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5855|回复: 2

呼兰河传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5 08: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姐姐一定要去看一十四洲的文!!我太爱她了,《小蘑菇》真的yyds,那种末世的苍凉感和无力感在小蘑菇眼中写出来,尤其是攻妈为了自由成为蜂后的一段真的看的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姐姐看无限流吗?强推《人间试炼游戏》。推着本的人好少。群像写得好的文很少,但他做到了。“昼夜有序,阳光普照。”永远黑暗的永夜城,得到了希望。这一段也超震撼。还有最近新发现的好文《向死而生》真•写抑郁症,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要看来。它带给人一种现实的无力感,挺压抑的,但结局还是好的。还有《君有疾否》和《黄金台》,我爱古耽,《余污》肉包的又一虐文,格局和伏笔超棒,看的时候泪洒床单。这些都算是推的人不多的吧。
  回不去的童年——《呼兰河传》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人心底都存留着童年时光的片段记忆。甜也好,苦也罢,却挥之不去,抹之不掉。
  对于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来说,那便是呼兰河传。
  在这之前,我不知道萧红这个人,更没看过这本书。去年在文学论坛看到一位文友的《永远有多远》,今年又看到另一位文友的《曾经的年代》,这两篇散文里都提到萧红,提到呼兰河传。我想大家都认为好的东西,自有它好的理由。于是便以为儿子荐书之名买下这本书,摆在了自己的床头。
  这本书以散文化的风格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全书分为七个章节,各自独立成章,无异于一串别具风格的珍珠,闪耀明亮。钟汝霖说,萧红的文学语言发展到《呼兰河传》,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了她独具风格的语言艺术美。不错,萧红的文字朴朴实实,却最有力量,总是牵着你的情绪,随其喜,随其忧。当看到买馒头的老人在风雪里摔倒,路人趁着老人挣扎的功夫,捡起几个吃着走了,老人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行路的人听了这话都笑了,我也跟着笑了,可随着又有一丝酸楚涌上心头。我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吧!
  《呼兰河传》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这可从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得以充分体现。可我觉得冯歪嘴子就是个特例,他平凡却不平庸、卑微却不卑贱,他的身上无不体现着东北汉子对爱情亲情的执着与深沉。
  冯歪嘴子和王大姑娘是在生活极其凄凉的情况下结合的,盆里的水结冰了,磨坊的房顶也透着青天,就是这样,还是被掌柜的赶出来住进了草房。那可怜的孩子就在草中偎了个窝,铺着草,盖着草就睡着了。读到这里,我的心在隐隐发疼,我想冯歪嘴子真的完了。可接下来,他还是承受住了。谁家办红白喜事,他把自己应得的一份,用手巾包着带回家去,给他的儿子吃。面对别人的冷嘲热讽,他一点也不感到羞耻。
  王大姑娘再次生养时,窗户上挂上帘子了,二梁上挂上鸡蛋了,儿子也有棉衣穿了。可苦命的王大姑娘却死了,扔下两个儿子,一个四五岁,一个刚出生。生活的重担再次压在冯歪嘴子身上。这次,身边的人员都认为冯歪嘴子非完不可,又该喝酒了,又该坐在磨盘上哭了。可冯歪嘴子虽然也有悲伤,也常常喊着眼泪,但他看到两个儿子在慢慢长大,那含着眼泪的眼睛还是笑了起来。
  冯歪嘴子笑了,我却笑不起来。犹于陷入一抔泥潭,慢慢地,慢慢地沉沦。冯歪嘴子那俩个儿子的童年,萧红的童年,我的童年,一幕幕,一段段,再次浮现于眼前。
  啊,回不去的童年!

《你的距离》!!!!!我不是梦女柏老板也不是说要跟我的庭霜宝贝儿抢啥的,这些都不是,我非常喜欢非常祝福他俩的感情(事先声明,我怕被冲)但是我真的非常喜欢柏老板这种人,姐妹们明白吗,不管这种性格和行事风格的人他是同性恋也好异性恋也罢,这种冷静但是又周到的性格在我眼中真的非常适合当爱人,柏老板的出现直接促使我明确了原本模糊的理想型倾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31 17: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呼兰河传读后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3 15: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呼兰河传》读后感

  (经贸新闻中心记者 施梦扬)“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的艺术成就。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作者以自身的童年回忆为线索,通过描写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今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的存在,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读者炫惑。

  呼兰河的冬天,“天空是灰色的……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着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这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这是怎样的一幅东北农村小镇的晨景,何其生机盎然,乡土气息扑鼻而来。呼兰河的火烧云也特别的夺目耀眼,“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从地面到天空,萧红用神来之笔仿佛将我们带入呼兰河的小镇。不仅那晨景图、火烧云,不仅那园子的蝴蝶、小白菜……使你历历在目。还有那黄昏后尚未入睡孩子的嚷叫:“乌鸦乌鸦你打场,给你二斗粮”;那粉房里鲜明荒凉的歌声“人家的丈夫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去修长城”也声声传入你的耳鼓。在你的心间荡起一种纯朴的美感,那么实在、那么自然!使你不觉沉醉其中,置身于小镇的清晨与黄昏,感受着浓郁的小镇的气息。

  从东北小镇的严寒的大地着眼,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呼兰河的自然、社会、人情风貌还有那呼兰河人们的精神世界。还有那卖馒头的人跌倒后挣扎着爬起来,连馒头带冰雪拣到箱子里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后,就对那吃馒头的人说:“冷的天,地皮冰裂了,吃了我的馒头了。”听着的行人都笑了。读者也禁不住哑然失笑。为书中人物的幽默,为着作者的幽默。

  《呼兰河传》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时,讽刺幽默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养猪的那家租住的碾磨房,房顶的草上长着青苔。一到下雨,那房子里的人就提着筐子上房采蘑菇,采蘑菇的骄傲得不得了,而全院子的人则没有不羡慕的,都恨自己为什么不住那草房里。房上采蘑菇的故意选几个大的抛下来,借以炫耀,哪知道忘记房顶已经露了洞,一不小心就把脚掉下去了,把脚往外一拔,脚上的鞋子不见了,鞋子就从房顶落到翻开的滚水里,滚,着翻着……”

  读者绝不会因为这情景的有趣而欢笑,即使有笑也是沉重的,凄凉的。既同情他们的不幸,又原凉他们的麻木。这也是这本书讽刺幽默所产生的忧郁的美感效应。当我们看到后几章漏粉一群人,贫苦却还苦中作乐,直感到一种凄凉和悲哀。及至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周围邻居的评头品足,又使你既为他们的愚昧狠毒而痛恨,也为他们被毒害不觉悟而痛心。直至最后作者写到王大姑娘同磨官冯歪嘴子的爱情,他们居然冲破封建樊篱,在穷苦、诽谤中生活得恩爱兴旺,才透出一口气。不禁为他们的勇敢,为他们顽强的生命力而赞叹。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与作者在一个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尽管凄婉忧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读着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地从容地流淌,时而溅起几朵机智幽默的浪花,就像作者那聪颖的双眸闪耀的智慧光芒。在作者童年的后园里: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真如在青天一方碧绿的草地上,我们微闭双眼,聆听着身旁一湾清澈的小溪,轻轻地默默地流过。作者童年心目中的后园多么的动人和可爱!不禁使人产生一种审美的超越,心灵的净化,竟至于没有什么形容词,更不要谈华丽了。而语言是如此的平缓,就像一个纯朴的女孩儿正向她的小朋友讲叙她所迷恋的地方,真切率直,却令人神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6 21: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