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乐园》,略烧脑,涉及丧尸等末世元素,作者的想象力惊人,剧情走向天马行空,有意思的悬疑设定分布比较密集,我看的时候会顺着结果摸回去找细节,会让你体会到深深的《后怕》的感觉。不需要看完全本,看完虎头部分就行,我个人预感到后面会是蛇尾所以没有看了,但是几年来都为前段部分剧情的精彩而忍不住一次次地重温!!
很少或者几乎没有续写名著能受到好评的,虽然知道这个普遍规律,偏有勇敢者自恃是原著的铁杆粉丝,是原著的研究专家,原著的一字一句了然于胸,控制不住自己手痒,结局不过是把那个普遍规律再证明一遍。
英国作家安东尼·赫洛维兹近年来先后推出了《神探夏洛克:丝之屋》和《神探夏洛克:莫里亚蒂》,虽然顶着“柯南·道尔产权会唯一认证”的光环,“英国卫报称《丝之屋》犹如出自柯南·道尔之手。CNN称《丝之屋》是‘福尔摩斯文艺复兴’狂潮中的巅峰之作。而BBC则称《丝之屋》没有偏离柯南·道尔的章法,忠实地沿袭了所有使福尔摩斯之所以成为福尔摩斯的公式和准则。”但中文简体版一经推出却毁誉参半,作为读过这两本小说的读者之一,我可以证明那些恶评并没有冤枉这个勇敢的续写者,虽然这两本小说也许还谈不上烂书的程度。
名著续写者的命运都是悲惨的
众所周知,阅读侦探小说的乐趣之一就是那迟迟不被揭开的谜底,为了不剥夺其他未读而将读这本小说的读者这种乐趣,在评论这两本小说时,我虽然不免会有些剧透,但关于谜底我保证闭口不谈。在对这本书发表评论前我得声明,我既非侦探小说迷,更非福迷,只读过很有限的侦探小说和福尔摩斯篇章,但看过的小说特别是西方小说不算太少,我可以以一个小说爱好者及拥有正常思维者对它评论一番。
《丝之屋》在“引子”中借华生之口称’“‘戴圆帽的男人‘和‘丝之屋’是福尔摩斯生涯中最耸人听闻的两个案子”,无论写得好不好,还谈得是福尔摩斯的续写,而《莫里亚蒂》中,福尔摩斯只是作为铺垫,作为小说的背景以及元素,并没有登台亮相更不要说作为主人公出现,里面有一对换了名字的“福尔摩斯—华生组合”,这样的小说算不算福尔摩斯的续写,我不敢确定。
在《丝之屋》中,华生称在侦破案件过程中他们所经历和知道的“事情实在太诡异、太令人震惊,几乎无法见诸文字”,华生曾经打算保存着案件的相关文件“一百年内不许打开”,仿佛为证明这一点,当案件进行到半途,福尔摩斯愁眉不展时,特意去拜访了一下在政府任职的哥哥,福尔摩斯的哥哥称“不管‘丝之屋’是什么,都具有国家级的重要性,政府已经意识到这点,正在着手进行处理”,及至读者读完全书,我不知别人,反正我觉得不过尔尔,既没有涉及国家机密,也没有涉及政府黑幕,难道真的是华生所说的一百年后的我们对丑闻和腐败更习以为常了吗?
