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489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鹿原》观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7 08:2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目前考研备考中,当我发现自己在每天学8小时的前提下还在b站上逛了3小时后我破防了,痛定思痛,准备今晚卸载小破站。诶,姐姐说视频就是今天更新来着,我的jj和cp虽然也都艰难的卸载了,但我还是想再最后看一次姐姐40分钟充满奇特比喻的talk,然后就和姐姐说再见了哇,就先由其他小伙伴陪着姐姐吧!明年一定带给你上岸的好消息!
  二上白鹿原——人艺话剧《白鹿原》观后感
  西北二合成书香北京
  编者按:今天读书会微信平台发表尹春侠(云之)撰写的《二上白鹿原》——人艺话剧《白鹿原》观后感。编者认为:虽说是观后感,更多的是剧评。陕西作家陈忠实历时六年创作而成的50万字小说《白鹿原》曾获“茅盾文学奖”,该小说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尹春侠(云之)的观后感反映出她的文字能力和欣赏水准,能够抓住话剧的可评之处,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论述。希望尹春侠有更多的好文与大家见面,也希望二合成人有更多的剧评、影评、书评等文章和大家分享。
  责任编辑:王书伟
  二上白鹿原——人艺话剧《白鹿原》观后感
  云之
  昨晚终于看到了让人们议论几年之久的人艺话剧《白鹿原》,说句玩笑话,从买票、等待、回忆过往、现场观剧乃至观后反刍,我无疑也上了一次那个塬。
  相比那个荒唐的同名电影,话剧绝对是成功的!编剧孟冰说过“改编它,是需要勇气的。如果改编的好,是小说原著好;如果不好,则是编者的罪过。” 他很清楚自己所冒的风险,但是他勇敢地做了,而人艺也勇敢地排演了这出戏。孟冰说“如果话剧《白鹿原》中的人物能够用他们的性格、语言、命运……创造出一种情境(氛围),使观众对小说的精神实质有所感悟,便是我的奢望。”我认为他们做到了。
  话剧《白鹿原》创造了一种新的话剧形式,没有传统的几场几幕,没有转换的舞台布景,整场剧只有一个场景,一个高高低低由下向上的漫坡上交错着几条小路,有几个山前山后的路口,一棵树,还有一个碌碡、一个马车轱辘,舞台左侧有一桌一椅,右侧也会出现一桌一椅,这些道具随剧情而变换意义。整场剧在演出中完全靠剧中人物的对白转换场景,一个情节的结束往往是以人物在小路上的隐没来表现。但是也有这个情节还没有结束,另一个情节已经开始,也有一个人物从一条小路跳跃到另一条小路上,另一场戏又就开始了。
  从晚上7.30到10.30,中场休息了15分钟,原著中的所有情节几乎没有大的割离,从白鹿两家换地,分别给儿子娶媳妇,黑娃引回小娥,婆婆训孙媳,农协成立黑娃闹革命,鹿子霖恶施美人计,孝文堕落出走,白嘉轩腰被打折,鹿三杀媳小娥之死,国共合作中白灵和兆海的初恋,合作破裂后的白灵和兆鹏的结合,保甲制度,小娥阴魂不散,盖塔镇妖,兆鹏媳妇的疯癫,兆海丧命,黑娃改邪归正,孝文起义复出,黑娃被镇压,白灵牺牲等等,除了瘟疫和饥荒没有明确体现,可以说这是一场容积率很高的演出,对于一场话剧来说,已经很是不易了。
