动,似是而非,飘乎不定。多宏伟,多壮观啊。我们追求的姿态,不就藏在这富丽、壮观的细节中吗。
  寻一个姿态,追逐它吧。像老人和他的鱼一样。
  【循环】
  这里该是个终了。
  《老人与海》是写不完它的读后感的,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现在的我感觉尚如开始一般,有千头万绪,但却无力写出,真是“一个读者也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莫言说,一部好的长篇小说要做到众声喧哗。我想这虽是一篇中篇,也达到了这要求。
  写不完的。就像这篇小说,它也是写不完的。老人在最后又决定要出海了;最末的那句话:“老人正梦见狮子”,说明老人心中仍存希望,他一次一次的拼搏,哪是两万多字能写完的?与其说这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一张快照吧。电影《机器人9号》中有句话说:“我们的时代结束了,但生活终将继续。”这生活就如一班列车,“咣咣”地行过,以长长的身躯展示着众生,无休无止。海明威所截取的,只是老人漫长人生中的一个姿态啊。我所读的译本的译者在解读“老人回港后向鱼的残骸回头一望”的这个动作时写道:“这一个静止的镜头显示老人作为一个基督徒,正在开始另一次苦难的历程,而那鱼作为另一个基督徒,正绑在十字架上。”历程是循环的,苦难是循环的,希望也是循环的。老人在循环着。男孩也在循环着。众渔夫在循环着。鱼在循环着。所有人都在循环着。世界就像这么个环形楼梯,一圈一圈,向上行进。
  唉,长路漫漫,什么时候归来。
  指导师:余晓琴 陈舒宇

最近在重温P大的《残次品》,不知道阿梨看没看过,我去瞅了眼上一期的评论发现阿梨看过P大的默读!!呜呜呜呜我最喜欢的刑侦现耽。残次品里主cp感情线是我喜欢的,每个配角的发展也让我牵肠挂肚。不论是被历史湮没的父母爱情还是养父、祖父辈、妹妹,他们都太让我揪心了[大哭][大哭]P大的《杀破狼》(古代架空机甲朋克)《六爻》(修仙,这里面的师父师祖我哭爆)也都强推!!还有这几部剧的广播剧!我的命根子啊啊啊啊啊啊,续命小帮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0 08: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背后 —《老人与海》读后感

  老人与海,老人与他的一生。当渔夫是圣地亚哥“生来该干的行当”,他生来有一套捕鱼的好技能——视力、体力、技巧等,然而他却不怎么走运,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鱼,没有人愿意跟他出海,连唯一的小孩也出于父母意愿的关系而被迫离开,他独自一人在湾流上。这位看来不怎么走运的老人在一次出海,却有大鱼上钩。被拖行三天后,大鱼筋疲力竭而被杀死,但老人由于出海太远,回航时遇上鲨鱼,尽管老人不断拼搏,甚至想“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坚定的信念还是敌不过群涌而上的巨兽,大鱼被吃得只剩下骨头。靠岸后,骨头变成了垃圾,老人又一次空手而回,却仍旧梦见了狮子。

  小说故事简单,篇幅不长,情节并不迂回曲折,但海明威却认为《老人与海》是“他这辈子最可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可以作为他全部创作的尾声”。大多数评论家的评论则解释了这个问题,即“这是一则多层次的寓言”。有趣的是,海明威本人不以为然,说:“没什么象征主义的东西,老人就是老人,小孩就是小孩。。.。。.”到底有没有象征主义,我们可以通过细读作品得出。

  《老人与海》忠于海明威自身的写作方法,细致描写人物行动,通过外在行动表达内在涵义。正如作者本人说的:“描写人灵魂的尊严,而又没有把灵魂用大写字母标出来。”故事中多次出现的小孩与狮子在故事中围绕着老人出现,一个是能人老人看到以前自己的形象,一个在老人心中永远带着生命力与青春的精神信仰,两者皆是老人的精神支撑。除了这些明显的寓体,文中还出现了多种基督受难的细节,像八十四天是耶稣禁食四十天基督斋期价复活节前的“圣周”;把老人悲伤勒着钓索视为耶稣扛着十字架上骷髅地的场景;用麻袋衬垫在钓索下视为耶稣身上穿着袍子;双手被勒得出血视为手上钉着钉子,把老人圣地亚哥的八十四天悲剧与耶稣八十四天的经历联系起来,正好体现了海明威“人生就是一场悲剧”的想法,这八十四天的悲剧,以前有,现在有,以后也会有。

