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6317|回复: 5

西厢记读后感大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4 17: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考研备考中,当我发现自己在每天学8小时的前提下还在b站上逛了3小时后我破防了,痛定思痛,准备今晚卸载小破站。诶,姐姐说视频就是今天更新来着,我的jj和cp虽然也都艰难的卸载了,但我还是想再最后看一次姐姐40分钟充满奇特比喻的talk,然后就和姐姐说再见了哇,就先由其他小伙伴陪着姐姐吧!明年一定带给你上岸的好消息!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代汉族戏曲剧本,王实甫撰。其书处处表现了道家的哲学闪光。道家哲学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它极大地影响着作为“人学”的“文学”。《西厢记》中无不体现出道家哲学上善若水、素朴之美、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在经典古代名著《红楼梦》中,也提到过此书。

  西厢记读后感
  离人泪,泪离人——新解杂剧《西厢记》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西厢记》算是个喜剧。似乎没有什么比有情人终成眷属更好的东西了,而现在看起来,似乎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我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红娘。
  现实生活总是有些残酷,很多时候有情人会因为各种原因最后没有办法成为眷属,所以有一些居委会大妈大叔就很热心也很愿意作为“红娘”,牵线搭桥,然后成就的新人便成了他们炫耀的谈资和下一次牵线搭桥的资本,有些可笑也有些可悲。红娘这个词应该有更多除了喜鹊以外的涵义。
  其实纵观整个《西厢记》,其实张生与红娘的对手戏最多,甚至连张生和崔莺莺的第一次相见也是红娘促成的,可是一开始当红娘结实张生的时候,她对他是有点鄙视的,也不能怪红娘,张生上来的自报家门使得红娘认定这人轻浮,而作为崔莺莺最忠诚的仆从,连她自己都看不上眼的人又怎么会让他结实自家小姐呢?而当后来的孙飞虎事件以后,除去张生和崔莺莺的感情越来越升温以外,红娘也依旧做着她的私人保镖,保护着自家小姐并考验着这个有点莽撞却也不乏谋略的年轻人,除了她对张生的态度有了些微妙的变化。
  红娘第一次真正认可这个原先在她看来有些痴傻的书生,她颇有侠气地将张生认为救命恩人,并涌泉相报。有人说她极力撮合张生和崔莺莺是有目的,我宁可相信她是纯粹的想报恩,这般看起来似乎《西厢记》才更有她特殊的时代意义。
  扯了这么多有的没的,只是想引出红娘和现在流行词汇“绿茶婊”做个对比。说到底,不过是价值观的不同,或者说爱情观的不同。曾经以为只要两个人相爱,那么便有了爱情,彼此扶持、彼此尊重,没有什么坎过不去,而现在看来似乎不是这般。谈恋爱的时候,考验便开始了,作为男生如何抵制诱惑,作为女生如何合理经营自己的爱情,这些都是考验,有人开玩笑说女人出门在外要防偷防抢防闺蜜,说起来也有些可笑。我不能保证崔莺莺把红娘作为闺蜜,但在《西厢记》中她确实做出了“防闺蜜”的举动,这点也更让我觉得红娘的伟大和气度。
  有一句歌词这么唱到“最后的疼爱是手放开。”爱情这个东西之所以美好,便是舍与得的最完美的平衡,而之所以婚姻成为爱情的坟墓,是因为一切都变成了一种习惯,爱情之所以为爱情就美在他的风花雪月。《西厢记》中红娘似乎是这句话最好的践行者,她成就了崔莺莺和张生,成为了后世美好姻缘成就者共同的代号,可又有谁会理解她的心酸与无奈,大概这也是那句话最好的体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题一个有点冷的文,长佩《太平长安》。权谋算计王爷攻和新科状元少年受,阅读体验也是剧情线感觉写的很好,但感情线可能有点模糊,我觉得是一见钟情互相吸引。因为是长篇古风破案所以伏笔都在后面,包括攻受的初遇。攻一直在保护受,受是成长型的一直在努力追上攻的脚步,到最后两人并肩走那一段真的很绝。我和up一样没什么雷点看这本所以应该没问题。这个作者写文不久写的这篇,我觉得刚开始写剧情线能这么好已经很不错了,她之后的文也是一直在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17: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如不遇倾城色——读《西厢记》有感

