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去看麟潜的《白羊》《垂耳执事》和《人鱼陷落》!你可以永远相信麟潜的文笔!!!真的非常绝,《白羊》是我今年看过的文top没有之一,关于人物的性格刻画一点也不平面化,真的非常立体,是嫂子文学(是我之前的雷点之一但是白羊真的没有让我感觉到一点不舒服),麟潜的文绝对入股不亏!只要你喜欢麟潜我们就是异父异母的亲姐妹!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原创: 暮染 积页成书
一直到昨天公众号平台给我发来邮件,我才发现我其实还有一个公众号,而且这个公众号,都已经这么长时间没能有新的东西发布了,其实这么长时间我也不是什么都没写,只是觉得写完的校对和排版变得像是一个工作,所以也因此失去了更新的乐趣,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我不清楚,但是把爱好变成工作很有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个选项,对,很有力的那种。
今天想要写的东西是前几天的对于《被讨厌的勇气》的读后感,这篇读后感其实我写过好几个版本,但是各个版本之间的区别很大,第一个版本是在看书的时同时写的,思路到了什么地方,就随之写什么。这个版本更加贴近每个点的延伸,而后来的我还想写一个小的总结,但是不小心把饼摊的大了一些,结果让那条说说变得无比的臃肿。今天的这个版本,我想认真一点,也客观一些,全面的写一篇读书笔记。
事情回到大一那年,那个时候的我开始尝试着用碎片化的语言来解释生活里情绪带来的反映,无论是开心也会写,不开心也会写一下,但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对自己真正的敞开心扉,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多含隐喻,一方面想要用写作的方式来揭露,另一方面想要用掩盖的方式来隐藏。这样的情况一直到我看了一本关于荣格的人格面具的书,我才真正的开始尝试打破自己对自己的隐藏。我开始认识到心理学这门学科好像是我挺感兴趣的一门学科。
我对心理学的了解其实很少,不过一直以来我都愿意去理解那些艰涩的学科,无论从弗洛伊德的性冲动,到荣格的人格面具,还是到阿德勒的目标论,我都愿意用那些书本里的东西来尝试解释实际遇见的情况,尝试让自己用更加冷静的方式来面对生活里的遭遇。
既然说是读后感,那么就不能无限制的跑题,在最近读完《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时候,我得到了比当初读《隐藏的人格》那本书的时候更加震惊的感觉,《被讨厌的勇气》仿佛能给人一种超越肉体和旧有经验的冷静以及背后隐藏的巨大的勇气。
大一那年我在读完《隐藏的人格》之后,我开始接受我性格里那些我不太喜欢的部分,比如有时候我会比较敏感,总会自己想太多,而且有些时候还会有一些讨好式的人格,这些都可以从我之前的经过里证实,这让我变得安心,也让我明白忍受这样痛苦的人其实在这世界上并不只有我一个。毕竟能够写在书上的,通常不是个例,也因此我变得更加的接纳自己。我也是那个时候真正明白了,如果一个人不能够爱自己,就没有办法去爱别人。
而这本《被讨厌的勇气》则是带给了我一个崭新的,更加开阔的视角。在这个视角中,人是不会因为过去所累的,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只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对自己的“善”,在这种“善”里,他们可以把自己不努力的现实归因于无法控制的能力和运气,甚至于在这种“善”里,他们告诉自己很痛苦,因为痛苦就可以对某种事物做出规避。这样的情况还很多,不过就此我想引入一条我在第一稿时的笔记。
“在这本书中提到了希腊语中的‘善’和‘恶’原本的意思其实是‘对自己有益处’和‘对自己有害处’,在这里我觉得译者的水平很高,因为在中文中‘善和恶’也有对应的意思,‘善’原本的意思是‘好’,‘恶’则是代表了‘不好’,就着这个概念来说,所谓的善良和邪恶可能就是把好与不好的概念推广到大部分的人共同的喜爱和厌恶上而诞生的。”
顺着当时的思路,我想谈谈所谓的“善和恶“,人类自从经历过认知革命之后,人类这一物种就已经从一种群居的生物变成了社会性的生物,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善“和”恶“,他们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尝试想象出一些本身没有出现在眼前的东西,他们开始构筑宗教,他们也开始编著谎言。他们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去进行表达。他们懂得了表现出弱势可以得到同情,表现出痛苦可以得到照顾,为了后者,为了所谓的”善“。这样的思想延伸开来,我们不难理解很多杀人犯也会觉得自己是对的,比如:他瞪了我一眼,我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所以我是正义的。此处引出了目的论,也是我在《被讨厌的勇气》接触到的最让我眼前一新的理论。
“人们总是以自己的看法来推知世界的看法,总觉得自己的看法放之四海皆准,但客观的来说,只要我们抱着这个念头,我们就没有办法真正的去理解世界。人被自己的思想禁锢的有多深呢?在他们的宗教里,他们的创世神明也是以自己的形象去塑造人类(这一点东西方的神话都一样),即使是代表了最伟大力量的神明都逃不过用自己的看法来推知世界这个窠臼,更何况信仰着这些神明的卑微的人呢?”
我知道,如果轻易的把一个人的痛苦推及到“善”的地步,是很难让人接受的,尤其是那些身处于痛苦中的人这些话甚至于不亚于一种伤害。但是,从客观上来说,痛苦本身就是一种需要。也许有人会好奇痛苦怎么可能成为需要呢?我想也许因为痛苦在本质上是一种让你离开危险源的信号,而这种信号会提醒着你如何去做,这是一种来自本能的智慧。你的目的是得到这种智慧,因此会选择痛苦,这就是痛苦也是所谓的“善”。人总是朝着对自己“善”的方向靠近,这就是目的论的核心。
通过目的论这一透镜,我们能看到更加真实的自己,我们所有的情绪反应,所有的想法,所有的出发点都是围绕着对我们“善”的方向。也因此,所谓的心理阴影其实是不存在的,那其实也不过是我们对痛苦的一种需要。对于这一点书中做出了详尽的解释,我建议有条件的可以去读一下这本不厚的书,读书快一些的可能只需要一个下午就能够读完。
人生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认认真真的去经历每一个能够决定的“此刻”,原有的苦难都和现在无关,别人的看法也不过只是属于他们的那部分(关于人际交往书中写的很高明,但却不太大众,因此我没有摘抄此部分的观点),我们可以选择痛苦,但是我们却不应以此为借口而选择止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但是在一个事情发生后我们如果能够保证自己是冷静的,我们明白所有的反应都是我们可以自己选择的,那么事情就会简单很多。到那时本应该困于心,衡于虑的事情,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去成为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自己。
活在当下,活在此刻,我们曾经的经历在很多时候只不过是我们做出决定的借口,所以为什么不把生命的聚光灯从遥远而不能改变的过去和同样遥远但是不能够看清楚的未来收回到现在呢?同样的一盏灯,灯光散射的时候就是一副昏黄的样子,暗淡无光。但是聚焦在一点上,就会拥有光和热的力量。同理,人生也是这个样子,活在当下,或者就像日本茶道说的那样,一期一会,把生命的每一秒钟都用“难得一面,世当珍惜”的态度来对待。
2019年9月24日 早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