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11791|回复: 5

瓦尔登湖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4 08: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橘再见了,很抱歉做了这个决定,希望我们有缘再见吧。因为遇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对我影响比较大,所以和你正式道个别吧。真的挺舍不得你的,这么久了,能够认识你真的很开心。谢谢你带给我了许多欢乐和感动,谢谢你一直陪在我的身边。这次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饿了,我要去吃零食了,一会儿再来,拜拜。
  读自选书籍《瓦尔登湖》有感
  作者:(美)亨利·戴维·梭罗 李继宏译
  作为整天生活在城市浮躁环境中的一员,有幸选择了《瓦尔登湖》作为本月的自选阅读书籍。使我感到了自然地清晰与躁动的心境得到一些平静。《瓦尔登湖》描写的是作者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在瓦尔登湖畔独居的所见、所闻、所思的一系列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是对大自然巨细靡遗的描摹和引申。从四个季度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的再现于读者面前。同时,也看到了译者极高的语言翻译能力,为这部书籍的整体内容增添了新的亮点,下面是我读这本书后的一些体会:
  一、作者的宁静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回归自然地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瓦尔登湖的冰和水相同,在近处看是绿色的,但在远处看则蓝的很美,你很容易就能够将它与其他的白冰或者某个在四分之一英里开外的湖泊的绿冰区分开来。书中涉及了多达上千种的动物与植物,但读者并没有感到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阅读的趣味。主要原因是作者并没有在两年的独居生活中将所看到和想到的自然与环境的和谐与宁静分开。他充分的体现了宁静给他带来的幸福感。更主要的是对美国当时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做出了批判,同时也深深的表明作者的隐身独居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抗议。在瓦尔登湖期间,作者看到了两三株矮小的枫叶已经变红,在湖的对岸,三株挺拔的白羊下方,就在岬角的顶点,紧邻着湖水……它们的颜色、形态乃至变化的姿态诉说了多少故事。
  二、作者的意境
  在独居的那些日子里,每次望向屋外的瓦尔登湖时:我总觉得它像是山峰之上的天池,它的湖底远远高于其他湖泊的水面;到了日出时分,我看见这湖渐渐脱掉夜间的雾衣。细纹荡漾或波平如镜的湖面慢慢的露出来,鬼魂般的迷雾则悄然从四面八方退入树林,仿佛他们的秘密聚会终于散场。而朝露则悬挂在枝叶上久久不肯离去,群山两侧也湿漉漉的满是露水……在书中,梭罗“无微不至”的描述两年多的湖畔独居生活,目的在于通过这次亲力亲为的实验向读者证明,其实生活不需要很多钱,不需要住豪华的邸宅,穿昂贵的服装或者吃丰盛的大餐,照样能够好好的活着,而且能够快快乐乐的活着。因此,信念与经验让我们深深的相信,只要朴素地、明智地生活,在这世间谋生并非痛苦的之事,而是快乐的一种娱乐。在这里作者充分的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他写道:每天锄草或读书写作过后,时间还没有正午,我通常会到湖里洗澡,和滨鹬在浅湾里共游,洗去身上因劳动而染上的灰尘,或者抚平因学习而造成的皱纹,这样下午才能感到绝对的自由。
  三、作者的批判
  《瓦尔登湖》虽然是作者在郊外独居时所写,但是,他并没有局限于日常生活,更多的时候是对美国当时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作出的批判。作者梭罗不反对一些新鲜的社会现象,但他特别担忧客观条件的改善无法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甚至会导致人们忘记生活的意义,本末倒置地去追求一些外在的东西。就像他讲的那样:我宁愿独自走我的路,如果可以的化和宇宙的建设者结伴同行,也不愿意混在盛装打扮的人群中招摇过市;我不愿生活在躁动不安的、神经兮兮的、热闹喧嚣的、鸡零狗碎的19世纪,我宁愿站着或坐着思考,任他逍遥离去。正是这些散见于全书的对美国现实的批判,给《瓦尔登湖》染上了浓厚美国色彩。
  最后,我将看到的是作者积极地在体验一种生活。建造木屋、种豆、钓鱼、观察野生动植物,无不在探索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如果一个人有信仰,那么他走到哪里都会有相同信仰的人合作;如果没有信仰,无论他处在哪些人中,他都会继续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合作”,无论是何种意义的合作,都意味着大家要共同生活。这本书给了读者清晰、健康、引人向上的力量,并且自然体会到心灵的纯净和精神的升华。
  供稿人:王娟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月下桑的书[委屈][委屈]可能比较小众,但她真的是我最喜欢的原耽作者了。她的文就是读起来都特别舒服,童话一样的感觉。不只是爱情,每本文里都有特别多出彩的配角诠释他们同样美好的亲情友情。每本文的主角都是强强,即使是受的那方也特别帅气特别少年感。而且太太特别喜欢写一些全新的设定,很多文的世界观种族观都是全新的,总之我真的强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9 08: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瓦尔登湖》读后感

