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乐园》,略烧脑,涉及丧尸等末世元素,作者的想象力惊人,剧情走向天马行空,有意思的悬疑设定分布比较密集,我看的时候会顺着结果摸回去找细节,会让你体会到深深的《后怕》的感觉。不需要看完全本,看完虎头部分就行,我个人预感到后面会是蛇尾所以没有看了,但是几年来都为前段部分剧情的精彩而忍不住一次次地重温!!
少年安德烈之烦恼——读《亲爱的安德烈》侯雅丽/乐清市虹桥镇第一中学
是龙应台没错,但不是《目送》。只是一本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亲爱的安德烈》。
书是不是很新,但是每多看一遍,人的灵魂就更新一遍。我近乎猖狂地认为成长中的思想是深刻和独到的,所以我想要提前写一些东西给未来的自己,好让未来的自己不忘初心,记得要怎么活着。我大胆地将那些泛黄的随记拿出来给你们瞧瞧,自己在整理的过程中却嘲笑自己当时的无知。没事,无知就无知吧,看官们放平心态瞧瞧就好。
关于物质和生活
不同年代的人都在仰望着不同的天空——至少空气质量不同。时代的更迭就像台湾每年总会来的台风一样,人们可以预料到它的到来 却总做不到坦然迎接,我们在一片满目疮痍咒中骂着台风,就好像战乱结束后的人们骂着战争的发动者;我们心里知道台风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就好比人们都知道王朝更迭、江山易主不过是时代洪流不可阻挡的证明罢了。
时代的进步并不意味着回忆中事物的落后。每一个人深谙历史就是起伏波澜并在无数次更迭中进步的,但还是有人嘲笑老一辈人的落后。代沟从何而来?从所有人所接触过的一切因素而来。就好像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的关系。
安德烈十八岁那年,母子相见的时候,两个人应该都觉得有些陌生。但这是在所难免的,看看龙应台和安德烈所处的环境等等因素就知道这很正常。毕竟在我身边,明明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十几年却仍不了解对方的家长和孩子数不胜数。但难道就要任凭生活的脚步来支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吗?龙应台的回答是“不”,所以才会有这36封家书的存在吧。
我想了解你,我想认识你,就像认识一个成年男子一样。如此简单。
龙应台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就好像台风过后的那段时期。明明是寂静的,却又脏乱不堪。而安德烈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应该比喻成一个较为繁华的,台风过后,经一段时间恢复风平浪静的时期。之所以说较为繁华,不是觉得这些物质不够人享受,而是不敢估计未来的人会以怎么样的娱乐方式生活。
先看到的是龙应台的信,那就讲一下龙应台那段台风恢复期吧。她所生长的小渔村足够安静,但是却有因为闭塞和落后,有着当时乡村普遍的生活水平——脏、乱、差。也许像我这样21世纪出生的孩子基本有如此评价,但是对于龙应台来说,“哦,那只是我的故乡。”在我们眼中“愚昧无知”的渔村,给龙应台以力量。离开渔村之后的生活虽然被许多物质欲望所熏陶,生活渐渐变了味道,但是龙应台却仍然能看透那些虚假的镜像,去思考人类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
是不是很伟大?不,只是龙应台需要这样的思考,那对于她来说是有意义的。物欲纵横的时代更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也许有人在买名牌衣服的时候会多思考一下这些,但是却阻止不了那人买这件衣服。因为思考和实际行动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龙应台在后面的信中提到,她以前很喜欢吃鱼翅,但是知道鱼翅怎么来的之后就不吃了。她的二儿子菲利普嘲讽道干脆鸡也别吃了,因为鸡最后也死了。因为不吃鱼翅是提倡的,所以不吃遵循了个人的道德操守;但是人们已经吃鸡吃了很久的历史了,没有人阻止人们吃廉价的遍地都是的鸡,所以我们吃鸡不算违背道德底线。但是鲨鱼和鸡最后都死了。
