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4737|回复: 1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2 16: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考研备考中,当我发现自己在每天学8小时的前提下还在b站上逛了3小时后我破防了,痛定思痛,准备今晚卸载小破站。诶,姐姐说视频就是今天更新来着,我的jj和cp虽然也都艰难的卸载了,但我还是想再最后看一次姐姐40分钟充满奇特比喻的talk,然后就和姐姐说再见了哇,就先由其他小伙伴陪着姐姐吧!明年一定带给你上岸的好消息!
  来自年妈沙龙27班张丽娜的《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分享,写于2015年5月
  我看这本书的目的是出于一种好奇:近几年白大卫的《拥抱你的内在小孩》工作坊很火,曾经调查过这个课程,花费动辄几千元,我觉得太贵就没去报名。看了这本书,终于解开“内在小孩”的神秘面纱,觉得不用去工作坊了。
  说实在的,这本书我看了一遍没怎么看明白,里面的内容有点玄,偏重于理论,读起来没有《孩子挑战》那么明了和过瘾。参加完读书会以后,循着读书会同学们的思路重新翻了一下,好像清晰多了,对一些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体会更深了。
  关于三个圆圈
  第二页作者的三个圆圈代表着本质-脆弱层-保护层,这个表现形式与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有异曲同工之妙,张把他的三个层次细化为5个层次(真我-身体-情绪-思想-角色扮演/身份认同),我认为张的圆圈更加具体和好理解,即:越向外层离自己的本心越远,我们要穿越外边的伪装去看自己的内心,接纳它,目的是找回回家的路。“去体验自己中间层的恐惧和痛苦,会让自己变得平静柔软,这样的经历会改变我们的能量,深化我们的灵魂。它打开了一个宽广的内在空间,让我们了解:恐惧和痛苦每个人都有,也是我们生命整体的一部分。接纳自己的恐惧和痛苦、不舒服和失望,甚至是悲剧,而不进入对这些痛苦感受的抗拒,让我们对自己的本性打开了一扇门。”
  关于羞愧
  “羞愧基本上是一种无力感,会深深觉得自己是错的,不够好的,或是无能的。”我注意到作者举的关于做衣服的例子。“我们都挑选了件不合身的衣服,而且确信一定能够试着把它穿到合身为止。我们也曾蹒跚走在街头上,与自己的能量、真实感受和自我感觉完全失去联结。站在镜子前面,我们内心深知这件衣服并不适合自己,但是 “裁缝师”太权威了,我们丧失了倾听自己内在声音的自信。”
  好像这段话就是说给我的。我在高中之前没怎么感到羞愧,因为我是优等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考大学是我唯一的目标。家长老师为我而骄傲,对我的评价是:“孝顺,听话懂事,用功,要强”等等的正面标签。我一直生活在这种框架下,从来没有关心过自己的内心。我把自己定位于“要强的人”,事事力争上游,当大学毕业进入社会,成绩变得不那么重要时,我没有了支柱,没有成就感,当没有达成我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时,我不能原谅自己,心里过不了那个槛。家人朋友老师给我做的衣服困住了我,我总在想改变自己去适合衣服,结果更加失去了自我,变得愧疚,自卑,没有自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是为了迎合衣服而去改变身体,而应该反过来,先了解自己的身体,然后决定穿什么样的衣服,即使衣服再怎么华丽,如果不合身,我们就不穿。我很庆幸,我现在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它帮助我勇敢的说“不”,拒绝自己不需要的,不适合的,不纠结,不后悔。
