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10118|回复: 0

尚书读后感大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7 14: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撒野我真的是特别喜欢,就那种互相救赎的感觉吧,让我觉得非常的......啧怎么说呢,就是也可以说让我很感动,甚至有些憧憬自己也遇到这样一个人。他里面就写了很多情感,爱情,亲情和友情等。而且那些情感都让我很身临其境。配角的感情也都写的非常生动到位,丞哥和顾飞的感情的描写就能让读者觉得他们真的很爱对方。文章整体我个人觉得不是很虐,而且生活描写上也挺真实的,也有一些励志。主角俩人的性格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的。中间会有些不愉快的小插曲,但最后结局是很甜的,整体的故事和布局我也都很喜欢。我觉得是非常值得花时间看一看。(以上发言仅代表个人观点,勿喷,谢谢!)
  《尚书》:儒家经典之一,又称《书》或《书经》。“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中国汉民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字体书写,并未在秦代的焚书中烧毁),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这16篇后来亡逸了。西晋永嘉之乱后,今文《尚书》散亡。《尚书》有58篇。其中的33篇与汉代传本文字大抵相同(只有少数篇章的分合、定名不同),另外25篇经宋代以来的考异争论总体认为是东晋人的伪作。

尚书读后感大全

尚书读后感大全

  《尚书》第一遍通读有感
  2008年春节前后,我读完了一部顾颉刚先生的文选,就对《尚书》产生了兴趣。《尚书》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除非是专业文章,不然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它,在我的印象中似乎以前读过的书中连引用的都很少。能记住的只有《康熙大帝》中康熙皇帝为让诸臣二次推荐太子,出了一个“终考命”的考题,后面又说了一句“放太甲于桐宫”,而后一句还是伪《古文尚书》的话;《史记》中倒是有不少篇章,因为司马迁是按照《尚书》整理古史的,但他已经用汉代的通俗话改写了,甚至像《大诰》这样的篇章,他已经不能顺畅的翻译了。由于接触的太少,我都不知从何读起。
  经过很长时间的了解,我才知道当前治《尚书》成就最大的是刘起釪先生,而刘先生是顾颉刚先生的嫡传弟子,顾先生是近百年来治《尚书》的集大成者。我这才选择了署名顾刘两先生合著的《尚书校释译论》一书,可以说这部书是两代人用了半个世纪的心血著成的,因此,书中的每个字都是异常珍贵,每次读它都让我肃然起敬。
  我用了700多个夜晚,到现在算是读完一遍了。而读完的第一感就是,这个学问太大了,大到没法作。
  其一,《尚书》史就是半部中华文化史,刘先生单就《尚书》史就写了一部书,没有半个月的时间,连它流传的梗概都弄不明白。
  其二,《尚书》这部书,文字离现在太远了,顾先生还指出,其中有许多周原方言。简直就没法读。司马迁那时就已经很费劲了,若非历代大家的注释,一句都看不懂。韩愈说它诘屈聱牙,实在是太准确了。
  其三,治《尚书》要求的古汉语基本功太高,先看看历史上治《尚书》的都是什么人,马融、郑玄、王肃、陆德明、孔颖达、苏轼、蔡沈、朱熹、段玉裁、孙星衍、章学诚、俞樾、顾颉刚等等,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脊椎骨啊!再说说涉及的学科,小学六大基本功: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再加上金石、甲骨文和治河学。难怪顾先生的治《尚书》纲要中提出要有一个队伍,实在是非一人之力可能。
  这两年多,我的床头就是一支铅笔三本书,三本书是《尚书校释译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段注《说文解字》(后来狠心买了一部《康熙字典》替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因为有汉语拼音索引比较好查。平均速度就是一天2—3页,而我这还是读刘先生校释译论完的《尚书》。要真是光读原文,恐怕每个字都过不去。这里要说明的是,刘先生承顾先生衣钵,没有包括伪《古文尚书》,“书不读秦汉以下”,这句话不知是谁说的,二月河的小说里,伍次友和邬思道各说了一次。口气有点大了(现在看来,恐怕伍次友和邬思道这两种人是治不了《尚书》的,这两个人连清学的边都沾不上,也就是读了点诗词诸子,糊弄帝王罢了)。但这句话,是不错的。
  《尚书》体现的政治思想博大精深,我原以为中国的政治思想来自春秋战国诸子,现在才知道,三千年前的周公才是真的政治家,比乘着马车靠嘴皮子混饭吃的诸子强一万倍还多。
  其一,明德慎罚。这奠定了中国三千年的行政、司法原则。
  其二,柔远能迩。这句话涵盖了中国内政、外交、民族政策的基本准则。并且被孙武延伸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军事境界。
  其三,天命无常。这是历代起义者和革命者的源动力。假天意革命是为有道。这是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革命观。
  其四,分封制度。这个问题我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但我的直觉告诉我,这种制度对中国版图、朝代运祚都影响是深远的。因为朝代更替过程中,反复的在试验建藩和集权的优劣,可惜这个东西要想试验出到底谁优谁劣,没有十万年恐怕不行。
  其五,民生思想。这个不用多说了,本身民生这个词就来源于《尚书》,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统治者,恐怕中国的统治者还是最关心民生的。
  其六,文教制度。正是这部《尚书》的存在,才让中国的知识分子通才多,专才少。我前面已经说了,要读《尚书》除了那些基本技能,还要研究天文、历法、地理、军事、占卜等,后来在汉代五行附会到《洪范》上,又衍生出中医,可这些东西钻进去后其乐无穷,没有穷尽。幸好现在大学不考《尚书》,要是就这一本书,能把学生们考死。也正因为这样,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以明清两代的大知识分子的智慧,有十分之一的研究科学,出100个牛顿想来问题不大。
  这是我读第一遍《尚书》的一点体会,我想放一年再读第二遍。我要回过头来补课,用一年的时间把《左传》和《诗经》读完。因为我读《尚书》时才知道,它们之间是互相依存的。想来应该简单一些,我现在的水平比两年前高的多了。
  书,就是要读能读一辈子的书。

《穿堂惊掠琵琶声》成熟男人的绝美爱情啊,我之前一直看不下去老男人谈恋爱,会顾虑太多,也看不下去细水长流的爱情,感觉就很平淡无味,但是!!!直到我看了这本后,上面两个问题都不存在了,这种进退有度,一句“你想要的爱情是什么样”就能确定对方爱自己的爱情太美好了,不需要口头许下很多承诺,但是你所知道的爱情中的承诺我都会做到,懂你、敬你、尊重你,告白时会先把以后会遇到的现实问题剖开来告诉你,再让你做决定。忠于爱情,又不止忠于爱情,老男人的爱情真的太美好了,强推啊,另外,广播剧也配得非常好,最近一周都陪我入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1 16: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