如果这样继续讲下去,那么其实就会绕到一个误区——世界是肮脏的,不要继续生活了吧。为了道德宁可不活着的人,历史上也有,只不过寥寥无几。我们生活在这里,我们享受着一些东西,可能地球上别的地方有人却为这些东西头破血流。我们顶多看着电视上因饥饿而遭受苦楚的人感叹一下,然后继续吃手上的匹萨。也许我们会自责,但是我们和自己所生活环境的物质是生长在一起的,我们只好带着它生活。顶多捐款的时候多捐一点,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是壮举了。世界从来都是不公平的,也许几天后我们也会因变故变成那些贫苦地区的人民,但是当我们饿得头皮发麻的时候,我想我不会去想为什么发达地区的人不给我们捐更多的钱。
龙应台是那样生活过来的,时代的背景造就了她悲悯同情的能力。但是安德烈却不是那样过来的。他和物质好似一棵树上的枝蔓,生长在一起,看似分开却又紧密相连,缠绕着对方,不放过每一个角落。如文中安德烈所说的那样,“我也知道,物质满到一个程度,就失去意义,但是我仍旧享受物质的满。”
但是物质的藤蔓还是没有缠绕在安德烈的筋骨上。安德烈也会思考龙应台在担心的那些,可以说每个人无论生活在何时,都在心中保持着道德底线。
我无法猜想未来的自己的怎么样的,会不会过分地在物质中沉沦,最终溺死?但至少我知道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包括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未来能获得更好的物质。
关于个体与国家
从小接受的教育一直在传递一个观念——爱国。可是有的时候,连自己是什么国家都要分析半天的人,要如何爱国?而犯下大错,被全球人民指责的国家,它的人民要如何爱国?安德烈是德国人,我想被法西斯侵略国的国家都不会忘记德国。可是民族恨和民族耻相比,到底哪一个更令人难忘呢?
“很多年轻人开始说:我还要假装‘以身为德国人为耻’多久?”安德烈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德国是二战中的侵略国,所以德国的人民,从未参战的当代人民,要承受这些是理所当然的,对吗?我无法苟同。言论自由在这些面前很微小,因为内心想法都很卑贱——如果为自己的国家骄傲,心就会受良心的谴责,那么这样的灵魂自由吗?
安德烈是一个个体,可是他还是接受国家的某些束缚。但是这个个体又有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其实安德烈为自己混血儿的身份应该是由衷高兴的吧。文中有一段文字,写安德烈和一个混血朋友看球的时候,巴德混血的那位朋友为巴西加油,安德烈故意为对手阿根廷加油。足球一定会引发争执和文化的冲突的,所以两个人就吵了起来。朋友的女友问:“如果两个人都是纯粹的德国人的话,会怎么吵法?”两个人都愣了,然后同时说:“那我们会闷死,跳楼算了。”
最后安德烈给这样多国文化的评价是,就像汤里的香料,使生活多了滋味。其实在流动的国际化的二十一世纪,人与人之间国家的界限没有那么分明了。龙应台的一封信中提出个一个问题:“你是哪国人?”这是一个原始的问题,但是现在却有很多人不好回答。你所属的国家现在只是一个单位,或者说算是你拿护照的那个国家。
但每个个体自己又很清楚自己的心属于哪里,有可能那个自己愿意效忠的国家拒绝给护照。但是总有一片土地是自己效忠的,比如你小时候住的小镇,比如你青春期时住的公寓,比如你经常骑自行车经过的那条小路。
当我们对于个体和国家迷惑的时候,我们可以读一下书中第17封信的最后一句话:“泥土和记忆不会变。”
关于成长与教育
龙应台是成功、有名的一位华文作家,但是作为母亲来说,她觉得自己还是有缺陷的。但其实相较而言,她算是成功的母亲——因为她有选择性地给予孩子自由。
虽然龙应台并没有完完整整地陪安德烈一起长大,但是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深刻地感受到龙应台对于安德烈的爱。母爱并不都是伟大而又沉重的,并不都是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龙应台她选择坦诚地与儿子交流,这也是母爱的一种体现,因为她想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想让自己的孩子了解母亲。
龙应台的教育有几个显著的优点。首先,她没有苛刻地要求孩子必须是第一名。她比较希望孩子是自由、快乐地成长,而不是小小年纪就要明白社会竞争的残酷,然后为了明明遥不可及的未来做一些实际上微不足道的事。安德烈认为朋友是最重要的,他和朋友之间的恣意飞扬的时光在中国大部分母亲眼中,应该是不学无术,过于轻狂。龙应台则说,少年清狂,是可以的。是清狂。
