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5810|回复: 0

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将决定家庭生活幸福的程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30 08: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为什么没人去推《地球上线》!地上的剧情线是真的强,强死我了,感情线有点暗,但是糖糖真的一直喜欢傅闻夺!呜呜呜,甜死我了,白若遥是真的香!慕回雪是真的意难平。剧情党不得错过的一篇好文章!晋江文学城的,莫晨欢大大是真的好厉害。我看地球上线总有一种“看懂了,又没看懂”的感觉。
  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将决定家庭生活幸福的程度。无论父母的事业多么成功,孩子的教育一旦失败,整个家庭就陷入灾难。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文化“子宫”,中国教育重要的问题,既在学校这边,也在家长这边。不仅儿童需要受教育,父母同样需要改变。生养一个孩子,就是生养一生的责任,孩子是父母大的事业。
  “陪伴”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2016年1月21日
  摘录:
  选择为人父母,就是选择一种人类普遍的宿命,你必须,也只能以积极的建设者的态度,努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比自己更优秀、更健康、更幸福的人——代序P1
  你想让孩子成长得更正常、更健康、更快乐,你就应该更充分、更耐心地陪伴他,培养一个正常人需要的就是正常的生活,这一点做到了,孩子就不会有大麻烦——代序p3
  读后语:
  《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第1版就读过,这一本也翻过。今天重读并准备精读,与最近的坚持读有关。最近坚持读了《好班是怎样炼成的》等不及明年,现在开始实践。帮班主任建了一个微信群,准备学泡小,把家校联系做实!几天的尝试发现:
  孩子的好多问题可以通过辅导家长解决。最该辅导的是家长或是带孩子的人。想着自己也是一个家长,寒假开始用心学习做家长。下单买了几本家教方面的书。但最先挑到的还是这本藏书。
  代序一一“陪伴”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喜欢这个观点。如何陪伴,如何有效陪伴还应该慢慢学,慢慢悟。相信张文质老师这些诗意的语言能让我的品读更入心!
  父母与孩子都平等,也是学习者
  2016年1月22日
  摘录:
  摆脱恐惧、奴性、粗鄙,把孩子培养成乐观、开朗、有教养的现代人,是每一个父母最重要的使命。——P3
  改变孩子,要从改变父母开始。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P 5
  我始终相信:孩子的未来在父母的手心上。其前提是,我们始终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上。——P7
  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的正常人,是家庭教育的起点与核心。——P10
  成人势必要以学习者的身份与孩子一起协商、一起游戏、一起学习、一起劳动,彼此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不存在谁占有谁。——P13
  读后语:
  孩子的不少问题可以在家长身上找原因。虽然我们比他们早出生几十年,但在为人父母这件事上,我们也是一个新手,一名新生。所以,我们也要学习,看书与人交流,甚至向孩子学习。让孩子唤醒我们身上的智慧,前提是你用心着。当然,用心不是着急,不是只有高期望,帮孩子成为一个正常人更为重要。而正常人需要正常的生活。他们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父母不着急的陪伴。
  读张老师的文字,我会不自觉地放慢生活的步子。此时想起他主张的教育是慢的艺术。
  用心。不着急。坚持学习。
  珍惜和爱护孩子身上已有的
  2016年1月23日
  摘录:
  每一个父母都应该用一生的力量说出“我相信你,孩子”。相信孩子就是陪伴、疼爱、关注、鼓励、促进,以及所有助益性的推动。当你相信孩子时,孩子的命运就改变了。当你用整个生命去“相信”时,你自己的命运也被改变了。——P21
  铁是铁,钢是钢,不要“恨铁不成钢”——P 28
  珍惜和爱护孩子身上已有的,也是一种理性的态度。——P31
  读后语:
  面对孩子时,我们常常太着急。当孩子不够优秀时,也有太多的想不通。当面对顽劣的孩子时,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情愫。甚至于“我再也不管你了。”脱口而出。是的,当孩子与我们的预期不符,且屡教不改时,我们心力交瘁,与孩子两败俱伤。