  整场话剧都是用陕西方言演绎,大量的对白都有字幕辅助观看,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可能有些观众会顾此失彼。按说我对关中话的听完全不存在障碍,但是由于有的演员的方言模仿得还不到位,我有时还要去寻字幕看了来,势必会遗漏了对演员表演的欣赏,而那些对关中话一窍不通的观众会不会听得一知半解,看得半部可唧的呢?剧中除了几个特邀演员的方言说的地道外,其他的演员说的还有一些差距,往往是一句话头里是普通话语音,后半句带有些许关中味抑或陕北味甚至不知哪里的味道。所以导演林兆华决意用方言进行演出也是太有勇气了,我还是很欣赏的,早知道我应该去人艺做志愿者,为他们义务纠正发音。
  再说说演员吧,陕西人郭达原本就是演话剧出身,这次特邀到剧中饰演鹿子霖,请他算是请对了,把个人物的伪善阴险狡诈表现得淋漓尽致,非常成功。而我喜爱的演员,儒雅谦谦的濮存昕无疑是非常卖力气的,就那些大段的台词要用拗口的关中话来演绎,对他一个已经六十岁的人来说肯定是艰巨的挑战,但是在谢幕时他那几下子形体动作,在“塬”上“塬”下的那几下腿脚,还真是很有活力。饰演小娥的卢芳是从演白灵顶换宋丹丹改演小娥的,我当然知道她的小娥一定比宋的出彩。
  说到最后,要说说这出话剧的另一个讨巧之处,那就是整场话剧的背景音乐采用了陕西特产秦腔和华阴老腔。实话实说,没有秦腔和老腔的衬托,这部话剧就不会鲜活和生动,会流于沉闷和单薄,也会失去原著中的那部分神魂。秦腔的高亢和苍凉恰到好处地为一场场情节概括了主题,华阴老腔近似狂癫的吼叫则宣泄着关中农民苦难中提取的情趣。
  笔者在陕西生活过十几年,对关中有着很深的感情,尤其孕育华阴老腔的陕西华阴,那曾是离我们工作、生活的“拓”(华阴人将大发音为拓)工厂近在咫尺的地方,对老腔的追捧也就不言而喻了。话剧《白鹿原》一开场和结尾就是由华阴老腔的12位普通农民吹拉弹唱,演出中,他们富于激情的表演,加上天生的本能,很快就能把观众拉进关中的白鹿原中。秦腔和老腔为话剧《白鹿原》增色,功不可没。
  看过话剧《白鹿原》,感觉还是值得一看,尤其没有看过原著的,不想费心费力去啃大部头的,看看话剧亦可。不过一部话剧仅是流水般地演绎了白鹿原上那些年的故事,没有特别让人感到爆发张力的情节和场景,没有出现震撼人心的高潮。如果要说打动人心的地方,是在孝文向白嘉轩报说妹妹白灵在进入解放区被当作奸细活埋而后又纠错定为烈士,白嘉轩悲痛地说,他都知道,白灵给他托了梦,梦中那头美丽的白鹿向远方消逝,回眸间白鹿变成了女儿白灵的脸蛋蛋,向他发出了一声委屈的呼喊,此时幕间响起了一声哀怨悠长的“大(爸爸)……”的女声,这一刻我流泪了。
  又:还有一点感想与话剧无关,替陕西省话剧院扼腕,他们怎么就没有想到呢,错失一次腾飞的机会。可是要是他们来排演,是不是那地道、浓郁的关中方言又会影响到受众面呢?真是瞎操心了。
  后记:我将一些读者的留言,以及我与他们的交流互动选择一部分一并发在这里,也算是观感的补充吧。这些留言的朋友年龄不等,职业不同,身份各异,遍布祖国乃至世界各地,很多都被我引为知音。
  陈佑民:有同感,对于我们在陕西生活过十几年的北京人来说,同时熟悉两种语言,听这种不到位的陕西话就是一种折磨,它极大地妨碍了我对话剧的欣赏,因为每一句台词我的注意力都在纠正发音上,结果忽略了它的语义和情绪。
  云之回复陈佑民:没错没错,我也是这样,他们说出的每一句话,我都要在心里重说一遍,而且纠结。
  羚羊佳话:一部话剧,云瞧得仔细,评得认真,从中不仅看出你的文字功底和欣赏水平,更看出你对曾经的第二故乡的深厚情感。整场对白全用方言,要是我看可惨了,得累坏了,而对你则是更多了一分亲切呢!
  云之回复羚羊佳话:你累坏了?我也纠结坏了,每一句台词我的注意力都在纠正发音上,多少影响了我对话剧的欣赏。
  望林梅:喜欢人艺的戏。这些年舞台美术的发展创意令人赞赏和钦佩,怎么想出来的呢,太有才了。
