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4227|回复: 1

雪国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8 08: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求求去看麟潜的《白羊》《垂耳执事》和《人鱼陷落》!你可以永远相信麟潜的文笔!!!真的非常绝,《白羊》是我今年看过的文top没有之一,关于人物的性格刻画一点也不平面化,真的非常立体,是嫂子文学(是我之前的雷点之一但是白羊真的没有让我感觉到一点不舒服),麟潜的文绝对入股不亏!只要你喜欢麟潜我们就是异父异母的亲姐妹!
  另一种桃花源——读《雪国》杂感王茸茸/温州育英学校
  在一个有些薄凉的早晨读完了《雪国》。
  感觉自己的头很沉重,身体很疲倦,将书放在枕边就躺下了。那一瞬间,我突然感到雪花飘进了心里,有一股寒意从脚底往上蔓延。
  昏昏沉沉地闭上眼。在梦里,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寂然无声,一列火车驶过。我仿佛和岛村一样,坐上了这非现实的东西,失去了时间和距离的概念,陷入了迷离恍惚之中,徒然地让它载着自己的身躯奔跑。我只知道,我将要去的那个地方,叫雪国。
  优美而近乎悲戚的声音
  在夜空中传来叶子的声音,仿佛向远方呼唤似的:“站长先生!站长先生!”
  开篇就出场的这位姑娘,却并不是主角。
  书中对叶子的描写并不多,却让人觉得她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让人在意的,是作者,或者说岛村(男主人公)对其声音的描绘:优美而近乎悲戚。几乎叶子每次出场,都会出现这句形容。大量的反复描写,加上这形容又如此不同寻常,不能不让人引发一连串的思考:为什么说她的声音是“优美而近乎悲戚”的?“优美”与“悲戚”之间有什么关系?川端康成的笔端带有一股魔力,如同梦魇般摄人心魄。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我就被征服了,仿佛我真的看到了这样一个人,听到了这样一种声音……
  或许是太过在意这形容,我竟也多多地关注起叶子来了。
  叶子,通过岛村的视野,我观察到她是一位言行举止总是过分认真的人。这样使她看起来分外地单纯。包括她像慈母般精心地照顾病重的行男、行男临终时急切地恳求驹子(女主人公,行男的青梅竹马)回家探望、毫无计划就请求岛村带自己去东京等情节,都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与单纯。虽然驹子待她并不十分友善,她也未尝没有怨恨过驹子,说过:“她真可恨”,但最终却用认真的语气再三嘱咐岛村说:“请你好好待她!” 再回想当驹子拒绝探望行男时,叶子不声不响,只是用一副过分认真的表情看着驹子,“不知是怒是惊,还是悲伤,像假面具一样,显得非常单纯”。我便确信了叶子并不真的憎恨驹子,或许仅仅是因为驹子的冷漠而感到伤心。这样的女子,是不可能真正地憎恨任何人的。她一定宁可自己被伤害,也不愿伤害别人。
  读到最后,叶子从着火的蚕房上掉落下来时,我突然有些明白了。“优美而近乎悲戚”,或许是在预示她的结局。她仿佛一朵优美的花一样从楼上柔软地飘落下来,凋零地寂静无声。悲伤和美一定存在着某种关系。就好像一朵花凋零,不仅仅是一个悲伤的死亡的过程,也是一种生命最后的极致美丽。
  故事从岛村遇见叶子开始,到岛村目击了叶子的死亡结束。这一切不是太巧了吗?于是我越发觉得叶子不像个配角,而像个主角了。
  纯净而柔情似水的雪
  本书真正的女主角,其实是驹子。