  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珍惜和爱护孩子身上已有的,把孩子的优点放大,这些都能让父母与孩子更有信心。“相信孩子”也是相信自己。孩子是一个充满可能的生命体,我们能做的是接受与改善,然后真诚地相信。
  直面现实
  2016年1月24日
  摘录:
  坚持每天至少告诉孩子一次,你真的很爱他,对孩子爱意越多,越有助于他喜爱自己、相信自己、改善自己。——P33
  既不娇纵孩子,又不逼迫孩子,而是有所节制地引导孩子去完善个性、发掘潜能,使他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价值。这是家庭教育中始终必须坚持的自然原则。——P 36
  发现孩子的长项,是每一个父母最重要的工作。——P37
  道传决定人的限度,选择则可能决定人的命运。——P38
  作为父母,与其生活在不可靠的幻想中,不如直面现实,有勇气和恒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从改变自己开始,从孩子生下来的第一天开始,从知道自己的孩子就是一只丑小鸭开始。一一P39
  生养一个孩子,不但“母本”很重要(“母本”体现在遗传上),“范本”(父母的示范)同样重要。一一p42
  读后语:
  张老师的言语很多都是经典。娓娓道来又句句入理。虽然一边看着书,一边在手机上书写很慢,但还是忍不住摘录了一句又一句。
  每天告诉孩子很爱他,几个父母做到了?我们习惯爱孩子的心,但行上不爱。怕宠坏了孩子。如今,不少孩子越来越没有安全感是我们不善于表达爱造成的吗?
  表达爱不代表娇纵。我们爱孩子本来的样子,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哪怕知道他就是一只丑小野。我们无限相信丑小鸭也有优势,就能真诚地欣赏。不断地强化。丑小鸭也能有自己的精彩。
  “范本”很重要。当孩子出现问题,兴许同样的问题就来自于他的父亲或母亲。任何时候,直面现实。这样更容易面对真问题,想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
  在一起
  2016年1月25日
  摘录:
  一个人,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的病症,其缘由如果可以追溯到童年,那几乎是很难医治的。——P55
  全家一起吃饭,孩子更优秀。——P 56
  在孩子3岁之前,我们陪伴越多,孩子成长之后的麻烦越少。因为在爱和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他的心更容易找到安全的归宿。——P60
  只要出自真诚,对孩子的表扬与鼓励越多越好。——P62
  有时候千言万语真的抵不上一个深情的拥抱。一一P64
  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人生的很多麻烦都是因为没有生活在自己家里造成的。一一p71
  从做父母的角度来看,陪伴孩子、关心孩子、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就是最好的文化。一一p75
  读后语:
  在第二篇中《重建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文化》最核心的就是父母要和孩子在一起。在外打工的,尽量要带上自己的孩子。上班的,下班的路就是回家的路。
  父母不在身边有时真的很危险。几年前听说过附近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女怀孕后不得不生下孩子的事。因父母都在外打工。少女独自一人在家,有时会请她的一些同学到家看影碟。因无大人监督,内容五花八门,甚至与男生做出出格的事。等到肚子大了,外人发现告知她父母。因腹中胎儿太大无法打胎,最后不得不生下。身心尚未成熟的女孩,从此命运改变。而产下的孩子也在畸形的家中成长。令人悲怜。
  这算是特例。但仔细回想一下,如今校园的一些暴力事件,难道没有缺乏陪伴的因素吗?缺乏陪伴,孩子少了安全感,更容易自卑、敏感,甚至暴怒。不稳定因素更多。
  当然,陪伴不是简单的待在一起。更不是一见面就作业、练习与成绩。当不知如何沟通时,一个真诚的拥抱能把坚冰熔化。说到拥抱,想起彭荣辉老师的日志,他记录着与女儿的拥抱,坚持给女儿做抚触。这是一个不错的做法。我们中国人讲究含蓄,所以爱的表达上欠缺了一些。言语上少,身体接触更是微乎其微。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总是一个痛。
  曾听一女孩倾诉:她小时候最羡慕同学有爸爸妈妈或哥哥姐姐拉着小手过马路。长大后有很深的恋父情结。到了该谈恋爱时,同龄人她都觉得太小孩子气,没有安全感。与比她年长的人在一起,她才安心些。这与她从小缺乏父爱有关吧?