朱利安·西蒙斯在他的《血腥的谋杀:西方侦探小说史》中说到一个常识,侦探小说的首要元素是要有谜团,在《丝之屋》中,第一个谜团很快出现,温布尔顿画商卡斯泰尔先生怀疑受到一个来自美国的男人追杀,正如读者所料,追杀者很快被谋杀,而只要出现新线索,肯定不久就会断掉,福尔摩斯与华生在一步步调查过程中,神秘的“丝之屋”慢慢浮出水面,那个要谋杀画商的真正凶手也即将卸下面具,而谜团当然只有到最后才真相大白。
如果说《丝之屋》有什么失败之处,首先就是它给读者的震惊程度远没有它自己声称的那样严重和强烈,这还不算什么,最失败之处就是在这本书里,大多数时候读者感觉不到原著中福尔摩斯身上那些特有的标签,即超群的智慧、严密的推理及渊博的知识。在《丝之屋》里,大多数时候福尔摩斯总显得风风火火,只要发现一条钱索,他就会匆忙赶到,而他的对手早已先他一步,如果说这是为了故事的延续还不算什么,在《丝之屋》里福尔摩斯有时表现出的天真和鲁莽会让读者感觉他是原著中的华生,甚至不如。
为了得到“丝之屋”的线索,福尔摩斯竟做了一件傻子都会做的事,在报纸上登载了一条征集广告,且不说这会打草惊蛇,这是明摆着把自己树为活靶,他的对手没有让他失望,设下了陷阱请君入瓮,而他也没让他的对手失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后来发生事除了证明福尔摩斯有勇无谋之外,什么也证明不了,他很快被制服、被陷害,如果作者不时及时想起了福尔摩斯高超的化妆术,那这个案子就会成为福尔摩斯的“最后一案”,根本不用等到几个月后他与莫里亚蒂一起在瑞士的一个大瀑布完成那惊人的一跃。
在“丝之屋“的秘密已经揭开后,福尔摩斯对华生有这样的坦言:“在追查罪案时,一个侦探有时必须靠他最坏的想象来指引——也就是说他必须把自己放在罪犯的思想角度。但有些界限本是文明人不允许自己超越的。这就是一例,我没有想象到菲茨西蒙斯及其同伙可能干的勾当,只因为我不愿意那么想。”
你很难想象这些话是出自福尔摩斯之口,作为一个侦探更不要说一个超级侦探、一个“思考机器”,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最起码的素质,在科学面前,只有真与假,没有善与恶、美与丑,难道就因为罪犯的勾当挑战了人类道德的极限就使一向以冷静、严密著称的福尔摩斯变得多愁善感、不辩是非了吗?
虽然《丝之屋》中的福尔摩斯与原著中的福尔摩斯简直是两个人,但《丝之屋》还是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地方,比较《丝之屋》极力在模仿原著的语言、文风、氛围,比如企图谋杀画商的杀手当卸下面具时,我想一定出乎大多数读者的意料,对于那些从来没有读过原著的读者,《丝之屋》倒还算得上一本值得一读的侦探小说。
我不知道《丝之屋》上市后,作为作者的安东尼·赫洛维兹除了好评有没有听到过恶评,我想他是听到了,第二本《神探夏洛克》推出时,他干脆不让福尔摩斯担任主角,而是换上了福尔摩斯的死敌、棋逢对手茣里亚蒂,一旦神探的主角不再是福尔摩斯这样的“高大上”,安东尼·赫洛维兹的小说也变得可信起来。
《莫里亚蒂》的“福尔摩斯—华生”组合是苏格兰场的督察埃瑟尔尼·琼斯与来自纽约平克顿侦探事务所的侦探弗雷德里克·蔡斯,故事开始于“最后一案”,随着小说的逐渐展开,“最后一案”慢慢演变为对潜入伦敦的纽约犯罪集团头目德弗罗的调查。
在说了《丝之屋》那么多的坏话之后,我决定说几句《莫里亚蒂》的好话,而它确实也对得起我的好话。《莫里亚蒂》构思非常巧妙,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本以莫里亚蒂为主角的小说,但奇怪的事,直至全书倒数第三章结束作为主角的莫里亚蒂都未登场,而当最终谜底揭开时,我相信大多数读者和我一样都会大吃了一惊。
在《莫里亚蒂》中作为福尔摩斯角色的苏格兰场的督察埃瑟尔尼·琼斯,从他的表现看智商大概在福尔摩斯和雷斯垂德之间,他常常做对,也常常做错,他爱老婆、爱孩子更爱福尔摩斯,他几乎走在了胜利的前夜,但因为犯了最不应该犯的错而满盘皆输,他最终是个失败者,但正因为他不是一个全知全能者,我反倒觉得他更可信,而胜利者莫里亚蒂呢,因为他的自圆其说,我觉得他也是可信的。
安东尼·赫洛维兹的《神探夏洛克》系列目前只有《神探夏洛克:丝之屋》和《神探夏洛克:莫里亚蒂》,通过比较这两本小说,我的感觉是,当他忘了福尔摩斯、不以福尔摩斯为主角的时候才会写得更好,只是没有了福尔摩斯的《神探夏洛克》还是的《神探夏洛克》吗?
……
注:本文摘自瘦竹的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