  关于策略
  “策略,就是争取想要事物的方法。我们已经看到,内在小孩的心中有种种期待,当中有很多是无意识的。当一种某个期待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当下可以选择:选择去感受得不到的痛苦;或者一如往常,立刻无意识地操作策略。如果感受到期待得不到满足的恐惧或痛苦,那就表示并未适用策略。使用策略则可以避免感觉恐惧或痛苦。”
  策略当中,我属于“矫正(螺丝起子)”这一类型。
  “当我们确定某事对别人绝对是好事时,要约束自己不去告诉那个人还挺困难的。然而,我们的动机却又不全然是纯粹利他的。在这个好意的背后,是想去改变别人的一股欲望。。。很不巧的,对方不一定接受我们的好心建议,特别是当他或她敏感地感受到我们还别有所图时。要包容自己所有的挫折、抑制期望,忍住不发表对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还真得好好克制一番。不过很重要的是知道那是策略。然而,如果觉得是受邀而提出意见,或别人允许我们给他建议,就另当别论了。”(我对这几句话的总结就是:上赶着不是买卖,白送的的东西比一定是需要的,自己求来的才是最好的)
  最近发生我身上的两件事证明了策略是怎样无意识地控制着我,让我体会忍住不说比说还难。
  事件一是:我计划6月份带老二回老家一趟,把老大扔给我爸看一段时间。但我有点担心我爸和老大不能和平相处。因为我爸不是一个对孩子很耐心的人,孩子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孩子,不好管。有一天,我装作随意的样子把《孩子挑战》拿给我爸,说,在我不在的时候,为了和孩子好好相处,您看看这本书吧。
  我爸接过书看了一会,就看不下去了。他自认为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很好,根本用不着看书,对书中提到的“民主,平等,尊重”等等理念不屑一顾,认为完全是小题大做,无稽之谈。然后摆事实举例子跟我发表了一通他的成功的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我虽不敢苟同,但是也不敢反对,“是,是”一边听一边点头,然后乖乖的把书拿回来了。
  事件二是:我老公经常出差,最近他回来休假,看到两个孩子吵架时,我一般像书里教的那样不会介入,打的厉害了才介入一下。老公回来后,看到孩子们打架,告诉她们:谁先动手谁就错了。但是我不认同他的这个原则。如果没先动手的那个人先惹了另一个,另一个忍无可忍先动了怎么办呢?对先动手的人显然是不公平的。
  我特别希望他能看看我看过的育儿书,特别是关于两个孩子打架怎么处理的问题。我之前曾经建议他没事的时候可以看看书,但是他说自己净不下心看书加以拒绝,我也就没说什么。尽管如此,我的任性的内在小孩还不死心,决定试一试。有一天,老公送孩子上美术班,他说,3个小时我在那儿干什么呀?我不失时机地说,你看看书吧。并把《孩子挑战》,水瓶,吃的等等放在一个包包里,让他们带着出发了。 回来的时候,我满怀希望地问:“书看的怎么样了?”他说:什么书?我把包让孩子拿进去了,我在车上睡觉来着。 我无语。
  书读到这里,我反思这两件事,终于发现了我推荐书这一看似好意的行为背后的目的:改变别人。我好像一直这种控制别人,改变别人的倾向。以前我一直努力改变我爸,我妹,老公,孩子,但没有一个成功的。后来学了正面管教,虽然它教导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划清界限,不评论别人”等等理念,但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真的很难,当看到身边的人教育孩子时,我会很敏感,脑子里很快就会判断出他哪里有问题,比如说:“他不尊重孩子。”“他没给孩子做榜样”等等主观的论断马上浮现。如果对方是陌生人还好,我能忍住不说,如果是亲密的人,就会以帮助别人的姿态提供建议。要做到管住自己的嘴巴真的不容易,需要长时间的修炼。

