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565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29 08:2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年万里觅封侯》《天潢贵胄》《嫁给暴君后我每天都想守寡》(这本还改名了,叫《愿以山河聘》)都是超好看的古耽,当万特别好笑,很有梗,但是又有点玻璃渣的那种,让你刚笑完就哭,还没哭就想笑,停不下来的那种,天潢贵胄没什么好解释的,就是好看,最后两个人对立要打仗那一段真的明知道他俩肯定没事不会虐但还是好担心那种,但是真的不虐,守寡这本真的本来没有给太高期望,但是他真的远远超过我的预期,非常甜,也没我想象中的要虐的剧情,非常甜,姬越他对阿敛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两个人一个王一个是质子,但是这个从来都是强强,阿敛也很强,两个人都留了一手,这就是个逐渐让对方沦陷,放下警惕心,从喜欢到爱,从爱到深爱,从深爱到真正的至死不渝的过程。
  伊万伊里奇之死读后感
  作者 陈叔容
  在病中读《伊万伊里奇之死》,命运的安排真是善意:
  托尔斯泰在写伊万时,是把伊万写成一个阿谀奉承的小人还是伤害他人的坏人了吗?都没有。他把伊万写成一个我们生活常态中最入世俗之流的普通人,没有生病之前的伊万秉公办事,仕途得意,尝到了权力的乐趣。他也无所谓对爱情的追求,娶了一位门当户对的妻子,组成体面的家庭,所有他生活的一切在他眼里都是朝上流社会的方向发展的,对伊万来说,应该是满足的,虽然妻子开始有脾气,他在家里开始没有体面和愉悦,但要是没有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伊万恐怕到死都还是满意的,虽然我想他终会在某时刻感到无聊和虚无,但是伊万估计和他的朋友们一样,善于规避这样的时刻,在纸牌中放弃思考。
  然而托尔斯泰安排伊万得了痛苦的疾病,将他置于对死亡不得不去思考的地步。因为伊万不是猝死,也不是老死,他是由疾病的痛苦一点点折磨而死,这是最不近人情的死亡方式,也是人们对于“怎样直面死亡”的答案最为迫切需要的时刻。但是可以这样说,被疾病折磨致死的伊万要面对的与其说是对死亡这个陌生时空的恐惧,更难以忍受的其实是,痛苦地活着,没有丝毫爱的安慰。伊万的妻子、朋友的行为是虚伪的,毋庸置疑,但都不值得苛责,因为假如生病的是他们,伊万恐怕也同样不会去理解和关心。那么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究竟要讨论死还是讨论生呢?我觉得这部小说好像成了一个存在主义的问题,托尔斯泰极力写出一种普遍性,即伊万是一个极为庸常的人,就如我们每个人一样,没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也只有在生命垂危,疼痛折磨之时才会真正回顾生活的意义,作者就逼迫一个庸常的人思考,甚至不惜将伊万写的那样悲惨和可怜。伊万的情况已经是极为差劲了,他没有爱的安慰,身心受折磨,光这两点就可以完完全全取消他从前生活的意义。伊万确实开始讨厌世俗的琐碎,出门拜客、窗帘、鳟鱼,女儿的婚事,医生对病情的学究……这种琐碎完全独立于根本性的问题之外。伊万由过去赖以生存的一切遮盖了生与死的可怕的大骗局,他仓促地面对死亡,由以前生活得来的经验丝毫帮助不了他,升迁、、结婚、买窗帘、出门拜客……在死亡面前就如同微尘,又何来抵抗的力量呢?于是在伊万身上,死亡仿佛成了一件为所未闻,陌生又带来黑色袋子般恐怖的事情。可是谁又会对死亡熟悉有加呢?恐怕极少有人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种从死亡边缘留下一命的经历。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伊万,在生中害怕死,在死中却获得了解脱。托尔斯泰由此写出了一个他自己对于人生的心态。人在面对死亡时殚心竭虑,真正死亡到来,人的表现就像伊万一样,死亡带走了活着的疼痛,而“死是什么也没有”,就如池凌云的诗中所写的:“他从自己的影子中挣脱出来,带着臻于完美的表情”,甚至还有神的平和感。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做一辈子人不就是修道成仙的过程么——蹚一趟人间的浑水,对于修仙都够了,可见人生来就注定是要受苦的。伊万究竟因为什么而那么痛苦不堪?若说死亡带给伊万痛苦,可是托尔斯泰却在末尾写道:“死是什么也没有”,而且随着死亡,痛苦也弥散了,伊万在将死之际,已感觉不到痛苦,反而是莫名的轻松感,仿佛死亡带给这个人的是解脱。反而伊万的苦痛全部来自于活着,他回想当年自己做过的事情,接触的人,除了最初的那点天真无邪的快乐,自打懂事来全部忏悔,这就是为什么伊万说他过去依赖的生活掩盖了生与死的大骗局。我们可以从追悼伊万的朋友身上看到答案。伊万的朋友自以为很庆幸,失去生命的不是他们,他们还可以享受活着的乐趣,他们认为死亡带走了美好的前程,带走了升迁的机会,但是永远不会想到死亡同时带走了一切痛苦,一切的一切,关于人际的复杂,生活的艰辛,身体的疼痛,人心的虚伪……
  合上书本,我们不禁想,伊万他解脱了,那我们自己呢?我们再也无法怀着生的庆幸感。我们该怎样活着,为什么不以死了之?这就是一个存在主义的问题。