  云之回复望林梅:还替陕西省话剧院扼腕,他们怎么就没有想到呢,错失一次腾飞的机会。可是要是他们来排演,是不是那地道、浓郁的关中方言又会影响到受众面呢?真是瞎操心了
  心安之处:这样全部用陕西方言来演绎的话剧就活该让我们去看,只有我们这些曾经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人来观看才能彻底被感动。那老腔的嘶吼也只有我们能够接受,能够理解。
  不服老的人:对陕西方言我还真是听起来费劲,不过这出话剧若不用陕西方言就大打折扣了。看来,人艺的这戏的演出是成功了!
  云之回复不服老的人:我认为是成功了,看话剧不是读小说,不能要的太多,改编成现在这样,演出来,很不容易了。
  小路纯子:拜读你写的话剧白鹿原,你看过原著,肯定有发言权。我知道,陕北人都喜欢秦腔,那种骨子里的文化。就像我奶奶那样的老北京人,就是喜欢京剧。那种老北京人骨子里的文化,让我们自愧弗如。问候好友。
  云之回复小路纯子:其实秦腔主要是在关中平原上盛行,真的到了陕北是不唱秦腔的,陕北人唱酸曲儿,唱信天游。白鹿原写的是渭河平原上的故事,属于关中地区。到了陕北就是黄土高原了,另一派风情。谢谢小路朋友的点评和喜欢,问朋友好!
  Annawp:我也去看了,非常同意您对演员的评价。
  云之回复Annawp:这场话剧相当低成本,演员基本上不换衣服,群众演员更是省事,我看有几个农妇还留着运动头,连个纂儿都不绑上。还有那个仙草,虽然只出了两次场,说了两句话,感觉真不进戏
  Annawp回复云之:是的,尽管大牌演技不错(特别是郭达),但细节也要注意,毕竟这是人艺的戏嘛!
  阿尔卑斯长号回复云之:回忆50年多前舒绣文,董行佶的声音(在中央台录音)是一种享受。
  对影成三人:点评得好!郭达的演出可以想象!应该很不错。陕西的剧院确实是错过了机会!但是也许资金不够?或许都不存在了?还是觉得听书过瘾!
  云之回复对影成三人:我很好奇,你听的书是说普通话还是陕西关中话的?
  对影成三人回复云之:念书时是普通话,人物的对话就是地方话,我觉得很好听啊,没有听不懂的
  云之回复对影成三人:哦,那可是有意思了。
  秋的喁语:没错!陕西不演是大错特错,对于咱们这些在陕多年的人来讲听那醋溜的陕西话难过死了。记得有部电视片中竟然把达发成了大的音,我马上逃了。
  云之回复秋的喁语:咱们都应该去给他们纠正发音,虽然过了那么多年,可是上个月我去西安,还是能跟着谝的。
  不老松:人艺毕竟是人艺,大跨度超越,本身是以京味文化为主,这次却演绎了陕西关中风情,居然还演的很好。如果靠字幕理解语言对整体内容理解造成损失,这是缺憾。
  云之回复不老松:因为关中话说得不是很地道,这倒是帮助了北京的观众,他们听这种醋溜子话应该比听真正的方言要顺畅些吧。但我想大部分人还是会不同程度地看字幕的。
  不老松回复云之:人艺就是敢创新,这样做是很大胆的,对北京观众,关中话了解得不多,没有魄力是不敢用的。但是,话剧艺术是表演和语言艺术,描写陕西的故事,如果用普通话言,那纯粹就糟蹋了原著
  土层:整场都在纠错,应该逐一记录在案,那更有意思。
  云之回复土层:得了吧,那是傻子。
  滴水湖:这就是真正的艺术啊!
  云之回复滴水湖:话剧是成功的,看话剧不是读小说,不能要的太多。
  棒子:蹩脚的方言可以想象观看演出时的“费劲”。纯正方言就算是一两个词没听明白也能从整句整段的中明白过来的,当然这起码得像你一样在那里呆过的人能达到的,否则,不懂地方方言的听着那歇斯底里地吼出的秦强而头晕脑胀。
  云之回复棒子:不算是蹩脚,就是有的不顺溜。有的人就听不了秦腔,更别说是老腔了,认为那是疯吼。