  前话:关于《西厢记》的故事看过的听过的都有不少,但一直只知其大概,直到这学期在古代文学课上学王实甫杂剧《西厢记》才知道故事其实还有很多,而我们往往知道的似乎只有那些高潮,这让我想起有一次去唱K的时候对朋友说过的一句话,奇怪的是,对于大多数好听的歌,人们往往只会唱高潮部分。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因为当时唱歌大家都是类似这种情况,我想到了更多,不然,也不会加上“奇怪的是”。在这里不详说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大家尽情想象吧。

  课上学习的是《西厢记》节选的一小部分,节选的自然也是人们最熟悉的部分,听完老师详细的讲解后也自然是有去看原作的愿望,可惜后来去过图书馆几遍都没有借到完整版本的文言文杂剧《西厢记》,这个学期开学就去借了也只借来一本《西厢传奇》,虽可看到整个故事的脉络来去及一切细节,但是因为是白话文翻译本,没能体会到原作的语言魅力仍感几分遗憾。

  因为终于想起要去归还这本书了,所以今天有空就写下读完后的一些感想,免得遗忘太快,估计这么懒的自己也是不会再去看第二遍的了。 前话至此,啰嗦完毕。

  历来人们对《西厢记》的评价都是趋于两级的,但不管怎样,也无碍《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它是元代爱情剧中的杰作,其中张君瑞(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更是为古今人们广为传颂(好像是这样吧,不知道有没有了解错)。也许许多人都曾为张生与崔莺莺那种缠绵悱恻、月下私期的自由恋爱生活所歆动、陶醉,但我个人觉得对于《西厢记》的主题理解不应只落在爱情,而更多的是敢于冲破藩篱,争取婚姻自主的态度吧,不过这还是爱情态度的一种。编者说“像《西厢记》这样的我国优秀古典剧曲作品,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全面普及,乃是一件憾事。”我想,编者这样说的时候,遗憾是在于太少的人接触了解到优秀的文化经典的作品,惋惜其艺术、文学魅力未能得到真正的欣赏和传承,而不是在于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怎样,毕竟纵古贯今比他们的爱情更为感人的大有存在呢。

  实话说来,直至看完整本书,我真的很讨厌张生这个男人。(尤其自从看了太多李碧华和严歌苓的作品后,就更觉得天底下的男人都是渣渣)一开始的时候对他总是顾影弄姿、唯唯诺诺的书生形象就有点反感了,个人觉得古时的文人要潇洒,应该像李白那样豪放不羁才值得钦佩,哪怕是一介书生也应该有点意气风发的感觉。可是张生呢,说不上文质彬彬也不是风度翩翩,也许满腹经纶却没多少男儿气概,他在普救寺救了相国夫人和莺莺也不是他的聪明才智所致,而是运气以及他结识的那些和尚好友义气勇为所致,之后呢,他就只想着相国夫人赶紧履行承诺将莺莺下嫁于他,当得知相国夫人违约之时他就要死要活的既不懂反思自己也不懂思量进取……在我看来,他喜欢上莺莺只不过是见色起意,他急着要和莺莺厮守也因难忘那些他们缠绵的温柔事,而不是因为莺莺是能了解他理解他的人,更不是因为他们之间存有爱情,尽管张生为自己辩解,书中想要极力表达。不过他们也的确通过许多努力和斗争才走到了一起,在那个封建极其的时代确实难得。秦观《鹊桥仙》中有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赞颂了牛郎织女的爱情,这是一种爱情观,张生和莺莺的又是另一种爱情观。

  《西厢记》故事来自元稹的《莺莺传》,其中最大的改动是将其“始乱终弃”的悲剧改为了大团圆的喜剧。我想,如果西厢记不作这样的改动,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成就,但是我个人的话会更喜欢原来的故事,因为那会更真实,张生的形象到了最后应该就是这样的,他能对莺莺一眼情即生也便能对其他女子如此,所以始乱终弃这一笔也许更适合张生本人性格的塑造。

