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4271|回复: 1

一生的学习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3 08: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想给老梨安利吾九殿的《成为暴君之后》,西幻文,正剧风,特别考究!!!这个充斥骑士浪漫的故事里,有荣耀,有荒诞,有天使,有地狱。猎巫,冶金,预言,属于中世纪的词语在这部小说里出现得恰到好处。群像戏写得很棒,叔父是我的意难平!如果你偏爱史诗yu传说,请千万不要错过这本小说。
  来自年妈的《一生的学习》读后感分享,写于2013年4月,最初发布在年妈新浪博客上。
  书架上一排克里希那穆提的书,其中看过的几本也都是有孩子之前的事情了。这些年每当想起来要翻看的时候,总是缺乏勇气,觉得没有大块安静的时间,觉得会看不进去。这次趁着读书会的机会,鼓起勇气拿起《一生的学习》,发现没有想象中那般晦涩或深奥,语言非常平实,精炼,观点清晰。
  连续两天,第一遍翻看,第二遍精读,书上被画得满满的,觉得每句话都值得标注下来。结果,放了几周,在线读书会再拿起来准备发言时,发现看书时那种热情澎湃的感想,又散落回书中画得满满的句子中,虽然每句话都那么有道理,真正留在自己心中的感想却如多块待拼的拼图一般,散乱在那里,找不到头绪。
  所以决定再读第三遍,而且要让自己静下来了,写一写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写读后感的过程是一种思考的整理和沉淀,也会很写实地反映出自己当下的认知,相信过了很多年再读会是有意义的审视。
  整本书每句话都很精彩,但是,我跟大家讨论时的疑问一样,为什么这本出版了几十年的关于生活意义和教育的书字字真理,为什么还是充满了社会中的权威、不和平和不正确的教育?书中其实也给出了答案,从觉察自己开始,做自己能做的,所以,我分章节,从自己的角度,记录一下跟自己息息相关的觉察:我可以去做什么以及我不去做什么。(不去做什么用红色标注,去做什么用蓝色标注,书中原文用黑色标注)
  先把从自己的理解和可以去行动的部分总结出来,后面部分是结合原文部分的补充。(因为不想因为自己的理解产生误导,每一段自己理解的“做什么”“不做什么”之后,都完全引用了书中的原文。)
  1. 不把成功作为生活的目标,不寻求舒适,不顺从附和。那不顺从附和,是应该反抗吗?不,反抗只是一种反作用,是无止境的。
  2. 我们必须教育我们自己,我们本身是什么,我们传授的便是什么。了解生活,就是了解我们自己,而教育的全部内容就在于此。当我们自身发生了变化,制度(不论是教育上或制度上)便改变了。个人才是最重要的,而非制度。
  3. 到底什么是生活的整体?什么是对生活完整的看法?正确的教育,意指唤醒智慧,培养一种完整的生活。 “整体”无法经由“部分”来了解;它只能借着行动和经验来了解。(个人的理解,《一路梦想》和《在爱里相遇》就是这种行动和经验)
  4. 揭露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恐惧的原因,需要耐心和毫无任何批判意味的觉察力。
  5. 做一个真正希望了解孩子的父母,不通过某种理想的幕布去看孩子(不用“他应该如何”围困住他)。真正爱孩子,去观察孩子,研究孩子的倾向、性情和他的特性。当孩子逐渐长大成人,帮助他,借着观察他和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了解自己。
  6. 必须着手改变家庭的影响,而开始建造具有正确教育者的学校。
  7. 面对问题,了解并铲除冲突,当心因自我停止活动而寂静,创造便出现了。
  不把成功作为生活的目标,不寻求舒适,不顺从附和。
  想要成功的动力-----这是追求物质或所谓精神上的报偿、寻求内在或外在的安全感、寻求享乐的欲望----这整个过程都会阻碍了“不满”之情,遏制了自我创造,滋生了恐惧;而恐惧,则阻碍了我们对生活加以明智的了解。P3
  寻求舒适,扼杀了冒险精神,促使我们不要异于他人,唯恐自己的思想与社会上的模式相左,使我们对权威和传统给予错误的尊敬。P4
  一旦我们附和了传统,我们便只会想到我们应该变成什么模样,而加以模仿。对于我们应该达到的模样加以模仿,会使人滋生恐惧,而恐惧扼杀了创造力的思想。恐惧使我们的内心迟钝,以至于我们对生活的整个意义毫无觉察;对我们自己的悲哀。飞鸟的翱翔、别人的微笑和不幸,我们变得麻木,毫无感觉。P62