  井沿兵:演员阵容齐整,看起来是演得不错!你们去过陕北的能为关中话挑错,我是对唐山话听得最准,连赵丽蓉的发音偏差也能听出来。
  云之回复井沿兵:就是,演得不错,瑕不掩瑜。
  老城:喜欢关中和陕北方言,喜欢秦腔的震撼!我也想问一句,陕西话剧团干嘛去了?若是由地道的关中腔来演绎《白鹿原》,那该多棒!和楼上观点一样,最怕“假”方言,听蹩足的陕西方言,浑身都能起鸡皮疙瘩,包括不到位的四川、河南、山东和东北方言等。之所以一直没去看这部话剧,就是怕遭罪,我对戏剧台词那是相当的挑剔,包括演员的音色。陕西话说得最好听、最有味道的演员,我认为是张嘉译和闫妮。不过看了云的观后感——写得真好!我很动心,好戏,还是该去看看!
  云之回复老城:“陕西话说得最好听、最有味道的演员,我认为是张嘉译和闫妮。”那当然了,他俩都是陕西人,还有尤勇、孙浩,所以他们都上了那个电视剧《一仆二主》。这部话剧大牌演得好,其他的演员让我看还得练,白嘉轩第七个老婆仙草,在小说里也是一个神人呢,在剧里虽然只出两次场,说了两句话,感觉真不进戏。
  乐家湾:写得真好!行云流水般地把这部话剧品评一番,可见对它的爱惜之情。对人艺的话剧,我更喜欢前些年的那些老戏,台词写得好,大段台词的舞台演绎更是精彩,这种审美,影响了自己对这部戏感受,对它也有些苛求了。夹生的陕西话我也深有体会,不仅二三线角色,当时的濮存新、宋丹丹也有这问题。看剧过程总像是吃着美味,但不时硌着一块小石子,感觉怪怪地不舒服。
  云之回复乐家湾:看话剧不是看小说,搞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主要是忠实了原著,没搞什么幺蛾子。大牌演得很不错,其他的演员还应该再精致些,这场话剧成本应该不高,演员基本上不换衣服,群众演员更是省事,我看有几个农妇还留着运动头,连个纂儿都不绑上。
  乒桶:自从搬到海淀以后,很少看人艺的话剧了,谢谢云的介绍!
  云之回复乒桶:海淀剧院也常有演出,我在那里也看过一些。人艺的新剧目少,老剧都看过也就不用再看,新人演的总胜不过老人演的。问乒桶好!
  初见淼儿:非常同意。近年来没少看戏,最喜欢的就是《白鹿原》和《喜剧的忧伤》,但说实话,后者更打动我的是演员,道明兄的魅力就不用多讲了,而前者,打动我的是首先是戏,是扑面而来的厚重感。
  云之回复初见淼儿:没有看过《喜剧的忧伤》,后来看了介绍,很感遗憾,错过了看陈道明的话剧。感谢您来分享我的观感,问候朋友!
  云之:当年这部话剧首演的时候,我看了首场,至今我认为是近年话剧创作史上的巅峰之作,不管是人艺还是国话。
  云之回复云之:是的,有同感。去年花680元一张票看的《小井胡同》,一个A角没有,剧情那叫一个简单,真是冤死了。首场肯定是最棒的,不过那时他们的关中话也一定更“洋泾浜”。
  清霜醉叶:你是捷足先登,或者说近水楼台。羡慕啊。外面的人的足再怎么捷也登不上哈。我很喜欢陕西话,也喜欢陕北民歌。很有特点。不正宗的话就听起来别扭了。你看东西很认真,是个追求完美的人。我没说错吧。
  钟老汉:云真懂话剧,真懂人艺。北京人艺的声誉与有一大批真懂他们的票友是分不开的。再加上插队陕西的经历,我相信这戏一定不错,值得看。
  云之回复钟老汉:这次看《白鹿原》感觉物有所值,去年花680的票看的《小井胡同》,全是B角,剧情极其简单,真是觉得不值。人艺的水平也面临着老小交替,小的还没有看出谁特别出彩。这部话剧大牌演得好,其他演员还得练,白嘉轩第七个老婆仙草,在小说里也是一个神人呢,在剧里虽然只出两次场,说了两句话,没感觉出来。
  铁字405:看过小说《白鹿原》很不错。喜欢陈忠实的作品。
  云之回复铁字405:看过的朋友看我的观感,一定会更接受些,感谢您来分享