清狂,则谓放荡不羁。杜甫有诗《壮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少年时代的生活如果一直是中规中矩的,并且整日在房中读书,那会是多么无趣?龙应台宁愿孩子去外面疯一下玩一下,也不要孩子呆头呆脑只会读书。她崇尚“玩”,她认为玩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龙应台也给予安德烈恰到好处的尊重。她以一个作家的眼光来看,人人都是平等的,自己的孩子也是要尊重的。加上安德烈在西欧长大,他也很好地养成了对待他人平等尊重的习惯。
因为龙应台给予的教育,以及一些其他的因素,最后安德烈成长成一位这样的男人。是的,他成年了,我们不能称呼其为男孩。安德烈的成长算是多彩的吧,毕竟他生活在克伦堡这个小镇,他有同样混血的朋友,他能按照自己的意愿3点放学后去踢球,他能和朋友在酒吧里聊天喝酒。这些可能是我所羡慕的,因为我现在正在人口密集的教室里晚自习。但是安德烈有自己的烦恼,我同样也有自己的快乐,我们都热爱自己的生活。
安德烈的成长在龙应台的眼中是奇妙的,是带着纤细的生命力在暗中渐渐成熟的。他成长的过程中也经历了那种矛盾的思考:是否要反叛?他认为自己生活的环境是比较舒服的,不用反叛什么。但是当他思考一些人道问题时,比如中国妇女为耐克球鞋拼死工作,非洲儿童因饥饿致死等等问题,就觉得自己是否要站起来做些什么?但最后还是过着自己舒服的生活。
安德烈收到读者来信后,表示很多年轻人都觉得世界现在不需要自己“反叛”了,年轻人的热血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就够了。但其实不是这样,如果你能够坚持看一星期的新闻联播,你就会发现其实需要反叛的事情很多,只是离自己的生活太远了,不用自己来干涉。
年轻人要为了一些不人道的事抗议政府吗?这也是成长中的人一直在思考的吧。但最后付诸行动的寥寥无几。最后我们总是这样说,希望有能力有权利的人为这些现象反叛吧。
爱
“手我是有的,就是不知如何碰你——顾城”
龙应台的爱就好似顾城诗中的手,她有那样真真切切的爱,就是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对于安德烈的爱。想必许多父母也有那样困惑的时候。好在龙应台懂得交流的重要性,她的纤纤素手写下的,是想传递给安德烈的爱。
她的爱不够美,但是值得品味一番;她的爱不够高尚无私,但是却是真真切切发之于心。谁能保证自己所做的选择都是为了一个至死不渝的目的?但是当一个母亲为了孩子做选择时,她所思考的任何事都是为了孩子的现在和未来。当一个母亲为孩子思考的时候,她即是目光长远的智者。
安德烈确实爱他的母亲,但是和龙应台的爱不一样,安德烈的爱是他人生中拥有的千千万万的情感中的一种。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德烈是一个对于生活十分热爱的人,他所受的西欧教育使他足够热情足够生气地去探索未来。父母对于他来说应该就是一所旧房子,在外闯荡的年轻人不经常回旧房子,有时候也会用坏一些旧家具,有些人会把旧房子转让,有些人租出去或是请钟点工看护。总而言之,旧房子不过是一个名称,一个若有若无的存在。
现在的社会,新房子大批量地生产,很少有人会想起旧房子里的一脉灯火。龙应台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孩子的思念。
“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远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那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其实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我将自己尤为感触的那几个记录下来,希望在未来的人生征途上能够帮助自己,在雾里看花的社会中找准自己的道路。未来的自己无论是怎么样的,只要能干净些活着就很不错。有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是极好的。
“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跟稚嫩的自己告别。”——海子
指导师:翁超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