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推一篇文,是片尾同一作者fox写的,叫 杀戮秀 。我喜欢它的一点是它的文笔真的非常好,语言文字特别有张力!还有就是世界观也满新颖的,主角二人感情线也水到渠成,很自然(是那种绝对信任,强强并肩作战,我守护你你保护我,可以将身后完全托付给对方的爱!) (但这篇文世界观实在是太黑暗了,而目有一些血腥场面,主基调有点压抑,可能会引起人的不适,up根据个人接受程度观看)
读后感:月亮与六便士
缉私局:霍春衡
思特里克兰德(以下简称思特里): “可是你已经四十了。”思特里在他40岁的时候,决定要放弃他的所有去追梦,如此巨大的落差,突现了他无比的勇气和对自己的坦诚。对于如此做理由,他的解释是他仿佛受到一种巨大力量的召唤,他自己是身不由己的。“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他仿佛被自己之外的另外一个拥有巨大力量的灵魂所占领、所控制,他之后做的一切只为了服从这个新的灵魂,只为了表达它。“在他的灵魂中深深埋藏着某种创作的欲望,这种欲望尽管为他的生活环境掩盖着,却一直在毫不留情地膨胀壮大,正象肿瘤在有机组织中不断长大一样,直到最后完全把他控制住,逼得他必须采取行动。”对此,我的理解是,思特里发现了上帝在他身上展现的才能,他臣服于上帝的力量,并放弃了一切。“才华”在英语中除了“talent”还有一个词表达,是“gift”。从西方宗教的的角度讲,我们都是上帝的儿女,上帝赋予了我们不同的才华,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来到人世间,离开了上帝,我们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上帝给我们的这份“礼物”找出来,并且按照上帝的旨意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最终通过自己才干的发挥表达了上帝在我们身上的力量,我们感受到了上帝。我们的才干就是上帝的力量在我们身上的体现。“这些人有钱有势,可是上帝却极其警觉地对他们紧追不舍,直到最后把他们完全征服,这时他们就抛弃掉世俗的欢乐、女人的爱情,甘心到寺院中过着凄苦冷清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感受到了在我们心中睡大觉的自己的才华,但是想一想,迫于生活的压力,迫于周围人的看法,我们只能笑自己一下,“别做梦了”,又把它放下了。记得当时《功夫足球》里面,周星驰说过一句话:“没有理想,那跟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在电影中,猪肉档的屠夫满怀深情的说:“我何尝不想当一个钢琴家?”思特兰跟别人不同的是,他敢于迈出第一步:“他画的是他理想中的境界——尽管他的理想很幼稚、很庸俗、很陈旧,但终究是个理想”。他是那种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并对自己生命的使命无限忠诚的,一心一意要把生命的力量表现出来的人。“他几乎无法忍受地感到必须把自己的某种感受传达给别人;这是他进行创作的唯一意图。”他能听从自己的内心,臣服于它,尽管后果是严重的:“天才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对于他们本人说来,天才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思特里是一位战士,为了追求灵魂的解放和自己的桎梏斗争的战士。他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能理解他,同时他在追求的过程中也伤害了很多“爱他”但并不了解他的人。“他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仅甘愿牺牲自己——这一点很多人还是能做到的——,而且就是牺牲别人也在所不惜。” 在一般人的眼里,思特里不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甚至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恶棍”。人们渴望的、理想中的伟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可惜思特兰不是。有一些伟人,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听从了内心声音的召唤,他们是人类潜在力量的表达,他们是先行者,他们最先接触到人类伟大的内在,他们追求人类灵魂的解放。