  朋友向我推荐《瓦尔登湖》这本书很久了,这回趁着假期,我终于有机会一睹它的芳容了。第一次拿起这本书,看到书名,便被它朦胧的意境所感染,脑海里浮现出无数浪漫凄美的画面。可是当我迫不及待地阅读正文时,我大跌眼镜,瞬间石化了。

  梭罗在《瓦尔登湖》主要叙述了他独居瓦尔登湖畔的日常生活,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所以,一开始,我很难接受这本书的枯燥无味,硬着头皮读下去后,渐渐喜欢上了他所描绘的瓦尔登湖的生活。

  卢梭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瓦尔登湖畔,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他开启了人生的新路程。

  虽然生活清苦,孤独,但是卢梭却很快乐。他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读这本书,我们会获得智慧,也开始学会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前的我们,总是在意物质的享受和攀比,我们会过分在意自己的容颜是否倾国倾城,自己的衣裳是否光鲜亮丽,所住的房子是否金碧辉煌。但是了解了这本书,你会发现其实生活很简单,我们不必过分强调外在的东西,而是要享受内心的欢愉。一个人如果内心不快乐,在美的衣裳穿在他的身上也不会使他变得光彩照人。

  读这本书,我们会获得内心的平静,也开始学会给生活做减法,开始学会淡泊。书中,卢梭告诉我们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这些生活哲理,梭罗记录了很多,终点就是起点,四季的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沉睡,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被一点一点安静。

  通过这本书,愿我们都能够获得快乐,享受快乐。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工作。(集团行政办公室:刘谢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8 08: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年,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初次读到这本书,还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时对于这种晦涩难懂的书籍并没有太多的兴趣。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重拾此书,十年过去,一本同样的书对我而言却有了不同的感悟。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中,以最朴素,甚至可以说是简陋的生活方式,在粗糙的环境中,却有着最高雅、精致的思想。他远离人群,远离俗世纷扰,自己筑屋、种豆、捕鱼。..。..在他简单的生活里,颇有中国古代先贤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饮便足以度日的洒脱与清寒。现在我们处于一个物质至上的喧噪社会,这种宁静悠远的心情和感觉也许只能在书籍中找到。用古人所说的“大隐隐于市”来形容这种感觉是最贴切不过。作为现代人,虽然我们处于高楼耸立的城市之中,但内心深处确总有一种来自古代田园生活的精神。在身体所处的物质环境不断丰富的同时,我们应该经营好内心的土地,不能让它荒芜。梭罗在书中说过: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而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

  喧闹的生活中,往往充满了各种诱惑,可能会使我们是去自己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作者提倡的简朴生活告诉我们自己应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无论怎样生活,保持内心的宁静,追求属于自己生命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要用书中的一句话来作为生活的注脚,那就是“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7 08: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瓦尔登湖》读后感

  撰文:鸥鸟。

  160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畔。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他建造木屋,渔猎,耕耘,沉思,写作,记录着大自然从春夏到秋冬每一季的风景。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建立了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生活方式,还原着生活的原始状态。

  790多日,梭罗笔下也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轻叩一部经典,细细与梭罗促膝谈心;翻开一卷墨香,轻轻聆听那来自瓦尔登湖畔,弹奏着的梵歌。梭罗的文字是朴素的,他的思维又是独特的。他与孤独为伴,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

  脑中浮现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他只想做大自然永远的孩子。

  在那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拥有一张小小的床,一个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仅仅这些简单的陈设,仅仅凭借着对自然的热爱,他完成了这伟大的实践。

  当时正处于工业时代,物质的优越并没有让梭罗迷失,随波逐流,他曾在《经济》中写到:“……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会被梨入土壤,化作粪肥……”

