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3471|回复: 2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7 08: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了来了,《千秋》全国推广大使来了!强推《千秋》啊啊啊啊!古耽武侠不可错过之作,神经病魔君攻×残残残血道士受,亦师亦友,纵览江湖纷争,政局更迭。想知道俩三观不同的人是如何谈恋爱的,就快来看千秋!!!广播剧已完结,动画《山河剑心》第一季已完结,和广播剧是同样的cv!!!毛毛老师的晏无师和非磊的沈峤!!!上头无比,听了就知道。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美是唯一完整存在的东西……
  中学生读写
  15日傍晚,法国首都的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其塔尖倒塌,建筑损毁严重,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特别是塔尖倒塌的瞬间,令人百味杂陈。
  说起这座建筑,人们当然会想起那部名著。今天,我们推出一篇《巴黎圣母院》的读后感,此时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
  美是唯一完整存在的东西
  01
  那是巴黎圣母院的钟塔的屋檐下传来的歌声,凄凉古怪又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无奈和悲哀。对,这就是又驼、又瞎、又跛、又聋的卡西莫多的叹息,这位默默守护在自己心上人门外的敲钟人在好几晚上,虔诚地倾诉着,像是在给她催眠。
  故事发生在欧洲中世纪的巴黎。这是一场正义和邪恶、美丽和丑陋、纯洁和肮脏的较量,是一幅光怪陆离又鲜血淋林的爱情悲剧画卷,又是一部上至法王路易十一下至乞丐贱民的史书。
  02
  她,爱斯美拉达,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岁美女,由于从小被吉普塞人从家中偷走,在流浪艺人中长大,所以不被当时等级森严的上流社会所认同和接受。当她在深夜被人打劫时,被英俊潇洒的皇家卫队队长弗比斯英雄救美,便一见钟情地陷入爱河,而他也被她的美貌所俘虏。她对这场虚幻的爱情的忠贞不渝,最终也使她被伤害得太深太深。
  她不但有一个完美无缺的躯体,也有一颗高尚纯洁善良的心灵。当诗人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绞死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犹豫地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诗人。当副主教克洛德利用种种卑劣手段想强迫爱斯美拉达接受他的爱情时,爱斯美拉达宁死不从。
  当克洛德最后一次在绞刑架前让她选择时,尽管这时候她已经知道她所爱的人弗比斯还活着,她也找到了失散十五年的亲生母亲,非常想活下去,但面对克洛德的求爱,她的回答是:“绞刑架让我厌恶的程度还远远不如你呢。”
  03
  他,卡西莫多,一个又驼、又瞎、又跛、又聋的丑八怪,先是遭到了亲人,继而是整个社会遗弃的弃儿,却有着一颗美丽纯洁的心灵,他以纯真得不掺一丝杂质的爱情守护着爱斯美拉达,试图使她远离一切伤害。可在强大的社会偏见、邪恶势力和命运捉弄面前,强悍的卡西莫多,最终被撞的头破血流,拥抱着爱斯美拉达的冰冷的尸体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卡西莫多是以爱斯美拉达的迫害者的身份,最初出现在爱斯美拉达的面前的,他奉命在深夜去抢劫爱斯美拉达。当卡西莫多因为抢劫失败,被皇家卫队逮捕,被绑在烈日下的耻辱柱上受鞭打示众时,他渴求围观的人群给他一点水喝,却无人理睬。眼见着他快要晕死过去的时候,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勇敢地给他水喝的人,正是那位曾经想要抢劫的爱斯美拉达。
  爱斯美拉达的以德报怨深深震撼了外表畸形丑陋的卡西莫多,因为在他的内心也有和其他人一样的强烈爱心和感情。后来他冒着生命危险将爱斯美拉达从死刑架上抢救了出来,但是,他的丑陋畸形的外表,始终是横贯在他和爱斯美拉达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最后只能通过死亡的方式跨越了这条鸿沟,我想那可能就是唯一的方法了。
  04
  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也爱上了美丽的爱斯梅拉达,但是他与卡西莫多的爱却有着天壤之别。克洛德披着神职人员的神圣光环,道貌岸然,内心却因冲突无法自拔,直至灵魂扭曲、充满了邪恶的毁灭欲,最终毁灭了爱斯美拉达,也毁灭了自己。
  另两个特色人物,一个是徒有华丽外表、内心却一包烂瓤的弗比斯队长,他外表英俊文雅,骨子里却粗鄙龌龊,酗酒说粗话是他的爱好,拈花惹草玩弄女性是他“自豪”和“自信”的特长;另一个人是落魄诗人格兰古瓦,一个为了生存可以抛弃爱情、尊严、责任的家伙。
  05
  雨果用他辛辣又浑厚的笔,表达了对在教会压榨下苦苦挣扎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的悲天悯人,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弗比斯队长的嘲讽,对苟且偷生的潦倒诗人格兰古瓦的鄙夷,对虚伪狡猾又残酷的路易十一的憎恶,和对卡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这一对外表有天壤之别,内心却如一善良纯洁的悲剧人物的褒扬与惋惜,把美与丑的对比推倒了极致。
  让我们重新审视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灵;英俊美丽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龌龊可耻、卑鄙扭曲的心。
  所以,人不必为了自己先天的不足而自暴自弃,更不要过分地追求外表美,拥有一颗善待他人、无私奉献、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充满责任的心灵才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同时,我们要学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尊重身边每个人,不要等这些让生命精彩的亮点逝去后才后悔不已。