  那不顺从附和,是应该反抗吗?不,反抗只是一种反作用,是无止境的。
  反抗有两种,一种是暴力的反抗。这仅仅是对于既存的秩序不加了解的反作用而已。有许多人反抗既存的正统规范,却又落入新的正统规范,落入了更进一步的迷茫和巧加隐饰的自溺自满之中。我们总是脱离某一群或某一组理想,而加入另一群人,背上另外的理想,如此地制造了新的思想模式;而对于这项思想模式,我们则必须再起而反抗。反作用只会产生对立,而改革需要再度的改革。P4
  “不”顺从附和,却仅仅是一种抵抗权威的反作用,它无法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反作用是没有止境的,它只能再产生其他的反作用。P62
  我们必须教育我们自己,我们本身是什么,我们传授的便是什么。
  要创造一个新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也就是说,我们身兼学生和老师,我们必须教育我们自己。
  正确的教育始自教育者,他必须了解他自己,并且从定型的思想模式中解脱出来。因为他本身是什么,他传授的便是什么。问题不在孩子,而是在父母和教师;问题在于对教育者加以教育。关切我们自己的再教育,远比为了孩子的未来幸福和安全焦忧来得更迫切。对教育者加以教育---就是使他了解自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教师自己必先着手观察。他必须随时警觉,密切注意自己的思维和情感,自己所受的限制方式,自己的种种活动和反应。因为由这种警觉的观察,才能产生智慧,他和别人以及其他事物的关系,才会有根本的转变。
  我们所需要的帮助来自于我们自己,我们无需乞求帮助。因为,当我们谦虚地献身于工作中,当我们面对每日的困难和时间而去了解它们,则帮助就会不求自来。
  教师必须随时注意,不使他的学生将他塑造成一个榜样、一种理想或一项权威。对于真正的教师来说,教育不使一项技术,而是他的生活方式。
  了解生活,就是了解我们自己,而教育的全部内容就在于此。
  当我们自身发生了变化,制度(不论是教育上或制度上)便改变了。个人才是最重要的,而非制度。
  教育的功能在于培养完整的人,而且是具有智慧的人。智慧是对于根本事物、现在存在的事物的了解能力;而所谓教育,便是在自己以及别人身上唤醒这项能力。P9
  教育的目的,并非制造学者、专家、寻找工作的人,而是培养完整的男男女女,使他们从恐惧之中解脱出来;因为唯有在这样的人之中,才有持久的和平。
  教育,不应该鼓励个人去附和社会,或与社会消极地和谐相处,而是要帮助个人去发现真正的价值---它是经由公证不偏的探讨和自我觉悟而来。教育,应该唤醒一个人自觉的能力,而非只耽溺于满足自己的自我表现。P10
  制度----不论是教育上或制度上----的改变并不神奇;当我们自身发生了变化,它们便改变了。个人才是最重要的,而非制度;一旦个人不了解它自身的整体过程,那么任何制度----不论是左派或右派的----都无法为这个世界带来秩序和和平。P10
  正确的教育来自我们自身的改造。我们必须再教育自己,不要为任何注意---不论这主义是多么富有正义,也不要为任何意识形态---不论它对于世界的未来幸福多么富有希望,而互相残杀。我们必须学习怜悯、同情、知足,寻求那至高无上的真实。因此,唯有如此,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拯救。
  到底什么是生活的整体?什么是对生活完整的看法?正确的教育,意指唤醒智慧,培养一种完整的生活。
  “整体”无法经由“部分”来了解;它只能借着行动和经验来了解。
  自由产生德行,宁静无法存在。平静的心不是一个被限制了的心,它不是通过纪律或训练才变得静寂。唯有当心灵明白了它自己的种种存在方式---也就是自我的种种存在方式---平静才会出现。
  除了提供知识和技术训练外,教育尤其应该鼓励学生对生活有一个完整的看法,应该帮助学生认识他内心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区分,并且铲除偏见,打消学生追求权力与控制力的念头。它应该鼓舞正确的自我观察,以及把生活当做一个整体加以体验---那就是不必强调其中的某一部分---“我”和“属于我的”,而是帮助心灵超越自身,以便发现真实的事物。
