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8201|回复: 4

《西窗法雨》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9 13: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求求去看麟潜的《白羊》《垂耳执事》和《人鱼陷落》!你可以永远相信麟潜的文笔!!!真的非常绝,《白羊》是我今年看过的文top没有之一,关于人物的性格刻画一点也不平面化,真的非常立体,是嫂子文学(是我之前的雷点之一但是白羊真的没有让我感觉到一点不舒服),麟潜的文绝对入股不亏!只要你喜欢麟潜我们就是异父异母的亲姐妹!
  初闻《西窗法雨》,以为是文学书籍,读后才发现这是本将法律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精彩著作。它不像一般法学书籍的枯燥无聊,让人如嚼蜡般乏味,而是像一场丰盛可口的大餐,让人回味无穷。这真是一种奇妙的感受,让我对法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引用了许多精彩的案例,其中有几则让我影响深刻。苏格拉底誓死不越狱就是其中的一个。苏格拉底得罪了一些自以为是的“智者”。于是,这些“智者”便利用雅典荒诞不经的法律,控告苏格拉底传授对诸神不敬的学问,腐化及误导青年,并且还真的把他送进了监狱。在狱中,他被判饮毒而死。临行前,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力同来看他,告诉他朋友们决定帮助他越狱,而且一切已安排妥当。可是苏格拉底却坦然自若,表示不越狱。克力同提出各种理由来说服他,告诉他雅典的法律不公正,遵守这样的法律简直是迂腐,但仍然无效。苏格拉底还反问:越狱就正当吗?对一个被判有罪的人来说,即使他确信对他的指控是不公正的,逃避法律的制裁难道就正当吗?有没有一种服从任何法律的义务?经过与克力同的一番“探讨”,苏格拉底最后选择了饮毒。
  它揭示了西方法律文化的一方面:对待自己认为不公平的法律,态度要慎重,理由是,人们要法律,就是想要社会有个方圆,有个秩序。因此,即使是恶法,苏格拉底依然选择了遵守。(杨锦锦)

相关帖子

《死在婚礼之前》平淡生活中的虐文对我来说才最虐,整本书的体验观感就像是,受和你面对面的聊天,聊天的内容就是他和攻稀疏琐碎的日常,可是当你觉得很甜的时候,你突然想起他已经死了之后深深的失落感和惋惜,文章的描写让我不止一次的感觉是出现生活中的人的故事。(注;本篇故事没有原型)。“别急着喝汤,等我在孟婆面前强吻你”“新婚快乐”(总之就是一句话冲就完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13: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窗法雨》这本书以精彩的案例为载体,巧妙地将枯燥的法律与文学融为一体。它虽然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但是却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引领读者一步一步地走进法律世界,领略“法”的奥秘。

  《法律的条文与目的》中军人将军用吉普车开进市中心公园,并停放在那里,其目的是为了使人们享受欢乐生活的同时明白幸福来之不易。但市政委员会颁布的法律却明文规定机动车不能停放在公园中。但其实我们想,颁布这一法律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不影响居民休息。而军人的作为并不影响。因而,严格依法办事其实不应该处处唯条文是举,法治才更有理性。法律的优点在于它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方法解决。很多特殊的情况会不断地涌现,新的问题无法用旧的规范来约束。

  《西窗法雨》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法学知识的窗,提高了我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并以其经典的案例,精到的剖析,引起我们对法律的思考。(林丽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13: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静静地坐在桌前,细细品味着刘星老师的《西窗法雨》,无论外面的世界多繁华热闹,我早已沉浸在这本书的世界里,于是便有了自己的感想。刘星老师用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信手拈来的西方法律文化现象,这对于作为一个法律初学者的我来说,尤为喜欢。越深入了解西方的法律文化,再对比今天的中国,觉得自己心中早已有了一份责任,不为自己,而为这个社会,为我们的国家。

  这本书提到美国人的一个习惯,就是每当下雪后都会去扫自家门前雪。在我们中国人认为,美国人再怎么将门前雪扫的干干净净,也是出于为自己的钱包着想,而不会出于热心“管管”他人瓦上霜,原因是相传很多年以前的一个案子。这个案子讲述一个小伙子在他家门口不慎摔倒,一摔就坐骨粉碎性骨折,最后把房主告上法院去。结果法院判小伙子胜诉。于是此案成了百年的警钟。我们就此便会认为美国人的道德水平不可过高赞誉。但是他们却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人的道德水平,呼吁奉献精神。的确,无论在我们中国,还是美国,有时候运用道德手段去呼吁奉献精神,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没有什么效果。由此我便想到“小悦悦事件”,“见义勇为”是道德行为,人们习惯用道德手段去呼吁这种精神。然而,却引发当今的道德危机。由此人们热烈的争议该不该为“见义勇为”立法,其实我们不妨可以借鉴西方的方法。法律的作用也是其一定的重要性。我们谁都不希望每个人变得人情冷漠,自私自利,各人自扫门前雪。

