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5013|回复: 1

呐喊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8 08: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考研备考中,当我发现自己在每天学8小时的前提下还在b站上逛了3小时后我破防了,痛定思痛,准备今晚卸载小破站。诶,姐姐说视频就是今天更新来着,我的jj和cp虽然也都艰难的卸载了,但我还是想再最后看一次姐姐40分钟充满奇特比喻的talk,然后就和姐姐说再见了哇,就先由其他小伙伴陪着姐姐吧!明年一定带给你上岸的好消息!
  铁屋子里的呐喊——细读鲁迅《呐喊》 漫思李 树/永嘉县崇德实验学校
  闻《呐喊》之名也久。想来则必类于《朝花夕拾》,趁着暑期闲隙,我取出这并不十分厚,但沉重有力的书细细品读,却发现它与《朝花夕拾》不大相同。一如继往犀利的文笔,和着对旧社会的冲击,一股脑儿涌来,将我裹挟其中,使我的情绪与先生的心幻化为一处。
  始觉《呐喊》是一支矛,一支由先生愤慨的心铸成的犀利的矛,直指那个风雨飘摇的旧社会。
  (一)《呐喊》自序——呐喊之初衷
  《呐喊》自序,叙写了当时社会——那个铁屋子的境况,先生取名“呐喊”之初衷,字字千斤,帮细读细品。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一句令我有些不解,甚至觉得这是个病句,细细咀嚼后方知这才是文章的精髓所在。“曾经常常”一句应是作者的粗略回顾,而“几乎是每天”一句则是对冷酷往事的真实而具体的回想。而“药店的柜台正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一句,可见作者当时的年龄之小,而后文中的“侮蔑”则让我心惊胆战,这是怎样的一种冷淡待遇呀!人们情感的麻木竟至于此?下文中的药引子则更让人胆寒,如“蟋蟀要原对的”令我想不通,而“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我的想法与先生一致——“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这句话明写先生心中的不解、疑惑,实写对那些害人的庸医的蔑视。而“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一句则是先生铁的凭证。竟然一个最有名的医生都这样不负责任,更何况其他医师呢!但“以此”一词却又引起了我对自己观点的怀疑,此医生为何会有名?大概便是人们根据这些奇特的药引子捧上去的罢。而他则抓住人们这种心理,将药方越开越怪,最终名扬四海。是什么导致了人们分不清这些?唯一的可能便是盲目崇拜。这盲目崇拜的背后潜伏着的是“从众心理”,这是独立精神缺失的体现,是关乎整个民族精神没落的,这也与后文呼应,一语道出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改变人们的心灵。
  “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初读此语,便能很明显地看出先生对这种陈旧思想的厌恶。难道一生留在自己的家乡才是最好的么?难道只有将自己禁锢于狭小圈子里,“循旧”便是最好的么?两个“异”字,可以看出人们看待先生的目光有多么不同,这是一种无上的悲哀。在这个麻木的世界中,先生是“世人皆醉他独醒”,却被悲哀地当作只有他一人“醉”了。
  “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
  这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同时也浮现清末腐败的根本原因——闭关自守。把本来有益于双方共同发展的交流看作是“将灵魂卖给鬼子”,让人匪夷所思。夜郎自大!
  “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斩首”本是一件恐怖的事,此中却用“赏鉴”与“盛举”来形容,让人暗暗吃惊。更让我战栗的是,从前文得知,这围观的尽是中国人。这是一种莫大的民族耻辱呀!日本人杀中国人,国民应愤慨同情,可此处人们不仅毫无愤懑,竟还有些高兴,还把它当作盛举来赏鉴!此处先生痛心的讽刺便跃然纸上了。这些中国人化作了行尸走肉,没有任何能力去怜悯、去愤怒、去醒悟、去抗争!悲哀至极啊!这样的中国又如何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新生》 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
  看到这句话,我的心不免咯噔了一下,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想要改变人们心灵的麻木,谈何容易?于是“隐去”,于是“逃走”。其实质是不愿公开与有着千年历史的封建制度作对的心理,想来也是,谁愿意做这无希望无收益却有生命危险的事呢!还没成形便夭折了,这是怎样让人气馁的悲哀!
