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6026|回复: 2

《孩子:挑战》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2 16: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橘莉娜可以去看看公子优的书 都好好看!强推《你的距离》《音乐家们的手指》,是那种平淡日常中又夹杂着浓墨重彩的感情,最神奇的就是她的每一本题材都不一样,但是都能恰到好处拿捏住人物特质、历史背景,并且里面很多专业知识都写的好深好真实,感觉是知识面超广的一人!而且专业知识写的都很严谨,能让人感受到那个领域特有的故事感[打call]特别是《音乐家们的手指》我超爱 中间写到上一代温月安和贺玉楼的故事那段真的后劲好大 直接给看哭了 余韵悠长的感觉!
  当孩子害怕时
  腊月二十三那天,北京的习俗是过小年要吃饺子。尼莫爸在外面有饭局,快到吃晚饭的时间了,我自己在厨房里煮饺子,尼莫在客厅玩儿乐高。
  这时窗外有人开始放鞭炮,声音很响,尼莫冲进厨房,一把抱住我的腿,声音颤抖的说:妈妈,我害怕。
  我赶紧关火,抱起尼莫说:妈妈知道了,这是放炮的声音,今天是小年,大家放炮庆祝呢。
  尼莫把头扎进我怀里,说:妈妈保护我,放炮的声音太响了,我害怕。
  我拍拍尼莫的后背,安慰了一会儿,尼莫的注意力被饺子吸引了,开始看我煮饺子。
  想起来尼莫每次听到类似的声音,比如会发声的电动玩具,打雷的声音,都会很紧张。
  尼莫一岁时,我们在颐和园玩儿,北宫门门口有个卖玩具的奶奶,把一个黑色的眼镜儿和大鼻子模具套在自己的眼睛和鼻子上,用嘴巴一吹,伸出来一个大长舌头,还伴随着吹哨子的声音。
  奶奶看见尼莫走过来,对着尼莫突然吹了一下,尼莫浑身一哆嗦,哇的大哭起来。我赶紧把尼莫抱走了,尼莫死死的把脑袋埋在我的肩头,走出公园很远都不敢抬起来,我告诉尼莫,我们已经出来了,看不到卖玩具的奶奶了,尼莫才怯怯的抬头,满脸的泪水。
  此后,我们每次去颐和园我都避开北宫门,因为那个奶奶每天都在公园门口卖玩具。偶尔必须经过,我会让尼莫远远的等着,我自己先过去告诉那个买玩具的奶奶,请她等我们走过去再示范她的玩具。即使这样,尼莫远远的听到奶奶发出吹哨子的声音,还会非常紧张。
  尼莫是个活泼好动,热爱探索的孩子。他对声音的敏感也让我很困惑,上网咨询了育儿专家,答复说可能是“统感失调”,原因是婴儿期缺乏皮肤接触,抱得太少,爬行不够。
  听到这个答复,我反而很确信尼莫不会是统感失调,他出生以后,每天都尽量多的做抚触,抱得也不少,尼莫七个月开始爬行,我更是充分提供条件让尼莫更多的爬行。
  那么原因究竟出在哪儿呢?
  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在《孩子:挑战》中读到这样一段话:“我们有必要区别一下惊吓和恐惧。一个年幼的孩子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或者摔倒了,他会受到惊吓,这是个很短暂的瞬间反应。而恐惧是第一次受到惊吓体验的延续。只有当父母也被同样的事情惊吓,并且无法摆脱自己受到的惊吓,孩子受到惊吓的体验才会发展成恐惧。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当时保持冷静和从容,那么受到惊吓就仅仅是一次经历,而不会发展成孩子的恐惧”“一个孩子忽然面对一个陌生的、他觉得害怕的环境,这时他有几个选择,他可以停下来看看大人怎么做,可以撤退或逃避,也可以利用恐惧”“如果大人小题大做,很可能就开启了他利用恐惧的旅程。大人讲话的语气、对这件事情的反应,引导着恐惧是否继续发展。大人们表现出过度焦虑,于是孩子发现害怕能够引起成人这么大反应,这多么令人惊讶!而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有可能是更多的害怕、更大的反应、甚至是过分的关注,以及被抱起来的各种安慰,而这个恐惧能够很有效的引起大人的剧烈反应”
  我仔细的回忆,记得尼莫还不到一岁的时候,有位邻居家的小哥哥玩儿电动警车,尼莫好奇的在旁边观察,小哥哥热情的把小警车放在尼莫手里,并顺手打开了警笛开关,尼莫吓了一跳,赶紧松手。小哥哥还热情的把玩具车往尼莫怀里塞,我赶紧拿开,说”宝宝害怕了,他不喜欢这个声音,你自己玩儿吧“说着我就抱着尼莫赶紧走了。后来还发生过类似的情形。
  我觉得有可能是我过度的反应造成了尼莫的恐惧。
  接下来的几天,鞭炮声时常会响起来。尼莫还是很害怕,每次都冲过来说:妈妈,我害怕放炮的声音。我真心的鼓励他、表达出对他的信任:妈妈听到了,你能学会不害怕。尼莫尖叫着要求我抱抱时,我只是鼓励的拍拍他的肩膀。
  这样做对我并不容易。这需要我摒弃传统的理念-----认为不理睬孩子这时的恐惧和痛苦是残忍。如果我不这样做,那么尼莫害怕大的声音的问题就永远不会解决。我们通常认为,当孩子经受苦难时,我们必须去安慰他。而实际上,我们这样做是在增加孩子的痛苦,孩子将继续保持自己的恐惧,以得到我们的同情和关注。
  “如果我们的孩子觉得生活中充满了恐惧,他们就无法面对和解决问题。恐惧不但不能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反而会降低这样的能力。一个人越担心害怕,就越容易招致困难和危险。然而恐惧却能很成功地引起他人的注意,让别人为自己服务。
  没有哪个父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但我们必须明白,苦难不可避免。事实上,勇敢的孩子所受的痛苦会更少。恐惧让痛苦增加、扩大,恐惧让当事人实际遭受的痛苦更加严重和剧烈。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面对及接受疼痛和苦难。当我们被孩子的恐惧影响时,我们就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胆小。”(《孩子:挑战》)
  尼莫听到鞭炮声还会紧张,但是已经没有以前的反应那么强烈了,有时也会要求我抱他,但只是为了去看看窗外美丽的烟花。