  至于莺莺,我是没什么好说的,非难不是,只是觉得,人一旦痴情,一旦托心于他人,便无论那人如何自己也难以自拔于那份感情中,这或是爱的神奇之处吧。不过相比起《牡丹亭》,我还是更喜欢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爱情。

  从内容情感表达上,《西厢记》精华就在于那文中最后一句 ——愿天下有情人都终成眷属。我想,这是世人的第一爱情愿景。

  对于《西厢记》我能铭记最深的还是其语言魅力,那一份淡月、轻风、花香的味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泪,心内成灰”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17: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90后青年读《西厢记》有感

  本期做客直播间的两位书友都是90后的大学生,在他们的眼里《西厢记》中的爱情是怎样的,当代年轻人又有着怎样的爱情观?

  我引用一段总结:《西厢记》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我特别认同这段话,读完《西厢记》,我更想说爱情不易,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书友 树熠

  《西厢记》中提到了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剧中的爱情纯粹而深刻,不被物质而干扰,这让我们当代青年审视了自己的爱情观——爱情需要更加纯粹。

  ——书友 路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17: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观杨婷娜经典越剧《西厢记》有感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一生写作了14部剧本,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流火七月,我有幸亲往上海,观看由上海越剧院优秀青年演员杨婷娜、盛舒扬、陈慧迪、吴群主演的这一中国爱情经典。。.。。.。。

  上越《西厢记》清丽精致的舞台布景,普救寺云白光洁的大殿倒映着泪水般清澈的水晶珠光,空灵虚幻,美景如花隔云端,首先就给了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产生一定的幻觉,有身临其境之感。

  惊艳,帅哥演绎的珙珙同学出场,华丽丽的一个亮相,(我想,大家皆要被你惊艳了哦!难怪第一场便是:惊艳)帅哥是个旅游爱好者,脚根无线如篷转,又来到普救寺观光:久闻名河中府普救禅院,张君瑞来瞻仰宝相庄严……观众的掌声雷动中,我们便走进这西厢世界中了……

  莺莺同学是小迪同学扮演的相国小姐,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莺莺同学一出场就情不自禁地感叹:人随春色到蒲东,门掩重关萧寺中,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颇有她老师的袁派特色。把个女儿闲愁万种,徘徊无语怨东风的惆怅演绎得淋漓尽致。这在珙珙同学的眼中,声音恰似那呖呖莺莺似花外转,帅哥猛然望见了自己五百年前风流业冤……一个邂逅,我们的帅哥一下子被莺莺勾去了魂,吟唱着“月地神仙归洞天,此地空余杨柳烟”,把张生对莺莺的依恋之情,被莺莺勾去神魂如痴如醉、失魂落魄的样子,演化得惟妙惟肖。

  普救寺的隐隐钟声里,帅哥意马心猿,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帅哥儿便把这透骨儿相思病儿缠上,从红娘那里打探得莺莺家世,自知门第之别难以逾越,看来,今生要抱撼而终么?珙珙同学准备了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捶床……珙珙同学毕竟是大江南北走遍见过世面久经考验聪明且狡猾的风流帅哥,不是那呆头呆脑的梁哥哥,一眼窥见这莺莺的待女小红娘举止端庄,聪明伶俐不寻常,若与这多情小姐通款曲,还要殷勤问候这小红娘哦!

  玉宇净无尘,银河倒泻影,清辉如洗,那华丽的楼阁回廊池水环绕,浮萍满地,碧绿而明净。如此月夜良宵,勾起了珙珙同学不尽相思之意,萧瑟的风鼓起了他的衣袖,月华下,他提起衣襟,侧着耳朵听,蹑着脚步行,来至在莺莺小姐的墙外,搬得一块太湖石垫脚,期盼一段迤逦的传奇,谱出佳话一段……终于盼得月光下姗姗而来的窈窕女子,她比初见时更齐整,她素衣楚楚的身影仿佛一道光华落实在尘世中,纯净而完美,把那天际的圆月都比下几分来,月色明朗朗,莺莺与红娘在院中清香三炷,焚祭苍天,祝愿亡父魂灵儿归天,母亲安康,珙珙同学终于出手了,大胆而浮夸地将煽情进行到底,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木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却不想另一侧,我们的美女作家即席高歌: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句句如同天籁,道出了美人敢上贼船的不凡气魄。珙珙帅哥大喜过望,一时却忘记了自己与莺莺小姐隔墙互诉衷情,一时间忘情地移步园中,却恨穿墙无术……咕咚一声,撞在墙上……