《死在婚礼之前》平淡生活中的虐文对我来说才最虐,整本书的体验观感就像是,受和你面对面的聊天,聊天的内容就是他和攻稀疏琐碎的日常,可是当你觉得很甜的时候,你突然想起他已经死了之后深深的失落感和惋惜,文章的描写让我不止一次的感觉是出现生活中的人的故事。(注;本篇故事没有原型)。“别急着喝汤,等我在孟婆面前强吻你”“新婚快乐”(总之就是一句话冲就完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3-29 08:26:32 | 只看该作者
  被吞噬的与被感知的——读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

  作者 杨神武

  悲观主义者往往是最先感知到死亡的一批人。世界是这么地没有意义,生活又是这么地无聊透顶。虚无主义让一切都没了指望,唯一的指向,估计也只剩下死亡了。可是死亡又无法可指,因为无论指与不指,都是必然要来临的事。这样,指向又没了意义。如果没有胆量自杀,估计也只能干坐着等待无头骑士的来临。那还有比坐着等死更无聊的事么?恐怕没有了。比起这个,还不如去生活,生活虽然无聊,但至少活动的疲惫感可以掩盖掉这一点。忙碌是最好的鸦片。所以也难怪马克思要主张“不劳动者不得食”,因为纯粹的生确实是极其乏味的。

  伊凡伊里奇在得病之前,完全是跟我前面所说的悲观主义者是两样的人。他是那么地炙热,那么地追求上进,那么地意图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作为一名法官,他尽职尽责,并且热衷于一切的贵族社交活动。他会为了一份年薪五千卢布的工作在露台上踱步一个通宵,会亲自爬梯子去装饰新居。那时候的他没有也不会意识到死亡,死亡对他来说,可能只是身为法官,在死刑判决书上盖个章。以活着为前提的努力是那么地美好,仿佛你现在的所有辛劳,都会得到报偿。

  然后他就得了绝症。

  命运是在跟他开玩笑么?可能是吧。尼采在他的作品《悲剧的诞生》中说,“生活只有作为审美对象时才具有价值。”我大一看到这句话时是什么都不懂,只觉得很厉害的样子(用句俗语就是“不明觉厉”)。直到后来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之后,才重新认识这句话——就跟我在开始失眠之后才看懂了卡夫卡一样。我们常常在文学中寻找戏剧性,但生活其实丝毫不缺戏剧性,只是我们不希望发生在我们身上罢了。然而越是不希望发生的越会发生,正如伊凡伊里奇在愉快地布置新房的时候不会想到自己会从梯子上摔下一样。尼采渴求通过酒神稀释痛苦,然而他最后的疯癫似乎在告诉我们“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这篇小说最令我感到有趣的是,伊凡伊里奇在临死的时候,好像忽然一下,意识到什么是“活着”了。他之前的生活更像是一个盛大的“party”,里面行走着各色人等,他就是舞会本身,他没有他自己。他玩扑克,他工作,他娶妻,他生子,他建新房,他。..。..生活是这么地热闹,他把自己狠狠地按了进去——直到死亡,死亡让他浮出了水面。

  对待妻子,伊凡伊里奇之前都是忍耐,这时候开始主动发威;对待工作,伊凡伊里奇之前都是兢兢业业,这时候开始难以集中精神。一直热衷于社交活动的他这时候开始回头看自己的家庭,这时候等待他的不仅不是家庭的温暖,甚至是巨大的无法言说的根源性的乏味感。

  我们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人艰不拆”,生活都已经这么艰难了,何必拆穿呢?可死亡就是拆穿了,他把外表的温馨的面具撕毁,把生活脱得赤条条地给你看。

  死亡究竟恐惧在哪儿呢?抛开不可知的恐惧与疼痛,死亡最大的可怕之处,就是让生活意义的基底开始动摇了。试想想,我们现在一切的辛苦,一切的牺牲,目标都是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要是根本没有这个未来呢?我们就开始虚脱了。当然,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勇士就是知道生活的本质还依旧热爱它的人。”但是,勇士何其少,懦夫何其多——至少伊凡伊里奇不是勇士,他开始癫狂了。他开始恐惧,开始害怕,开始想,自己之前的那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呀?究竟是为了什么呀?他一遍一遍地质问,然而谁会给他解答呢?

