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6571|回复: 2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800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1 15: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求求去看麟潜的《白羊》《垂耳执事》和《人鱼陷落》!你可以永远相信麟潜的文笔!!!真的非常绝,《白羊》是我今年看过的文top没有之一,关于人物的性格刻画一点也不平面化,真的非常立体,是嫂子文学(是我之前的雷点之一但是白羊真的没有让我感觉到一点不舒服),麟潜的文绝对入股不亏!只要你喜欢麟潜我们就是异父异母的亲姐妹!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第一遍读过的感觉:书里的观点很正哦!轻松的阅读,读完后有种蠢蠢欲动的感觉,想要照着做试试看,但需要再确认下实操方法。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是我们想有勇气地生活成长的必经之路,这三步走就像游戏通关,要想到“他者信赖”这第二关,首先要真正做到:自我接纳(对自己的无条件信赖),才有可能找到第二关的门。
  过了第二关,第三关才会出现,第一关过了,第二关才显现,跳着来的话,第一关没过,看到的第二关也许是海市蜃楼无法开启第三关的门。过关过的是否彻底,取决于人生这看似一条线上的各个点,即生活中的每一天是否尽情地舞蹈了。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旅行的举例,旅行不是你到了目的地的那一刹那,而是从你打开门,踏出旅行的第一步开始就人在旅途。有时候会纠结:担心自己没用看到体验到别人体验到的景致,从书中的角度想:每个人的旅途因为人而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每一刻的体会都是纯个人的。
  三关中的后两关更有水到渠成的味道,真正难做到的是:第一关——自我接纳。
  大量的对话都是为了让青年接纳自我。
  1、接纳自我并付诸行动是第一步:“原因论” VS “目的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想起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个决定,我感觉自己是一杯很咸的盐水,过去的经历是我杯中的盐,时间久远无法析出,我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向里面加清水,稀释成可饮用的淡盐水。——“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是更新。”
  2、自我接纳的第二步:人际关系是自我接纳的练习场。登上人际关系这个练习场,需要自己做一些准备:放下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卸下一决高下的铠甲,且不用“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困难也好,挫折也罢,无论如何面对—接受—处理,同时相信处理方法和表达方式决不仅仅只有“发怒”这一处理方式。
  3、自我接纳第三步:课题分离。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不是去讨别人的厌,自顾自地不顾他人感受和安危。而是即使冒着被别人讨厌的风险,也要坚持自我,如坚持自己的观点。在这里要分清是他人的课题,还是自己的课题。很典型的例子:别人是否讨厌我,是那个“别人”的课题,但若我心中有想法说:“我都这么做了,你都不认可我、接纳我。”这就变成了我的课题,我有求回报的心理。
  4、自我接纳的第四步:放弃自我中心。读第三章时我有一个问题:在想融入一个群体时,我们是会付出,但付出的目的,似乎是被认可。问题和第三章里的“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有些相悖,好像答案在这一章中。如果做到了:将“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寻找“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的位置”的状态),并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可能之前所想的为获得认可的“付出”,就成为整个人投入后的自然行为,而不带什么“使命”。
  本书关于阿德勒心理学的对话最后落点在:直面“人生课题”。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人生的解释权在每个人自己手里。

推荐个bg作者的作品,顾几的《劳伦斯的四封情书》、《再见拉斯维加斯》和《女王的抉择》都贼好看。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超级立体可爱,故事又苏又真实,事业线高潮迭起看起来超爽,感情线百转千回又特有代入感,有一些国外(尤其伦敦)生活经历的同学还可能会找到一些彩蛋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6 08: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800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8 08: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年妈沙龙17班棍子妈的《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分享,写于2015年11月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是我读的最快的一本书,两个晚上就读完了,触动的点很多。这本书用生动的对话形式阐述了人们对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解。通过辩论得知其主要观点,生动有趣耐人寻味,不像《超越自卑》那么的枯燥乏味。很多人说,如果只推荐一本你觉得好的书的话,那么绝对是这本《被讨厌的勇气》。

  看见这个封皮,我就产生了疑问,难道我们生活在世就是为了让别人讨厌的么?阿德勒心理学被说成勇气心理学,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勇气?

  “目的论“和“原因论”: 我们总是把自身的一种状态归结成过去对我们的影响,所以我们无力去改变,这是原因论。但是,目的论就变成了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目的,所以我们会出现这样的行为,我们不是不能改变,可能我们是不愿去改变。

  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意义这就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这句话让我想到正面管教课上的”孩子总在做决定”决定是怎么做出来的呢。通过经历通过被赋予何种意义,那么想法不同决定不同进而信念也就不同了。

  我是个乐观的人,我总能在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中看到其美好的一面,这就是我们赋予不用事情的不同意义。比如同一个孩子在地上蹦蹦跳跳,可能有人觉得这孩子太淘气了上蹿下跳,可是如果转念一想,这个孩子这么活泼也许以后可能会成为运动员或者是舞蹈家。我们可能堵车没有到达目的地无奈的折返回家,但我们在路上也曾摇下窗看到窗外那一抹彩色的花。一件事被赋予什么样的意义,积极的消极的,完全在于你的想法。