但是,要表达这个需要冲破很多障碍、独立特行,需要巨大的勇气。他们代表了灵魂解放的要求。为了表达这个伟大的灵魂,他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肉体、社会的道德、价值观进行了超越,“他超越了肉体,超越了环境,他不理会世人的价值观、道德评价:思特里正是超然于周围环境之外的人,就是在最沮丧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这到底是由于心灵的宁静还是矛盾对立。”对外在环境的超越:“思特里克兰德与多数英国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完全不关心生活上的安乐舒适。叫他一辈子住在一间破破烂烂的屋子里他也不会感到不舒服,他不需要身边有什么漂亮的陈设。”对肉体的超越:思特里的灵魂跟肉体的欲望作斗争是充满了挫折的:“他的灵魂追求的是另外一种东西。他的感情非常强烈,有时候欲念会把他抓住,逼得他纵情狂欢一阵,但是对这种剥夺了他宁静自持的本能他是非常厌恶的。” 他的精神渴望冲破肉体的笼牢,但是肉体的欲望又时时刻刻在限制他的心灵。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到巨大的痛苦。“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他害怕自己重新被肉体控制,回到自己以前营营汲汲的生活中去。他总是千方百计的尝试“重新控制住自己”。 所以他跟勃朗什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他一不小心性欲的发泄。对社会道德的超越:他蔑视一切社会美德,在他的心中,那个力量最大,他永远听命与他,永远臣服于他。“别人爱怎么想就怎么想,我才不在乎呢。做出这件事来的不是我,是我身体里一种远比我自己的意志更强大的力量。”“他内心深处的那个半人半兽的东西把他捉到手里,在这种具有大自然的原始力量的天性的掌心里他完全无能为力。他被牢牢地抓住,什么谨慎啊,感恩啊,在他的灵魂里都一点儿地位也没有了。”对社会价值观的超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社会,为了对抗不安全感,我们发展出了“控制”与“被控制”两种生活方式。第一种是被控制。社会给我们一个幻象,就是觉得生活舒适、安定才是最好的,就像喂鸟人告诉小鸟,你呆在笼子里,外面的世界太危险,让你永远不知道真相。真相就是你自己的力量,你自己能飞多高,外面的世界长什么样子。社会用恐惧控制我们,让我们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内,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有少数勇敢的人才敢打破。生活在舒适区里的人,他的安全感来自于环境,就像生活在母亲的子宫里,处处受着保护,但是他一辈子都是婴儿,永远长不大。作者在书中对社会异化进行了批判,表达了对人类自由的追求:“人们说服自己,相信某种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甘心为它效劳,结果沦为这个主子的奴隶。他已经没有力量造自己的反了。”第二种是控制。通过牢牢控制别人,拥有、控制大量物质,我们自我极度膨胀,以为我们可以控制全世界,但其实,无论是控制者和被控制着,都不自由。思特里对生活的本质,生活谎言看的十分透彻:书中的“我”认为:“每个人都喜爱权力。如果你能打动人们的灵魂,或者叫他们凄怆哀悯,或者叫他们惊惧恐慌,这不也是一种奇妙的行使权力的方法吗?”他轻蔑地批判道:“滑稽戏。” 可以看出,思特里找到了灵魂的支撑,他找到了那个“比自己的意志更强大的力量”,并和它融为一体,所以他能有力量、有勇气冲破一切。最终,他做到了,他冲破了包括肉体在内的一切桎梏:“我真正看到的是一个脱离了躯体的灵魂。”“可以看出,思特里并不只是单单找到自己,而是找到了人类共同的一种巨大力量,找到了人类共同的灵魂:“思特里克兰德已经把那一直束缚着的桎梏打碎了。他并没有象俗话所说的“寻找到自己”,而是寻找到一个新的灵魂,一个具有意料不到的巨大力量的灵魂。”这种“美”的巨大能量在他的画作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它有一种纯精神的性质,一种使你感到不安、感到新奇的精神,把你的幻想引向前所未经的路途,把你带到一个朦胧空虚的境界,那里为探索新奇的神秘只有永恒的星辰在照耀,你感到自己的灵魂一无牵挂,正经历着各种恐怖和冒险。”得到这种伟大的“美”的力量,脱离了肉体、物质的障碍后,思特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纯精神的气质,充满了能量:“这种气质使我想到宇宙初辟时的那些半人半兽的生物,那时宇宙万物同大地还保持着原始的联系,尽管是物质,却仿佛仍然具有精神的性质。”