  自由,只产生于一个人在每日生活中的自我认识,也就是说,在他和人们、事物、观念、大自然的关系中的自我认识。
  我们没有多少人关切爱,我们多半关心与爱的外外貌。
  支配欲,是利用他人以达到自我的满足,而一旦我们利用他人,便没有了爱。有了爱,便有了尊重,不仅是尊重孩子,而且是尊重每一个人。
  我们缺乏创造力,因为我们以知识、见闻和傲慢填满了我们整个内心;我们满肚子都是别人思考过的或说过的话。然而,重要的是亲身的体验,而非那体验的方式。要表现,必得先有爱。
  揭露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恐惧的原因,需要耐心,和毫无任何批判意味的觉察力。
  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恐惧,都有许多不同的原因,必须加以灵敏的留意才能铲除它们。恐惧无法借着戒律、升华或任何意志的行为而加以驱除,而必须找出恐惧的原因,加以了解。这需要耐心以及一种毫无任何批判意味的觉察力。
  我们的生活不只是存在于表面的,它的绝大部分都隐藏于深处,难以观察。如果我们要使潜藏的恐惧显露出来,获得解决,那么人的意识部分必须稍微缓和下来,不可持续不断地忙碌。当这些恐惧浮上表面时,必须毫无阻碍地对它们加以观察,以为任何形式的责难或辩解都只会增强恐惧。要从一切的恐惧解脱出来,我们必须对它使人混乱的影响有所觉悟,而唯有持续不断地警觉留意,才能揭露出它的种种原因。
  任何形式的恐惧,都阻止了我们对于自身以及和一切事物之间关系的了解。
  如果了解存在于我们渴望支配他人或被他人支配的欲望背后的强制性,则也许可以从权威的使人瘫痪的恶果中解脱。我们渴望能确定、无疑虑、不做错、能成功、能知道;而这种渴望确定,渴望恒久不变的欲望,在我们心中筑起以个人经验为主的权威。
  如果对自我加以觉察,并且觉悟到,自我的一切活动,不论如何巧妙,必会造成冲突和痛苦,那么对确定的渴望,对自我延续的渴望便会终止。
  智慧起于自我的舍弃。谦虚的心比学识更为重要,而需要具有一颗谦虚的心,并非接着种种知识来填满它,而是对我们自己的思维、情感加以觉察,要细心注意我们自己以及周围的种种影响,要倾听他人,观察富人、穷人、有权势的人、卑微的人、智慧,并非经由恐惧或压制而产生,而是对每天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种种事故,加以观察和了解。
  恐惧---它是渴求安全的结果---使我们附和顺从,使我们模仿,使我们屈服于控制之下。因此,恐惧阻碍了创造的生活。
  做一个真正希望了解孩子的父母,不通过某种理想的幕布去看孩子(不用“他应该如何”围困住他)。
  当我们为了某个理想,为了未来而努力,我们是按照对此未来的概念而塑造个人;我们对于人一点也不关心,我们关心的只是“人应该如何”的这种想法。对我们来说,“应该如何”变得比“现在存在的事物”------换句话,就是个人和他本身错综复杂的问题----更重要了。如果我们着手于直接了解个人,那么我们关切的便是“现在存在的事物”了。这时,我们便不再想要改变个人。我们关心的只是帮助他了解他自己,而没有私人的企图或利害关系。如果充分觉察到“现在存在的事物”,我们便会了解它,摆脱它的束缚而得以自由。因此,要觉察到真正的自己,我们必须停止这种想成为他人的挣扎。
  正确的教育:P22
  与任何的意识形态都不相关---不论这意识形态保证能在未来产生何种乌托邦。
  不是以任何学说为基础---不论它是多么精心构想得来。
  不是一种手段,乃是帮助个人,使其成熟、自由,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
  这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事,而非按照理想的模式来塑造孩子。
  由于我们自己思想干枯、空洞,没有爱,所以,我们才把孩子的教育和生活的方针拱手让给政府和学说。
  教育的另一个任务,是制造新的价值。仅仅将既存的价值置于孩子的心中,使他符合理论,这是将孩子加以限制,而非唤醒他的智慧。
  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真实的儿童(the child as he is) 而不将我们认为的他“应该如何”加诸他的身上。将他围困于“理论”的框架里,是鼓励他的顺从附和。将他围困与“理论”的框架里,是鼓励他的顺从附和。如此会滋生恐惧,在儿童的心中产生了“他的真面目”和“他应该具有的面目”之间的不断冲突,而一切内心冲突,都会向外表露于社会。理论,是我们了解孩子,以及孩子自我了解的实际障碍。
