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3661|回复: 0

苏东坡传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3 08: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为什么没人去推《地球上线》!地上的剧情线是真的强,强死我了,感情线有点暗,但是糖糖真的一直喜欢傅闻夺!呜呜呜,甜死我了,白若遥是真的香!慕回雪是真的意难平。剧情党不得错过的一篇好文章!晋江文学城的,莫晨欢大大是真的好厉害。我看地球上线总有一种“看懂了,又没看懂”的感觉。
  《苏东坡传》读后感
  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苏东坡这个人,千百年来一直有人在写。
  古今中外的学者,争相为这位公认的旷世奇才著疏立传,翻来覆去研究他的作品。他作诗,诗可与李白和杜甫齐名;他填词,词又与辛稼轩和李清照比肩。他能作画,和米芾同为南派的开山鼻祖,笔下之物有诗意的灵动;又能题字,上至皇家权贵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为求他的墨宝挤破脑袋。无可置疑地,他是中国的历史中最为耀眼最为璀璨的星之一,我与其他的每个人对于他似乎都有话可说,可是到底该如何讲述他,又觉得难以开口。
  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写苏轼,也把他的家人,他的朋友,他的敌人,他作过的诗画,道不尽的心酸沧桑,游览过的山山水水,还有国家的变革与时代的风云变幻,也一并写进去。与苏轼相关的史料比任何人的都要丰富,一来因为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其次也因为交友广泛,当代与他接触过的人留下了不少对他的记述。此外,林语堂作为博古通今、倍受尊敬的学者,他用独有的平淡、意蕴、又掺些诙谐的笔法,将这段历史抽丝剥茧,于是苏东坡得以清晰而立体的形象呈现出来,我们亦可从苏东坡坎坷的一生中,窥见整个北宋王朝的变更与衰亡。
  倘若不是读过《苏东坡传》,我大概会和其他大多数人一样,对苏东坡持有的是中学时代的老师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植入我们脑海的刻板印象。苏轼是中学课本的常客。耳熟能详的几篇作品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定风波》等,从这些作品里了解到的苏东坡,有着辛弃疾的豪情万丈,又有着与李白相似的如仙潇洒;在他人生的中后期,他偏爱陶渊明,爱恬淡与闲适,甚至于自比为陶公的后身。于是我们所理解的苏轼,是个豪放又细腻的人,他不慕权贵,恁是颠沛流离却又随遇而安。他有时是个头戴方巾手捋胡须的儒士,有时又是尽心尽力造福百姓的好官,我们对他的认知也许有过于此,不过大都仅限于此。这些词语,其实远远不够让我们对他有更为本质的认识。于是林语堂在《苏东坡传》的一开始,就对苏东坡这样作了描述: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土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已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也许算是从古至今对苏东坡总结得最为精辟的一段话,林语堂最后却又补充: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苏东坡一生经历数次大起大落,他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似乎也隐隐被作者与北宋的历史阶段联系起来,时代与苏东坡便一同沉浮。青年时期的苏东坡过了一段颇为悠哉游哉的日子,他本出身大家,又红榜高中、身负才名,还娶了个贤能的妻子,但他也许生来不适于官场,王安石得势之后,整个朝廷被卷入朋党之争,苏东坡不支持新政,于是被外放出京,他几度被调任,后来在杭州扎了根。杭州算得上他的第二故乡,百姓都爱戴他,他也在杭州颇有建树,故流芳百世,哪怕在今天,在杭州提起苏东坡这个名字,杭州的老百姓也要流露出一分钦慕与亲切来。