思特兰着重的是表达,而不是形式和结果。“他生活在幻梦里,现实对他一点儿意义也没有。我有一种感觉,他好象把自己的强烈个性全部倾注在一张画布上,在奋力创造自己心灵所见到的景象时,他把周围的一切事物全都忘记了同缠住他心灵的幻景相比,他觉得这些画实在太没有意义了。”可以说,他着重的是于灵魂的对话,与“美的力量”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自己和“美的力量”融为一体的感觉,而至于对话内容,则是无关紧要的。正是因为他已经完全超脱了世俗社会和对功名的追求,他并不追求名利,他对自己的作品也毫不珍惜,他在乎的只是他的表达,以及通过表达和人类灵魂的接触,是这个过程,以及感受:“他创造了一个世界,也看到自己的创造多么美好。以后,在骄傲和轻蔑的心情中,他又把它毁掉了。” 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天堂,并活在这个天堂中。“他自己有一个幻境。” “幻境”指的就是他心中的天堂,因为他已经住在自己的天堂里面了,所以他并不在意外界的人和东西。因为这个天堂,这个力量,他感受到了永恒,而永恒就在他的心中。他永远的活在了完美的永恒的当下中:“我不想过去。对我说来,最重要的是永恒的现在。”对于思特里的评价,作者通过“我”矛盾的心理做出了如下的表述:“在我描写这样一个残忍、自私、粗野、肉欲的人时,竟把他写成是个精神境界极高的人”,在世俗眼光里,思特里是残忍、自私、粗野、肉欲的,但实际上把他写出来后,才真正发现他高尚的灵魂,所以作者对思特里真正的评价是“精神境界极高的人”。作者写出前一个评价,意在以一个大众的的眼光去反衬思特里纯灵魂性的个性,从不同结论中分出到底是谁自私、残忍。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小说中世俗的、大众的人物,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些人物反衬思特里的。戴尔克·施特略夫(以下简称戴尔克)戴尔克和思特里对美的态度的区别:对于本书的书名,为什么叫《月亮与六便士》,我想作者说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思特里,一个就是戴尔克。对于生命,他们一个画的是月亮,一个画的是六便士。也就是说,思特里是为他的理想和灵魂画画,戴尔克是为了钱画画。但我并不是说戴尔克就比思特里要低俗、卑鄙,戴尔克是被生活所迫。戴尔克和思特里有什么不同?他甚至比斯特里有钱,经常“强迫”接济思特里。但是他在精神上是贫穷的,他羡慕思特里,羡慕他的才华,甚至崇拜他。可以说,他是思特里的第一个而且是铁杆的“粉丝”,连思特里抢了他的妻子他也原谅。他被思特里的灵魂所折服。作者描写戴尔克,意图很明显,就是用他去与思特里进行对比,并衬托其灵魂的纯粹性。 相比起思特里强大的精神力量,戴尔克是软弱的,没有力量的,他必须依赖别人才能活下去。“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了,我会自杀的。”她依赖他妻子,甚至崇拜她。“我崇拜你,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个女人受过人们这样的崇拜。如果我做了什么事使你不高兴,为什么你不对我讲?只要你说了,我一定会改过来的。为了你,凡是我能做到的我都做了。”其实戴尔克内心中是有美的,他的内心是明白的,他对美的鉴赏力深深的表现了这一点。“这位本性无法改变的小丑,对于美却有着真挚的爱和理解。”但是他缺乏勇气,缺乏活出自己、不顾一切的追求美的勇气,在这里和思特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与其说他是被思特里的画风所吸引,还不如说是被自己内心所渴望的力量引领他跟随思特里。“我”对思特里的评价是“他的灵魂里具有大无畏的勇气。”思特里曾经当面直接的指出戴尔克的软肋:“你没有勇气坦白承认你真正的思想。” 拥有高超技法的画家很多,但是能真正有勇气跟随自己内心、把自己内在真实的表达出来的,能接触到真正的美、并跟随它的画家不多。当戴尔克看到思特里的画作表现出来的美,他好像看见真正的自己,看到了自己内心的美。但是他却觉得恐惧。“对他说来,美就象虔诚教徒心目中的上帝一样;一旦他见到真正美的事物,他变得恐惧万分。”其实恐惧恰恰正代表他内心对自我、对美、灵魂解放的美的真正追求。他对潜意识的压抑,他对自己真正需求的抵抗。我们恐惧的,可能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戴尔克和思特里对爱情的态度的区别:思特里对带爱情有点像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他注重的是自己内在的那股巨大力量的灵魂。