  真正爱孩子,去观察孩子,研究孩子的倾向、性情和他的特性。当孩子逐渐长大成人,帮助他,借着观察他和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了解自己。
  一个真正希望了解孩子的父母,并不通过某种理想的幕布去看孩子。假如他爱孩子,他便会观察孩子,研究孩子的倾向、性情和他的特性。唯有当一个人不爱孩子的时候,才会把某种理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因为如此一来,犹豫要求孩子成为这样的一种人或是那样的一种人,一个人的野心,便借着孩子而获得实现。如果,一个人爱的不是理论,而是孩子,这时,才有帮助孩子了解他真正自己的可能。P25
  了解何谓内心自由的正确教育者,能帮助每一个个别的学生,去观察和了解他自己的价值观,以及加诸自己的强制行为;他帮助学生觉察到那些将他加以限制的种种影响力,以及他自己的愿望,这两者使他滋生了恐惧。当学生逐渐长大成人,教育者帮助他,借着观察他和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了解自己。因为,造成无止境的冲突和悲哀的,乃是完成自我的渴望。
  要了解一个孩子,我们必须在游戏时观察他,在他种种不同的情绪下研究他。我们不能将自己的偏见、希望和恐惧投射到他的身上,或是塑造他,使他适合我们欲望中的类型。如果我们不断地以自己的喜好与厌恶来判断孩子,必然会在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中,或孩子与世界的关系中,制造除种种的藩篱与障碍。
  我们与孩子之间必须保持密切的关系,才能让他健全地成长,帮助他具有直觉力,能洞察这些愚蠢的偏见。我们必须把问题加以讨论,让孩子听听人们明智的谈话。我们也必须鼓励已存在于他心中的探究与不满的精神,借此帮助他去发现何谓真,何谓假。
  必须着手改变家庭的影响,而开始建造具有正确教育者的学校。
  一所在名利上成功的学校,通常不是一所教育中心。有希望的只是完整的个人---而唯有小学校才能有助于早就这种完整的个人。因此,之手荣书目有限的男女学生,并且拥有正确教育者的学校,远比大学校里从事最新颖的教育方法来得重要。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说明为何必须设立小学校。在一间教室里,学生的书目要有限度,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如此,教育者才能充分注意到每一个学生。当学生过多,教师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时,惩罚和奖励就成了强制施行纪律的一种便利方式。
  如果我们由眼前的事物着手,在我们与孩子、朋友、邻人的关系中觉察到我们自己,则正确的教育便会普及各处。我们在外界家庭与朋友的世界中的行动,将会产生影响和效果。
  任何有基本价值的东西,都是无法接着集体教育来完成的,需要对每一个孩子的个别困难、脾气、能力加以仔细研究、了解。明白这一点的人,如果真心地想要了解孩子,想要帮助他们,便应该集合起来,创办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将在孩子的生活中产生重大的意义,因为它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而有智慧的人。创办这样的学校,并不需要等到拥有足够的资金,每个人都可在家庭中做一个真正的教师,而机会将会落到那些具有无限热忱的人身上。
  真正的革命,并非暴力的革命;真正的革命,在于培养完整而有智慧的人,这些人接着他们自己的生活,逐渐使社会产生根本的改变。
  面对问题,了解并铲除冲突,当心因自我停止活动而寂静,创造便出现了。
  心灵需要冲击才能清醒过来,我们把这种冲击成为“问题”。
  不要指导一个人走向某一个特定的目标,会损坏他的创造力。