我说到《将进酒》简直是快要没有理智让我来形容他有多好看,我只能用我看完这本书一年多之后,提到这本书我都还会站起来发疯半小时的程度来具象化的形容这本书的优秀。我甚至愿意放言,这是所有古风类型小说分层里面的顶层分类(猖狂)。真的就是,我撑不住了我要睡了但是我还可以再看一章!!我真的很少写长评但是《将进酒》真的很值得啊啊啊啊啊一定要看啊啊啊这么好看的书不能埋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7 08: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无法挣脱的命运

  原创: 罗健 盛夏的夜空

  当地时间二零一九年四月十五日下午六点五十分左右,巴黎圣母院突起大火,塔楼的尖顶被拦腰烧断,一时间,全世界都在为这个八百多年的哥特式建筑祈祷,它和以它命名的小说一道,在人类文明史上交相辉映。

  想来,离当初读完《巴黎圣母院》,已经过了快十五年了。当年在地摊上买盗版书籍的情景又逐渐清晰起来,但是书中的情节已经几乎全忘记了,这场不幸的大火,也点燃了我重读经典名著的热情,于是便借来了由李玉民译的《巴黎圣母院》,看完后,思索再三,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以上可算作是题记。

  雨果在序言中写到,他在巴黎圣母院的两座钟楼之一的暗角墙壁上,发现一个手刻的希腊词“ΑΝΑΓΚΗ”,这个几百年前刻下的“命运”的词,刺激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写下了这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十五年前,兰斯的香花歌乐女那不满一岁的漂亮女儿阿涅丝被埃及女人偷走,只给她留下了一只绣鞋和一个丑陋不堪的约三岁大的男童,只会哭,不会说话。第二天,种种迹象表明她的女儿被这些埃及人吃了,第三天,香花歌乐女就消失了。而那个丑陋不堪的男婴被兰斯的主教送到了巴黎的弃婴木塌上,并被当时的年轻教士克洛德·弗罗洛收养,取名卡西莫多。

  克洛德·弗罗洛是一个博学之士,却并非有颗慈悲的心,他收养这个丑八怪,是希望他的这个善举,可以弥补他那一岁的弟弟约翰·弗罗洛今后犯下的任何过错,赚取他弟弟上天堂的买路钱。