  “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急的英雄”一句,让人觉得先生有些自嘲,然而我认为先生不是这样的一个英雄,问题并不出在先生身上,而是那些麻木的群众身上。即使领导人再厉害,只要群众不响应,怎么做都无济于事。所以,这应该是先生意料之中的事儿,无须愤懑。
  “他们正办《新青年》……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
  此语令人有些哭笑不得。《新青年》大抵与前文中的《新生》相似罢,目的均是改变人们的精神。然而人们却对他们不理不睬,既不赞同也不反对,这大概是最可怕的事情罢,因为这说明人们已丧失了思考力,麻木愚钝。因此,“寂寞”一词用得恰到好处,表达出他们对这种怪异的沉默的恐惧,这与下方“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恰恰相同,大概该句中“猛士”“惮”的原因便如是罢。
  小结:《呐喊》自序在毫不留情的讽刺与鞭挞中,又促人警醒,它从独特的精神层面揭开了旧社会的面纱,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礼教这铁屋子的异常牢固,抒写了作《呐喊》的初衷,及在这呐喊过程中的曲折往复与寂寞无望的迂回之路。
  (二)《狂人日记》——觉醒者之暗语
  “狂人”真狂吗?不过是守旧堡垒中的一位觉醒者罢了。世人皆醉君独醒,那么,醉者即醒,醒者即醉。
  一个“狂人”的日记,却蕴含着许多不是狂人能说得出口的暗语。
  初读此文,有些颤栗,夹杂着沉重、恐惧与悲哀,但又似乎察觉到,这文章的角角落落都暗藏着某些玄机。我注意到第二节中“只有廿年以前……古久先生很不高兴”一句,注释中说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比喻我国封建主义统治的长久历史,那么这“踹了一脚”便暗喻着反封建革命罢?或许是辛亥革命罢?或是其它的?我不能够得知,但我们可从中看出,此处的“狂人”大概是一位不屈奋斗的革命战士罢。那么,那些眼神的怪异也就可以理解了:受过封建礼教“熏陶”的人自然觉得反封建的人不正常,是个异端。
  “我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一句则直接将狂人的讽刺之意全盘倾泻而出。这句话明确地将矛头对准了封建“仁义道德”,认为这些全是吃人的思想。而以“歪歪斜斜”“字缝”等词中可以看出,这些秘密都被藏匿得极深,使百姓在不觉间全盘接受。于是,人们便被吃了,被这封建礼教吃了,吞噬了,埋没了,一同溶解在这口蜜腹剑的封建礼教中。那么,狂人觉得自己会被吃也是正常的了,百姓们被封建礼教吃了,也就化作封建礼教,再去吃别人,尤其是那些还未受封建礼教影响、一心革命的青年。“吃人的是我哥哥!……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一句让人胆寒,不禁想到了骨肉相残。的确是骨肉相残,不过是精神的“骨肉相残”,正如后文大哥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以及“爷娘生病……才算好人”几句,把大哥这种无形中成为的封建文化传播者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而后文则笔锋一转,将自己也列入吃人的行列中去,也在不觉间将愚昧的封建礼教传播给年轻一代。而“看了四千多年吃人履历的我”一句,这个我明显超越了狂人,象征代代“传承”封建礼教、迷信封建礼教的中华民族。可是,封建礼教也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呀,我们自己创造的东西把自己吃了,又去吃别人……而“不能想了”一句,则表现出狂人推翻封建统治的决心,可是有着四千年历史的封建思想岂是一人所能推翻的?好在,这则日记最后两句愈加震撼人心。首句“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是狂人对这个时代的质疑。孩子们年纪尚小,阅历不够,即使被人吃也没有能力去吃人,但“或者还有”一句则让人有些匪夷所思,但细细思考后,我认为这大概是狂人对孩子的痛惜罢。孩子沦没在这混沌的封建社会中,也难免不变得丑恶起来,互相吞噬,吃掉一个个小生命纯真的灵魂。而“救救孩子”则是狂人愤怒与激昂的号召,正如自序中说的“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虽然不一定能反抗成功,但也是有推翻封建统治——这个禁锢着人们心灵的大铁屋的希望的。我认为,狂人想要救的绝不仅是孩子,还包括当时诺大而无力的中华民族以及人们被摧残的灵魂。只要有人能觉醒,总会多一份破屋的希望……
  或许,先生正是以狂人的革命意识自拟,狂人在书中的号召与呐喊也正是先生在社会上的号召与呐喊,别人看待他如狂人,那又如何?只要能唤醒一些人的革命意识便值了。其实,此书中也隐着许多先生对封建礼教的深恶痛绝,如直接把徐锡林一名变了字说出,必震撼天下。
  小结:先生借狂人之口,说出的全是自己想说的话,末了,在开头加一句“又多荒唐之言”,以不令政府官僚们将其治罪,但又能使人们很好地领悟,可谓一举两得。据说此文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那么是此文定然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将革命浪潮推至浪尖,激发了无数热血青年的愤慨!《狂人日记》,革命之先驱矣!