他却随时能摆脱爱情的限制,去追求理想:“我不相信他在任何时候会害那种爱情的通病——如醉如痴、神魂颠倒;他从来不能忍受外界加给他的任何桎梏。” 而戴尔克则是把爱情看作了全部。但是现实却是,思特里特别受女人的欢迎,无论是巴黎出租屋旁小巷酒吧里的美女,还是别人家的妻子,都被他强烈的吸引。而老实的戴尔克却被众人嘲笑,甚至被自己深爱的女人无情的抛弃。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戴尔克对待爱情,还处在和妈妈的依恋期的阶段,也就是“妈我”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有两个:一是无指向性,因为婴儿无法决定自己的妈妈,所以有奶就是娘。二是依赖性,一旦确立关系,就把妈妈看成自己的生存条件。他对勃朗什的爱是肤浅的,他从来没有真正了解她,所以随便一个人都可以替换,只不过是恰巧他碰上了勃朗什而已。就是“逮着谁就是谁”。是一种病急乱投医式的,寻找妈妈乳房式的爱。就像小婴儿没有了妈妈的乳房就会饿死,所以他离开妈妈就会很焦虑。他找的只是一个妈妈的替代品,所以只要女人接受他就可以了,就像一个快要渴死的人,只要有人给水喝他就要,要是那个女人条件还不错,那就更好了。“这是一种对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产生的被动的感情,正象藤蔓可以攀附在随便哪株树上一样。”他自己也承认自己的爱其实是自私的爱,他只是需要勃朗什,并没有真正了解她这个人本身,他并不了解她的需要,她对生命的渴求:“我爱她远远超过了爱我自己。我觉得,在爱情的事上如果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他对勃朗什好,只是为了她爱自己,是为了消除自己缺爱导致的不安全感。戴尔克是如此的依恋他妈妈,所以他的妻子勃朗什像极了他妈妈,“勃朗什习性整洁,施特略夫非常喜次她这一点。他小时候的教养使他对别人爱好整洁的习惯极富同感”,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勃朗什的感情就跟对妈妈一样,他和勃朗什并不是爱情。 问题是,勃朗什并不需要一个儿子。“我是说我发现勃朗什并不需要我。”回顾戴尔克的成长经历,他的母亲“爱好清洁简直有些过头了”,“父亲希望我象他一样做个木匠。”他“在学校读书的时候画图画得过奖。”,就因为这个,他就选择了画画。这可能并不是他真正喜欢的,他选择这个,是为了讨他妈妈的欢喜,因为“我的可怜的母亲很为我这种本领感到自豪”。他这种讨人欢喜的性格一直保留在体内,直到长大了,他还是那样。别人笑他,他其实也不是不在乎,但是为了逗别人,他就接受了,甚至自己搞笑料让别人笑。对待妻子也是,他一直讨好妻子。他认为讨好妻子就是对他的爱。思特里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戴尔克讨好别人的性格特点:“那个滑稽的小胖子喜欢为别人服务。这是他的习性。”他从小受到 父亲的打击,没有培养出自信,他不知道活着为什么,结果生存变成了他唯一的目的:“我们生到人世间没有人知道为了什么,我们死后没有人知道到何处去。我们必须自甘卑屈。我们必须看到冷清寂寥的美妙。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出风头、露头角,惹起命运对我们注目。”面对问题,他的对策往往是消极退缩,不敢面对,甚至有退缩回母体的倾向。戴尔克一直没有建立自己,没有从母亲的影响中脱离出来,他是一个总是想要回归母体的儿子:“施特略夫现在遍体鳞伤,他的思想又让他回去寻找慈母的温情慰抚。” 他一直在母亲和父亲的想法中徘徊, “但是说不定要是父亲的想法得以实现,我如今只不过是个老老实实的木匠,对我说来倒更好一些”。他的母亲没有接纳他,导致他没发展出自尊。“你已经知道我这人是没有自尊心的”;他的父亲没有鼓励他,导致他没有发展出自信。戴尔克就像一个没有奶吃的婴儿,到处在乞求别人给他爱,乞求别人的认同,就是别人嘲笑他,即使那是“嗟来之食”。书中的“我”说戴尔克没有骨气。骨气的含义是每个人要爱自己,这包含了不要委曲求全的尊严。一个自己都不爱的人也是得不到别人的爱的。戴尔克的爱是卑微的,不平等的,单方面的,也说明他的妻子也不可能被真正的平等的对待,平等的了解:“但是她允许我爱她,这样我就觉得幸福了。”他在勃朗什最窘迫的时候和她在一起。“勃朗什献身给他,因为戴尔克是在她丢尽了脸面的时候把她搭救起来的”。这在潜意识里,他就处于一个拯救者的地位,是恩主,勃朗什处在一种被救者的地位,他们俩从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的。