  在我们国家,一般人认为“官”就是“管”,代表权力。西方有“行政救济”,即“民告官”。虽然我们国家也出台了行政诉讼法,但并没有西方的那么完善,百姓一般也感觉到“民告官”有点困难。刘星老师用普通的西方法律现象,启迪我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启示我们要懂得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去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读完《西窗法雨》后,思绪还没回到现实,我仍然在思考着。这一东一西的法律文化差异,确实值得人们去反思,反省。作为法律初学者的我,慢慢地喜欢自己的专业,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有了需要去思考中国的问题的责任了。(梁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14: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狼图腾》简介

  1、影响广泛的畅销书

  截至2014年4月,《狼图腾》在中国大陆再版150多次,正版发行近500万册,连有据可查的盗版都达到1600万册。《狼图腾》占据中国虚构类畅销书榜前三十名长达479周,持续十年之久。《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泰晤士报》《南德意志报》《明镜周刊》《意大利邮报》以及美联社、BBC、CNN等欧美主要媒体都报道了《狼图腾》的消息和评论。

  2、小说的主要故事内容

  本书主要故事内容如下:

  主人公陈阵和他的朋友杨克作为知青到内蒙古额伦草原插队。陈阵认草原上最有威望的老人毕利格做阿爸,并跟着他学了很多关于草原的知识,特别是草原上的狼的故事,他对草原民族崇拜的狼图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书中也记述了陈阵他们亲身经历的关于狼的故事,他们深切体会到草原民族既打狼又敬狼的复杂感情;深切体会到狼的睿智坚毅等值得人学习的品质;也深切体会到草原牧民在与狼和自然抗争过程中积累的智慧。在一次春季掏狼窝活动中,陈阵抓了一窝活的幼狼,并留下了一只喂养,这以后他们与小狼就发生了很多故事。但是,在全国兴起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运动还是影响到了草原,农区的领导开始管理草原,并组织了大规模的灭狼运动,为了满足全国的牛羊需求,还在牧区加大放牧量,这样一来便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平衡,草原环境开始恶化。陈阵他们养的小狼因骨子里不被驯服的精神而最终死去,毕利格老人也成为草原上最后一位实行天葬的人,陈阵他们也结束知青生涯回到北京。最终,草原上的牧民结束游牧生活开始了定居生活,草原沙化面积增大,草原上的狼也基本消失了。

  二、作者其人

  作者:姜戎。原名吕嘉民,笔名姜戎。北京人。1967年自愿到内蒙古额仑草原牧区插队落户。1978年返回北京,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并非专业作家,而是一位学者,曾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主业:政治经济学,偏重政治学方面。据悉这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作者生活很低调,此书出版之前,甚至出版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读者都不知道姜戎到底是何许人也。但是,至于他的妻子,想必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就是著名作家张抗抗(国务院参事)。

  三、本书文体方面的特色

  本书在文体方面具有三个特色。

  其一、作者脱离故事之外的思考与议论常常穿插在故事与故事的缝隙间。

  作为学者的姜戎显然在小说中融入了许多自己的理性思考,这使得这部小说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比如书中对中国民族历史发展的论述,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优劣的比较,以及对于狼性精神的思考,都带有明显的学者式的思辩。在小说中作者常常按捺不住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他往往借人物的大段对话或内心独白,来表达对狼以及狼性所代表的文化精神的看法。本小说的这个特点相对其一般的小说来讲还是很明显的。主人公陈阵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与对话中,从狼的生命中悟出了人生与传统文化的真谛,这个人物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

  其二、贯穿全书每一章节篇头的“导语”。这些“导语”取自古今中外多部史书典籍,拓宽了阅读的思维角度。

  其三、《狼图腾》小说尾声之后,有一篇长达四万余字的关于狼图腾的讲座与对话。作者用“狼图腾”作为精神线索,对几千年中华文明史进行了有条不紊的梳理整合,因此被一些人誉为“旷世奇书”。

  四、对这本小说的理解和看法

  小说最容易引发争论的地方在于书中特异性的观点。

  首先,是狼的形象。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早已经将狼定型为凶残、狡猾、险恶、贪婪的代表。通过民间故事《东郭先生与狼》、还有成语狼心狗肺、狼子野心、披着羊皮的狼、狼狈为奸等等可见一斑。而国外的寓言和童话故事也把狼描绘成凶恶可恨的形象。而《狼图腾》中的狼却展示了狼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卓越的智慧、坚毅、充满灵性和团队拼搏精神的品质。作者多次将狼的斗争智慧与古代的兵法、成吉思汗的战争相比较,满怀热情地赞美了狼的强者品性。为什么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能够横扫欧亚?作者认为就是因为学习了狼的精神和智慧的缘故。据说海尔总裁张瑞敏就深受小说中狼的兵法启发,以此思考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战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更是实际以“狼性文化”为自己的企业文化,使自己由一个小小的民营企业成长为世界知名的通信科技公司,世界500强企业。