  (三)《孔乙己》《白光》——不同的悲剧,相同的根源
  《孔乙己》《白光》两篇文章都刻画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形象,虽悲剧不同,但根源相同。我试用两个角度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1.看看两篇文章细节中的孩子们。
  《孔乙己》中有这样两个细节:“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大人们嘲笑孔乙己也就罢了,他们早已被封建礼教啃食得惨不忍睹,可是连孩子也看不起他。孔乙己之所以和孩子说话,是认为孩子们天真无邪,不会嘲讽他。而他对待孩子们的态度也是相当有礼貌与尊重的:教孩子写字,给孩子们茴香豆吃。可是就连这样的一个小孩子都嫌弃孔乙己,不屑于理会,他们的纯真早就被社会的世态炎凉吃了。
  另一个细节:“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孩子们都吃孔乙己的茴香豆,这于孔乙己必是满心欢喜的,他大概会以为孩子们都喜欢他罢。但可笑又可悲的一个细节是:“眼睛都望着碟子。”孩子们关注的并非是孔乙己,而是碟子中可口的茴香豆。呜呼!难道人与人之间只能靠这连接吗?这更鲜明地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毒害。
  再看《白光》中的细节:“只见七个头拖了小辫子在眼前幌,幌得满房,黑圈子也夹着跳舞。他坐下了,他们送上晚课来,脸上都显出小觑他的神色。”
  “小觑”,何时连这些小小孩都有了大人般的势利,学会了从门缝中瞧人?小孩就已丧失了同情人、安慰人的天性,长大后融入这污浊的社会,势必成为《孔乙己》中的看客,将自己这残忍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陈士成还看见许多小头夹着黑圆圈在眼前跳舞,有时杂乱,有时也摆成异样的阵图,然而渐渐的减少了,模胡了。
  “这回又完了!”
  为什么会看到那些小头在“跳舞”?分明是这些小孩平日作为的一种折射。“这回又完了!”里面必定有孩子曾经嘲讽过的口吻,至今还在扩散,在回响,在刺痛陈士成的声音。连小孩也毫无体恤之情,足见人们心理之麻木。
  可怜的孔乙己!可怜的陈士成!可怜的孩子!
  2.看看两篇文章中的书生形象。
  孔乙己和陈士成都是读书人,但我有时不太明白他们是怎么读书的。难道圣贤书就是这样教他们的?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为了维护那可怜的自尊,象征身份的长衫再破也不愿脱下,死要面子。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与前文中乱蓬蓬的胡子相映衬,孔子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他连自己的生活也不会打理,又怎么称得上一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
  “他总仍旧是偷……再打折了腿。”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偷,君子所不耻,“总”字写出他恶习不改。真不知他怎么读的圣贤书!
  再看陈士成,这又是一个倍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书生悲剧形象,倒与孔乙己有几分相似,连考十六次,竟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他对自己未来的策划则令人发笑,他把科举当成了魂,一旦名落孙山便做什么事都无精打采。可是落第便不能活了?生活自有生活的意味,并非只能过读书人生!可惜,封建禁锢了大多数人的思想,认为成功只能走科举这条路。岂不悲哉!科举,这是一种更为恐怖的吃人礼教罢,把孩子从学童吃起,正如下文七个读书的学童。全文共有三个“这回又完了”,其二貌似别人说的,但哪个不明陈士成心里的感言?我想,先生之所以要写他去挖宝藏,应是讽刺他读书就是为了发家致富罢。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为什么陈士成读书、中举的目的是发家致富?多少读书人落榜,可他们都深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始终保持自己灵魂的高贵。
  我不禁心存疑问:陈士成与孔乙己的形象能代表读书人的形象吗?