  十五年后,这些人的命运在巴黎交织在一起。香花歌乐女不知何时住进了河滩广场对面的“老鼠洞”,成了与社会隔绝、人人敬而远之的“麻袋女”。阿涅丝和埃及人一起流浪到了巴黎,现在叫爱斯梅拉达。她每天在河滩广场上跳舞,赚取生活所需。她美如天仙下凡,曼妙的舞姿和她的宠物山羊的表演总博得众人喝彩,其中却夹杂着从老鼠洞里传来的麻袋女的大声咒骂,发泄她对埃及人的食女之恨。好几个月后的一个特殊的清晨,她们母女俩终于在老鼠洞的窗前相认,但没过多久,爱斯梅拉达就被奉皇命而来的士兵捉住,麻袋女在与士兵的争执中推倒在地,立刻死了。随即,爱斯梅拉达被实施了绞刑。

  时间往前倒退几个消失,巴黎的所有乞丐在半夜进攻巴黎圣母院。约翰·弗罗洛因为白天兄长拒绝再给钱,生活无法维系,心甘情愿地加入到乞丐帮,成了进攻队伍的一员。当约翰·弗罗洛试图用梯子进入巴黎圣母院时,被卡西莫多摔死了,而不远处的主教代理克洛德·弗罗洛在黑暗中静静看着这一切,没有阻止。这个当初本是为了庇佑约翰才被领养的卡西莫多,如今却亲手将约翰送进了地狱。清晨,当钟楼上的卡西莫多望见心爱的爱斯梅拉达被绞死的那一刻,却发现他的主人克洛德·弗罗洛的脸色灰白,并爆发出一阵魔鬼的狂笑,于是他毫不迟疑地将克洛德推向了两百多尺的深渊,摔死了。后来,卡西莫多来到了乱葬岗,搂抱着他心爱的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死去了。

  这些便是小说的剧情,结局处处都是死亡。

  为什么这些人都要死?这体现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挣扎和折磨?

  首先,约翰·弗罗洛为什么要死?

  约翰·弗罗洛刚出生不久就在一场瘟疫中失去了双亲,只剩下了一直在神学学校里读书的十九岁的兄长克洛德·弗罗洛。克洛德将全部的爱和期待都献给了这个幼弟,希望他成为一个饱学、虔诚的人,可约翰却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他不学无术、打砸店铺、喝酒赌钱还嫖妓,伤透了他哥哥的心,成了一个没有原则、没有信仰的人。约翰反对一切的束缚,反宗教,反皇权,反社会,甚至反劳动、反正义、反善良,并且毫不畏惧死亡。这样的一个人,虽然拥有精神上的自由,但是对于社会发展,反而比宗教更为不利。所以,当他进攻巴黎圣母院时,自然要被巴黎圣母院的守护者卡西莫多杀死,就连他那身为主教代理的亲哥哥,也只能冷眼旁观。约翰·弗罗洛所代表的及时行乐、虚无主义,是一种退步,无法承担社会进步的使命,只能被历史遗弃在尘埃里。

  然后,我们谈一谈为什么克洛德·弗罗洛要死?