  虚步凌云:还没有顾上去看,看了好友认真又颇有见地的评论,更想去欣赏这部人艺的力作《白鹿原》了!
  真真:《白鹿原》原著我看过,的确是花了时间在看,同时也参看了一些评论文章,加深自己对这部书的理解。云写出这样的读后感,我佩服,说实话,要我写不出。守着人艺,北京人比我们幸福的多哦!
  云之回复真真:真真姐过奖啊,没有读后感,只是很肤浅的观后感。
  老嘟和富贵:从姐姐的字里行间,让我的期待更迫切了,但愿我还有机会补课。人艺,不会让人们失望的。任何艺术形式,都是遗憾的艺术,比较而言,人艺还是我最仰慕的院团。
  云之回复老嘟和富贵:这个演出季已经结束了,不过肯定还会演的,现在在演《天下第一楼》,然后是《雷雨》。
  海若:朋友是专家啊,至少是资深话剧迷了。我很惭愧,看话剧不是特别容易入戏,总觉得演员都是在用力吼叫(可能是怕声音小了,观众听不见),不像电影那样接近现实生活。用方言演戏,确实受众会受影响。四川重庆的方言戏《抓壮丁》《山城棒棒军》等在当地反响相当热烈,似乎在其它地区就不行了。关中话估计我们听了也会很难。郭达,濮存昕都是我最喜欢的男演员。
  云之回复海若:话剧演员特有的舞台腔也是由于话剧的特点决定的,要使自己的声音不通过扩音设备而让整个剧场的观众都听到,包括最后一排,所以他们都是用一种抑扬顿挫的,比较夸张的音调来演绎。我觉得现在的话剧已经改进了很多,过去看的老人艺演员演的《蔡文姬》、《武则天》等,那舞台腔更浓。
  海若回复云之:《蔡文姬》是郭沫若的剧本吧。我读过一些剧本,感觉写得很好。你说的对,就是那舞台腔,即使四人帮倒台后的《于无声处》万人空巷,也是舞台腔很重。
  春英:云姐的观后感写得真好。我立即上网查了一下,《白鹿原》好象过了演出季,现在上演《天下第一楼》呢,有点遗憾。到上海后特别想念北京人艺。
  云之回复春英:对,好像演到月底就结束了,以后可能还会演吧?到了上海可以看上海的滑稽戏吧?
  亢奋的海:好文笔,喜欢。原著从清王朝写到共和国,折射出众多个人命运、历史时代变迁,堪称史诗。国人评它“茅盾文学奖”,是实至名归的中国特色的文学巨著。写得很干净,比如不拿“政治”说事,纯文学。
  将40多万字的小说浓缩在一个多小时的电影里,不易。原著改编成电影,几乎都不讨喜。所以我对同名电影还算喜欢。尤其喜欢插曲秦腔《将令》,一群汉子跺脚、拍板凳,用沙哑的嗓音嘶吼,每听每亢奋!虽然电影跟原著不可同日而语,但我觉得《白》挺原生态,比什么《囧》还是要好看、深刻。
  李旭chiba:个人意见,既然是话剧就应讲普通话,又不是地方戏。个别有需强调的或是重点的地方可用方言。
  云之回复李旭chiba:完全赞同你的观点,话剧是不同于地方戏的一种艺术形式,受众面是最广的
  xiaojian:特来拜读。写得很棒!看来北京人艺版和陕西人艺版差别还是挺大的,但有一点相似,即“流水般地演绎了白鹿原上那些年的故事,没有特别让人感到爆发张力的情节和场景”,不过我说不出你这么专业的话。
  云之回复xiaojian:哈哈,这是专业的话?我就是这样感觉的,没有让我激动和亢奋的场景与情节出现,我看得很平静。
  林下一度:老师您最后的想法很赞。关于话剧我就只看过人艺的《茶馆》、《李白》等几部。《白鹿原》我只看过电影和小说,小说很好,但电影就真的不知道该作何评论了。
  蓝天白云:细读美文……话剧是阳春白雪,可惜好多地方的话剧团都因为收入问题解散或改组了……我孩子就是我们省话剧团的,他们都被并到省群艺馆了,想想那些传统的美丽话剧,真是令人惋惜啊!
  云之回复蓝天白云:对啊,有多少让我们至今不忘,仍可以津津乐道的好话剧,以后还会出现多少?!
  王海军:看来值得一看呢。
  云之回复王海军:票已售罄,等下一轮吧