  小结:对于陈士成的结局,我觉得不只是大意坠河这么简单,或是伤心过度而精神失常跳河,或是出现幻觉看到水上有白光,他的死因之谜无法破解。总之,是科举制度致其落得此等下场的。文章再一次猛烈抨击了吃人的封建科举。
  孔乙己,可怜、可悲、可笑。他是科举的产物,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寒酸书生。他的死不是偶然,是必然,他是一个不断没落的悲剧人物,正如那不断没落的封建王朝。他便象征着科举制度,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总有一天会悄无声息地消失,坍圮在历史长河中。而咸亨酒店则是旧社会的缩影,写尽了世态炎凉。
  (四)《药》——痨病之疗药?社会之疗药?
  人血馒头治不好小栓的病,什么能治好社会的病呢?
  文学即疗药。
  最篇文章最引人注目的有两点:
  1.文章色调的营造。
  本文的开头的景色描写便让人不禁打一个寒战,“乌蓝”一词用来形容天是再恰当不过了,且又平添了许多阴森恐怖的气氛。“弥满”一词,远胜“弥漫”,且是用来形容光的,让人倍速觉新奇,仿佛有一种光明与黑暗相融之感。但为何散出的光是青白色的呢?或许是一种主观感受罢。在这样幽暗的夜晚,仿佛任何东西都变得阴森森的了。而“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天也愈走愈亮了”一句,总让感到有所象征,但又有些模糊,很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亦觉出貌似在猛烈抨击着些什么。“灰白的路”或许就是没有希望的路罢——只有一条路可走,何况还是一条苍白的路,死气沉沉。
  “老栓便把一个碧绿的包……店屋里散满了一种奇怪的香味”让人心中弥漫开一股说不出的,由各种滋味杂揉成的悲伤。那个红红白白的破灯笼的颜色正是因为包人血馒头所致,让我对这种恶行又平添了一种莫名的厌恶。“奇怪的香味”一词则让我觉得:这馒头本是香的,可是蘸了人血,有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来源,这香味自然也就变得畸形和奇怪了。
  而“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得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一句,则让人在无尽的批判中看到了希望,这是一种浪漫主义色彩罢,是先生添上的对烈士的敬重罢!
  2.文章隐含深意的探讨。
  “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一句,大概就是人们受了封建礼教毒害的缘故,也学会吃人了罢。老栓之所以觉得人们古怪,许是因为他还有良心和斗志,对这些看客嗤之以鼻,而他若要买人血馒头,必要成为看客之一,故这奇怪也就化作不奇怪。而下文中的一个“潮”字,将看客们急切的心情准确地描摹出来,一个“簇”字,则写出围观者之多,衬托出封建礼教的“吃人”毒害亦显现出作者渴望带领中华民族突出封建的重围的希冀。“颈项都伸得老长……向上提着”一句,则将人们看热闹的心理写得淋漓尽致,这里“无形的手”便是那害人的封建统治呀,让他们丢却了民族的团结心,只顾自己的利益,封建便是这么吃人的,把人们一个个捏出来,而其他也必会弃之于不顾,还是如这般观望,这“无形的手”将人们的同情心与凝聚力捏成了粉末,随风飘逝。
  下文则笔锋一转,矛头指向了刽子手。这身着黑衣的人,仿佛心也是黑色的,对生命没有一点儿的尊重与怜悯。“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下了一半”一句甚是传神,这两把刀正是他恶毒、卑鄙的目光,“刺得老栓缩下了一半”一句,则表现出老栓的胆中寒,即便是封建时代对杀人都熟视无睹,人都惧怕这两道目光,足以反衬出刽子手的罪恶。“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血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入滴”则让人感到仿佛自己的心也在抽搐,对这些玷污革命先烈的罪人忍无可忍!“一点一点的往入滴”是一个动态画面,描写尤为精妙,往下滴的不只是夏瑜的鲜血罢,那恶毒的刽子手以及包括老栓在内的看客的善心也一并滴下,再也收不上来。记得《狂人日记》只狂人的话语中有这么一个细节:“去年城里杀了犯人,……用馒头蘸血舐。”这恰是《药》一文中老栓买人血馒头的真实写照罢。