所以勃朗什对她丈夫的感情只是感激+内疚,而不是真正的爱。“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他说,“但是永远不能原谅他对她做出的牺牲”因为牺牲让她感觉到更内疚,加重了她的负罪感和低下感。戴尔克宁愿不要长大,宁愿生活在小时候妈妈爱他,take care一切的幻象中。他结婚后,他需要勃朗什来完成这个角色。“爱情赋予他明知是虚幻的事物以实质形体,他明知道这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爱它却远远超过喜爱真实。”戴尔克的世界里面只有一个人,就是妈妈或者妻子。小时候是妈妈,长大后是妻子。他的妻子去世了,他也就不存在了。“他的这身丧服说明在一次灾祸中他已经失去了世界上的一切亲属。”下面我想谈一下思特里的三个女人,他们分别是思特里太太(简称思太)、勃朗什·施特略夫(以下简称勃朗什)、爱塔。集中讨论一下三个女人对爱情的态度。思太:当思太知道她丈夫离开时,她第一时间她想到的不是思特里,而是自己,是自己的名声。就像自己不小心落了东西,就要找个借口说自己不小心忘了以掩饰自己一向的粗心大意一样。她并没有想到她丈夫真正的感受。她看重别人的看法;“我还不知道旁人的意见对于女人的生活竟有这么大的关系。”这与思特里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你不在乎某一个人对你的看法,一群人对你有什么意见又有什么关系?”而滑稽的是,在小说一开始,是以思太喜欢艺术品引出故事的,她还嘲笑他的丈夫不懂艺术。可以看出来,她其实对艺术一窍不通,她只是附庸风雅,把艺术看作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这与她对待她丈夫的态度如出一辙:在她的眼中,她丈夫是物化的,只不过是维持她体面生活的工具,而不是把他看作一个人。勃朗什:上面我们分析了戴尔克的妈我性格,他处在妈妈依恋的阶段。其实思太和勃朗什同样处在这个阶段,只是扮演的角色不一样。在这里,她们扮演的是妈妈。妈妈对儿子的爱具有控制性,体现在思特里的前两个伴侣上,分别是他太太和勃朗什对思特里的爱。思太要的是好儿子。她需要思特里循规蹈矩,定时上缴家用,保持忠诚,但她从不去了解自己的丈夫灵魂。“男人的灵魂在宇宙的最遥远的地方邀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 “她对我这个人一点也不关心,唯一想的是叫我依附于她。”如果思太要的是好儿子,那勃朗什要的就是坏儿子。这就是为什么勃朗什先是爱上阔少,后来爱上思特里,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坏男人,然后被无情的抛弃。在她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把坏孩子改造成好孩子的渴望,表现出来是对危险男人的改造情结。而戴尔克显然不符合她的要求,他对妻子特别好,已经没有改造的必要。在勃朗什对思特里一开始是恐惧的,恐惧正是潜意识渴望的体现。我们往往心里有个“坏”念头,我们会非常的害怕,自己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但这个念头往往是自己内心真正的欲望。如果你压抑它,他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冒出来。比如梦,比如不经意的一些动作习惯。“我怀疑勃朗什·施特略夫之所以非常不喜欢思特里克兰德,从一开始便含有性的诱惑因素在内。”“她对思特里克兰德的恐惧是她对自己的恐惧的一种奇怪的移植,因为他叫她迷惑不解,心烦意乱。”她甘愿承担自己看的非常分明的风险,“这说明了她喜欢追求冒险”。她的冒险便是和最危险的男人在一起,并试图改造他们。这在国外有很多相同的例子,比如嫁给在监狱里面的杀人犯。勃朗什甩了戴尔克,但是她并不高明,她对思特里用的是戴尔克同样的手段,他跟老公是一个类型,想要用舒适来捆住对方,想用对待孩子的方式对待他,“她试图用舒适的生活网罗住他,她害怕叫他独自一个人待着,总是不断地对他表示关心、照护”“这样她至少还可以有一种把他把持在手的假象。”这些行为处处都表现出她如母亲控制小孩般的控制感。控制的极端是吞噬。 “要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会感到满足的。因为女人是软弱的,所以她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统治欲。” 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这种控制的例子,比如说“妻管严”。