  超度老相国的法事做了整整一夜,想来众人皆是疲乏不堪言的了,唯有我们的珙珙同学却精神百倍,他的心思不在佛事之上,只在莺莺这里,这世上庸俗脂粉我见过千千万,我寻你在烟波浩渺的湖畔,为你环佩叮咚,只想为你的巧笑嫣然,抹去你一生的尘埃!平日里只恨夜的漫长,而今美人在侧,只恨这法事做得太短……若是时光可以静止, 眷顾你的倾城一笑,永世只留恋你的容颜!

  却不料平地起风波,叛将孙飞虎率领半万人马,鸣锣击鼓,呐喊摇旗,兵困普救寺,妄图掳得莺莺小姐为妻,一时间,老夫人无计可施,眼见得玉石俱焚,众人皆陷于恐慌万状之中,方丈征得老夫人允许,面对众人许诺,哪个英雄退得贼兵,即将小女许配与他,危难之际,珙珙同学一袭白衣,恰便似天神一般降临:啊!俺---来--也!五千众劫佳丽合寺被围,护佳人救众难舍我其谁?仗义修书,摇动笔尖把贼兵退, 颇有救世主风范的。一封书信,请来白马将军杜确,退得贼兵,众皆平安,莺莺阖家老小,以及宝刹,众僧,皆得保全。珙珙同学功不可没,本道是前世回眸,今生结缘已成定局,却不料老夫人,解得燃眉之急便背信弃义,心生赖婚之意,出尔反尔,备下了酒宴,居然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将他的心底浸得凉透,那是有情人的苦,唯有自知,生不得生,死不可死,剪不断,理还乱,道不明,在心上死死纠缠成不解的结,沉沉地压着,连气都喘息不过来,一段情缘,注定没有结果么?

  月华如练,相思似水, 泠泠弦上,披纱抚琴,指尖起落间琴音流淌,诉不完平生的哀怨,道不完心中离伤……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琴代语兮欲诉衷肠,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一曲凤求凰,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高山流水觅知音,谁伴婵娟曲中醉?

  珙珙同学茶饭不思,莺莺亦是懒懒嫣嫣,闻得那凄凉的琴声,勾起了女儿的心事,倦施脂粉,一声长叹息,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猛然,莺莺同学发现妆盒里的书简断肠诗词,幽梦落花间,恍如隔世,揪心的思绪无边无沿,莺莺同学假意儿喝斥红娘,掩饰着她内心的真实情怀,也难怪哦,她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不满于父母包办的婚姻,极力要寻求自己的幸福,这两方面的矛盾使她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甚为谨慎。她孝顺老夫人,又不愿意把自己的终身幸福寄托在父母指定的人选上,但又害怕身边的红娘是老夫人派来的“间谍”,这些使她对自己的行为反复无常。写下诗谜简贴儿约张生相会,待得帅哥病中翻墙冒险与她花园来相会,她却又在紧要关头怒斥帅哥,翻脸不认账,赖个干净。帅哥终于惊愕害起病愈发严重了,这时的她内心是万分矛盾的,凭窗独倚,自顾盼,独悲伤!十几年的教养,无形中束缚着她的行为,人在天涯,忧思愁肠,她亦忧虑重重,经过一番挣扎,她试探出红娘的真心来,在热心的小红娘的鼓励,帮助下,终于勇敢地跨出一步。

  拷红一折,不得不提一下舒扬扮演的小红娘,红娘是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同时也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人物,她看重信义,机智冷静,调皮不失泼辣,她对老夫人的赖婚是她所反感的,也因此她不索回报的帮助崔,张二人,她观察入微,在发现小姐莺莺有烦愁时,她很快就察觉是珙珙的影响,在传简过程中,红娘也以她的聪慧来行事,帮张生送情书给莺莺时,她并不是直接给崔莺莺,而是将简帖儿放在妆盒儿上,看他见了说什么。用她的聪慧把事情都处理得妥帖有分寸。