《死在婚礼之前》平淡生活中的虐文对我来说才最虐,整本书的体验观感就像是,受和你面对面的聊天,聊天的内容就是他和攻稀疏琐碎的日常,可是当你觉得很甜的时候,你突然想起他已经死了之后深深的失落感和惋惜,文章的描写让我不止一次的感觉是出现生活中的人的故事。(注;本篇故事没有原型)。“别急着喝汤,等我在孟婆面前强吻你”“新婚快乐”(总之就是一句话冲就完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2 16: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架上没有哪一本书可以和《孩子:挑战》媲美,没有哪本书被做了整篇的笔记,没有哪本书在做了笔记后还有那么多的折角。确实,再次翻开这本书依旧会对许多案例分析有醍醐灌顶之感。为了便于和大家分享,我筛了又筛选了又选,摘取了六段于我最有感触的话。

  P101

  我们是人:是不完美的人。

  当自己犯错时,最好的方式就是一笑了之,然后继续向前,继续更好地充实自己,有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勇气而不必事后内疚不已,那是一个难以负担的“奢侈品”。

  虽然年纪上我们已经为人父母,但谁说被冠以这个称呼人就会自然成熟长大?我们是孩子眼中的高大巨人,是无所不能的人,但我们自己心里清楚,在为人父母的路上我们始终在摸索、在成长,只有先承认了不完美,才会有学习调整的主观愿望。但正因为学习不会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我们才要更包容自己,不苛责不强求。要目标更要态度。要结果更要接受过程。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我追求的。

  P156

  如今,我们总是担心孩子长大以后不学好,养成坏习惯,出现不良人生观,走上歧途等。于是我们不断监督他:想尽办法预防有可能犯的错误。我们不停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不停地告诫他们……这样的方式事实上是在表现出我们对孩子没有信心,这会让所有人沮丧和气馁。

  如果我们的关注点都在负面的事情上,我们怎么可能期望孩子找到通向正面和成功的方向和力量源泉?

  每次读这段的时候我都会想:以爱的名义去伤害。中国古语:爱之深责之切!旁边分明有一小行注脚:不会爱!找借口!真爱应该讲实效讲方法。五岁半的女儿曾经给我上过一课,好像她饱读育儿经,而我是小白。我因为她的加减法总是在不该错的地方出现错误而着急恼火,她却在某一个晚上临睡前告诉我:妈妈,在你生气时和别人说话,别人也会很伤心。我追问,那我该怎么办?答:去你的积极暂停区啊!看我不满意,又答:因为你生气也解决不了问题!我知道她有所指,直截了当地问:那你总是错题怎么办?女儿乃大师也!答曰:你可以鼓励我呀!