  最忙,也要和孩子在一起。一起做些有意义的事,一起做些看似无意义的事。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这话有理。
  孩子不需要寄予希望,因为他本身就是希望
  2016年1月26日
  摘录:
  任何一个伟大的儿童教育专家都是对儿童耐心的观察者、陪伴者和对话者。——P77
  做教育儿童,做个“新父母”,其实也就是回到一个学习者的立场上来。——P 77
  活着就是幸福,活着就是希望的信念比什么都重要。——P81
  越孤单的孩子眼神越迷茫、黯淡,童年的孤独会影响到他的一生。——P85
  人生很多的麻烦都是由于缺乏耐心引起的。缺乏耐心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普遍的“文化”。——P91
  父母需要先受教育,这样的教育首先就是要反省自己有什么品格能够成为孩子的示范,有哪些行为在给予孩子积极的影响。——P102
  孩子不需要担心,而需要关心。
  孩子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
  孩子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分享。
  孩子不需要考验,而需要分担。
  孩子不需要冷落,而需要疼爱。
  孩子不需要寄予希望,因为他本身就是希望。——P106
  一个不当或错误的行为刚刚发生时,及时进行教育,效果最为明显。——P 114
  在16岁之前,儿童大多难以改正自己的错误。好父母就是帮助孩子设立限制、规范和期望,并耐心协助他逐渐实现的人。——P114
  读后语:
  一个孩子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变了,甚至乱了。独生子女是最难教育的。又适逢西方教育方式的影响,在管与不管间纠结,有时真的不知所措。
  管,一定要管。张老师肯定地答复,不止要管,还要管在起始处、关键处,要有效地管。
  现实中,有的父母放得太宽,有的父母又管得太严,这其中的度确实不好把握。但只要耐心足够,至少我们可以给孩子“最不坏”的教育。如果我们意识到必须和孩子一同学习,一同成长,或许我们还能给孩子尽可能好的建议。
  或许有的家长会说,书上说的与实际相差太远,且每个孩子都有独特性。我也有同感。有了孩子,关于家教的书我也看了不少。但理想与现实确实有差距。加上文字的美化,孩子的独特。同样的方法,甚至产生了反效果。我曾一度怀疑这些书籍的作用。
  今年寒假,又决定重新品读这方面的文章,且是主题式阅读。是因为我意识到,不是书本的知识没用,而是以前我在应用时少了一些独立分析的能力,忽视了环境的协调。且形似多些。而且阅读量不够,缺乏对比阅读。难以抓住本质。照猫画虎多些,失败也在所难免。相信随着阅读的深入,加上用心的观察、持续的思考、耐心的践行与再学习。阅读就有了意义。
  今天看这么多,喜欢的句子也不少。“孩子不需要寄予希望,因为他本身就是希望”却是最触动我心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寄予孩子希望,而是期待孩子完成我们的期望。在我们眼里,孩子不是一个生命体,而是一个产品。我们忽略了孩子本身的生长力。我们在做规范而不是在培育。我们习惯指责,习惯用一只手,而忘记了孩子更需要真诚的鼓励,更需要两只手的拥抱。而与此相反的则是,我们害怕孩子的疼痛,或是比孩子更疼痛,而忘记了导,忘记了一些做人的底线,使孩子出门后不知所措、不能适应。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但人的成长有其共性。继续学,继续悟,学其神,悟其共性,再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试试,会有惊喜的。
  用健康的方式培养“正常人”
  2016年1月27日
  摘录:
  和孩子交谈,6岁之前适宜“面对面”,6岁之后要逐渐改为“肩并肩”。因为6岁之前的孩子在意你对他的关注,而青少年则不希望你“盯着他”,而是能够以朋友的方式和他交谈,这样他更容易打开心扉。——P118
  让孩子去尝试一件事情,就不能再批评他缺乏能力。你要做的只有鼓励、帮助和期待。——P120
  坚持用正面方式奖励孩子或指出他的不足,嘲讽、挖苦往往会使孩子变得沮丧、烦躁、丧失自信心,成为不断自我苛责的失败者。——P122
  教育孩子,一定要针对其自身的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价,采用“横向比较”、以别人的孩子作为榜样进行教育,往往适得其反。——P127