  克洛德·弗罗洛被宗教抚养长大,到了十八岁,他已经修完了神学、法学、医学和自由学科四个学院的全部课程。正因如此,他开始探索宗教正统之外的知识,找出世界的本原,然后,便一头扎进了炼金术、星象和占卜学,而这些都是宗教的禁区。“黄金就是太阳,造出黄金就是上帝,这才是唯一的科学,医学和星象学都是虚无!”但是,尖刻狠毒的国王路易十一也对炼金术很感兴趣,因为可以得到金子和财富。就这样,主教代理不知不觉中背弃了宗教,倾向了皇权。若是这一切都稳妥地进行,克洛德并不会遇到危机,他依旧履行着身为主教代理的宗教职责,并且与路易十一的交流也仅限于“科学”问题。然而,爱斯梅拉达的出现,她惊人的美貌、绝妙的舞姿,使得克洛德一直以来被刻意压制的对异性的渴求如洪水猛兽般地蹦了出来,他满脑子都是如何得到这个女人的身体和爱,更可悲的是,他在爱情和理性之间撞得头破血流,找不到出路。没有指望的爱情,成了他重获理性的绊脚石,因此,他对这个女人生出了恨,要杀死她方可解脱。然而,当他终于解脱时却被卡西莫多杀死了。那么克洛德·弗罗洛的死,究竟是什么造成的?他并未背叛宗教,也从未损害皇权。他的死,是因为背叛了人性。克洛德·弗罗洛是可怜的,不应该受到批判,因为他的人生并不是他自己选择的。他很小就被送往神学学院,并且天生就具有寡言少语、阴郁的个性。作为一个学生,他是非常优秀的,勤学苦读,十八岁时所掌握的知识比任何一个宗教人员都要多得多。正因为如此,他的整个灵魂和思考方式都逃不开宗教的枷锁,他试图挣破,但是却进入了炼金术领域,走向了更虚幻的道路。但是,他有别的选择吗?很可怜,并没有。所受宗教教育的他,不可能去追求真正的科学。从此,本来天性被压抑的克洛德,翻起了那些古老陈旧又晦涩的只言片语,连理性都慢慢抛弃了。他变得越来越尖酸刻薄,一切扰乱他的事情和人,都是他的绊脚石,是他的敌人,最终他失去了人性,这样一个背叛了人类的人,自然要被具有原始心性的卡西莫多杀死。克洛德·弗罗洛的死,是他个人的一个悲剧,说明了靠宗教的自发意识的改良,是不可能有出路的。

  接着,爱斯梅拉达和她的母亲香花歌乐女为什么会死?

  她们母女是被皇权和宗教合力杀死的,她们不承担作者探索社会出路的使命,而是承载了作者批判宗教和皇权的重担,用生命向这个落后社会控诉。香花歌乐女因为突然陷入贫困,一步步地堕落成了妓女,失去女儿后,住进了“老鼠洞”,靠人的施舍过着非人的生活。爱斯梅拉达因为盲目的爱情一步步走向了绞刑架,在死之前都还对爱情抱着幻想。她们是可怜的人,而推向她们走向可怜人生的都是贵族,香花乐歌女被子爵抛弃,爱斯梅拉达被宫廷卫队队长抛弃。最后,号称可以为虔诚的信徒提供庇护的宗教,在与皇权发生冲突后便义无反顾地牺牲了她们。这是作者对宗教的虚伪、皇权的残忍发出的冷笑。平民百姓的命在那个社会是下贱的,轻易就被碾碎,扔到乱葬岗。

  最后,卡西莫多为什么要死?这是最复杂的。

  卡西莫多是自杀的,乍一看,是殉情。可读者不要忘了,当卡西莫多看见爱斯梅拉达死去,又看到主教代理克洛德·弗罗洛在钟楼脚下摔得血肉模糊,他从心底发出了一声哀号:“噢!我所爱过的一切啊!”主教代理和埃及姑娘都是他生命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卡西莫多的死是宗教造成的吗?自然不是,他并无宗教信仰。皇权呢?更谈不上。是什么让他不得不自杀?是因为他丑,非常丑。因为丑,他生下来就被抛弃;因为丑,没人愿意领养他,所以才由主教代理领养了去;因为丑,没人愿意跟他做朋友,他只能和巴黎圣母院里的钟做朋友;也是因为丑,即使他救下了爱斯梅拉达并把她照顾得很好,这个姑娘也不愿多看他一眼。所以,当所爱的两个人都失去了,他无路可走,他只有死。但是即使是死,他也有两个选择,他可以从钟楼上跳下去和主教代理死在一起,又或者去爱斯梅拉达死在乱葬岗。他选择了后者,仅仅是因为男女之间的爱情吗?不是。他对主教代理是感恩,是敬佩,更像是狗对主人的盲目服从。可是,他对爱斯梅拉达产生了爱,或许正是这种自然产生的爱,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是一个人,并不是一条狗。所以,他选择拥抱爱斯梅拉达死去,因为他要像人一样死去。一个人仅仅因为长得丑就不会社会所接受,这是作者对整个社会的控诉!