  其次,是作者彻底地鲜明地贬斥了农耕文化,而赞美游牧文化。通过赞美狼性,赞美成吉思汗,作者表达了对游牧文化的深深向往,以及对汉民族的精神羸弱的蔑视。小说中通过杨克的话充分表达了这一点:“中国汉族是农耕民族,食草民族,从骨子里就怕狼、恨狼,怎么会崇拜狼图腾呢?中国汉人崇拜的是主管农业命脉的龙王爷——龙图腾,只能顶礼膜拜,诚惶诚恐,逆来顺受。哪敢像蒙古人那样学狼、护狼、拜狼又杀狼。人家的图腾才真能对他们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直接产生龙腾狼跃的振奋作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民族性格,差别太大了。”诸如此类的议论在小说中屡屡出现,书中的观点冲击感很强,甚至令人触目心惊。由此,《狼图腾》甚至在网上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发展国人的狼性精神、关于龙图腾与狼图腾所代表的民族性格差异的讨论,许多网友还将之延伸到重塑中华民族精神的话题上。

  第三,《狼图腾》中的狼不仅是坚毅的强者,还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神灵。小说中通过牧民毕利格老人的话,表达了狼在草原上的价值和地位:“腾格里(长生天)是父,草原是母。狼杀的全是祸害草原的活物,腾格里能不护着狼吗?”万物相生相克,才能维护自然平衡,作者在小说中贯注了更深的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在他眼中,草原上的狼和草原牧民是顺乎天理而生存的,他们尊重自然规律。而在这一点上,原住牧民与那些从农区迁移来的农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说中,那些农区人的形象总是愚昧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对自然资源疯狂掠夺的。作者由此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性与狼性的互补、狼道与天道的融合。从这一点上来说,这又是一篇生态主义的小说。新上映的电影版《狼图腾》主要就表现这个方面的主题。

  综观全书,《狼图腾》其实是一部力在表达思想的小说,感觉它的故事情节完全是围绕着作者表达的需要来编织的。这使得《狼图腾》不可避免地带有简单化、概念化、非文学化的一面,比如那些大段的论述。但另一方面它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启发和思考空间。

  同时书中对于狼战场面等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彩描述则保证了小说仍具备相当的文学价值和阅读快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于篇幅较长就不给大家读了。这几个场面在新上映的电影《狼图腾》中还原的很好,大家不妨一起来欣赏一下。

  附一、书中主要论点(详见小说后长达59页的对话讨论):

  1、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是从草原游牧民族的狼图腾起源的,因为出土最早的龙的眼睛很小,绝对是狼眼。

  2、游牧民族是狼,农耕民族是羊。

  3、中华大地上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是一对兄弟,草原民族是兄,华夏民族是弟。一旦华夏民族在农耕环境中软弱下去,严厉而慈爱的腾格里天父,就会派狼性的游牧民族攻入中原,给羊性化的农耕民族输血,让华夏族一次一次重新振作起来。后来,在软弱的弟弟实在扶不起来的时候,强悍的哥哥就会入主中原,维持华夏文明,一直坚持到与西方相遇。(指的是清朝)

  4、秦国到秦朝的华夏首次一统,是草原民族对华夏民族一次狼性血液的输血,大大冲淡了农耕民族血管中的羊血。

  5、汉朝之后,靠汉民族再也支撑不起华夏文明的大厦了。

  6、传统观点认为,游牧民族虽然在武力上征服中原,但是汉族却可以用汉文化征服游牧民族,这实际上是一种大汉族主义观点。华夏广阔的农田才是征服游牧民族的力量,作用远远超过了汉文化。还有,游牧民族是主动选择被征服的。

  7、羊欲静而狼不休。女真征服北宋,轻虏二帝,国库珍宝被掠空,后宫几千佳丽被掠往北国荒原,是因为缺少脊梁--刚强的民族性格。

  8、农耕民族软化了满清,是其狼性弱化,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是比汉族的南宋强了许多,至少没有向列强拱手让出传国玉玺,举国投降。

  9、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勤劳主要来源于农耕民族,而勇敢主要来源于游牧民族。

  10、游牧民族比汉人更了解狼,敬重狼。

  11、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草原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不断输血和混血才形成的。