  如果教师的心中已消除了一切的恐惧和支配欲,那么他便能帮助学生有创造力地了解和自由。然而,如果教师心中有意或无意地想将学生引向一个特定的目标,则显然他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指导一个人走向某一个特定的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自己指定的或由他人强迫灌输的---即损坏了他的创造力。
  正确的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发现他最感兴趣的事物。
  有创造力,并非只是写写诗、塑雕像或生孩子,而是处于一种真理得以存在的状态中。唯有当自我不复存在,当心终止了它的活动,也就是说,当心不再受它的自身追逐所束缚,此时思维才会静止。当心完全静止,而非被迫训练而沉寂,当心因自我停止活动而寂静,则创造便出现了。
  有冲突之处,创造的状态便无法存在,因此,正确的教育应该帮忙个人面对他的问题,而非崇尚那些逃避的方法。它应该帮助个人去了解冲突,铲除冲突,因为唯有如此,创造的状态才能出现。

《穿堂惊掠琵琶声》成熟男人的绝美爱情啊,我之前一直看不下去老男人谈恋爱,会顾虑太多,也看不下去细水长流的爱情,感觉就很平淡无味,但是!!!直到我看了这本后,上面两个问题都不存在了,这种进退有度,一句“你想要的爱情是什么样”就能确定对方爱自己的爱情太美好了,不需要口头许下很多承诺,但是你所知道的爱情中的承诺我都会做到,懂你、敬你、尊重你,告白时会先把以后会遇到的现实问题剖开来告诉你,再让你做决定。忠于爱情,又不止忠于爱情,老男人的爱情真的太美好了,强推啊,另外,广播剧也配得非常好,最近一周都陪我入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08: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年妈沙龙26班佳杰的《一生的学习》读后感分享,写于2015年9月
  一生的学习——允许生命经由你,活出你自己
  教育是什么,当妈妈这一路走来,我一直在研究如何教育孩子,但对于教育本身并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我信息、接受情绪、日常惯例表,这些工具,就像一个大机器上的一个个齿轮,那个整体在哪儿?那个大机器究竟是什么?我一直懵懂迷茫,就如身在一片树林里,可以看到一棵棵的树和树上的叶子,但对于这片森林却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不知道它的界限在哪儿,不知道它是什么?
  《一生的学习》给了我清晰的答案,它从哲学的高度,俯瞰教育,俯瞰人性,俯瞰每一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阐述了我们一生都需要学习的功课——成为一个内心自由且完整的人。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接受了16年的教育,学校教会了我们什么?过于重视技能的培养的结果就是我们只生活在某个夹层中而忽略了生活的整体是什么,我们对生活没有整体的了解,多半是经由头脑来感觉,来体验,于是我们便只是经常生活在一些概念和字眼里,忽略了很多事物原本的节奏。我们只重视效率和结果,却忘记了如何体会过程中的美。有了温室,任何季节都可以吃到想吃的任何水果,我们已经忘记了期待的感觉,觉得一切都是唾手可得,理所应当。
  很多人大学期间,刚刚脱离了父母的约束,一度不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儿,完全丧失了自我约束力,逃课,挂科,那是一种“ 终于没有人管了”的放纵,想起来,严格的控制带来的只会是高度的依赖,教育,不应是靠权威来掌控,而应该唤醒一个人自觉的能力。
  思想也是如此,当教育只告诉孩子何者对、何者错,而不说明为何对、为何错时,久而久之,孩子就如被洗脑了一般,失去了深入思考的能力,而只是被动接受,依赖老师/家长的思想。
  就如我当初如父母所愿考上大学,并毕业后,突然迷茫了,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哪里,下一步我要做什么?之前的路都是父母设计好的,好好学习,其他都不用想,考个好中学,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然、后、呢?