  与认真节制的叶子不同,驹子显得更加率真随性,如同雪国的雪一样飞舞得随心所欲。
  我一直以为雪是有魔力的。作为一个南方的孩子,见到雪的几率微乎其微,可这并不能掩盖我对雪的幻想。雪,在我心中一直是世间最纯洁的东西。
  如果有一种人可以象征雪的话,我觉得那就是驹子,虽然驹子只是雪国一个小小的艺妓。
  说起驹子,我觉得她同大海一样让人捉摸不透。她每每夜里喝醉了到岛村的房间里挣扎着要走又不舍得走的矛盾模样真是可爱极了。可她同岛村在一起时不时地就发脾气、使小性子,又让我觉得她任性极了。不过我猜想这任性也多半来自岛村。她确实迷恋着岛村,可又害怕和岛村的关系陷得更深,因为岛村只是一个旅客,终究要回到家乡妻子身边。岛村待她真是温柔,可是她在岛村心里算不了什么呀。岛村对驹子的爱情及不上驹子对岛村的十分之一。因此我也一直在思考他与驹子究竟算什么关系,爱情?还是友情?······我认为岛村的性格有些轻浮,他很容易就被各种女人的魅力吸引。而且他那自以为是的态度和漫不经心的温柔令我反感。因此我倒为驹子叹息起来,为这么一个人奉献了满腔爱情多不值得啊。
  也实在是因为驹子太过单纯多情了。瞧她拒绝见行男最后一面的原因,竟是“我不愿看一个人的死,我怕”。真是任性的话啊,但也不无道理。岛村觉得“听起来这好似冷酷无情,又好似过分多情”。而我也和岛村一样有点迷惑不解了。不过我最终还是觉得,这并不是冷漠,反而是多情。就好像孩子一样,惧怕死人而有抵抗情绪。
  还有她醉酒后的那些胡话和神态,都仿佛一个孩子般充满稚气,惹人怜爱。二十多岁的女子了,却还带着有如孩童般的童真和纯净,多可贵啊。当初岛村不也正是被她纯净的外表和内心所吸引的吗?
  雪是柔情似水的。它的外表看起来那样冰冷,可一落到地上就化了。落到人的掌心里,变成晶莹的泪珠,顺着手腕流淌下来,仿佛是雪用身体在哭泣。驹子就好像雪一样,纯净而柔情似水,遇到岛村,就融化了冰冷的心。
  澄澈而孤寂苍茫的银河
  故事进入尾声时,出现了澄澈明亮、波澜壮阔的银河。
  都说川端康成的笔端常带悲哀。果真如此。什么景象一经他写出来,无不是美不胜收又散发出冷冽孤寂之感的。
  这银河也不例外。
  就在这浩瀚深邃的银河之下,叶子迎来了她的死亡。驹子踉踉跄跄地走过去,把叶子抱回来。“驹子仿佛抱着自己的牺牲与罪孽一样”,为什么这样形容,我依旧不知道。只是无端端地想到那画面,驹子抱着叶子,脸上带着悲壮与凄苦的神情,真像是抱着自己的牺牲与罪孽一样。川端康成的笔触总是这种感觉,明明是抽象的描写,却让人觉得很具体、很有画面感,不由自主地就想象到那一种场景。她要把叶子抱到哪里去呢?啊,说她不喜欢叶子,在这里又那么地不合理。若不喜欢她,又怎么会这样悲哀地抱起叶子呢?
  故事就这样在奇怪的地方结束了。仿佛是作者随心所欲发挥着,写到这里有了睡意,就索性顺势停下来,结束文章去睡觉了一样。所以结尾不像结尾,故事也不像结束了,总让人觉得它还有后续,岛村与驹子之间,总还会再发生点什么。这或许就叫川端康成式的结尾吧。
  “待岛村站稳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也好像倾泻进了我的心里一样。
  像花朵一样优美而近乎悲戚的叶子,像雪一样纯净而柔情似水的驹子,也都倒映在我心中这条澄澈而孤寂苍茫的银河之上了。
  梦里我追寻着他们的音容笑貌,乘着火车到了雪国。我呆呆地站在雪地里,望向四周,忽然想要哭泣。我一直奇怪,明明雪国的一切都如此美好淳朴,有如沈从文笔下的茶峒小镇,但一切人和事,却都沾染着一层悲伤的色彩。风景也好、声音也好,女子的笑容里、眼眸里,都带着悲伤。许是有这悲伤,才成就了雪国独有的美丽。
  谁说只有欢乐、没有悲伤的地方才是桃花源?在我眼中,雪国,即是另一种桃花源。
  指导师:张群艳

