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4758|回复: 1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0 08: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想给老梨安利吾九殿的《成为暴君之后》,西幻文,正剧风,特别考究!!!这个充斥骑士浪漫的故事里,有荣耀,有荒诞,有天使,有地狱。猎巫,冶金,预言,属于中世纪的词语在这部小说里出现得恰到好处。群像戏写得很棒,叔父是我的意难平!如果你偏爱史诗yu传说,请千万不要错过这本小说。
  来自年妈沙龙7班英子的《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读后感分享,写于2015年10月
  国庆长假在家,读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一直以来,教育体制改革的话题都为父母们关注,近年,随着西方教育、新式教育在国内生根发芽日渐蓬勃,家长们对各类教育的可能性的思考更加开放和丰富。
  读翻转课堂这本书,会被其中一些观念触动,也会引发思考。刚好在一个博雅小学堂的家长群里也聊起这个话题,更丰富了自己的思考。多年没有写这么长、成篇幅的文字了,很多感悟想写下来却因为不动笔而搁置,而飘走了,有时候是需要给自己一点压力的,借此篇读后感,练习写作,也记录自己的感想。
  精熟教学法
  给我印象深刻的观点是,学生对知识和概念高水平的理解应当为常量,而学生为理解问题所花费的时间才是变量。但是在先行的教育模式下,由于课堂时间被固定,教学计划和进度被固定,所以花费的时间是常量,而每个人对知识的掌握成了变量。这样也就产生了所谓的好学生、差学生,跟得上、跟不上或者吃不饱的学生。
  书中提出的一种教学观念颇为触动我,虽然它未必可行未必适合先行教育体制。这种教学方式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掌握扎实了再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而老师的作用,是coach,是facilitator,与学生互动给予指导和解惑。这种方式大大好于课堂灌输式的学习,而这不正好印合了《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关于学习模式金字塔的理论么。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的例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数不胜数,就不多言了。
  学习责任
  学生承担学习的责任,而老师和家长承担教育的责任,说得多好啊!
  刚好在一个群里有几位当老师的妈妈,一起聊起现在的学生。高中课堂是老师越讲越明白了,知识点清晰明确,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却淡化了。这样的后果是到了大学,喂养式教学多年之后,自主式学习就完全无法适应了,还习惯性的按照高中的方式来学习,对于学识渊博的老师脱离教科书的那种“海阔天空”式的讲课无法适应,要求老师明确考点画重点。
  没有几个学生真正愿意踏实做实验、做论文,把课当作知识去汲取的,甚至毕业论文都依赖导师帮忙改了去过关。评价体系被扭曲,真正想学的学生想要深入研究的学生反而容易被裹挟了。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学习目的功利化;自主学习能力差;尊师重教的修养弱。甚至家长掺合到大学教育中,要求老师个给个好分数,为的是将来出国申请的便利/找工作简历好看。
  这些都是现行教育模式带来的弊病。(参考博雅小学堂崽妈/月月妈的发言)
  碎片式教育和知识地图
  书中提到了学科划分和课程进度划分把知识碎片化,提出其实任何一个概念都可能与另一个概念相关,知识是连绵贯通的。这点深表同意。进而作者又提出了可汗学院的一种知识地图的教学工具,根据书中的描写看来是非常好的形式,通过一张知识点结构图,把跨学科的知识们穿在一起。这好像思维导图的方式,又好像孩子学习中的发散延伸学习。
  不过,对于网络学习的形式,目前我还没有体会和发现知识地图如何发挥作用。在若干10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的视频/音频学习课件中,如何形成体系性的知识学习呢?
  刚好,有人推荐了一款叫做乐乐课堂的App应用,甜甜又正好在参加一个网络英文图书馆的坚持阅读活动。结合起来说说我的体会吧。
  首先是乐乐课堂,语文部分看起来是打破教科书界限,从先秦开始按照年代进行的,小学数学部分基本就是孩子现在教科书的内容,只是视频动画了而已。看过之后的感觉是,如果孩子没有掌握当期课堂的内容,可以看看乐乐作为补充。而奥数部分,因为内心反对通过例题教孩子解题的那种“训练”式的学习方式,所以也没接受。
  再说说英文阅读。对于家里英文图书有限的我来说,这个英文图书馆确实给孩子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图书内容。图书分级,对于低级别的书,有一个简单的动画视频把书中故事讲一遍,然后是读故事,孩子可以跟读。每本书有重点词汇的讲解,并通过小游戏做词汇和句式的练习,以及帮助孩子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对于甜甜来说,低级别的书她可以八九不离十的跟读,即使有些句子或者单词不认识也不影响她作对那些游戏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要求很高,她是匆匆读过一遍拉倒,还是喜欢研究这本书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这个词到底什么意思,其收获是不一样的,甜甜在读不同书的时候就能看出这种差异。
  另外,因为之前我们睡前都会共同读一本英文小故事或者phonics(复杂的她听我读,简单的她自己读或者跟读),而参加了这个网络英文图书馆的阅读之后,我们这种亲子读书模式被搁置了,这也让我很唏嘘。如果家里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和习惯的话,亲子阅读一定好过交给网络。
  最后,想说的是,对于可汗学院这种学习方式,也许对成人更合适,对孩子并不合适。孩子学习成人化(难/复杂/超前),成人学习小孩化(游戏/段子)。
  体系性的知识学习,是应该在孩子们吸收了很多知识之后,再归纳总结形成体系,还是应该先有知识地图的总貌再衍生演绎到各类知识点呢?个人觉得后者会更有趣,更容易激发探究的兴趣,不过这个问题还没有很明确的想法。通过可汗学院可以普惠大众一个学习的机会,不过期待学习的结果是什么呢,依然是掌握知识点会做题吗?
  现在的教育太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了,孩子们学的东西越来越难/越来越超前,孩子们的见识和知识确实比我们小时候丰富多了。但是,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却不见得和知识的难度成正比。而“学习”二字的内涵,远不止知识层面的学习。