可惜,她们管的对象是拥有Free Spirit的思特里。爱塔:思特里评价爱塔“她唯一的好处就是她不干涉他”。爱塔对待爱的方式是放手,是一种对别人独立个性的尊重。当明白另一半需要成长、要离开自己,就像儿子要离开母亲的怀抱,虽不舍得,也要放手。戴尔克对勃朗什不肯放手,勃朗什对思特里也不肯放手,思太对思特里也不肯放手(非要说他有小三,非要把他找回来),结果她们都得不到。“我”:书中处处用“我”作为一个世俗思维的代表,来反衬思特里的超凡脱俗。“我对这个造成这场祸事的人感到一阵嫌恶。”他其实他的内心是喜欢、欣赏思特里的独立特行,不过世俗的观念约束着他,让他觉得他必须对思特里进行谴责。“不论什么人,尽管道德上非常堕落,但只要能够和我唇枪舌剑,针锋相对,我还是愿意同他在一起的。我开始觉得我对思特里克兰德的厌恶只有靠我单方面努力才能维持下去”在那个压抑的、人人都随波逐流的年代,思特里的行为体现了人性的解放,“我”在内心深处是欣赏的,向往的。“说不定作家在创作恶棍时实际上是在满足他内心深处的一种天性,因为在文明社会中,风俗礼仪迫使这种天性隐匿到潜意识的最隐秘的底层下;给予他虚构的人物以血肉之躯,也就是使他那一部分无法表露的自我有了生命。他得到的满足是一种自由解放的快感。” “我”想要得到认同,甚至想要改造思特里,结果总是碰了一鼻子的灰。这种改造别人的想法实际上是控制欲的表现:“你同我吵嘴,实际上是因为我根本不在乎你对我的看法。” “我”控制不了思特里,因为他的灵魂是不受任何约束的,是自由的。“我”是十分注重别人看法的, “我们还是非常重视别人看重不看重我们的意见、我们在别人身上是否有影响力的;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受到他的重视,我们就沾沾自喜,如果他对这种意见丝毫也不理会,我们就讨厌他。我想这就是自尊心中最厉害的创伤。” 这与思特里根本不在乎别人意见的性格形成强烈的对比。医生:书中用两个医生的故事和思特里的故事做了一个影子,形成了另一个追求自由的“思特里”,就像《红楼梦》中的黛玉和晴雯。一个医生才华横溢,却甘愿去一个小国家娶一个又穷又丑的女人过生活。另外一个因为他而功成名就。到底哪个更成功呢?“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个性?在我看来,一个人因为看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更有重大的意义,只经过半小时的考虑就甘愿抛弃一生的事业前途,这才需要很强的个性呢。”什么是美?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有人把思特里的作品卖出高价,他的作品在他们眼中只是一件可以换钱的商品;思太把思特里的作品作为社会地位的象征;而思特里自己对艺术作品,也就是结果毫不在意,他在意的是表达,通过某种形式把自己内心的感觉、把自己感觉到的巨大能量的灵魂表达出来。所以,真正的艺术是和美的对话,和这种原始的美力量的接触的产物。美是完全不受束缚的自由,是原始的力量。它代表人类灵魂突破了一切的桎梏,包括肉体的桎梏,世俗的桎梏的结果。这种美的力量“又让你厌恶,又深深地把你迷住。” “它既是肉欲的,又充满无限热情。与此同时它又含着某种令人恐惧的成分,叫人看着心惊肉跳。” “是某种原始的、令人震骇的东西,是不属于人世尘寰的。既美得惊人,又污秽邪恶。”这种美让我们想到“黑魔法”,又让我联想到“星球大战”里面讲的原力。原力是统治宇宙的力量,它不善不恶,把它正确运用的叫“绝地武士”,把它用来干坏事的叫“黑武士”。但是力就是力,它就是存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能量,也就是我们心中的美的力量、灵魂。生命的意义:“你没有勇气坦白承认你真正的思想。生命并没有什么价值。”“至于勃朗什自己,不论她最初步入生活时曾怀有何等美妙的希望与梦想,死了以后,同她根本没有降临人世又有什么两样?一切都是空虚的,没有意义的。”“或许一个人如果想体会到生活中的浪漫情调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演员;而要想跳出自身之外,则必须能够对自己的行动抱着一种既超然物外又沉浸于其中的兴趣。”人做的任何东西最终都会化为乌有,从这个角度讲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就像你去游乐场玩碰碰车,时间到了,不管你刚才玩的有多嗨,你都得下车。那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是体验。体验什么?我想,毛姆通过思特里的故事给出的答案是体验美,体验人那巨大的、原始美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