  那么,当宗教的枷锁挣不断,皇权也无法抵抗时,人类命运的出路在哪里?很可悲,作者没有找到出路,因为所有的尝试都以死亡结束。此刻,我们不妨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在序言里对那个希腊词命运的看法:“作者思索再三,力图窥见究竟是何等痛苦的灵魂,竟誓要给着古老教堂的额头打上这罪恶的、甚至是凶兆的烙印,才肯离开人世。”这个痛苦的灵魂,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的?当一切的挣脱和反抗都无济于事时,最后只能归结为命运。

  既然反抗不了命运,或许也能有好好活下去的希望。小说中唯一以喜剧结局的是格兰古瓦,那个在小说开头丑态百出的作曲家,他本人更喜欢自称哲学家。他有才华,却没有收入;他记恨乞丐和爱斯梅拉达,却在乞丐堆里被这个姑娘所救;他一直希望维持体面,却不得不扮演小丑以维持生计。他怕死,因此极力生存,但并不会以伤害人为代价。他也有爱,他爱爱斯梅拉达但并不执着,被拒绝后,很快接受了这种形式上的婚姻。他爱那只有趣的山羊,爱创作,爱知识,爱建筑,爱所能享受到的一切。即使生活给了他一记重击,他骂骂咧咧之后很快就恢复了,继续追逐着一个哲学家的梦。到小说最后,他跟喜欢的山羊在一起,为朝廷创作戏剧并拿到了报酬。如果我们将格兰古瓦和主教代理克洛德·弗罗洛进行对比,会发现两人非常相似却又非常不同。两人都对知识本身抱有迷恋的态度,但心态却大不相同。格兰古瓦是包容开放的,他喜爱建筑所表达的过去,也接受印刷术所承载的未来。而主教代理却是狭隘守旧的,这或许源于他所接受的宗教教育,他痴迷于建筑艺术所代表的过去,对代表未来的印刷术深恶痛绝,避之不及。除此之外,无论作者是有意还是无意,两人对异性的态度也大不相同。两人都想过要占有爱斯梅拉达,但是主教代理被一再拒绝后仍然使尽手段,偏执充斥着他的整个大脑,当无法占有时,他就要毁掉这个姑娘。而格兰古瓦呢?在被爱斯梅拉达拒绝后,他便立刻接受了,转而爱姑娘身边的小山羊,后来又爱上了建筑,他对异性的爱可以很容易被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对性的不执着,使得他避免了重蹈主教代理丧失人性的覆辙。所以,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作者认为摆脱性的束缚是实现精神自由、摆脱悲惨命运的要素。

  但是,人类命运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如何在宗教和皇权的双重桎梏下向前迈进?小说没能给出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8 08: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无法挣脱的命运

  原创: 罗健 盛夏的夜空

  当地时间二零一九年四月十五日下午六点五十分左右,巴黎圣母院突起大火,塔楼的尖顶被拦腰烧断,一时间,全世界都在为这个八百多年的哥特式建筑祈祷,它和以它命名的小说一道,在人类文明史上交相辉映。

  想来,离当初读完《巴黎圣母院》,已经过了快十五年了。当年在地摊上买盗版书籍的情景又逐渐清晰起来,但是书中的情节已经几乎全忘记了,这场不幸的大火,也点燃了我重读经典名著的热情,于是便借来了由李玉民译的《巴黎圣母院》,看完后,思索再三,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以上可算作是题记。