40分钟,我本来想以后在看,然后扔进收藏夹,哈哈哈哈哈,结果因为看到薄雾在第一个,想听小姐姐夸夸,但没想到,我他么看完了,还种草了好几本,每一本都想看看啊啊啊啊啊,爱了爱了一把子关注了,喜欢小姐姐推文的态度,尊重每一个码字的太太嘿嘿,还有薄雾好看好看好好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8 08: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国》读后感——程万荣

  因为对于日本的一些偏见,始终对于日本的艺术和文学有一些片面的排斥,但不可否认,在观看日本的动画,阅读日本文学作品时,经常会有十分惊异的亮点闪烁,而且这样的一些亮点是我不能在中国自古也好,现当代也好(目前我所接触过的)的艺术作品之中接触到的,诸如:对个人的认识、对黑暗的感知、对个人世界的把握等等。同时在创作和表达方法、途径方面也是不可不承认,实在与中国的东西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不能非常正面的去理解日本的文学作品,所以对于日本文学的美感体会方面有难以言表的困难。在身边的学生中,看到我在读日本文学作品,他们拿过去看两页,会有人略带陶醉的对我说:“日本的文学读起来真的好美。”而更是有平时对于文学、哲学十分严谨之人表示:“日本的文学作品还没打开,就已经很美了”。这一种对于日本文学或艺术的直接的感受是我十分期盼能有的,但实在是因为动机不纯且以前观念的深厚而使我不能够如同幼时一无所知一样去看这样的一些作品,实在是非常遗憾。

  在以前的几周课上,大略的读过几本名家的书,仔细的读过诸如《柠檬》等一些短篇,还有《金阁寺》、《雪国》、《湖》、《伊豆的舞女》等一些较长的作品,对于这些盛名已久的作品,确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日本文学艺术方面特殊的感受。而《金阁寺》在我看来对我影响甚大,可以说是我对于日本文学感受的一个基础,我从三岛由纪夫那里获得了一些片面和个人的日本文学家的特性。尤其是它里面体现的,一个完全的“人的本性”,或者更加生活化的说,我目前所接触到的他们有着对于自我的更多的所知,这种所知不是排除外物的孤立的我,他们依旧在所谓的社会状态中,但他们能看到在生活环境中的自己,不是一个放大的自身,是把世界放在自己身体里,从自身看到的世界,充满了类似意识流,但又比意识流更加细腻的东西。

  在《雪国》中,就我自身而言,对人物形象,我觉得我更能理解岛村,虽然我不能把自己和一个日式中年男人的大脑链接在一起,但我能感受一个从雪国外来的人接触到的雪国的感受。恐怕一个纯净的小世界,在被外人感知时总会有让人不忍触摸,以防玷污的惶恐,雪国中具有代表性的驹子和叶子是那么的有个性,虽然十分真实,一点也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仙女的感觉,但还是给我一种飘忽世外的感受。川端对于少女的纯洁的亲近实在是太明显,而这一种亲近也体现在他所塑造的人物上,连一些隐晦的方面都没有给这份亲近披上一丝猥亵的皮毛。驹子虽然在雪国外生活过,也并不能给她带来更多的与这个雪国有所区别的东西,驹子所有的一份“真”,让人无意去思考旁的一切,单就她的生活、她的过去、她的喜怒、她的所想所感,已然让人沉醉,驹子似乎是明确的,作品中几乎已经有了她的一份简历,她的生命似乎明明白白的已经展现了出来,但如果再看她一眼,她又是那么的朦胧,她宛如神经质一样的举动和偶尔异于常人的言语,给人的感觉就是她不在你的世界里,她会毫无限制的自由的来往于她和你的不同世界,哪怕是你进入她的房间,哪怕是你和周围的人聊起了她的一切,也不能让这一份莫名的隔膜消解。