  东窗事发,红娘被老夫人叫去问话,她的能言善辩用老夫人最看中的相国家谱来反驳她“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老夫人之过也,老夫人有三个不是,背信弃义,言而无信咎难辞,出乎尔反尔,治家不严,还有,相国府的面子家声问题贻笑人世,……老夫人终于理屈辞穷,无言以对。劝老夫人息事宁人,不至于辱没相国家谱,最终老夫人无奈,只得同意了这门亲事,红娘拥有自己鲜明的性格,是一个形象饱满的人物,丝毫不逊色于崔莺莺,因为她才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

  吴群扮演的老夫人,疼爱女儿,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官场老手,她有虚伪,狡猾,的一面,也具有开明、变通的一面。得知西厢真相后怒气冲冲把女儿叫了来,本欲痛责一顿,女儿一撒娇,也就不了了之了。总之,较之焦母,陆母,亦不失善良……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归,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纵然有万千不舍,无数惜别,而今只是无奈,且把这眼中情泪拭干,只愿君情长念,放一缕惆怅萦绕心头,写一种相思,缱绻缠绵着解不开的情愁……别时相思扰心,一杯忘情酒,

  我将就温一壶思念,将往事饮尽,漂泊天涯,滴不尽的思念,滴不尽的离愁,望断天涯,此恨谁知……

  好戏终将散场,即使再不舍,《西厢记》也走到了终场的时候。一曲终了,繁华散尽, 谢幕三次,全场观众热烈掌声依然久久不息,杨帅塑造的这个儒雅、风流的张生,深得观众喜爱。然,艺无止境,百尺竿头,更上一步,愿我杨帅的艺术更加炉火纯青,精粹完美!夜已深深,电视台的采访,观众簇拥着合影,签名,帅哥虽然很累,依然还是乐呵呵地满足大家的要求,我们被深深地感动着,回家的车上,颠簸着我们疲惫不堪的娜娜……

  文:戏迷匆匆 河南滑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家协会会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17: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往情深——《西厢记》

  《西厢记》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明初的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了“《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故事”共有四版:唐代元稹《莺莺传》、北宋赵令畤《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金人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人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版西厢,在传颂浪漫爱情的同时,亦留下了丰富的唐宋金元时期人们用香的记录。

  唐人元稹的《莺莺传》行文简约,提及香的地方不多,却真实反映了唐代用香风尚。一是莺莺自张生房中离开后,“及明,(张生)睹妆在臂,香在衣,泪光荧荧然,犹莹于茵席而已。 ”元稹又于《会真诗》中记此情景:“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

  金朝经济发达,文化思想上,金元则呈现多元化之态,俗文化空前发展,戏曲、小说涌现。此时香文化持续繁荣,并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反映。金人董解元与元人王实甫的两版《西厢记》,皆是“余香满口”。

  傅京亮老师曾在《中国香文化》一书中写到: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与王版相比,用香也甚多,并且更细致、更传神,还常借香来渲染各种情绪。

  其中,最妙到巅峰的应属莺莺听张生抚琴一段:“其辞哀,其意切,凄凄然如别鹤唳天。莺闻之,不觉泪下。但闻香随气散,情逐声来。生知琴感其心,推琴而起。”——在这里,香不再仅是因人心情不同所见才不同的凡物。香是角色,而非道具。香与人心相通,香也有灵,香也有感,香也有情。

  王实甫《西厢记》于写香方面,比董解元又多了以香推动情节的匠心,如:

  莺莺院中烧香,张生得睹芳容:“此一柱香,愿化去先人,早生天界!此一柱香,愿中堂老母,身安无事!此一柱香……[做不语科][红云]姐姐不祝这一柱香,我替姐姐祝告: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拖带红娘咱!”

  此外,描绘莺莺动人之态的,有:“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风过处衣香细生。”

  渲染人物心情的,有:“夜深香霭散空庭,帘幕东风静。拜罢也斜将曲栏凭,长吁了两三声。剔团圞明月如悬镜。又不见轻云薄雾,都只是香烟人气,两般儿氤氲得不分明。”

  由王实甫《西厢记》可知香之于元代文人的不可或缺,前朝风气未绝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31 16: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厢记读后感大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5 14: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