  雨果在序言中写到,他在巴黎圣母院的两座钟楼之一的暗角墙壁上,发现一个手刻的希腊词“ΑΝΑΓΚΗ”,这个几百年前刻下的“命运”的词,刺激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写下了这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十五年前,兰斯的香花歌乐女那不满一岁的漂亮女儿阿涅丝被埃及女人偷走,只给她留下了一只绣鞋和一个丑陋不堪的约三岁大的男童,只会哭,不会说话。第二天,种种迹象表明她的女儿被这些埃及人吃了,第三天,香花歌乐女就消失了。而那个丑陋不堪的男婴被兰斯的主教送到了巴黎的弃婴木塌上,并被当时的年轻教士克洛德·弗罗洛收养,取名卡西莫多。

  克洛德·弗罗洛是一个博学之士,却并非有颗慈悲的心,他收养这个丑八怪,是希望他的这个善举,可以弥补他那一岁的弟弟约翰·弗罗洛今后犯下的任何过错,赚取他弟弟上天堂的买路钱。

  十五年后,这些人的命运在巴黎交织在一起。香花歌乐女不知何时住进了河滩广场对面的“老鼠洞”,成了与社会隔绝、人人敬而远之的“麻袋女”。阿涅丝和埃及人一起流浪到了巴黎,现在叫爱斯梅拉达。她每天在河滩广场上跳舞,赚取生活所需。她美如天仙下凡,曼妙的舞姿和她的宠物山羊的表演总博得众人喝彩,其中却夹杂着从老鼠洞里传来的麻袋女的大声咒骂,发泄她对埃及人的食女之恨。好几个月后的一个特殊的清晨,她们母女俩终于在老鼠洞的窗前相认,但没过多久,爱斯梅拉达就被奉皇命而来的士兵捉住,麻袋女在与士兵的争执中被推倒在地,立刻死了。随即,爱斯梅拉达被实施了绞刑。

  时间往前倒退几个小时,巴黎的所有乞丐在半夜进攻巴黎圣母院。约翰·弗罗洛因为白天兄长拒绝再给钱,生活无法维系,心甘情愿地加入到乞丐帮,成了进攻队伍的一员。当约翰·弗罗洛试图用梯子进入巴黎圣母院时,被卡西莫多摔死了,而不远处的主教代理克洛德·弗罗洛在黑暗中静静看着这一切,没有阻止。这个当初本是为了庇佑约翰才被领养的卡西莫多,如今却亲手将约翰送进了地狱。清晨,当钟楼上的卡西莫多望见心爱的爱斯梅拉达被绞死的那一刻,却发现他的主人克洛德·弗罗洛的脸色灰白,并爆发出一阵魔鬼的狂笑,于是他毫不迟疑地将克洛德推向了两百多尺的深渊,摔死了。后来,卡西莫多来到了乱葬岗,搂抱着他心爱的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死去了。

  这些便是小说的剧情,结局处处都是死亡。

  为什么这些人都要死?这体现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挣扎和折磨?

  首先,约翰·弗罗洛为什么要死?

  约翰·弗罗洛刚出生不久就在一场瘟疫中失去了双亲,只剩下了一直在神学学校里读书的十九岁的兄长克洛德·弗罗洛。克洛德将全部的爱和期待都献给了这个幼弟,希望他成为一个饱学、虔诚的人,可约翰却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他不学无术、打砸店铺、喝酒赌钱还嫖妓,伤透了他哥哥的心,成了一个没有原则、没有信仰的人。约翰反对一切的束缚,反宗教,反皇权,反社会,甚至反劳动、反正义、反善良,并且毫不畏惧死亡。这样的一个人,虽然拥有精神上的自由,但是对于社会发展,反而比宗教更为不利。所以,当他进攻巴黎圣母院时,自然要被巴黎圣母院的守护者卡西莫多杀死,就连他那身为主教代理的亲哥哥,也只能冷眼旁观。约翰·弗罗洛所代表的及时行乐、虚无主义,是一种退步,无法承担社会进步的使命,只能被历史遗弃在尘埃里。

  然后,我们谈一谈为什么克洛德·弗罗洛要死?