《错绑了情敌的系统后》 我可太爱里面的攻了,这本真的主角都很可爱 善良 真诚 自尊 自爱,可惜数据不太好,作者真的写的很有趣,笑死我了,但是到一个期待很久的翻车的部分的时候,那种处理,那个情绪真的绝绝子,被完全带进入了的那种心脏空空的, 懵懵的钝痛特别细腻,可惜数据不太好,而且作者居然是抑郁症患者,就感觉到她真的好棒,好认真的在逗笑自己,真的特别乐观,没有一丝阴霾的感觉,所以到那个翻车的时候,情绪猛的扑上来,就好像被溺毙了一般,有一种很平静的窒息感 好在主角真的很勇敢呜呜呜,我真的好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0 08: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年妈沙龙13班蔻妈的《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读后感分享,写于2015年10月

  读完《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对于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深有感触,下面就先说说我自己的感受吧。

  70年代出生的我,完全成长于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国产的标记非常明显。缺乏想像力,没有独特性,循规蹈矩,踏实本分。在家听父母的话,在校听老师的话,不调皮,不捣蛋,认真学习,每年还会按照老师的指示向三好学生的方向努力,完全按照螺丝钉的要求发展。

  考大学时,学校和专业都是父亲给我选的,记得第一志愿报的是电力工程,第二志愿报的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因为父亲是搞工科的,我也自然而然就成了他的接班人。看着填报的志愿,脑海中总是浮现出我身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脖子上搭着白毛巾的样子。我无法把她与我的未来联系在一起,不接受,可是又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最迷茫的时候,父亲一位正在读研究生的同事“解救”了我,于是我的志愿又转变为一个完全以实践为主导的专业——工业外贸,这个专业在当年非常火,但现在已经在大学专业中消失了。就这样,从出生一直到上大学,再到参加工作,我都是沿着父母为我铺好的路走,想的最多的是这么做妈妈是否高兴,却从未想过我想要什么。

  那些年,读的最多的是书,可是学到最少的就是知识。除了会揣摩出题意图,会总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基本没有留下特别扎实的基本功。这个起义、那个战争的发生时间已经记不起来了,氯化铁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也忘得差不多了,胡克定律已经完全还给老师了,如果不是这些年经常带孩子出去玩,原本的地理知识也用不上了。

  记得曾看过一篇文章,上面说学了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此话不假,可这些年光忙着考试了,考试能力倒是不差,学习能力却不强。从准备上学开始算,除了入学考试,每个学期都有期中、期末2次大考,和数不尽的单元小测验,毕业考试完了还有升学考试,从6岁一直考到22岁。如果想接着学,还有研究生入学考试,一场暗无天日的大战。数不尽考试的后遗症就是,直到现在,我偶尔还会从梦中惊醒,因为一场没有准备的考试或是解不出来的数学题。

  小时候,很喜欢画画,记得5、6岁就能把马画的有模有样,上小学时还参加过画画比赛。除去画画,还喜欢手工,织个自行车座套啊,绣个洗衣机套啊,要么就咯噔咯噔踩着妈妈的老式缝纫机做身只能在家里穿的衣服。然而,在一个以成绩说话的年代,这些爱好统统不被支持。高中三年,除了一周一次的体育课,一年一次的运动会和元旦演出,学校没有安排任何文娱活动,甚至都没有音乐课和美术课。我们的时间全部用来读书。死读书的结果之一就是,成绩虽然不错,却没有任何兴趣爱好。再有就是,书以读到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为止,一旦考上大学,就获取了通向美好未来的通行证,大好的青春年华都用来了挥霍。

