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考研备考中,当我发现自己在每天学8小时的前提下还在b站上逛了3小时后我破防了,痛定思痛,准备今晚卸载小破站。诶,姐姐说视频就是今天更新来着,我的jj和cp虽然也都艰难的卸载了,但我还是想再最后看一次姐姐40分钟充满奇特比喻的talk,然后就和姐姐说再见了哇,就先由其他小伙伴陪着姐姐吧!明年一定带给你上岸的好消息!
来自年妈沙龙27班张丽娜的《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分享,写于2015年5月
我看这本书的目的是出于一种好奇:近几年白大卫的《拥抱你的内在小孩》工作坊很火,曾经调查过这个课程,花费动辄几千元,我觉得太贵就没去报名。看了这本书,终于解开“内在小孩”的神秘面纱,觉得不用去工作坊了。
说实在的,这本书我看了一遍没怎么看明白,里面的内容有点玄,偏重于理论,读起来没有《孩子挑战》那么明了和过瘾。参加完读书会以后,循着读书会同学们的思路重新翻了一下,好像清晰多了,对一些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体会更深了。
关于三个圆圈
第二页作者的三个圆圈代表着本质-脆弱层-保护层,这个表现形式与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有异曲同工之妙,张把他的三个层次细化为5个层次(真我-身体-情绪-思想-角色扮演/身份认同),我认为张的圆圈更加具体和好理解,即:越向外层离自己的本心越远,我们要穿越外边的伪装去看自己的内心,接纳它,目的是找回回家的路。“去体验自己中间层的恐惧和痛苦,会让自己变得平静柔软,这样的经历会改变我们的能量,深化我们的灵魂。它打开了一个宽广的内在空间,让我们了解:恐惧和痛苦每个人都有,也是我们生命整体的一部分。接纳自己的恐惧和痛苦、不舒服和失望,甚至是悲剧,而不进入对这些痛苦感受的抗拒,让我们对自己的本性打开了一扇门。”
关于羞愧
“羞愧基本上是一种无力感,会深深觉得自己是错的,不够好的,或是无能的。”我注意到作者举的关于做衣服的例子。“我们都挑选了件不合身的衣服,而且确信一定能够试着把它穿到合身为止。我们也曾蹒跚走在街头上,与自己的能量、真实感受和自我感觉完全失去联结。站在镜子前面,我们内心深知这件衣服并不适合自己,但是 “裁缝师”太权威了,我们丧失了倾听自己内在声音的自信。”
好像这段话就是说给我的。我在高中之前没怎么感到羞愧,因为我是优等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考大学是我唯一的目标。家长老师为我而骄傲,对我的评价是:“孝顺,听话懂事,用功,要强”等等的正面标签。我一直生活在这种框架下,从来没有关心过自己的内心。我把自己定位于“要强的人”,事事力争上游,当大学毕业进入社会,成绩变得不那么重要时,我没有了支柱,没有成就感,当没有达成我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时,我不能原谅自己,心里过不了那个槛。家人朋友老师给我做的衣服困住了我,我总在想改变自己去适合衣服,结果更加失去了自我,变得愧疚,自卑,没有自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是为了迎合衣服而去改变身体,而应该反过来,先了解自己的身体,然后决定穿什么样的衣服,即使衣服再怎么华丽,如果不合身,我们就不穿。我很庆幸,我现在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它帮助我勇敢的说“不”,拒绝自己不需要的,不适合的,不纠结,不后悔。
关于策略
“策略,就是争取想要事物的方法。我们已经看到,内在小孩的心中有种种期待,当中有很多是无意识的。当一种某个期待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当下可以选择:选择去感受得不到的痛苦;或者一如往常,立刻无意识地操作策略。如果感受到期待得不到满足的恐惧或痛苦,那就表示并未适用策略。使用策略则可以避免感觉恐惧或痛苦。”
策略当中,我属于“矫正(螺丝起子)”这一类型。
“当我们确定某事对别人绝对是好事时,要约束自己不去告诉那个人还挺困难的。然而,我们的动机却又不全然是纯粹利他的。在这个好意的背后,是想去改变别人的一股欲望。。。很不巧的,对方不一定接受我们的好心建议,特别是当他或她敏感地感受到我们还别有所图时。要包容自己所有的挫折、抑制期望,忍住不发表对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还真得好好克制一番。不过很重要的是知道那是策略。然而,如果觉得是受邀而提出意见,或别人允许我们给他建议,就另当别论了。”(我对这几句话的总结就是:上赶着不是买卖,白送的的东西比一定是需要的,自己求来的才是最好的)
最近发生我身上的两件事证明了策略是怎样无意识地控制着我,让我体会忍住不说比说还难。
事件一是:我计划6月份带老二回老家一趟,把老大扔给我爸看一段时间。但我有点担心我爸和老大不能和平相处。因为我爸不是一个对孩子很耐心的人,孩子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孩子,不好管。有一天,我装作随意的样子把《孩子挑战》拿给我爸,说,在我不在的时候,为了和孩子好好相处,您看看这本书吧。
我爸接过书看了一会,就看不下去了。他自认为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很好,根本用不着看书,对书中提到的“民主,平等,尊重”等等理念不屑一顾,认为完全是小题大做,无稽之谈。然后摆事实举例子跟我发表了一通他的成功的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我虽不敢苟同,但是也不敢反对,“是,是”一边听一边点头,然后乖乖的把书拿回来了。
事件二是:我老公经常出差,最近他回来休假,看到两个孩子吵架时,我一般像书里教的那样不会介入,打的厉害了才介入一下。老公回来后,看到孩子们打架,告诉她们:谁先动手谁就错了。但是我不认同他的这个原则。如果没先动手的那个人先惹了另一个,另一个忍无可忍先动了怎么办呢?对先动手的人显然是不公平的。
我特别希望他能看看我看过的育儿书,特别是关于两个孩子打架怎么处理的问题。我之前曾经建议他没事的时候可以看看书,但是他说自己净不下心看书加以拒绝,我也就没说什么。尽管如此,我的任性的内在小孩还不死心,决定试一试。有一天,老公送孩子上美术班,他说,3个小时我在那儿干什么呀?我不失时机地说,你看看书吧。并把《孩子挑战》,水瓶,吃的等等放在一个包包里,让他们带着出发了。 回来的时候,我满怀希望地问:“书看的怎么样了?”他说:什么书?我把包让孩子拿进去了,我在车上睡觉来着。 我无语。
书读到这里,我反思这两件事,终于发现了我推荐书这一看似好意的行为背后的目的:改变别人。我好像一直这种控制别人,改变别人的倾向。以前我一直努力改变我爸,我妹,老公,孩子,但没有一个成功的。后来学了正面管教,虽然它教导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划清界限,不评论别人”等等理念,但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真的很难,当看到身边的人教育孩子时,我会很敏感,脑子里很快就会判断出他哪里有问题,比如说:“他不尊重孩子。”“他没给孩子做榜样”等等主观的论断马上浮现。如果对方是陌生人还好,我能忍住不说,如果是亲密的人,就会以帮助别人的姿态提供建议。要做到管住自己的嘴巴真的不容易,需要长时间的修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