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推一篇文,是片尾同一作者fox写的,叫 杀戮秀 。我喜欢它的一点是它的文笔真的非常好,语言文字特别有张力!还有就是世界观也满新颖的,主角二人感情线也水到渠成,很自然(是那种绝对信任,强强并肩作战,我守护你你保护我,可以将身后完全托付给对方的爱!) (但这篇文世界观实在是太黑暗了,而目有一些血腥场面,主基调有点压抑,可能会引起人的不适,up根据个人接受程度观看)
合适的时候读适合的书——《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她的文字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犀利,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婉,她高为原台湾文化部部长,她更不忘自己是两个儿子的母亲。远离政治的繁杂,她面对孩子只有坦率、纯真和喜悦。她就是龙应台,读她的《野火集》有些寒气逼人,读她的《目送》有些许忧伤,读她的《亲爱的安德烈》有初为人母的痛楚和纠结。再读她《孩子你慢慢来》读的轻松喜悦、温馨又深受她智慧的启发。
已经是两个孩子妈妈的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显示了她育子的智慧、耐心和宽容。她的语言朴素、平和,娓娓道来,如同你在和一个邻家大姐聊家常,聊孩子。她只是说说那些孩子成长中的一些事,没有说教、没有理论,只是像聊天,把一些事情、一些现象摆在那里。或许睿智的龙应台更明白了,每件事的看法、观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对与错有时就是相对的,客观存在的。没有作者的深刻,我只是对文中的一些现象有初浅的感想,就让我来说一两点那无趣的感悟吧。
童话也不一定适合给小孩子读
读到《终于嫁给了王子》和《读《水浒》的孩子》这两篇时,我是感同身受。记得我儿子小的时候,也是很注意给孩子读书的,一开始也想崇尚经典名著,买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名著想给孩子读,记得读《白雪公主》也是感觉到故事情节的残酷,比如“部下让白雪公主逃走,他会杀死一只鹿,用它的心脏冒充公主的,交个皇后。”还有皇后知道白雪公主没死“拿着丝带勒住白雪公主的脖子、把毒药涂在梳子上、把剧毒涂在苹果上,给公主吃下……”等等短短的情节中,可谓充斥着各种杀人的方法。想读《海的女儿》孩子小听不懂,也没有感觉太多的美感,其他的名篇也是感觉很不适合。于是,感悟到给孩子读书要有选择。眼光不再停留在国内外名著上,而是转向轻松、美好的故事、益智故事、甜美有趣的儿歌、童诗、安全故事、历史故事、科普类的简易读本甚至是迷宫。
其实,在西方国家诸如《白雪公主》这样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也已经受到现代父母的排斥,可是我们呢?还需要把“经典”至若必读吗?
由此,想到现在许多女孩子都要嫁的好,怎么叫嫁得好?正如书中说的“男生要帅,有钱,有国王的爸爸,大家都要向他行礼。”这种要依靠“嫁给王子”的恩典来取得幸福的观念,也是出自知名的故事,在小女孩小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言论,她的心底深处会有一个美好的憧憬,这个憧憬在她长大后会不会还依然有影响?若要嫁的王子,哪有那么多王子?家境殷实、有身份有地位的还是老王子的多吧?那些情愿坐在“宝马车里哭”的女生有没有受幼时这些公主王子的故事影响呢,不得而知。若读这些故事给女孩儿听一定听从龙应台的忠告,“告诉孩子这故事是假的,即使是灰姑娘,也不需要依靠嫁给王子的恩典来取得幸福。”
孩子需要童话,需要美好的、正向的童话滋养,种植美丽的种子,将来才会绽放绚丽的花朵。
名著也不一定要孩子从小阅读
我国有四大名著,妇孺皆知,家喻户晓,有许多家长把读没有读名著看成可以谈论孩子的资本,也有的家长是因为自身缺少阅读,不知道该给孩子推荐什么书读,于是就把自己仅知的名著买来让孩子读。名著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不是所有的名著都需要孩子从小阅读。比如,书中很有趣地描述了六岁的安安在听了《水浒》后,也集结几个小朋友在人行道的两边,各人手里挥舞着竹竿和破布扎起的旗子,让路过的客人留下买路钱。孩子是无知的,孩子是极具模仿力的,他分辨不出“英雄”和“土匪”的可为何不可为,拿着“打家劫舍”来的巧克力兴高采烈地向妈妈邀功。气急败坏的妈妈苦笑不得,这就是孩子,这是书中的“英雄”行为啊。
我听过有这样一句老话: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说明很早很早的时候,我们的先辈们已经告诫了读书要有选择,特别是给孩子读书,不是名著非读不可,适合孩子读的,能让孩子心里美好,增长知识的才是最好。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有的书也是要等到孩子长大了再读。
此文系理悦读书会原创作品
其他公众号或媒体转发 请标注:
作者 贾慧娟
转自公众号 理悦读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