最近在重温P大的《残次品》,不知道阿梨看没看过,我去瞅了眼上一期的评论发现阿梨看过P大的默读!!呜呜呜呜我最喜欢的刑侦现耽。残次品里主cp感情线是我喜欢的,每个配角的发展也让我牵肠挂肚。不论是被历史湮没的父母爱情还是养父、祖父辈、妹妹,他们都太让我揪心了[大哭][大哭]P大的《杀破狼》(古代架空机甲朋克)《六爻》(修仙,这里面的师父师祖我哭爆)也都强推!!还有这几部剧的广播剧!我的命根子啊啊啊啊啊啊,续命小帮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12 16: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年妈沙龙27班吴丹的《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分享,写于2015年5月

  比起去年读的晦涩深奥玄妙的《当下的力量》,这本有关身心灵的书其实写的相对通俗比较落地,书里作者本人的一些实例一些切身体会让我常常感同身受,课后也有练习让人思考,多看几遍,会有不同的收获。看书跟状态很有关系,有状态的时候看到的都是金子,没状态的时候昏昏欲睡。下面几个点给我触动比较大,内心澎湃。

  1. 探索自己内在小孩的恐惧、羞愧、惊吓

  作者因为家人的对比和期待,一直活在优秀的哥哥的阴影之下。我是正好相反,在人生初级阶段,我一向表现的比较讨喜,成绩优秀,成为家人亲友的标杆榜样,我的弟弟妹妹堂弟堂妹们从小都生活在我所谓光环之下的阴影中。而我自己也以此为负担,很有压力,总想表现的更好,害怕失败,害怕批评,担心如果有一天我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好了怎么办,大家一定会笑话我,所以遇到一些没把握的事情觉得不一定能做好的事情,会逃避和放弃。“通常那些外表看起来最沉着、一切行事都很稳当的人,往往带有最深沉的羞愧创伤。”

  每次回想我的大学四年,都觉得很多遗憾和失败。原本是奋斗多年终于考入心中的大学,意气奋发之时,一上来却因为普通话不标准让我尝到了什么是羞愧,平翘舌不分,前鼻音后鼻音不分,同学经常不以为意的玩笑,对我表示各种不理解有代沟的态度,不需要一个月,我积攒了多年的自信被打击的体无完肤,我越来越与他们格格不入,努力过却发现走不进去,在大学同学面前,至今我都充当着一个隐形人,可有可无,但这种被忽视被遗忘的挫败感,深深的压抑着我。如书中所说,“我们回去找到那些让自己感到卑下的人,然后努力得到他们的注意,发现自己会提出令人汗颜的愚蠢论调,结果当别人不同意我们时,我们越觉得羞愧。就像不断随着漩涡坠下的痛苦,我们永远甩不掉自己低落的自尊,陷入一个被羞辱和被拒绝的恶性循环里。” 我也经常会为自己是跳梁小丑而懊恼。

  “当我们被羞辱时,我们内在的某处开始紧缩,而我们也失去了和自己的联系。不再相信自己的情感、知觉和能量,情感不再真实自发的流动,而是变得害羞、迷惘、退缩和没有安全感。我们一直处在充满批判声和谴责声的攻击中,破坏了从羞愧泡沫中走出来的所有努力。无论做什么,永远不够好。在人际关系里,经常感觉不到自己,也无法表达自我。我们觉得自己没有吸引力,没人会喜欢我吗,每次被拒绝或被批评时,只会更确信自己的确是没有价值的。我们不断的自我比较,然后总是觉得不足,内心的结越打越紧。到最后,精力就只能垮下去而且找不到出路。” 这一段完全就是我痛苦时候的真实写照!

  大学期间后来还有很多不顺利,我完全迷失了自己,没有方向,浑浑噩噩的混到毕业,不知道自己未来往哪里走,不知道要做什么,考研不积极,找工作不积极,一边假装看书努力,一边找别的东西来填满自己的空虚内心,毕业后又遇到一些挫折,下定决心回老家闭关认真复习考研,可是几个月的努力,最后因为英语差几分没有上线,落榜。失败的心情无以复加,紧接着又是几年浑浑噩噩的职场生活,找不对感觉,用我老公的话来说,我到现在都还是这样的状态,不知道自己能干啥,又不想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有时候我也会自我安慰,如果是我自己内心真的喜欢真的感兴趣的事情,我是可以做好的,自己没有那么差。但是一旦父母老公给我施加压力和期待的时候,我就会不自觉的反抗和退缩。“大多数人都已经接受了过去外在或潜在的所有压力和期待,以至于现在不希望再有任何人将这些东西加诸在自己身上。我们的内在小孩已经陷入惊吓了。”