  认真考虑教育这件事,也是从有了孩子以后才开始的。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走我曾经走过的道路,但不知道哪种教育适合她。我害怕因为我的无知而耽误了她,更害怕我的错误选择影响到她,这个过程中,我诚惶诚恐,焦虑万分。我身边不乏和我一样的朋友,大家对当下的教育制度忧心忡忡,却又没有更好的选择。有些人因此选择了国际学校,有些人因此出了国。其实,仔细想想,大家对教育的期待并没有高的漫无边际,仅仅是想给孩子选一个平等而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这里,没有比较,没有压制,更没有各种名目的限制。 大家不期望孩子能背多少首诗,能记多少个朝代,只希望他们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找到自信,并按照自己的兴趣点发展。但现实中,却一校难求。

  可汗学院为我们勾勒出一副美好的教育前景,一个理想中的教育王国。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它是一个创新,更是一场革命。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最打动我的地方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关联教育

  传统教育体制下,原本浩瀚无边又美不胜收的人类思想被人为的切割成一块块便于管理的部分,称为“学科”。每一学科的内容又被分成一个个独立的章节,各章节之间的连贯性被完全切断了。象这样将概念进行随意的划分会对学生学习的深度和记忆的程度产生深远而又关键的负面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之所以会产生差异,实际上是因为有的学生掌握了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而有的学生没有。

  前些日子在博雅小学堂的订阅号里看了一篇文章叫做“从一块石头开始,怎样带孩子审视万物启蒙”,讲述的是北京亦庄实验小学钱锋老师带领着孩子做的一系列围绕石头的教学过程。孩子们以石头为线索,不仅学习了语文、科学、数学、历史和地理等课程,还走出校园将知识结合实践,比如计算南海子公园鹅卵石的数量、自己设计去国家博物馆得行程。将所学到的知识真正的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这种关联课程的教育方式深深的吸引了我,如果我们是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那我们的生活一定比现在更有活力。

  我女儿的学校学习的是IB项目的小学课程PYP,整个课程是以单元的方式教授给孩子的,每个单元6周时间。从上周开始的教学单元是“how we orgnised ourselves”,其中就涉及到community(社会团体)的知识。

  为了配合主单元的教学,这周的艺术课内容就要求孩子从中国、澳大利亚土著、毛利人、美国本土人、因纽特人五种中选择一种,呈现你所了解的能够反应其文化的东西,比如服饰、手工制品,艺术作品。女儿选择的是中国,这个周末我们就一起寻找生活中接触到的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的元素。从中国结到旗袍,从景泰蓝盘子到玉镯子再到玉石饰品,从脸谱到京剧,再到唱歌、舞蹈和武术,从她喜欢的跳棋到麻将,从火锅到烤鸭,结果发现小小的孩子虽然不能完整的诠释她所发现的东西,但她已经能够敏锐的感知到各种文化的差别,这种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个探知的过程中非常愉悦,以至于弟弟后来也加入进来,我们又一起回想了国庆去毛里求斯的所见所闻和独特之处。

  关联教学的魅力如此强大,真希望孩子能够沐浴其中而成长。在关联教育还不能达成社会教育共识之前,家庭式的关联学习方法就不得不成为我的选择之一,但它对家长的见识、文化修养、精力都是不小的考验。

  二、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是用全新的方式看待事物,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提出前所未闻的想法。在当今这样一个充满竞争且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的世界上,我们需要集合每个人的智慧,共同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地球的健康,等等。可是传统的考试及评级系统给学生们贴上了“好”或“差”的标签,让学生丧失了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机会,被学校所淘汰。但这些人有可能非常具有“创造力”且“思维独特”,且最有可能在某个领域中做出重大贡献。

  为了避免传统评级系统的不足,可汗学院在将标准化考试修正之后,又采用了多年跟踪调查学生掌握知识及学习方法的办法和收集体现学生创造力作品集的方法,以此将对学生信息的不完全评价降到最低。

  生活方式的改变、教育体制的变革也离不开创造力的运用,而这些变化都寄希望于我们及一代又一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可是如果孩子们的思想还是被繁琐的学业、机械的考试所禁锢,那未来便暗淡无色。我们期望对创造力的培养能够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足够重视,给我们的孩子能够自由驰骋想像力的广阔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8 02: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