  P267

  如果我们自己心里有优越感,认为自己比孩子有能力,就会认为他们太小,解决不了问题,或者承受不了挫折。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必须被信任孩子、信任孩子的能力这样的新观念取代,然后给予孩子合理的引导。

  当然,我们不会对孩子完全撒手不管,更不会让孩子忽然面对生活的所有打击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不应该只是一味地保护孩子,而是让自己成为“过滤器”,过滤出孩子可以面对、应付的情况,然后有意识地退后,让孩子去经历去成长。随时准备好,在他实在无法解决时给予帮助。

  我喜欢后半段,做一个有智慧的父母,成为过滤器。年轻时听于丹讲《论语》说智慧的人像云朵,根据交流的人来调整高度,不俯视不仰望,不论对方是鸿儒还是白丁总觉得那么舒服。那是我渴望不可及的状态,如今做父母要成为一个过滤器,根据孩子需要调整孔径,更是难!难也要做,做觉醒的、知难而上的父母!

  P310

  妈妈应该做好自己,而不是试图控制每件事。

  印象中妈妈的别名像是管家婆,家里每个人、每件事,吃喝拉撒睡。好吧,现代女性还要在外面独当一面。怎么样?女人够事儿吧?现在有人提着我的耳朵喊:做好你自己!而不要试图控制每件事!于是,我优雅的、愉悦的从塔尖上下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P312

  妈妈越在乎别人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别人“不对”的地方,孩子就越容易在这个地方出现问题。如果妈妈能激发孩子的行为越来越好,妈妈就不会在乎其他人的方式。其他人只不过是孩子环境中的事实情况而已。

  这段话是P156那段话的解。孩子刚出生时,他在父母眼中是完美的。但随着他懂得越来越多,我们却发现自己孩子和别人“不对”的地方越来越多。是我们的眼光越来越犀利?还是我们的着眼点出了问题?总之,越关注问题越严重。如果妈妈更多关注孩子好的一面,激发他好的行为,不同又能怎样?归根结底,还是父母要提高!

  P313

  当孩子受到不良影响时,父母会本能地去反对这个大人:申明自己的理念,减少或消除这些人给孩子的影响。

  这其实没有什么用。

  孩子并不需要别人给自己环境设置防线,或者重新规划。我们要做的,是当孩子对这些影响产生反应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外界影响本身对孩子不重要,他怎么反应才是最重要的。

  孟母三迁传了千年,就是告诉我们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所以但凡我们有可能都会帮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如同净化空气般挑选周围的小朋友、幼儿园。恨不得化作孙猴子画个圈圈,不能逾圈半步。可仍觉得心有余悸防不胜防。但作者又告诉你:没什么用!父母的指导远胜于外界的影响。又一记警钟!

  正人先正己!教育孩子需要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修正,与孩子一起成长不亦乐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26 08: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乔的《孩子:挑战》读后感:我的育儿活字典

  很高兴也很庆幸自己加入了读书群,和大家一起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同时学习到了很多育儿理念。

  《孩子:挑战》一书很实用,对于我这样的新手妈妈来说简直就是活字典。

  书中每一章节里都有很多真实鲜活的案例,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很贴切很生动。每一个案例之后的分析讲解都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这本书通过实例讲解生动的阐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如何做到平等和尊重:以及如何更有效的应对孩子的各种状况。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我们家长面对的永恒挑战。

  本书具体阐述了孩子不当行为的表现以及背后可能的目的,也给出了指导意见。很多事例也是我经常犯的错误。读过此书,发现自己在育儿时存在很多问题,也学到很多应对问题的方法,日后可以加以借鉴和运用。

  在读书过程中,对于一些段落产生了很多共鸣,例如书中阐述的“我们不能再强迫孩子绝对顺从:而应该用激发和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主动遵循应有的规则:我们需要用新育儿方式替代过时的传统方式。”看来改变强权教育方式是我们很多家长必须接受的方式,和孩子平等的交流,把责备变为鼓励,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书中说道“作为鼓励的一部分,赞美则要谨慎使用。它可能有危险性,”我明白鼓励和赞美一定要区分,注意语言艺术,表扬多了孩子就认为他自己本身很棒,鼓励是鼓励行为的本身,会给孩子更多进步的动力,当看到“当我们不再对孩子要求过度关注给予回应,我们必在他们合作及表现好时给予恰当的鼓励,这样才能帮助孩须子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确立自己的价值。”时,我才明白我们需要给孩子关注,但要注意适当关注和过度关注之间有何不同。要帮助孩子懂得孩子是有能力的人,可以从自我的生活中的到满足感,而不是通过寻求关注。

  类似于此的经典有很多,也做了很多读书笔记,日后可以经常学习。我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推荐了此书,希望大家子一起学习成长,和孩子一起面对更多的挑战,这也是我们做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给他们创造愉快的成长环境,在我们的努力营造的阳光下健康快乐长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8 00: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