  林语堂写苏东坡的青年时期,却不力图展现苏东坡,而着墨于对王安石与新政时期的描写。作为理科的学生,我们一向对王安石所知甚少(理科生不专门学王安石及他的新政),只知道他确实是个名留青史的人。借助于林语堂的笔墨,我才得以深入地接触。王安石是个怪人,他是有才名,却偏执、痴狂、盲目,他一心推行新政,不惜一切代价地排除异己甚至于抛弃朋友,我未能想到北宋的朋党之争竟激烈至如此程度,然而越进行到后面我才意识到这不过是个开始;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敢于上奏清议者或降官或免职,其他人一缄其口,小人们便趋炎附势。新政的弊端已渐渐显露出来,王安石却力排众议、一意孤行,看到这里,北宋已开始呈现倾颓之势,王安石又何曾想到,他毕生的追求和信仰,竟动摇了整个北宋王朝的根基,国家在经历一番垂死挣扎以后,将逐渐走向衰亡。
  暴风雨就要来临,随着王安石的失势,苏轼的人生也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小人当政,苏轼作为反对新政的队伍的一员,几度遭贬,又被捏造出“乌台诗案”,进过监狱,也睡过草房,他受到疯狂的压迫与排挤,甚至常常衣不暖食不饱,连带着对他施以援手的人也被报复或贬官。神宗爱惜他的才华,却屡受蒙蔽。就在这个过程中,遭受了非人的苦难、却依旧挺立着胸膛的苏东坡,摆脱了普通的“天才”的模子,向着我们如今所认识的苏东坡转变。
  他依旧热心于民间的公益事业,却对官场失去了兴趣,不再锐意进取,他依旧锋芒毕露,即使这锋芒将在日后被缓缓磨平。
  在苏轼的壮年的后期,神宗驾崩后,皇太后当政,苏轼差不多可以说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他回到京都,当初的朋友们也一并获释。新朝之下他兢兢业业,一路升迁,宰相之位本唾手可得,有人见不得他的好,弹劾他的帖子如狂风骤雨,苏东坡无心官场之争,也明白辩解无用,后来他终于获准外调。又后来皇太后死去,年轻的哲宗成了傀儡皇帝,苏东坡这才开始他一生中最艰苦的日子,王安石有原则,当初他的排挤相比之下只是儿戏,苏东坡被章惇等人一贬再贬,往往是一个赴任途中,新的调任旨意又下来。他行无居所,饭无蔬食,有时有仰慕他的官僚给他提供帮助,一旦被调查发现,不消多时就会被停职或撤换。
  在苏东坡这短暂的为官生涯中,他成了一个真正体验民生疾苦,与百姓站在一起的人,他什么也不为自己去争取,却为百姓倾尽心力奔走呼号,但凡在位一天,就做一天实事,他用他真诚的心爱着这个人世,无论筑堤修坝、求粮赈济…甚至为民抗旨,他与人民同欢乐共苦难,不惜一切代价地与天灾人祸抗争。
  俗话说知人论世,如果不是藉由这部传记,我想我可能永远无法理解苏东坡为何是个不朽的名字,为何会有人怀着那样一颗光明又澄澈的心;本也无法真正明了北宋衰亡的命运。一直以来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拣几首诗出来讲述,偶尔听他人说一些,在书上看一些,我实在对他仅有片面的标签式的了解,所以如何也想不通为什么有人爱他至深。而如今,我真正为他的才华,他的人格魅力所打动。苏东坡这个人,在这么多年里,似乎时时有变化,却有些东西自始如一。他不像王安石,他从未忠于任一信念,他融汇儒家、道家、佛家等于一身,这些东西潜移默化地修缮着他,然而从未变更的,就是他一心向善,他爱家人,爱朋友,爱百姓,爱世间万物,尽然颠沛一生,始终心中光明。
  指导老师:田生军 孙越龙 蒋剑红
  责任编辑:普春敏
  编辑:宋欢
  文:单宁

《错绑了情敌的系统后》 我可太爱里面的攻了,这本真的主角都很可爱 善良 真诚 自尊 自爱,可惜数据不太好,作者真的写的很有趣,笑死我了,但是到一个期待很久的翻车的部分的时候,那种处理,那个情绪真的绝绝子,被完全带进入了的那种心脏空空的, 懵懵的钝痛特别细腻,可惜数据不太好,而且作者居然是抑郁症患者,就感觉到她真的好棒,好认真的在逗笑自己,真的特别乐观,没有一丝阴霾的感觉,所以到那个翻车的时候,情绪猛的扑上来,就好像被溺毙了一般,有一种很平静的窒息感 好在主角真的很勇敢呜呜呜,我真的好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6 21: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