  将所谓的经济与自然对立,当人们奢侈地享受生活时,却忘记这浮华世界背后的陷阱。那些可以被称得上是“智慧”的东西早已被这社会的发展所抛弃,人们对于自然只剩下贪婪,总是渴望获得什么,有时像是一个无底深渊,永无止境。

  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罗还记录了很多很多,终点就是起点,四季的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沉睡,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在一点一点安静。

  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他想要让人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生活外还有另外一种可以带来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梭罗的陋室铭写道:‘人们来到这里,充实了小屋,不需要多余的款待;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

  他还说:“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天的现状。他在瓦尔登湖关怀着全人类。

  我想,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因为爱之深切,所以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文明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所以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4 16: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瓦尔登湖》经典名句

  1) 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实,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P2)

  2) 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格,好比果实上的粉霜一样,是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保全的。然而,人与人之间就是没有能如此温柔地相处。(P4)

  3) 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你从绝望的城市走到绝望的村庄,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来安慰自己。……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表征。(P6)

  4) 清醒健康的人都知道,太阳终古常新。抛弃我们的偏见,是永远不会来不及的。无论如何古老的思想与行为,除非有确证,便不可以轻信。在今天人人附和或以为不妨默认的真理,很可能在明天变成虚无缥缈的氤氲。(P6)

  5) 我们被迫生活得这样周到和认真,崇奉自己的生活,而否定变革的可能。……可是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来,而生活方式就有这样的多。一切变革,都是值得思考的奇迹,……当一个人把他想象的事实提炼为他的理论之时,我预见到,一切人最后都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筑起他们的生活来。(P9)

  6) 要做一个哲学家的活,不但要有精美的思想,不但要建立起一个学派来,而且要这样地爱智慧,从而按照了智慧的指示,过着一种简单、独立、大度、信任的生活。(P12)

  7) 他在得到了这些生命所必需的事物(衣食住等)之后,就不会要过剩品而要有另一些东西;那就是说免于卑微工作的假期开始了,现在他要向生命迈进了。(P12)

  8) 在任何气候任何时辰,我都希望及时改善我当前的状况,并要在手杖上刻下记号;过去和未来的交叉点正是现在,我就站在这个起点上。(P13)

  9) 不仅要观日出和黎明,如果可能,还要瞻仰大自然本身!(P14)

  10) 如果在我们度过白昼和黑夜时,有更多时候是和天体中间没有东西隔开着的,如果诗人并不是在屋脊下面说话说得那么多,如果圣人也不在房屋内住得那么长久的话,也许事情就好了。鸟雀不会在洞内唱歌,白鸽不会在棚子里抚爱它们的真纯。(P23)

  11) 要知道,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育,在那里既没有房屋,也没有管家。(P32)

  12) 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日正跟冻上一样地消溶,而蛰伏的生命开始舒伸了。(P34)

  13) 一个人要在世间谋生,如果生活得比较单纯而且聪明,那并不是苦事,而且还是一种消遣;……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采用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方式。(P60)

  14) 我不以为一个人的正直和慈善是主要的价值,它们不过是他的枝枝叶叶。……我要的是人中的花朵和果实;让他的芬芳传送给我,让他的成熟的馨香在我们交接中熏陶我。他的良善不能是局部的、短暂的行为,而是常持的富足有余,他的施与于他无损,于他自己,也无所知。这是一种将万恶隐藏起来的慈善。(P65)

  15) 一切健康、成就,使我高兴,尽管它遥远而不可及;一切疾病、失败使我悲伤,引起恶果,尽管它如何同情我,或我如何同情它。所以,如果我们要真的用印第安式的、植物的、磁力的或自然的方式来恢复人类,首先让我们简单而安宁,如同大自然一样,逐去我们眉头上垂挂的乌云,在我们的精髓中注入一点儿小小的生命。不做穷苦人的先知,努力做值得生活在世界上的一个人。(P67)

  16) 如果你手上很富有,要像枣树一样慷慨自由;可是,如果你没有可给的呢,做一个Azad,自由的人,像柏树一样吧。(P67)

  17) 你们要尽可能长久地生活得自由,生活得并不执著才好。(P73)

  18) 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暇。……如果我们醒时,并没有比睡前有了更崇高的生命,那末这样的白天,即便能称之为白天,也不会有什么希望可言;(P77)