  克洛德·弗罗洛被宗教抚养长大,到了十八岁,他已经修完了神学、法学、医学和自由学科四个学院的全部课程。正因如此,他开始探索宗教正统之外的知识,找出世界的本原,然后,便一头扎进了炼金术、星象和占卜学,而这些都是宗教的禁区。“黄金就是太阳,造出黄金就是上帝,这才是唯一的科学,医学和星象学都是虚无!”但是,尖刻狠毒的国王路易十一也对炼金术很感兴趣,因为可以得到金子和财富。就这样,主教代理不知不觉中背弃了宗教,倾向了皇权。若是这一切都稳妥地进行,克洛德并不会遇到危机,他依旧履行着身为主教代理的宗教职责,并且与路易十一的交流也仅限于“科学”问题。然而,爱斯梅拉达的出现,她惊人的美貌、绝妙的舞姿,使得克洛德一直以来被刻意压制的对异性的渴求如洪水猛兽般地蹦了出来,他满脑子都是如何得到这个女人的身体和爱,更可悲的是,他在爱情和理性之间撞得头破血流,找不到出路。没有指望的爱情,成了他重获理性的绊脚石,因此,他对这个女人生出了恨,要杀死她方可解脱。然而,当他终于解脱时却被卡西莫多杀死了。那么克洛德·弗罗洛的死,究竟是什么造成的?他并未背叛宗教,也从未损害皇权。他的死,是因为背叛了人性。克洛德·弗罗洛是可怜的,不应该受到批判,因为他的人生并不是他自己选择的。他很小就被送往神学学院,并且天生就具有寡言少语、阴郁的个性。作为一个学生,他非常优秀,勤学苦读,十八岁时所掌握的知识比任何一个宗教学者都要多得多。正因为如此,他的整个灵魂和思考方式都逃不开宗教的枷锁,他试图挣破,但是却进入了炼金术领域,走向了更虚幻的道路。但是,他有别的选择吗?很可怜,并没有。所受宗教教育的他,不可能去追求真正的科学。从此,本来天性被压抑的克洛德,翻起了那些古老陈旧又晦涩的只言片语,连理性都慢慢抛弃了。他变得越来越尖酸刻薄,一切扰乱他的事情和人,都是他的绊脚石,是他的敌人,最终他失去了人性,这样一个背叛了人类的人,自然要被具有原始心性的卡西莫多杀死。克洛德·弗罗洛的死,是他个人的一个悲剧,说明了靠宗教的自发意识的改良,是不可能有出路的。

  接着,爱斯梅拉达和她的母亲香花歌乐女为什么会死?

  她们母女是被皇权和宗教合力杀死的,她们不承担作者探索社会出路的使命,而是承载了作者批判宗教和皇权的重担,用生命向这个落后社会控诉。香花歌乐女因为突然陷入贫困,一步步地堕落成了妓女,失去女儿后,住进了“老鼠洞”,靠人的施舍过着非人的生活。爱斯梅拉达因为盲目的爱情一步步走向了绞刑架,在死之前都还对爱情抱着幻想。她们是可怜的人,而推向她们走向可怜人生的都是贵族,香花乐歌女被子爵抛弃,爱斯梅拉达被宫廷卫队队长抛弃。最后,号称可以为虔诚的信徒提供庇护的宗教,在与皇权发生冲突后便义无反顾地牺牲了她们。这是作者对宗教的虚伪、皇权的残忍发出的冷笑。平民百姓的命在那个社会是下贱的,轻易就被碾碎,扔到乱葬岗。