  另外,也有人认为《老人与海》表达了作家和写作的关系,老人被视为作家,他过着孤寂的生活,以写作(捕鱼)为使命,这过程不可能会有别人(小孩)帮助他,而他依旧必须得完成这杰作(大鱼),并在事后全力保护它免受议论(鲨鱼)的损害,却大都无济于事(批评家),但依旧有崇高的自豪感(狮子)。作者用钓鱼技巧比喻写作技巧,起着基础性作用,而“左手是个梦想者,右手则坚强忠诚”,左手代灵感,右手则代表写作技巧,二者合二为一,因此才不能接受左手的“背叛”(抽筋)。作品之所以成功,并不仅在于表面能使人短暂感动的情愫,更有作品背后的灵魂,那个不需要大写字母标出来的灵魂。我们几乎不会找到没有灵魂的成功之作,可以说,它们的灵魂是被作者可以藏在字眼中间。灵巧的作家不会刻意把感情外露,把“信仰”、“孤独”、“坚持”等等的感情用字写出来,而是等待真正的读者能从中提取出来,这样才是作者与读者在作品中达到真正的交流、思想的融合。

  选自广师13中文班第六期班刊《素履之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2 08: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英雄——《老人与海》读后感

  《老人与海》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说代表作,虽然篇幅简短,却寓意深刻。小说主要描写了古巴渔夫圣地亚哥,在出海捕鱼八十五天未有任何收获后,终于发现了一条体长十八尺,体重超过五百磅的大麻哈鱼。在故事安排中,海明威重点展现了圣地亚哥在没有武器、没有水与食物的情况下,与大麻哈鱼之间长达三天三夜的搏斗,最终大麻哈鱼被圣地亚哥杀死,却在归途中遭到鲨鱼袭击,回港时只剩残骸的情景。不得不承认,《老人与海》既是英雄主义的伟大赞歌,也是古希腊悲剧的当代回响。小说的开场画面是一位消瘦憔悴,颈脖皱纹很深,脸腮上长满褐斑的老人,好比犹如在海岸坚守的朝圣者。海明威为了烘托老人坚韧不拔的英雄形象,在卷首就一再强调圣地亚哥是个倒霉的人,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除了男配角马诺林外,别的渔夫都把他当做失败者。但这只不过是一场战斗的序章,果然在第八十五天,圣地亚哥就发现了一条大马哈鱼。他虽然明知环境的不利,也还是决心要与大马哈鱼“奉陪到底”并获得胜利。然而在圣地亚哥返航时,大鱼的腥味引来了鲨鱼一次一次袭击,他用尽一切手段来反击鲨鱼,却不得不面对鱼肉都被咬去的现实,只得故事结尾筋疲力尽拖回一副鱼骨头。

  “什么是英雄?”,我想,这是人类社会不断探问的永恒主题。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就是对这一问题的用力回答。“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海明威想告诉读者的哲理。不可否认,是人就会有弱点,当一个人承认了弱点所在并努力尝试去克服它的时候,他的生命价值与成败结果就没有必然关系了。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就是看清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并去热爱它的人。英雄就是勇于面对挫折、挑战挫折,能战胜自己的人,即使失败,意志也不被摧毁,梦想也依然坚持。老渔夫圣地亚哥正是这样的一个形象,他深知大海对他的不公,也仍不惧失败,不向命运屈服。甚至到了最后,梦想仍没有实现,他也只能在梦中回忆过去强壮的岁月,但英雄没有倒下,他仍是生活的强者。我觉得人生就像老人出海捕鱼一样,会出现各种各样需要勇敢面对的困难,哪怕没有成功,也不应该自我投降,给人生留下遗憾。读了《老人与海》这本书,让我浑身上下感到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力量。正如书中写道,“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今后我们可能会遇到比更多、更严重的挫折与失败,但我相信,只要想起那位海边的老渔夫,他的坚强、他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也能成为英雄,战胜困难!

  责编 | 木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6 08: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