40分钟,我本来想以后在看,然后扔进收藏夹,哈哈哈哈哈,结果因为看到薄雾在第一个,想听小姐姐夸夸,但没想到,我他么看完了,还种草了好几本,每一本都想看看啊啊啊啊啊,爱了爱了一把子关注了,喜欢小姐姐推文的态度,尊重每一个码字的太太嘿嘿,还有薄雾好看好看好好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08:18:21 | 只看该作者
  《白鹿原》读后感

  山科院文化墙

  1

  我会看《白鹿原》,是由于一个人的推荐,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值得去读的书。

  但我直到现在才流畅地写读后感,之前尝试过一次,本着要学习别人优美凝重简练文辞的初衷,憋了好久,终于写出来一页东西,然后都没有兴趣再看第二遍。

  可又必须要写。我希望比现在更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后来在我翻看自己日记的时候忽然想到,也许我可以以写日记的心态写下来,可能不这么好看,但它才是我真实的感受,模仿别人是模仿不来的,即使可以也没有用。

  2

  在读到这本书的一年前,我无意看到了别人的一条说说:“书至多半,偏偏稀罕此荡女子!”,一直记得这句话。当时刚出了电视剧,我没有看,但在某些地方看到,李沁居然出演了这样一个浪荡女子。我心里想着,那她,和我想的肯定不太一样。

  在一个短短的假期,我终于拿起了这本厚厚的,字密密麻麻的《白鹿原》。

  田小娥这个人物是中途出现的,以一个平常的出场方式,故事也并不围绕她展开。当我把这本书看了大半的时候,忽然想起来那条说说,这时候我才开始关注她并且思考,在我看来,田小娥的确可以算是一个荡妇。每个人都有不幸,我并没有很同情她。因为弱者才能被同情,我不认为她是:和长工黑娃偷情,不被鹿三承认时可以安然地和黑娃住村外破窑洞,被所有人厌恶也不很在意。但我也没有喜欢她(大概是由于作者的写作手法:不表露情感和观点,几乎没有引导性)。然后我去百度了“田小娥”,上面的解释让我振奋又羞耻,那是一个我没有看到过的视角。

  3

  “事实上,田小娥原本是一位极其纯朴可爱的传统女性,她强烈地渴望过着正常的生活。在和黑娃的相会中,她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和黑娃厮守终生的美好愿望。文中她三次对黑娃说着同类性质的话:"'我看咱俩偷空跑了,跑到远远的地方,哪怕讨吃要喝我都不嫌,只要有你兄弟日夜跟我在一搭……'""小娥呜咽着说:'我不嫌瞎也不嫌烂,只要有你……我吃糠咽菜都情愿。'""'黑娃哥呀,要是不闹农协,咱们像先前那样安安宁宁过日子,吃糠咽菜我都高兴。……'"就是在鹿子霖跟她睡完觉后要给她钱时,小娥还是突然缩回手:"不要不要不要!我成了啥人了嘛?"但是那个男权社会,却不给这个纯朴的女人任何机会。当她跟黑娃的事情败坏以后,她被郭举人扫地出门,赶回娘家;而父亲则气得病倒,只求"要尽快尽早地把这个丢脸丧德的女子打发出门,像用锹铲除在院庭里的一泡狗屎一样急切";当黑娃带着田小娥回到白鹿原时,鹿三以断绝父子关系来威胁黑娃放弃田小娥,白嘉轩拒绝他们进祠堂完婚;直到黑娃出走后她的境况更是每况愈下,两次被绑到祠堂挨刺刷……直到最后她被鹿三杀死在炕上。田小娥的死是发人深思的。作者让田小娥死于自己的公公鹿三之手,而鹿三是个善良本分的普通劳动者,连他都不能见容,可见男权社会的礼教对田小娥是何等的深恶痛绝。她的死,是男权社会对胆敢反抗礼教的女性的彻底围剿!”

