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6935|回复: 1

《学会提问》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24 08: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考研备考中,当我发现自己在每天学8小时的前提下还在b站上逛了3小时后我破防了,痛定思痛,准备今晚卸载小破站。诶,姐姐说视频就是今天更新来着,我的jj和cp虽然也都艰难的卸载了,但我还是想再最后看一次姐姐40分钟充满奇特比喻的talk,然后就和姐姐说再见了哇,就先由其他小伙伴陪着姐姐吧!明年一定带给你上岸的好消息!
  《学会提问》读后感

  疯诉

  在读《学会提问》之前,以为可以通过这本书快速掌握怎么提问,然而经过一周的精读,最初的想法过于天真,虽然还不具备高水平的提问技巧,但是对批判性思维有了系统的认知。

  问题

  问题一旦被提出,就需要有人给出一定的答案。通过提出关键问题,可以让你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平等的互动者。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提高个人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从此不再盲信盲从。

  比如,临近全运会,天津各区在维护市容市貌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另外不少工厂必须停工导致有些小工厂只能晚上偷偷开工。因此近期时常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期待全运会;

  为能在天津开展全运会而荣幸;

  大额财政支出,只为面子工程;

  生意没法做;

  。。。

  面对种种观点,如果不具备批判性思维,只是纯粹的接纳,照单全收,甚至再把别人的观点未加思索分享给其他人。长久下去,大脑中有大量信息,看起来博学多才,其实只是又“浅”又“薄”,沦为别人思想的奴隶。而有的人,通过批判性思维,坚持用自己的智慧去寻找真相。

  两种思维方式

  刚才提到的对于别人的观点照单全收,即“海绵式思维”;

  而我们提倡的则是“淘金式思维”:不仅动用记忆力,还要动用推理分析能力,质疑接收到的信息,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和知识开展积极的互动。

  批判性思维的强势与弱势

  难免遇到一些人,以批判性思维为幌子,利用对手的逻辑漏洞来凸显自己的正确,抵制反驳甚至狡辩耍赖来捍卫自己的观点,这便是“弱势批判性思维”(偏封闭)。

  强势批判性思维(偏开放)目的是为了接近真理,寻找真相,为此,质疑包括自己的观点在内的各种主张,有种海纳百川,兼听则明的大气感(偏开放)。

  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说,一有问题就立即提出来,这并非好习惯。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在对的时间进行有效地提问。那么我们要提什么问题呢,为此,作者分解了批判思维的问题体系,也是书中各个章节名称: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证据的效果如何?

  有没有其他替代原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关键是什么时间,怎样有效提出以上问题?

  书中重点

  书中更多篇幅在以上十一章中,限于篇幅,在推送的第二篇文章中放入了读书笔记

  题外话

  看完《学会提问》,以及读书群里多人表示并没学会怎么提问,总觉得书名有一点点的误导,特此找了英文原版书名《

  AskingtheRightQuestions—AGuidetoCriticalThinking

  》,用我蹩脚的英语来理解就是“问对问题”,如果一开始带着这样的观点来看书,而不是在书中寻找“学会提问”的方法,估计会更好理解这本书吧。

《判官》我是全程追更的,人老了,好多年没追过更了,结果看到木苏里开新文了没忍住。这本文中间断更了两个月,这期间我天天担忧着作者跑路了,这么好的文要没有结尾了,还好没有。这是一本我看一章能失落一整天的文,看到“不是故人,不开阵门”那里,虽然是我期待了很久很久的掉马,但是我难受了很久。这本文的基调就像书中的一个场景,漫天霜雪中,两个人从山的两头走上来。红尘故人旧相识,重逢却不知。那种淡淡的忧伤,我真的想哭又想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9 08: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提问》读后感

  童伟民 山般笔吧

  《学会提问》是最薄的一本书,也是我第一本拆开封面开始阅读的书目,没有按照指定的阅读书目顺序,一是被最薄所吸引,因为我的阅读速度太慢,总习惯一字一句的阅读。为了减轻阅读压力,早点完成一本书的阅读任务,另一个原因便是被《学会提问》这个书名所吸引,看到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印象是这应该是一本讲述如何问问题的书,而怎么去提问一直是我想学习和想提升的内容。但当阅读之后我发现自己理解的片面性,它其实是讲的是:善于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学会善于向各方面提出问题,及学会去提问。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内容充斥着网络和生活,直接我们的眼球,以至于我们很难准确把握自己真正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而《学会提问》不止将会我们学会提问,更教会我们如何自我思考,批判性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一种思维工具,让我们可以在大量参差不齐的信息中,以至于不迷失自己的方向,不至于被错误的信息所蛊惑,筛选出自己想要的内容。在工作中,生活中,会碰到很多问题,如何去解决它呢?提问便是第一步,提问题比回答问题更能启发人的智慧,提问题带动我们去思考,而我们思考都有明确的目标。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的思维更有深度、更加精确,了解到那些我们没有真正全面透彻加以了解的论证,这样就可以间百家之长而不至于迷失方向。也就是说我们的智慧被启发,思想被开拓,在面对对现有观点感情上的依恋时,也能更理智的思考。去对待,而不是不断的改变自己的立场,使自己处于无休止的内部心理斗争的内耗。读完这本书,我豁然开朗。意识到了一直以来困扰我的只是一种思维,在吸收外一种主动而非被动的思维,就是所谓的批判性思维。这也正是我们传统教育的缺陷,它教给学生的是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的提出。

  从古至今,我们的教育就一直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让他们无法自由的呼吸,从古代的三纲五常到现代社会的服务服从,无不是靠学校教育一点一滴渗透的。从古代科举制到现在中考,高考,从寒窗苦读到题海战术,我们学生一直就是在机械的重复练习和记忆,而不是理解和实践,从来没有也没有时间去质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去质疑。这本书提到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雏形和基,。而批判性思维是质疑的高级思维方式,一切从批判性思维开始。说的形象点,就是通往合理结论的道路往往从问题开始,并且一路有问题相伴。批判性思维是这本书使用的一个术语。第二,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激发我们像这种思维的三个方面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有一套相互关联的、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的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平时老师口中的海绵式和淘金是两种思维:海绵,吸收知识储备,相对被动。淘金,筛选,知识互动,提问态度,两种思维应用上理应对立统一,而我们似乎只被教坏了前一种。小学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对知识渴求。导致了我们现在的海绵式思维,不能给我们提供如何摄取,信息和观点的方式。对针对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来说,我们能应对自如,但是问题已涉及到人类行为和这些行为意义的时候。情况就变得家人不同了,他们仅有参考答案,只有可行解而非最解我们无法应对这些,因为我们的思维仅仅局限于我被动吸收的外界的一些信息。读完这本书的那一瞬间,感觉自己扁扁的脑袋一下子膨胀了起来。感觉里面装满了东西,也学会了很多,之前自己都是机械地去阅读一些文章。不是被要求就不会主动去读,结果读完一遍甚至两三遍都不知道作者到底在说些什么。想让我们相信的他的什么观点?所以很少能读懂文章,更别说是做对题目了。

  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去读,如何去分析文章,他给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让我们自主的带着问题去读,淘金式的去读。他主张我们从论题和结论开始,这样能找出作者到底在说些什么?想让我们相信结论又是什么?找到结论可以让我们有线索可循,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似的乱撞。然后呢,就要问他为什么要我们相信他的观点呢?这就是理由,有的理由的支撑,结论才能成型。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程咬金虽然在它上面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我觉得很值得,读完之后,感到也很欣慰。我觉得这本书不会影响我的一生,但将会成为我后半生道路上的指明灯,我会一直朝着他的方向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6 23: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