  19)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我不希望度过非生活的生活,生活是这样的可爱;我却也不愿意去修行过隐逸的生活,除非是万不得已。我要生活得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要生活得稳稳当当,生活得斯巴达式的,以便根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划出一块刈割的面积来,细细地刈割或修剪,把生活压缩到一个角隅里去,把它缩小到最低的条件中,如果它被证明是卑微的,那末就把那真正的卑微全部认识到,并把它的卑微之处公布于世界;或者,如果它是崇高的,就用切身的经历来体会它,在我下一次远游时,也可以作出一个真实的报道。(P79)

  20) 每一支小小松针都富于同情心地胀大起来,成了我的朋友。我明显地感到这里存在着我的同类,虽然我是在一般所谓凄惨荒凉的处境中,然则那最接近于我的血统,并最富于人性*的却并不是一个人或一个村民,从今后再也不会有什么地方会使我觉得陌生的了。(P116)

  21) 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我倒要问问这孤独的湖有谁作伴?然而在它的蔚蓝的水波上,却有着不是蓝色*的魔鬼,而是蓝色*的天使呢。……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场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我不比一张豆叶,一枝酢酱草,或一只马蝇,或一只大黄蜂更孤独。我不比密尔溪,或一只风信鸡,或北极星,或南风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溶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孤独。(P120)

  22) 如果你欢快地迎来了白天和黑夜,生活像鲜花和香草一样芳香,而且更有弹性*,更如繁星,更加不朽,——那就是你的成功。整个自然界都庆贺你,你暂时也有理由祝福你自己。最大的益处和价值往往都受不到人们的赞赏。我们很容易怀疑它们是否存在。我们很快把它们忘记了。它们是最高的现实。也许那些最惊人、最真实的事实从没有在人与人之间交流。我每天生命的最真实收获,也仿佛朝霞暮霭那样地不可捉摸,不可言传。我得到的只是一点儿尘埃,我抓住的只是一段彩虹而已。(P191)

  23) 放纵了生殖的精力将使我们荒淫*而不洁;克制了它则使我们精力洋溢而得到鼓舞。……天性*难于克制,但必须克制。(P194)

  24) 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伴侣们,那也许是因为他听的是另一种鼓声。让他踏着他听到的音乐节拍而走路,不管那拍子如何,或者在多远的地方。他应否像一株苹果树或橡树那样快地成熟,并不是重要的。(P286)

  25) 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它不像你那样坏。你最富的时候,倒是最穷。爱找缺点的人就是到天堂里也找得到缺点。尽管贫困,你要爱你的生活。甚至在一个济贫院里,你也还有愉快,高兴,光荣的时辰。夕阳反射在济贫院的窗上,像射在富户人家窗上一样光亮;在那门前,积雪同在早春溶化。我只看到,一个安心的人,在那里也也象在皇宫中一样,生活得心满意足而富有愉快的思想。(P287)

  26)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P29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9 08: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后感 | 梭罗《瓦尔登湖》后感

  文辉 船长悦读

  导读:有人说现代畏惧朴素,却对一切光怪陆离感到满足。——《life最生活》

  1《瓦尔登湖》的开篇第一章,就是《节俭》。《节俭》所占文字比例也是全书最大的。这不是简单的呼吁节俭,更是一种有力的针锋相对。当大多数人已经离不开高档、奢华,离不开用虚空的艺术来装饰文明的时候,最终也与节俭背道而驰沦为物质的寄居者。“芸芸众生过的生活是既安静又绝望”,仅仅是发展的开始,梭罗已经看到道路上人类的命数了,这一切将定格,并在主宰这所有的最高法则里得到了证实。但梭罗明白生活的意义,它在于改变。这种改变不是指蒸汽时代的跨越,不是农耕劳作的减少,更不是衣柜里和厨房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衣服和菜肴。所以梭罗相信:“一切改变都是一种值得深思的奇迹。”而今天,我们做到了切实的改变,科技上的无人化、自动化,信息上的无限和便利,物质上的充足和无节制。但同时,我们打开了欲望的无底洞,任何想要或不想要,需要或不必要的东西,都将掉入洞中,承载它本就很沉重的一面。