  健康的孩子欣赏人,信任人。病态的孩子妒嫉人,贬损人。——P132
  对不应该畏惧的感到畏惧,不免有点可悲。对应该畏惧的毫不畏惧,则更为可怕。——P132
  家庭生活的核心就是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父母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其他方面就听从命运的安排吧。——P152
  读后语:
  用健康的方式培养“正常人”,什么是健康的方式?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方式。“面对面”是因为孩子小,喜欢受关注。“肩并肩”是因为孩子大一些,不喜欢被“盯着”。当然,6岁只是一个大概的年龄,不同的孩子成长速度有别,时间也有差别。但当你与他“面对面”交流时,他的目光不自在,你就要意识到他慢慢在长大了,该换方式了。
  正面教育常常比嘲讽、挖苦更让人感到舒服,不是吗?对孩子更是如此。有时你用嘲讽、挖苦的方式对待孩子,他们甚至会不知所措。而用正面引导,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你比较欣赏什么行为,孩子知道该怎么做了,而且关注点常集中在好的行为,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去做正确的行为。这也是正强化的一种吧?用谢云老师的观点就是“用美好占据孩子的心灵,让杂草无处重生。”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被大人宠坏了。对应该畏惧的毫不畏惧。就像校园暴力,被施暴者因畏惧,不敢告知师长、父母,以至于一次次被欺凌。未免有点可悲。施暴者对同学那样的狠心围殴,没有半点怜悯之心。真的很可怕。什么是该畏惧的,什么是不该畏惧的,我们该怎样告知孩子呢?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一些问题,有些需要我们的耐心帮扶,有的只要给一些时间,他们就能解决,有些却是我们怎么努力都无法解决的。孩子是我们的甜美,是我们的未来,让我们付出再多,我们也是愿意的。但有时付出了并不一定有预期的回报。此时,也不能太纠结于结果。如谢云老师所说“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记下提醒,努力完善
  2016年1月28日
  摘录:
  不能想起了才教育。——P155
  不能生气了就教育。——P157
  管教从严,讲的也是原则从严,心思从严,态度则要尽可能地诚恳、温和、耐心。——P158
  不能当众教育孩子。——P159
  我们不能把和孩子的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P162
  要尽量避免消极教育。——P163
  要尽量避免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P165
  一定要避免与别人的孩子作简单的对比、进行教育。——P166
  教育孩子,不要“数罪并罚”。——P168
  读后语:
  这一篇基本上都是提醒与建议。不管是八大戒律,还是给父母或孩子的20条建议,或是新父母的100个教育信条,句句都是金言。我注意到网上不少版本是截取其中一些,作为金句提醒家长的。一些是常识,或是教育专家的共识,细细品读,真的受益。书籍留着就不一一摘抄了。记着提醒,然后就是在实践中反复践行与改进了。
  一本书在读,在生活中好像就会不自觉地实践着,改变着,但一读完,放下,有时生活又会恢复原样。所以,虽然又重新读完了这本书,仍然会把它放在案头,随手翻阅。这是一本有着生命温度又可实操参考的书籍,值得反复阅读。详细的读记与悦享就到这边。明天开始准备到王芳老师的《最好的方法给孩子》中遨游了。王芳老师的文字,据说都是干货。但愿有我需要的。
  陈秀玉 中国教育联播网

丧病大学,我真的太爱了这篇!就是在大学考四六级考着考着丧尸来了,没有异能没有开挂超写实 太有代入感了,没有异能专业凑各个真的是各显神通,我看这个的时候真的笑掉头!!而且这篇文一点也不丧,真的是黎明前的黑暗,曙光其实一直都在。还群像,每个人都写的很真实而且灾难发生时主角二人处于矛盾分手中,但其实他们非常爱彼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8 01: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