  最后,卡西莫多为什么要死?这是最复杂的。

  卡西莫多是自杀的,乍一看,是殉情。可读者不要忘了,当卡西莫多看见爱斯梅拉达死去,又看到主教代理克洛德·弗罗洛在钟楼脚下摔得血肉模糊,他从心底发出了一声哀号:“噢!我所爱过的一切啊!”主教代理和埃及姑娘都是他生命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卡西莫多的死是宗教造成的吗?自然不是,他并无宗教信仰。皇权呢?更谈不上。是什么让他不得不自杀?是因为他丑,非常丑。因为丑,他生下来就被抛弃;因为丑,没人愿意领养他,所以才由主教代理领养了去;因为丑,没人愿意跟他做朋友,他只能和巴黎圣母院里的钟做朋友;也是因为丑,即使他救下了爱斯梅拉达并把她照顾得很好,这个姑娘也不愿多看他一眼。所以,当所爱的两个人都失去了,他无路可走,他只有死。但是即使是死,他也有两个选择,他可以从钟楼上跳下去和主教代理死在一起,又或者陪爱斯梅拉达死在乱葬岗。他选择了后者,仅仅是因为男女之间的爱情吗?不是。他对主教代理是感恩,是敬佩,更像是狗对主人的盲目服从。可是,他对爱斯梅拉达产生了爱,或许正是这种自然产生的爱,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是一个人,并不是一条狗。所以,他选择拥抱爱斯梅拉达死去,因为他要像人一样死去。一个人仅仅因为长得丑就不会社会所接受,这是作者对整个社会的控诉!

  那么,当宗教的枷锁挣不断,皇权也无法抵抗时,人类命运的出路在哪里?很可悲,作者没有找到出路,因为所有的尝试都以死亡结束。此刻,我们不妨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在序言里对那个希腊词命运的看法:“作者思索再三,力图窥见究竟是何等痛苦的灵魂,竟誓要给着古老教堂的额头打上这罪恶的、甚至是凶兆的烙印,才肯离开人世。”这个痛苦的灵魂,何尝不是作者自己?当一切的挣脱和反抗都无济于事时,最后只能归结为命运。

  既然反抗不了命运,或许也能有好好活下去的希望。小说中唯一以喜剧结局的是格兰古瓦,那个在小说开头丑态百出的作曲家,他本人更喜欢自称哲学家。他有才华,却没有收入;他记恨乞丐和爱斯梅拉达,却在乞丐堆里被这个姑娘所救;他一直希望维持体面,却不得不扮演小丑以维持生计。他怕死,因此极力生存,但并不会以伤害人为代价。他也有爱,他爱爱斯梅拉达但并不执着,被拒绝后,很快接受了这种形式上的婚姻。他爱那只有趣的山羊,爱创作,爱知识,爱建筑,爱所能享受到的一切。即使生活给了他一记重击,他骂骂咧咧之后很快就恢复了,继续追逐着一个哲学家的梦。到小说最后,他跟喜欢的山羊在一起,为朝廷创作戏剧并拿到了报酬。如果我们将格兰古瓦和主教代理克洛德·弗罗洛进行对比,会发现两人非常相似却又非常不同。两人都对知识本身抱有迷恋的态度,但心态却大不相同。格兰古瓦是包容开放的,他喜爱建筑所表达的过去,也接受印刷术所承载的未来。而主教代理却是狭隘守旧的,这或许源于他所接受的宗教教育,他痴迷于建筑艺术所代表的过去,对代表未来的印刷术深恶痛绝,避之不及。除此之外,无论作者是有意还是无意,两人对异性的态度也大不相同。两人都想过要占有爱斯梅拉达,但是主教代理被一再拒绝后仍然使尽手段,偏执充斥着他的整个大脑,当无法占有时,他就要毁掉这个姑娘。而格兰古瓦呢?在被爱斯梅拉达拒绝后,他便立刻接受了,转而爱姑娘身边的小山羊,后来又爱上了建筑,他对异性的爱可以很容易被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对性的不执着,使得他避免了重蹈主教代理丧失人性的覆辙。所以,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作者认为摆脱性的束缚是实现精神自由、摆脱悲惨命运的要素。

  但是,人类命运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如何在宗教和皇权的双重桎梏下向前迈进?小说没能给出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6 19: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