  完成了这一“使命”以后我的人生好像失去了意义,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像身处大漠一样没有方向,不停的问自己,却没有答案。我的价值是什么?曾经我深信背负父母未完成的梦想、实现他们的愿望是我的使命。自己当了妈妈以后,我突然不知该将自己的梦想置于何处。承载着三代人的责任时,我开始问自己,究竟我的界限在哪里,我该承担什么,我的自由是什么。
  当背负父母的使命的时候,我不明白也没觉得生命于我有任何意义,我觉得自己的生命是他们的,没有努力对不起他们,没有成功对不起他们,我觉得自己的生命是苍白的;当真的找到自己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如此热爱和留恋生命!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帮助我们自我了解以及让我们了解什么是生活。
  我小时候,一直活在各种“应该”当中,应该好好学习,应该听话,应该尊敬师长,应该先人后己,应该团结友爱,你想或不想并不重要,你应该这样做,这是标准。我一直小心翼翼的遵守着这些“应该”,它们一度压的我喘不过气,我只想逃离、只想反抗!这时候脑子里又是闪过一个“应该”——应该听话!
  当妈妈以后,我也就开始关心孩子的将来应该如何,现在的一切都是为了那个宏大的目标而努力,他应该学业有成,他应该积极上进,他应该婚姻幸福生活美满。而几乎忽略了体会他现在每一天的成长。对老公也一样,我看到的是自己眼里的“未来”的他,所以一直在努力把他调教成我理想的样子,却经常忽略了现在和他相处的每一天。
  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真实的每一个人,而不将我们认为的他“应该如何”加诸在他身上。将他围困于“理论”的框架里,鼓励他的顺从附和。
  如果一个孩子撒谎,我们不去探究他撒谎的原因而只是告诉他应该诚实;如果一个孩子不喜欢去幼儿园,我们不去探究他为什么不喜欢,而只是告诉他“可以去幼儿园寻找快乐”;如果孩子觉得一定要争当第一名才有意义,我们只是告诉他“第一没有那么重要”;那么,如果一个人特别怕黑,我只是告诉他,黑天没什么可怕的,是不是,他就可以不害怕了?我们经常将固有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却懒于倾听孩子的真实情感,更忘了真正的教育需要教育者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但现在学校学生过多,老师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惩罚和奖赏就成了强制施行纪律的一种便利方式。对于聚集在一间教室里的学生,借着惩罚和奖赏的纪律,当然有助于辅助老师维持秩序和外表上的安宁。我们都知道学校应该人少,这样老师才有精力观察每一个孩子。现行制度不是我们可以改变的,在谴责之余,我们是否可以做些什么?家庭教育是否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
  我们开车上路之前需要学驾照,会计上岗前需要考证,却经常忘了做父母也需要“培训”,我们毫不怀疑的延续着上一代的教育方式,依然用“一刀切”的方法机械的教育着孩子。我们宁愿花点钱,把孩子送到早教班,也懒于花一些时间,和孩子相处,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真正兴趣所在。
  育儿先育己,正确的再教育我们自己,非常重要,在这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以为的“平静的心”,不过是如一潭死水般,是对社会对现状的消极妥协。关切我们自己的再教育,远比为了孩子的未来幸福和安全焦虑来的更迫切。
  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年妈组织我们读身心灵的书、上九型。了解自己,永远是最困难的事情,看到自己的情绪按钮,看到自己的恐惧和焦虑,看到自己的内心冲突,看到自己日积月累的悲哀,看到自己的未解脱,看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反应方式,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自己成为一个内心自由的人,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我们不去尝试很多事情都是因为恐惧,对变化的恐惧,对失去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这些恐惧让我们畏首畏尾,徘徊在尝试与放弃之间,给自己设了很多限制,最终经常是在不甘心和忐忑中丧失了最初的热情,消极的和社会、和生活和谐相处。
  只有当我们觉察到自己是一项完整的过程,了解自己整个的心里过程和成长过程,我们对很多问题才能了解和解决。我们会清楚自己的孩子处在哪个阶段,以前发生过什么,未来还会经历什么。所以,教育的核心就是帮助自己及孩子,成长为一个自由且完整的人。
  最后,以今天在打卡群里看到的一句话结尾:成长,就是蜕一层又一层的皮,换一双又一双的鞋,一次又一次的超越自己,到达远方,却又忘了远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8 02: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