  2我们忘记了大自然本身的重量。这种量的轻与质是均衡了的,也就是说尽管我们只看到大自然显而易见的,但没有看到这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所以保持最基本而简单的生活就好。所有研究梭罗的学者都会提炼出梭罗的“简单观”,这一点不难看出。据统计,简单、简朴等词,在《瓦尔登湖》第一章《节俭》里,约出现了15次,在第二章《我的栖身之处与我的生活目的》里,约出现了7次。仅在开头,作者重点强调简单的重要性。这并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重复意味着观念的形成。看看梭罗在这里的言语是如何的简洁明了,“要简朴,要简朴,简朴!”、“要简化、简化”,这是梭罗最真诚的对生活的描绘。长期处在隐居的、没有斗争、欲望和名利追逐的时期,梭罗依然能嗅到不远城市中的浮躁与浑浊,他嘲讽似得说:“人们是在出了错的情况下而辛劳的……正如一本古书所说,他们把财宝积攒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那是一个傻瓜的生活,当他们走到生命的尽头,如果说不是在走到生命尽头之前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这一点。”在梭罗看来,我们如此匆忙的生活并使生活如此的富有,可事实上我们只是将我们充沛的生命力消耗与一种错误和毫无意义的选择。我们今日以钱为主要目标,去消耗全部生命来获得巨大的物质财富,当我们无视这种脱离生活本身的追求的时候,我们是无法说服和满足自己的。对于梭罗书中叙述的吝啬,这始终不是某个人的专属名词,而是人类共同的。所以梭罗惊讶于“他们一出生,就居然开始挖掘他们的坟墓?”就是因为在这些追求还没有达到。生活还并未满足到这种地步时,我们自己才是毁灭自己的扮演者。

  3把简单具体到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同时也是最简单的出发点。梭罗的思想的力量正在于他用简单而不因袭的言词,使我们抵达生活最真之处。让我们的眼睛,不是看外界太多,而是让心保持理性,抛却所谓美好生活的错觉,抛却人与人之间利益的摩擦、观念的偏颇以及虚假的表象,穿过物欲横流、战争硝烟,穿过尔虞我诈,穿过那些抽象的、不切实际的、想要把灵魂浮于大众之上的空谈,直指生活最底层。梭罗把现实看做是坚硬的,生活如同岩石一样,有它冰冷不可冲破现实的一面,也有它支持全部生命坚硬不可摧的一面。所以回归我们最初的真实,才是顺应生活简单的规律。梭罗把生活必需品明确地分为食物、住所、衣服和燃料这几项,没有人能离开这些而长久生存。不仅是人,在自然界里也如此。梭罗的分配是由低到高的,这也与他自己的林中生活有关。

  4两年又两个月的林中隐居生活,梭罗先是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后转向对周边环境、生物及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这也是一个人生活方式由低到高的转变。梭罗从未觉得他所经历的简单生活是艰苦的,他所认同的是,这是一种明智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消遣。因此梭罗总结并告诉年轻人:“他们不应该游戏人生,或者仅仅是研究人生,与此同时社会又在这个昂贵的社会游戏中养活他们;他们应该从始至终认真地过着人生。不立即尝试对生活进行实验的年轻人又怎能学会生活呢?”所以我们在做一件生活中具体的事的时候,态度是很重要的。比如劳动,一切劳动都是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梭罗在劳动的时候也是他生活最自由的时候。在他看来,干活的地方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地方,尽管是微小的自然迹象都蕴含着生命的美好和欣欣向荣。

  5梭罗用这样简短而有力的话传达了大自然最永恒的东西。21世纪的史蒂文·保罗·乔布斯(Steven Paul Jobs)说:“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be want you do (把事情做到最好唯一的办法就是爱你所做的) 。”我们现在的环境已经变为一个忧思的事实,抱怨、责备与防范,不重视心灵,不珍视生命,不懂得停下脚步去聆听自然的声音。“我所期待的并非仅仅是日出和黎明,如果可能的话,还有大自然本身。”梭罗对大自然的热爱,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所缺乏的,如此强调对自然的看法,是为了通过大自然还原我们本应有的生活态度。当我们不只是对关注生活是否更富有,不给今天或明天的生命施加压力时,我们会选择从容而过,简单而活,梭罗选择林中生活。他一方面被很多人称为“异类”,一方面又呼吁“简朴生活”。随着物质的增多,物欲增强,我们要学会减法生活,剔除生命中丑陋的外壳,不是去模仿梭罗还原林中生活,不是隔绝尘世隐居深巷,而是心怀真诚,简朴自觉。《瓦尔登湖》作为文学作品,把其有价值的部分露骨于生活和人们,这本身就是文学与生活最直接的阐释。这也是梭罗理想生活的现实意义,为我们构造了百年不会落后的潮流。

  不要放弃,

  你的梦想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6 08: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