  死亡作为前提的思考,那是存在主义的问题。我现在不想讨论它,因为我之前讨论的太多了。伊凡伊里奇之前是法官,他的工作是审判别人——现在倒好,他被死亡这个最大的法官审判了。这时候,疾病的疼痛变成了原告,医生成了律师,而他自己,也被扔到了被告席上。他害怕,他恐惧——这时候除了死亡,他好像一切都感知不到了。他工作的时候心不在焉,吃饭的时候开始易怒发飙,就连一般地打打扑克,他都开始敏感地觉察到自己被别人当病人同情。他的一切的行为都变成了死亡的后缀,死亡也变成了他一切思考的前提,他开始多愁善感起来,他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他居然,开始思考哲学了!哲学一直都被人说成太过深奥,其实深奥很多时候与其说是深奥,不如说是应为我们实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进入它的大门罢了。死亡把伊凡伊里奇忙碌的理由抹去之后,他终于有时间去思考了。

  那他思考到了什么呢?“盖尤斯是人,凡人都要死,因此盖尤斯也要死”。这时候,我觉得,生命结的果实终于已被伊凡伊里奇采到,这个果实就是幻灭。肉体是这么地不堪一击,以至于一个病菌都可以将之抹除。对此,哪怕是天才如帕斯卡,也无可奈何,只能够保持自己作为一根“思想的苇草”的自尊,给自己一个“帕斯卡赌注”式的安慰。伊凡伊里奇开始觉得自己身边的人都在撒谎,自己被骗了,他,可是无济于事——他开始变得瘦骨嶙峋,开始变得虚弱不堪。在人生的最难熬的一段时间里,他开始怀念童年,因为没什么可怀念的;他开始感受自己身上的器官的一点点的磨损,因为没什么可感知的了。

  这真是个黑色的幽默。

  一方面,毫无疑问,伊凡伊里奇被吞噬了,被死亡这个巨大的“利维坦”吞噬了;另一方面,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也被伊凡伊里奇感知到了呢?他之前可是一个纯粹的寻欢作乐者,这下可好,一夜之间,他居然为自己的寻欢作乐懊恼了!他在病榻上居然在想“我这辈子说不定真的过得不对头”。

  孔子有句老话,叫“未知生,焉知死”。伊凡伊里奇成功地戳破了这个谎言——没有临近死亡,人永远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伊凡伊里奇与其说是被死亡吞噬,不如说是感知到“活着”了;与其说他因为害怕死亡而战栗,不如说是他因为意识到之前的生活而愤恨懊悔。

  那我们是不是应该说,比起死亡,活着,其实更令人恐惧呢?会不会,死亡的可怕,只是因为它令人感受到了活着的可怕呢?会不会,人比起恐惧死亡,其实更害怕活着呢?会不会,活着才是最大的折磨呢?

  这个问题是无解的,伊凡伊里奇最后也死了,真的死了,死过去了,“再也不会有死了。“没有死,只有光。”我有点恐惧地觉察到,伊凡伊里奇在死亡的时候,会不会,心里其实带着某种惊喜,某种快乐。这种快乐,让他恨不得把死亡再体验一把。“多么快乐呀!”与其说他扑腾着腿是为了求生,会不会有可能,他其实是在享受死亡呢?我倒吸了一口凉气,不敢继续想下去。

  当然,要是死亡看成是一切的结束的话,那就太小看托尔斯泰了——正如把孔乙己被打断腿看成是一切的结束,是太小看鲁迅一样。死亡之后,还有很多故事呢!还有很多伊凡伊里奇所没有看到,或者看到了而不愿去想的故事呢!他的同事忙碌于怎么样填补他在工作上的空缺,他的妻子忙碌于怎么样通过他的死亡多拿一点抚恤金。生活最终的结束怎么可能会是死亡呢?哪有那么简单!远远没有结束!死亡远远没有结束一切!

  那什么时候才是结束呢?

  小说的一开头就已经告诉了我们:彼得伊凡内奇成为了第五名赌客,这时候,伊凡伊里奇才是真的“死掉了”。

  2016年3月28日与温大图书馆

  杨神武战战兢兢地写下了这段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4-29 03: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