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野我真的是特别喜欢,就那种互相救赎的感觉吧,让我觉得非常的......啧怎么说呢,就是也可以说让我很感动,甚至有些憧憬自己也遇到这样一个人。他里面就写了很多情感,爱情,亲情和友情等。而且那些情感都让我很身临其境。配角的感情也都写的非常生动到位,丞哥和顾飞的感情的描写就能让读者觉得他们真的很爱对方。文章整体我个人觉得不是很虐,而且生活描写上也挺真实的,也有一些励志。主角俩人的性格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的。中间会有些不愉快的小插曲,但最后结局是很甜的,整体的故事和布局我也都很喜欢。我觉得是非常值得花时间看一看。(以上发言仅代表个人观点,勿喷,谢谢!)
自从高中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认真写过一篇读后感。以前其实是很排斥这种强制读书的形式,总觉得书籍我看了就是看了,还写什么读后感啊!直到读了这一本引爆精神革命的另类能量书--山下英子著述的《断舍离》,才发现原来日常生活中最不起眼的一件小事也蕴涵着如此深邃的能量和意识。
《断舍离》这本书乍一看还以为是指导家庭主妇如何收纳,整理家庭物品,从而营造一个温馨适宜的居住环境的书籍。但是读了两页就颠覆了我的惯性思维。这本书是以收拾,整理居家生活物品为依托,将物品与人的关系进行颠覆性梳理,指导人们如何打破自身的限制性思维,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看得见的世界进行断舍离,达到对精神层次的净化和修炼。
人的一生究竟要购买,使用,丢弃多少物品?如果把一生用过的东西堆积起来,恐怕一列火车也装不完。居家生活中,如何处理人与物品的关系?也许有人觉得这个问题很无聊,物品需要了就买啊,买来就用啊,用完了就收起来等着下次再用啊。通常一件物品的价值在于它是否“有用”,但是如何判断是否有用呢?一个完好无损的眼镜是有用的,可是对于一个不近视的人,就是无用的。断舍离告诉我们,筛选必要物品时,只需要考虑两个维度,就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以及当下这条时间轴。
秉持着“一件物品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是必需品”的整理法则,将人与物品的关系梳理为:人是绝对的主角,物品是否有用取决于人,而且只取决于当下的时间。断舍离通过收拾的过程,不断了解自己,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通过不断的筛选对自己有用物品的训练,当下的我就会越来越鲜明的呈现在眼前,我们也就能一次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日常生活中,我们家里的物品基本是随着时间,越积越多。而即使再整洁勤劳的主妇,最多就是把不用的东西收纳的整整齐齐,但是生活中具有实际价值并且持续发挥作用的物品只占所有物品的两成。另外八成的物品,还有源源不断涌进家里的新的物品,占据充斥着我们的居住空间。这些不被使用,不具有实际价值的东西会不断散发出无价值感的怨念,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磁场。断舍离最简单的法则就是将当下无用的物品扔掉或者送人。但是大部分人很难扔掉东西。一类人是逃避现实型,不想呆在家里更别提收拾居住环境,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导致更不愿意待在家里;另一类人是执着过去型,所有用过的,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即使不再有任何用处,也舍不得丢弃,因此越积累越多;第三类人是畏惧将来型,总是害怕什么东西用的时候手里没有,因此囤积大量眼下用不到的物品在家里,占据着本就狭小的空间。
断舍离告诉我们,想要幸福,首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一定是有一条边界的。从我们日常生活的居住环境开始,放下对现实的逃避,放下对过去的执念,放下对未来的恐惧,营造一个简单,实用,舒适,轻松的居住空间,看清自己当下的需求,让本我得到最大程度地释放。相信每一个被重视,被肯定的当下,汇聚起来就组成了一个幸福无憾的人生。
( 2016 1.10 小南瓜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