  我们之所以会成为“人”这种高级动物,就是因为我们有能力去改变自己。我们为自己的思想做主,我们为自己的生活做主。每一个人的选择的都是你自己决定的,不管是幸福或者不幸,都是我们自己在掌控。当然以前那种因为以前的。..所以我现在。..你现在的。..是真的无法改变么?不是的,而是你愿不愿意改变?你有没有改变的勇气。

  在这个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也许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很自卑。从最基本的身体条件,我是个女人可是我没有一对让我骄傲的大胸脯,在这个以胸大为美的世界,我一直很自卑。到智商情商,我觉得我不会说话做事儿总是虎头蛇尾,经常丢东西,我也很自卑。

  在书里看到两个词“自卑感”和“自卑情结”,原来两者有着很大的不同,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就像因为我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两者没有任何的必然和决定关系,仅仅把自己的自卑之处当作是借口。这样的外部因果论,也仅仅是因为你没有改变的勇气罢了。

  以前看《超越自卑》的时候对于这些名词性的解释我是很糊涂的,但是这本书里通过生动的比喻真的是让我忽然明白。有“自卑情结”相对应的就有“优越情结”,优越情结可以表现为两种,一是沉浸在自己虚假优越感之中的骄傲自大,另一种就是拿自己的不幸来达到控制目的。其实,我们的人生不需要这样的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我们应该拿自己作为对比目标,我们的价值就是在于自我的超越,我们不需要和别人比较不需要自卑也不需要优越。在这里,我想起张德芬的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人别人” ,关注内在自我,超越自我才是我们最大的人生课题。

  “课题分离” 是本书中让我感到最有力量的一个词汇。读完了之后,我就又想起了三件事。说世上只有三件事,你自己的事儿,别人的事儿和老天的事儿。 学会课题分离其实对于我来说是一件看似很容易的事儿,因为在接触分离课题之前,我所想的所做的也差不多分离了。我们如果把事情进行一下课题分离的作业,也许你会发现你面临的所有的问题和困难也许都不是你自己的事儿,只是你管的太多了太宽了,把别人的问题也拿来自己做处理,越了自己和他人的界限,所以摩擦越多争吵越多。做好课题分离,许多事儿也许在自己看来就不是事儿了。

  书上也说,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是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我们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孩子,这样的互相干涉是很多的。从每天对孩子穿衣吃饭各种要求的控制,到我们父母对自己的家庭配偶指指点点,我们不知道我们已经越了孩子的界限,而我们的父母正在对我们越界。断舍离中的离我觉得也和分离课题相同,关于界限这个模糊的词汇我想如果用课题分离会更加的直观。在育儿过程中,我们大部分的焦虑真的不是我们自己的课题,而是孩子自己的,有些人说学会放手,也正是因为懂得自己不能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这种干涉,带来的并不是好处,而是我们互相的权力斗争和孩子的无能为力。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当我看到这个小标题的时候,我想那我就应该是自由的吧,因为我常常被别人讨厌。不愿奉承他人而委屈自己。有人说这个世界需要圆滑,需要维护关系。那么这种关系真的是横向的相互尊重的关系么? 人际关系的入门时课题分离,目标是社会共同体,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因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如果需要圆滑,需要拍马屁,需要恭维,那么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纵向上下级关系,那么必定不平等不尊重。而从纵向关系引出来赞扬和鼓励的区别,也是我得到的新的观点。

  学习完正面管教我只知道表扬和鼓励的区别,慎用表扬而多做鼓励,但是根源原来在这,表扬是完全的纵向关系,我们总爱表扬孩子是因为我们高高在上对孩子的结果做出评价,这是一种上对下的肯定,是一种从属关系。而我们需要的横向的平等关系,鼓励就是横向的。

  生命的追求在于追求价值感和归属感,有价值感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更有勇气。然而我只认为我们只有做出些具体的事情才能有价值感,但是,这本书告诉我,我存在就是有价值的。我的存在对于我的家庭就是价值。行为标准不能成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价值的标准。所以我们是能够给他人做出贡献的。

  那如何才能建立起共同体感觉呢? 三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是如何能做到自我超越,他者信赖,只考虑你该怎么做,别人如何那就课题分离吧。他者贡献,并不是牺牲自己,而是通过自己的贡献来对自己的价值肯定。

  写了零零碎碎这么多,也想到正面管教课堂上各种活动,文字和感受互相的相辅相成会带来更深的感悟。毕竟正面管教的理论知识就是阿德勒的心理学。至于什么才是“勇气” 我想可以分为两方面,一向内的,接纳自我的勇气和改变自我的勇气。二向外的,不畏他人的勇气。

  书上说要真正的做到阿德勒的勇气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直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我现在27岁,加上一半14年,要到我40岁的时候才能真正的做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人说,你现在已经很有勇气了,的确我是一个很有勇气的人,单拿我儿子的事儿来说,大四怀孕,拿毕业证书的那天我正躺在手术台上剖腹产。这种有勇气的事儿估计大多数人都不会这样做,然而亲爱的们,不要比较,我们只超越自己。享受当下,做自己的决定,在平凡的生活中慢慢体会提升我们接纳自己改变自己和面对他人眼光的勇气。你是你的世界幸福的开关,一切,皆有你决定。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尼布尔的祈祷文: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过好我的每一天,

  享受你所赐的每一刻,

  把困苦当成通往平安的道路,

  像主耶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6 17: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