  小说并不以辉煌的场面构建一个如何的山谷,具有怎样的风景,简简单单的几笔勾勒出一个十分空旷的大舞台,作者随意的转换着场景,一个不甚清晰的车站,一节可能都没有几个人的车厢,低矮普通的小旅馆,几间相隔甚远错落有致的民居,可能还有一个勉强称为繁华地带的小的娱乐场所聚集地,就这样的一个存在,让我们甚至不能把它当做一个具有生机的生活圈,只是星星点点的生物点缀在雪国的大幕布上,留给人的多是对房屋旁边植被的珍惜,是对稀少人烟中出现的每个人物的亲近感受,车站站长,病重的行男,叶子,叶子隐秘的弟弟,连掌柜和按摩姐、俄国卖货妇女、辞行的艺妓都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存在,让人不禁好奇他们身上有什么东西在吸引我们的关注。川端善用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打动人心,很容易让人引起联想,一投一足给人以出乎意料又摄人心魄的别致之感,在这里,又不得不提到我对日文艺术家对于人的自我精神世界的看重,在日本的很多艺术作品,如电影,尤其是恐怖电影,以及绘画,还有传承很久但确实诡异的能乐等,在这些上面,都能发现大量的,对于人自身的精神世界活动的运用。或许应该说,有很多是针对人的精神世界创作的艺术成分,让人不禁通过自我的联想,给自己施加潜意识压力,通过非明显的引导方式,让人对自己最为畏惧和隐藏的方面,又或者让人对自己最为轻视的角落,发掘而放大,通过这样的手段,让人在看别人的东西,但始终担心自己就处于其中,甚至于就是处于其中,不知如何解脱。这一些细节,在川端的文字里,更多体现在人物的小动作,场景中带有人物情绪的描写,简单的翻一翻,在岛村要求驹子为他找一名艺妓后岛村借口外出送走艺妓,独自上山,驹子出现在归途,岛村和驹子的对话中,驹子有一些很细微的动作,这些动作并不是常有的人物动作描写,是十分奇妙的一些姿态,“女子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夕晖晚照的河流。闲极无聊,觉得有些别扭了。”,这一句的描写实在神奇的很,在我看来它既处于动作描写又属于心理描写,我甚至能够看到她觉得无聊时微微的转头,能看到一丝寂寥出现在她的眉梢,这是实在令我感动不已的一点,川端如此善于让人和剧中的人物连接在一起,剧情并非跌宕起伏,泉水叮咚而透彻心扉,是直接能到达内心的东西。

  我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总会不自觉的去看剧中人物的关系,而剧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三个人:岛村、驹子、叶子,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好玩的,。驹子和叶子应当相识很久,他们中间夹着一个行男,但似乎驹子和叶子对型男的态度完全不同,驹子对于叶子叶太过于冷淡,两人便似熟悉的陌生人。岛村和驹子的关系是奇特的,岛村对于驹子的情感十分复杂,十分感兴趣?喜欢?爱?好奇?厌恶?这些词汇似乎离他们的关系都不远,但一看上去就让人知道这不是一个合适的答案,驹子透明而隐秘的心让岛村感觉若近若离,也让我感觉她整个人若隐若现。岛村在与驹子的关系中,除开了他们的肉体联系,更加像是一个过客或是一个听说驹子故事的人,他渴求的很多是关于这个女人的东西,对于这个女人,除开了肉体的欣赏,似乎并不剩下什么,也有可能是他太过于欣赏驹子除开肉体和生活经历以外的东西,所以不愿提它。叶子的出场,让人感觉惊异,一个安静、温柔、娴熟、注重亲情的女子,在寒冷的冬夜,突然出现在观众面前,但又不和主人公发生一些关系,实在是奇怪得很,在后文中,除开了叶子与岛村关于带叶子去雪国之外的对话(车站外叶子对驹子说行男病重时,可能与岛村有沟通,但不属于要点),就没有更多的交流了,叶子就以她的出场时那样,神秘而纯洁的贯穿于文章,岛村和她就像寺院与春风,春风拂过,留下思绪。岛村与驹子的接触是直接的,带有闲聊性质的对话中,透漏着岛村的好奇,透漏着驹子的好奇,透漏着岛村的欣赏,透漏着驹子的倾心,岛村对于驹子,充满幻想,带着探求的渴望,驹子与岛村的接触遮遮掩掩,处处带着她的惶恐,忽而神经质般的行为正是她敏感的触角瞬间收缩的反应。叶子与驹子和岛村与驹子的更深的关系隐线未能找出,但确实存在。

  日本文学和古典西方文学和中国的文学有很大的差别,在作者的表达方向和作品思想性方面有很多着重不同,但都能给人带来实在值得人欣赏的东西,在表现人的个人特性方面,日本文学家通过很细节的动作和说话时的神情、语气,塑造出一个十分微观的人,就是那么的具体的一个人,不给与他什么标题,没有什么标签打在他身上,就是让他自己表现自己,确确实实的让人知道他的任务是活着的,自在的,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十分值得欣赏的,这样的对人的态度是更让人眼前一亮的特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6 15: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