  4

  “陈忠实在创作手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里说,田小娥是整部《白鹿原》中,他构思出来的第一个角色。

  他在蓝田搜集素材,翻阅《蓝田县志》。翻着翻着,他惊讶地发现,一部二十多卷的县志,竟然有四、五个卷本,用来记载贞洁烈女的姓氏名字。

  他感到:

  “心里似乎颤抖了一下,这些女人用她们活泼的生命,坚守着道德规章里专门给她们设置的‘志’和‘节’的条律,曾经经历过怎样漫长的残酷的煎熬,才换取了在县志上几厘米长的位置,可悲的是任谁恐怕都难得有读完那几本枯燥姓氏的耐心。”

  他在那一瞬间产生了逆反的心理——

  “竟然生了一种完全相背乃至恶毒的意念,田小娥的形象就是在这时候浮上我的心里。在彰显封建道德的无以数计的女性榜样的名册里,我首先感到的是最基本的作为女性本性所受到的摧残,便产生了一个纯粹出于人性本能的抗争者叛逆者的人物。”

  《白鹿原》的故事尚无踪影,田小娥的名字也没有设定,但这个人物已经跃现出来。

  她是一个惨遭命运蹂躏的女人。她是一个没有任何机会接受新思想启迪的女人。但她天生顽强,不认命,“纯粹出于人的生理本能和人性的合理性要求,盲目地也是自发地反叛旧礼制”。

  在陈忠实的眼里,她既不邪恶,也不肮脏。他同情她,怜悯她,疼惜她。

  他写田小娥的死:鹿三把梭镖钢刃捅进她的后心,她回过头来,叫了一声“大呀”。陈忠实说,他写到这里,“眼睛都黑了,半天才恢复过来”,随手在一绺儿纸条上写下:“生的痛苦,活的痛苦,死的痛苦。”

  田小娥被贪财的父亲卖给郭举人做小老婆。

  郭举人和大女人都不拿她当人看,不但把她当奴婢一样使唤,而且用她的身子泡枣儿养生。

  田小娥感到屈辱,感到自己“在这屋里连只狗都不如”。她想出了报复的办法,就是偷偷把枣儿扔在尿盆里,再把用尿泡过的枣儿给郭举人吃。

  这是她最初的反抗。

  接着就是偷情。她对黑娃的勾引,表面看是出自生理本能,但更深层地,是用背叛表达对郭举人的愤恨。

  她缺乏反抗的方法:既不能拒绝父亲安排的亲事,又不可能逃走独立生活,更不可能与郭举人正面冲突。她要活下去,要过上像人一样的生活,所以她铤而走险,偷情。

  接下来的被羞辱、被践踏,就已经注定。

  被黑娃领回原上的田小娥,只想安安生生过日子。但白嘉轩不让她进祠堂。公公鹿三撵她出门。村民对她指指戳戳,说她是烂货、婊子。

  她被抛弃、被侮辱、被利用、被鞭笞。她在村口的破窑里,终于一再堕落,走向悲剧的结局。

  鹿三虔诚地维护着以白嘉轩为代表的仁义道德,甚至不惜为此杀人。可是,死去的田小娥却借由他的口,道出了自己的满腹委屈和他们的不仁不义:

  “我到白鹿村惹了谁了?我没偷掏旁人一朵棉花,没偷扯旁人一把麦秸柴火,我没骂过一个长辈人,也没搡戳过一个娃娃,白鹿村为啥容不得我住下?