  2. 如何面对恐惧和伤痛

  有时候,灰暗的想法和寂寞感如无底洞一般袭来,没完没了,我们还害怕自己会疯掉或自杀。我们会陷入深深的沮丧,极度自责,彻底的否定和不信任。我曾经想过把自己内心中鄙视自己的部分、懊恼后悔过的选择和做法列出来,因为他们总是隔一段时间就跑出来骚扰我挥之不去阴魂不散,我想是不是正面与这些事情交锋一次,就可以让他翻篇,这是我经常有的苦恼。

  书中提到,这个时候,先静下来与这些感受共处,看清他们;特别沮丧时可以向外求援得到力量,不是期望有人可以结束这个苦痛,但至少让自己感觉不至于如此孤单;花点时间坐下来,缓缓呼吸,告诉自己:这个痛苦曾经来过,也已然渡过,这一次也一样会过去!

  3. 我外表豪爽粗线条,其实是一个很开不起玩笑的人。

  十几岁长身体的时候体重忽然增加,让我一度很难接受,有长辈说我长大了,有点胖,我都会郁闷的哭上半个小时。前不久有一次读书会跟朋友一起挑衣服,她说话比较直,同时认为我是一个心大的人,所以经常与我开玩笑,那次她说了好几遍,你真的确定能穿这个号,它不会裹在你身上么?

  当时我内心是愤怒,甚至觉得被羞辱的,但理性告诉我,要做一个大度的人,不能这么小气,要维持和谐,不能伤害到朋友,我得微笑接受,可是回到家连续好几天我都没有释怀,依旧觉得不舒服。以前我的做法就是时间会冲淡心中的委屈,忘了他们,反正我的生活不需要他们。可是这么做,完全不解决问题,这样的羞愧会阴魂不散的跟随我,也仍会轻易的被触动,只要有人扣动同样的扳机。书中提示我,和朋友之间发生了不对劲的事情,将事情一而再的讲清楚,清楚告诉对方我的感受:当你。。。时,我觉得很受伤。设下界限,并为自己的尊严挺身而出,找回完整健全的自己。如果我们觉得受到侵犯,内心又有空间可以分享其中的受伤,我们可以分享它。今天在读书会上我坦诚了这件事情和自己的感受,我一度担心会让朋友下不来台,她很认真的跟我道歉,并说其实你当时只要说一句你很介意这件事情我就不会说了。我再次醒悟,真的就是这么简单而已,没那么复杂。其他朋友分析,外面的保护层太厚了,以至于周围人都看不到本质的脆弱;吸引法则,越是介意,对方越是容易触碰到。

  4. 没有人能成为完全符合我们受伤小孩需求的好父母,但我们总是这样期待着。

  前一刻我还觉得自己和老公处于非常和谐的坦诚交流中,下一刻我就觉得被指责被遗弃了。我经常跟老公说一些自己反省的事情,不当的做法,恐惧的内心,弱小的一面。其实我是希望得到他的鼓励,想着我都已经示弱了,你总得给我说几句好听的。可他不仅在我反省的时候继续批评我,是啊,你就是这样不对,我生气怪他在我需要安慰时落井下石,我已经在自我批评了,你就不要再批评了。他说,你应该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这常常让我非常搓火。我对你这么敞开,我多么期望你不要伤害我。当我们觉得被人侵犯时,通常也是因为我们对对方深切的需求,而自己不知情。

  今天有朋友分享的一句话,我需要时常提醒自己:说出你的感受,不要求别人感同身受;说出你的愿望,不期望别人满足。

  5. 深刻地感受和允许痛苦,在生命中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带来了深度和智慧。

  只要我们一直苛责自己,怎么还没找到人际和谐、减少冲突的诀窍,我们就只是一直在制造自己负面期待所需的情境。接受过去的这些痛苦,他们是人生重要的经历,我们现在正在学习如何面对这些痛苦,这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很好的经历。该走的路一步都不能少,我们必须完成未完成的事件,知道我们真的学会未完成的功课为止。没有完美的父母,没有完美的孩子,不要苛责父母,苛责自己,担心孩子。坚定的设下规矩,但仍传递出爱的信息,这是成为好父母的一个重要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8 00: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