  12、西方的游牧民族本来就强悍,所以一下海就如虎添翼。现在世界上领先的民族大都是从草原游牧再发展为海洋游牧的民族。

  13、日本和汉人学了1000多年,在世界上默默无闻,而和西方海洋狼学了30多年,就一飞冲天。

  14、日本是海洋狼。

  附二、影响评价

  正面评价

  孟繁华:《狼图腾》在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是一个灿烂而奇异的存在:如果将它作为小说来读,它充满了历史和传说;如果将它当作一部文化人类学著作来读,它又充满了虚构和想象。作者将他的学识和文学能力奇妙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作品的独特性。它的具体描述和人类学知识相互渗透得如此出人意料、不可思议。因此,这是一部情理交织、力透纸背的大书。是现实的狼,也是历史的狼。因之,这是一部狼的赞歌,也是一部狼的挽歌。

  张抗抗:这部书是一席丰厚的文学细节飨宴。该书随手翻来,满页皆是过目难忘的文学细节。其“质地”的独特、真实、密集、生动、准确,令人慨叹。千年的原始草原风貌、暴风雪白灾黑灾、四季草场的变迁、蒙古族牧民的生活习性、狼群的残忍与温情,小狼的纯真与智慧;草原马、牧羊狗、羊群、忙牛、旱獭、野兔、草原鼠、天鹅、老鹰各自的生活形态与相互关系……形成了各自独立又紧密相关的无数个精彩故事,勾勒出一幅幅真实的草原生活图景,逼真而艺术地再现了原始游牧草原的残酷与美丽。

  滴呐:《狼图腾》文章篇幅大,文字朴实近人,故事可读性极强。且《狼图腾》一书中——狼,的诱惑;狼,的精明;狼,的果敢等等,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算是难得的畅销佳作!

  周涛(作家、评论家):这是一部因狼而起的关于游牧民族生存哲学重新认识的大书。这个命题已存在了几千年,拥有儒教文化的汉民族却从来未敢正视过它,因为它直逼儒家文化民族性格深处的弱性。

  负面评价

  与《狼图腾》作者姜戎曾同在一个大队生产班的知青在看了4月3日《南方周末》的姜戎专访后情绪激动,并声称《狼图腾》全书胡编滥造,歪曲“狼”的本性,严重误导青年读者。同时,另一部分批评者对《狼图腾》中反复影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优劣论”表示不满,而作者提出西方文明因为具有与游牧民族一样的“狼性”而强盛不衰,更让一些学者觉得匪夷所思。

  德国汉学家顾彬称:“《狼图腾》对我们德国人来说是法西斯主义,这本书让中国丢脸。”

  中国作家网:《狼图腾》以一种令人惊讶的挑战姿态歪曲事实、颠覆常识。作者信奉一种幼稚的生物主义决定论,偏执地认为狼对于人类的文明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缺乏对常识的尊重,所以,作者在展开叙述的过程中,就很难维持主题与事象的逻辑上的一致性和关联性。他的判断和观点,常常与文本内部的情节打架。不仅如此,事实上,很多时候作者自己的议论,也在相互抵牾,自我拆解。总之,如果说,偏执的主观性导致了《狼图腾》主题和价值观的混乱,那么,对常识的颠覆则把这部小说的写作和出版,变成价值观可疑、艺术性贫乏的失败的话语事件。

  刘小萌说:“文学作品允许发挥主观创造性的虚构,但不能违背起码的历史记载和牧区的实际生活。小说里提到牧民的天葬是为了让狼吃掉尸体来完成升天的过程,事实上,牧民最理想的天葬是由鹰将尸体啄食,其次才是走兽啃食,最忌讳的是保留完尸。在内蒙古民俗里,鹰的地位远比狼要崇高,因为鹰对牧民的生活不造成危害,相反,我在内蒙古插队五年,从未听到牧民对狼有一句好话。狼只要一有接近羊群的机会,即便它已经吃得很饱,也要把所有羊的喉咙咬断致死。狼的本性在我看来,就是凶残、暴戾、贪婪。”

  老鬼(知青):“不只是我,身边所有到过内蒙古牧区插队的老知青们,也都接受不了这本书。因为它虚构了一个事实,虚构了一种文化。蒙古族牧民非但不以狼为图腾,而且对狼是格杀勿论的。”

  体来完成升天的过程,事实上,牧民最理想的天葬是由鹰将尸体啄食,其次才是走兽啃食,最忌讳的是保留完尸。在内蒙古民俗里,鹰的地位远比狼要崇高,因为鹰对牧民的生活不造成危害,相反,我在内蒙古插队五年,从未听到牧民对狼有一句好话。狼只要一有接近羊群的机会,即便它已经吃得很饱,也要把所有羊的喉咙咬断致死。狼的本性在我看来,就是凶残、暴戾、贪婪。”

  老鬼(知青):“不只是我,身边所有到过内蒙古牧区插队的老知青们,也都接受不了这本书。因为它虚构了一个事实,虚构了一种文化。蒙古族牧民非但不以狼为图腾,而且对狼是格杀勿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31 15: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窗法雨》读后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8 10: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