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再见了,很抱歉做了这个决定,希望我们有缘再见吧。因为遇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对我影响比较大,所以和你正式道个别吧。真的挺舍不得你的,这么久了,能够认识你真的很开心。谢谢你带给我了许多欢乐和感动,谢谢你一直陪在我的身边。这次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饿了,我要去吃零食了,一会儿再来,拜拜。
文/佚名
最初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封面,淡雅清新。左下角用水墨泼成的芭蕉树把我轻松带入了安静的意境中。“绿了芭蕉”名字起的也好,由这短短四个字而引出的意境是无其他什么东西能够比拟的。“红了芭蕉,绿了樱桃”江南春日烟雨蒙蒙,草长莺飞的风景展现的淋漓尽致。满心欢喜买回家细细品读,只觉得相见恨晚。
提起张恨水,或许人们只知道他的小说。小说我们是熟悉的,曾经的“鸳鸯蝴蝶”从文字里飞出来变成了热播的影视剧,近一个世纪的光芒不但没有减损张恨水的光芒,反而使他更加炙手可热。而散文,却是掩埋在他小说的盛名之下。这本从他的四百万言中编选出的《绿了芭蕉》,却是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张恨水的另外一扇窗户。他写天南地北,上下古今,天上人间,信笔写来,涉笔成趣。 关于散文,张恨水是这样说的:“那是因为我职业关系每日必在报上载上若干字,急就章的东西应个景儿而已,有时简直是补白作用,因之毫无统计,只当下了字纸篓。”夜深了,所有的新闻稿件都来了,刚写就的两千字连载墨痕未干;《新民报》的版子快拼好了了,却缺那么三五百字。张恨水忙了半个晚上,有些渴了,看着缸里的“毫无陪衬”的重庆沱茶,便想起在南京夫子庙茶馆吃早茶的各种趣味,不觉黯然。略一沉吟,重新铺纸抬笔,挥就一篇《碗底有沧桑》,算是第二天报纸的“补白”——张恨水的散文,大都是这么来的吧。 张恨水的散文有情有趣,整本散文集充满了生活的情趣。《绿了芭蕉》选编了张恨水的散文小品,分为七辑:两都散记、山窗读画、屐痕影踪、广幽梦影、旅京札记、信口开河和煮字生涯。单看这些栏目名字,就可以看出张恨水散文的品格与内容。“两都散记”当中的“白门之杨柳”、“日暮过秦淮”、“翠拂行人首”、“秋意浸城北”、“听鸦叹夕阳”、“风檐尝烤肉”单看这些题目,每一句都是一副意境悠远的水墨画,更是写绝两都的神韵。两都当然是北平跟南京,张恨水客居这两个城市时间最久,感情深厚,他写两都的市井风情,写古都文物风貌,无不绘声绘色,寥寥数语写出这两个城市骨子里的风度,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两都散记”有着丰子恺漫画的意境和神韵,令人着迷。“山窗读画”主要选自作者广获盛誉的小品集《山窗小品》,这是一组记录作者抗战时期在大后方重庆贫困生活的文章,篇幅短小,文字隽永,善于在平凡和贫苦中发现生活的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这些散文中,我仿佛跟随张先生漫步在六朝金陵间,感受白门柳的清凉,到扬子江边兜风,在秦淮河听曲儿,在老万全喝啤酒吃地道的南京菜,徘徊在墙角下长满青苔、墙壁上爬满藤蔓的古巷??到了北平,我跟随张恨水到琉璃厂买旧书,在街头吃松柴烤牛肉,看陶然亭的芦花白,听故宫的暮鸦叹夕阳,在福隆寺的夜市上品瓜果飘香,隐在老胡同的四合院里种植花木。张恨水的生活充满了诗意,且深得传统文化精髓,要不然,他不会固执地专门写章回体小说。
《绿了芭蕉》里的散文,每篇文章结尾的妙处,都是画龙点睛之笔,让人回味无穷。“山窗读画”里有篇文章,是说张恨水少时想像袁枚一样闲院赏苔,被父亲认为“没出息”。30年过去,张恨水雨下见苔忆起往事,喟叹“真个没出息”!在冲淡平和的语气当中却有着难以言说的伤感。“一水迢迢,别来无恙;三秋渺渺,未免有情。”不知是否是先生信手拿来,总之看到的时候喜欢极了。更喜欢的是先生关于老南京的记忆:“太阳照在身上不那么热,小风吹在身上也不那么凉的时候,在新街口花两角钱坐在皮座的游览车到城东的中山陵,拜谒过中山先生后,日落时分走在翁仲路上,身前身后几个寥寥的人影;夏日的午后,在梧桐树荫下,一路走到城南的夫子庙,约七八位好友,每人凑两三银元,在秦淮河畔吹着晚风,听着两案胭脂粉宫里歌女的笑声和琴声瑟瑟;西风吹过,梧桐树叶泛起了黄色,坐着洋车从中山东路上走过,悠然地一抬头,两片梧桐黄叶翩然而下”张先生总是能用干净利落的文字勾勒出让人身临其境的体会。而先生在书中的《读书百宜录》,却又为每一位爱读书的人说出了心声: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菊花满前,案有旨酒,开怀爽饮,了无尘念,宜读陶渊明诗。黄昏日落,负手庭除。得此余暇,绮怀万动,宜读花间诸集。大雪漫天,炉灯小坐,人缩如猬,豪气欲销,宜读水浒传林冲走雪一篇。偶然失意,颇感懊恼,徘徊斗室,若有所悟,即宜拂几焚香,静坐稍息徐读楞严经。银灯灿烂,画阁春温,细君含睇,穿针夜话,宜高声朗诵,为伊读西厢记。月明如画,清霜行天,秋夜迢迢,良多客感,宜读盛唐诸子一唱三吹之诗。蔷薇架下,蜂蝶乱飞,正在青春,谁能不醉,宜细读红楼梦。
冗于琐务,数日不暇,摆脱归来,俗尘满襟,宜读史纪项羽本纪及游侠列传。张恨水留给了我前人享受过的美,在无数个晕黄的灯光下,每一次的随文神游,都觉惬意。想必这便是张先生的境界吧,小说雅俗共赏,散文却雅致唯美,留给了后人一笔无穷无尽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