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们我求求你们快去看《一级律师》!木苏里的年下它依然很香啊,顾晏和燕绥之绝配!他就是那种不同于的一天把我爱你放在嘴边,但是却每一个细节都会体现出我是你的伴侣的那种,平安美好。“长久是多久。”“到所有身份从世界上注销的时候。”“永不消逝的爱。”大家看看吧!!!我跪下来球球大家了我真的超级无敌推荐。
说起老舍,大多数人第一印象大概就是中学课本上的《茶馆》,从茶馆中炒勺的声音到“莫谈国事”的字条,从油嘴滑舌的唐铁嘴到实业救国的秦二爷,三幕剧中有历史的变迁也遍数了人事悲欢,读时我们也感到了悲哀,却还未到可以将其完全品出的年纪,就像是微苦的艾叶糍粑,我们的舌尖也更喜欢追逐甜甜的豆沙馅而努力忽略微苦的艾叶皮。 《茶馆》在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时候,像学校门口的各色早餐,香味融在早晨似醒未醒的晨读声中,成为我们学生生涯中一种特别的记忆。在老舍的小说作品中,作为最圆熟的代表作,《四世同堂》和《骆驼祥子》不仅作为小说被大量阅读,还超越了纸媒的界限,在荧幕中继续加深他们的影响。以文学价值来说,这两部作品当无愧代表作之名,作为读老舍的入门作品,像一道从业多年的老厨师烹调的菜肴,色香味俱全,入口顺滑,毫无滞涩,最是大众口味。在大部分对老舍浅尝辄止的人们眼中,这三部作品就是水和泥,和成了老舍这个人。这三部书读完,许我们已经尝到最地道的京味老舍,若是再加上一部《正红旗下》则味道又会多上一重回甘,可惜它是餐后最精致的小点,用的是最考究的原料,最有特色的制作手法,却总是分量不足,入口滋味之美妙尚来不及赞叹,那小小的一方已沉入胃底。因为老舍的早逝,这本来足以做主菜的料理只留下了堪堪足够提供一下午充实的终盘,不得不说是令人遗憾的。《正红旗下》的语言是老舍多年写作后去芜存菁的极致,旗人们身上不再有当年金戈铁马的豪壮之气,养鸽逗鸟、打牌闲逛才是他们的生活。老舍一声长叹,为满人和他们是去了生命力的文化,可这一曲挽歌终究只留下了绕梁三日的前奏。
要在老舍的众多作品中挑出最有争议性的,《猫城记》一定能够排上名号。它的开始就像是一则灰色的寓言,让我想起了鲁迅的《过客》,荒凉又带着一点荒诞的气息。之后镜头延展,满天飞舞着的、吃掉了我朋友的怪鸟,珍贵的使人麻醉的树叶和叫做“国魂”的钱币都是老舍对现实世界的心理投射。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们大概都能看出这些影射的谜底,也因为在青年和壮年之间的老舍真诚而坦白地讲了这样一个猫国的故事,让得以品尝到与之后圆熟内敛不同的,带着激进的辛辣,站在思想的转型路口的老舍的味道。里边的人物和事物都是一个个调味的谜题,显而易见的自不必多说,盐与糖是人人都熟悉的味道。里面也有继承自鲁迅的呛口,只是中和之后变成了独属于自己的味道,作为外国人的“我”进城时围观的猫国人好似鲁迅的看客们,猫国里没有窗户没有门的房子也不正是鲁迅想要将国人从中唤醒的铁屋子么。后半寓言的人物们似乎摆脱了沉默,似乎要把前半段为了捉弄主角而产生的语言欠缺弥补回来,这道菜也因此更“老舍”了一些。我想这道菜的味道一定是五味杂陈的,厨师震惊于未见过的食材,第一次尝试新的菜谱,导致美食家们对这道菜的评价差异甚大。最后,大家夫斯基、红绳军、马祖大仙,这些与当时政治颇有联系的词汇成了最难猜测的谜题,这些是口味相近的冷僻香料,让人辨别不出,味道也不够大众。但毕竟是第一次做,当是情有可原吧。所谓知人论世,老舍此部作品写于刚刚回国的时候,对于现状的认知自然有所偏差,不过仍可以看出其中拳拳的爱国情怀。这道独立于老舍京味的菜肴,不论是否适合不同的舌头,都值得一尝。
在老舍的全部十五部长篇中,有一部《蜕》的经历与《正红旗下》相似,都是未完成的长篇。但口味与后者是迥异的。这道菜甫一开始火候似乎就略有失控。冷色调的阴城和左翼文学惯用的语言基调与笔法不是那么的协调,就像盐与糖的配比不够精到,反而掩盖了各自独特的味道,老舍最擅长处理的食材——老派市民也杳无踪迹。毋宁说,老舍几乎完全避开了其擅长的领域,贯穿全篇的是五个塑造得不够圆润的青年,他们有左翼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爱国、进步、勇敢的品格,但是在此之外找不到自己的灵魂。一个京城的烤鸭师父改行去做山西的面点常常是不够地道的,这道味道实在算不上好的菜讨好不了美食家挑剔的舌头,所以遭到了长时间的冷遇,这可说是一个失败的菜谱了。不过你要知道老舍的《蜕》,是1938年的产物。那是中国文学史上文学革命代替革命文学,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这样不成熟的应时之作在那一个时代比比皆是,偌大的中国已难容一只静静写作的笔了。连笔都需作投枪的年代,谁能有那么多心思去精雕细琢呢。精美的饭食是和平和富裕的产物,饥荒的年景里,麦麸树皮也能充作临时食物,《蜕》的出现,虽然在艺术上令人遗憾,放在时代背景下却是无可厚非。
最后再介绍一种具有异域气息的糖果作为收束吧,同样是不为人知的《小坡的故事》。在故事上是老舍难得的令人读来轻松的作品,这是一个送给孩子的童话。糖果吃下去先尝到的是南洋风味,新加坡是年轻的老舍回国途中的最后一站,受到南洋风物和人情所感发所写下的这部小说,有一种属于人类童年时代的青春与活泼。不分种族和肤色在一起玩耍的孩子们、小坡梦中的影子国、猴王与妖王的大战、被迷魂的钩钩和营救她的嗗拉巴唧,他们作为梦幻虚构的世界与存在于暖阳中的新加坡构成了故事的两面,被金色糖外衣包裹的话梅,为本来的甜添加了第二重对立又互补的滋味。当然,这一粒糖也被美食家们切开揉碎地细细品过,其中的各种成分都标得明明白白,而有些是确切的,有些或许只是猜测。在我看来,话梅是怎样腌制的,梅子产自哪片树林?作为一个偶然买下这罐糖来尝鲜的客人,不需要追究这些细节,只需要品读其中的一层欣悦自然的甜味,一层梦幻迷离的酸咸就足够了。
百人的舌尖也许能品出百种不同的滋味,不论是坚守自身的京味老舍还是另辟蹊径的怪味老舍都值得一尝。美食家品菜应广,读书人观书应全,才能不被一叶障目,感受到应有的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