  “我不好,我不干净,说到底我是个婊子。可黑娃不嫌弃我,我跟黑娃过日月。村子里住不成,我跟黑娃搬到村外烂窑里住。族长不准俺进祠堂,俺也就不敢去了,咋么着还不容让俺呢?

  “大呀,俺进你屋你不认,俺出你屋没拿一把米也没分一根蒿子棒棒儿,你咋么着还要拿梭镖刃子捅俺一刀?大呀,你好狠心……”

  5

  但《白鹿原》远不止刻画了田小娥。

  白嘉轩反对白灵继续念书:“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小小的白灵“离家出走”去读书;黑娃带着坏名声的田小娥回家被扫地出门,他们就在破窑洞里自力更生自得其乐;鹿兆鹏拒绝被包办的婚姻,被鹿子霖一个个耳光打进婚房,然后他再也没回家。而这个女人忍受漫长的一生,从意淫到疯癫;白孝文的妻子,在饥荒年月,面对丈夫的出轨、卖地卖房供情人,最大的反抗就是终于质问一句:“这些钱到底去哪了,为什么一粒粮食都不见买回来?”然后得到一个嗤之以鼻的回应。这个陪伴多年的妻子,活活饿死时都没在他心中激起波澜。

  还有“像白鹿一样”的白灵,还有朱先生、鹿兆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4-22 08:27:22 | 只看该作者
  《白鹿原》读后感一榜样的力量

  三桥 李昕 西宝高速

  刚上大学时有朋友送了一本咱们陕西本土作家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我却没有瞅它一眼!直到偶然间看到剧版《白鹿原》在某电视台重播时,由于比较喜欢二叔张嘉译,也正是因为咱们陕西演员张嘉译饰演白嘉轩,我这才想起书柜里的那本尘封多年的《白鹿原》。

  就这样我才知道了刚烈、坚毅、质朴,又不失狡黠,讲仁义,重人伦,尊礼法的白嘉轩,他虽然思想过于陈旧,但是其为人处世之道却值得我们去思考学习;就这样我才知道了精明强干,争强好胜,豪无原则,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好色成性的鹿子霖;就这样我才知道了纯朴、善良、无助又劣迹斑斑的田小娥;就这样我才知道了孤守书案,饱学儒雅,淡泊名利,极具智慧的朱先生……

  朱先生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在我看来他就是白嘉轩的人生导师,在极其迷茫而又遇难不决时,他总是会简单的几句话就能点醒梦中人。朱先生秉承着“仁、义、礼、智、信”的美德,他开办书院,传道授业并保持桃李不言的谦和;撰写县志不虚美,不隐恶;并试图用大仁大义去感化教育变乱中的民众,以求达到精神上的大同,实现儒家的最高理想。在二十万清兵准备血洗西安城时,朱先生带着满腔大义走进危机四伏的兵营仅因“不要再为枯死的树浇水”劝退这支大军,白嘉轩至此更加尊敬爱戴他的姐夫朱先生。白嘉轩有朱先生这样的人生导师为他带来了榜样的力量。他把“仁、义、礼、智、信”完全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典范行为为村民树起了一个楷模。一个人可以改变另一个人,一个也可以改变许多人!这或许就是榜样的力量!用美好的事物引导自己,我们将会变得更加优秀!

  就像四川凉山森林火灾中31位逆火而行用生命捍卫守护他们脚下土地的英雄,我相信他们已是楷模,已然成为了更多武警消防官兵的榜样,已然成为了更多中国人的榜样,已然成为了极具感动中国的榜样的力量!或许他们用行动已经感染很多人,感动了更多人,他们将成为更多人的人生导师,更多人的榜样。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一起寻找自己的人生导师,寻找足以支撑自己灵魂的力量,寻找榜样的力量!武装自己,努力为这伟大的时代付出自己的努力,付出自己的微薄之力。滴水可汇江河,努力吧朋友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4-30 05: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