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67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荣格自传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8:3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末日乐园》,略烧脑,涉及丧尸等末世元素,作者的想象力惊人,剧情走向天马行空,有意思的悬疑设定分布比较密集,我看的时候会顺着结果摸回去找细节,会让你体会到深深的《后怕》的感觉。不需要看完全本,看完虎头部分就行,我个人预感到后面会是蛇尾所以没有看了,但是几年来都为前段部分剧情的精彩而忍不住一次次地重温!!
  自我的重建——《荣格自传》读后感
  阅读书目:《荣格自传》
  张艺芳:媒体人,码字君,爱养花种草,却是多肉杀手。
  在近代,教育的发展多次依赖人对自我、世界的探寻而被推进,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欧新教育运动,其中,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中,鼓励充分尊重儿童的意志,让孩子自由玩耍,托管员让孩子停止某项游戏成为禁忌。加之,多次采访中,许多校长和老师都谈及自己阅读心理学书籍之后的专业成长,使我对心理学愈加好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哪本心理学书籍开始读起呢?我选择了一本可以从中习得方法去了解自己的书——《荣格自传》。
  实证科学的不足
  总体来讲,荣格的这本书让我看到西方实证科学的发展途径:由假想开始,然后是推论,并用一个个案例来论证,然后生出经验和数据,最后命名,形成流派。这正是荣格发展出集体无意识的路数。
  因为集体潜意识,荣格所画的曼荼罗的画里,有一次出现了具有中国风格的金色城堡,后来,他收到理查德·威尔海姆寄来的信,有一篇论述道教炼丹术的文章。荣格认为,这种同步性,也正是集体潜意识。
  这种实证研究方法与研究者本人的导向有极大关系,荣格与弗洛伊德观点上的差异,多是源自两人知识体系以及经验积累的不同。比如:荣格认为,“对于有教养的和智力高的病人来说,精神病学家要有比专业知识更广博的知识,除了所有的理论假设外,他还必须弄明白,促使病人发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不然的话,医生就只能引起病人的不必要的反感。说到底,重要的并不是一种理论是否得到了证实,而是病人是否领会到了自己是一个人。”而荣格在心理研究生涯前期视之为导师的弗洛伊德,将任何反映都归因于原始的本能。但这个观点出自《荣格自传》一书中的一家之言,这里权当参看,接下来的观点亦然。
  弗洛伊德声名显赫时,心理学刚发端,处于草莽英雄的阶段。两人的分道扬镳,正是基于知识体系和经验的不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从这里,可以看出实证科学的一些不足。也有人曾作出“心理学是伪科学”的论断,不难理解他出此言时的立足点。
  自我分析
  荣格选择自己终身的事业时,有一个极为挣扎的心理过程。少年时代在父亲的书橱里,他读过极为庞杂的书,对于生物学、地理学、历史学都有过兴趣,但有一段时间始终寻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科。最终,由于精神病学发展尚不完全,属于经验性的天地,与生物学和精神性的事实存在着共性,能探究大自然和人类精神的冲撞,他才选择了精神病学。
  荣格自言,“我所有的著作,我一切的创造性活动,都是来自始于1912年即差不多五十年前的这些最初的幻觉和各种梦。”在多次给病人的谈话治疗中,他对自己的梦的分析,也是他习得更多治疗策略的途径。比如:在对一个女病人的治疗中,荣格经由自己的梦境体验,第二天给予她一些认可、引导性的图景,女病人后被完全治愈。对待另一个女病人,荣格则不顺着她的思路来,站在反对的立场,极为坚决地与之争吵,也被治愈。这用的都是同一策略——弥补心理上的某种不足。
  荣格的心理学著作,多来自于他自己的梦,以及联想性分析。受自己梦境启发,获得思路的这个方式,让我联想到《神探夏洛克》中的场景,卷福饰演的夏洛克通过大量吸入毒品让自己产生幻觉,在梦中进行一些演绎,获得灵感,推进侦探。孔子将人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学”四个层次,这事儿只能发生在“生而知之”这类人身上,并非绝大多数平凡人所拥有的技能。平凡人随便讨论催眠术等,都是极为狂妄的做法。
  在黑泽明的电影《梦》里,有一些与荣格书中极为相近的场景描写。比如:幼时,会对大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充满无力感,会质疑大人讲的传说,想一探究竟;幼时,有很深的触觉体验,会对树荫里漏下的阳光及阳光的温度有极为深刻的印象;长大之后,会恐惧环境的污染,恐惧人类的末日;对待战争,很难做出是否正义的评价,无法跳脱出时代,《梦》中那只狂吠的犬有极深的象征意义——内心的焦灼程度的外显,他的电影叙事技巧高明。
  心理补偿
  电影《师父》和《箭士柳白猿》的导演徐皓峰有个观点,“武侠电影是国力不足的心理补偿,类型片反应了人类的恐慌感,所以大多数类型片的背景都是末世情调,灾难片是生态崩坏、黑帮片是都市次序崩坏、侦探片是社会制度崩坏、爱情片是阶级对立或种族对立。”
  心理补偿,是我们寻找文学艺术培养精神空间的不自觉原则之一。正如宫崎骏的电影系列,当一个人处于成熟与未成熟的灰色地带,正需要看他的电影,有一个温和的缓冲。
  心理补偿,也是荣格进行谈话治疗时的重要策略之一。生活中也极为常见,比如:恋爱中,互补的两个人更容易长久。乾坤是一种稳定的相处状态,两个人各守乾德和坤德,有时会相互转化,没有性别上的定势。就像我们的相声里,一个捧,一个逗。
  散漫谈些一己之见,后续还在读荣格的《自我与自性》,并对荣格提到的叔本华等人产生兴趣,阅读真是个无底洞呀。只能这样慢慢读下去了,后续再发一些读后感跟大家交流。同事给我推荐了更多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书,我望了一眼,前面的路挺长。

2021我看过最喜欢的一篇是《要你寡》。[星星眼]唯一一部发了2次空间安利的小说!!!是一本画风不同的古风赛博爽文!以我十多年的网文阅历来说,真的就是看的时候一句话都不愿意跳过,剧情节奏紧凑,主角全程智商在线。看完真的不会觉得它太长,只会觉得:怎么就完结了完全没看够!安利给看到这条评论的姐妹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4-30 03: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