这难道不是吃人吗?而老栓大概也不敢吃人,“抖抖的”一词让人觉出老栓心中的犹豫不决,然而,老栓末了还是丧了良知,为了治儿子的病卖了自己的良心。可谓是对烈士夏瑜无尽的侮辱啊!而下文中“收获许多幸福”一句,收获的大概只能是心理上暂时的幸福罢,时间一长,这幸福也就化为无尽的悲苦了罢。时间一长,这幸福也就化为无尽的悲苦了罢。“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中,本身便有些矛盾,出了太阳,金字还会黯淡吗?思想后却又突无甚矛盾,这仍是主观感受,是老栓对丁字街黯淡的记忆。而这句话将夏瑜暗喻秋瑾已很显明了,注释中已点明,秋瑾就义处轩亭口亭有一上书“古轩亭口”的牌楼,先生便隐去了那个“轩”字罢。
  而下文康大叔与众人的谈话则让我痛惜。“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劝牢头造反”、“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他这身贱骨头打不怕,还说要可怜可怜哩!”等话,无不显示出夏瑜的反抗精神以及革命的悟性,他的一身正气便从中表现出来。然而,人们对他慷慨的言辞,又有什么反应呢?无不是认为他疯了,不成东西,认为他的死是理所当然的。可怜!人们早已习惯了受封建统治的压迫,思考力与觉悟性也在渐渐退化。既然人们的觉悟性如此之低,那么,任凭革命领导者如何呼吁,英勇的革命战士如何奋斗,人们的看法或许亦复如是罢。民族病了,病得不轻!团结友爱,同仇敌忾没有了,这还是个完整的民族吗?就连烈士的呼吁人们也置之不理,那么,拯救民族的良药又在何方?题目《药》大概便是这层含义罢。
  “两边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祝寿时的馒头”一句,让我再度回想起人血馒头,那恐怖的封建产物,那么这一面墓地上,又有几多人的忠魂冤死,有几多人患了痨病,因吃了人血馒头而身亡呢?这里再一次隐约地批判了封建礼教的罪恶。而由下段中我们得以看出,小栓又不幸病亡了,与前文康大叔说的包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封建迷信思想的不可信。这也让我想到了先生的父亲,也是因为中医的迷信思想而渐渐亡故,这迷信思想恍如一个大幌子,吸引着人们一批一批地落进颟顸的渊薮。但这也让我们对人们产生了同情,谁想被封建思想吃呀!可是这封建迷信却又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呀!这总让人感到有些不是滋味。
  小结:最末一段总让人觉得无端的好。为什么结尾偏要写那只乌鸦飞走了呢?在古人心中,乌鸦是不祥之物,或许人们认为,乌鸦飞走了,接下来也就会事事顺心了罢;或许这乌鸦象征着黑暗的封建,乌鸦飞走,则表示着作者对封建的厌恶、对革命胜利、人民能幸福地生活的盼望罢,那一声“哑”,便是封建王朝的生死挣扎,自然令人悚然,但我相信,不久后病了的中华民族即将找到疗药。
  先生的文章恰似一把利刃,将封建社会开肠破肚。读罢,我仿佛也溶入了先生的思潮之中,与先生一同向旧社会宣战!或许,吃人之状,现在依旧存在,虽然与从前早已不同。
  先生的文章对封建弊病的攻击丝毫不亚于真刀真枪。我亦欲与先生共同呐喊几声,聊以慰藉在革命路如先生一般艰苦奔袭的斗士!
  指导师:戴小婵

相关帖子

UP读书真的有自己的思考,语言功底也很不错!很多都是我喜欢的文,想给小姐姐推荐,但是想想自己也有一段时间没有看文了,所以就说几个第一时间想起来的文吧~首先是女神淮上的提灯系列,提灯看刺刀(古早味,我的耽美初心,楚慈美人)、提灯照河山(有抗日情怀的中华儿女会喜欢的一本书,穿越)、提灯映桃花(现代都市神魔,魔物与凤凰明王的爱情,框架很大,我个人非常喜欢),另外就是一本民国穿越到现代的文:1930来的先生,作者文字功底深厚,金陵城,秦淮河,当年的家国大义与如今的儿女情长,刻画地非常细腻,广播剧也非常非常棒!真的!一定要听!这是我目前为止最喜欢的广播剧,翼之声制作,全剧免费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4 16: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呐喊读后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8 03: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