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55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花冠病毒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2 08:1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救救!判官!真的我磕生磕死求求你们快去看了真的求求你们!就是那种你以为年上游刃有余,只有年下如痴如狂的时候结果作者举起四个大字“绝美双向”,最后变成”不服我们现实里碰一碰,比比谁爱得更疯“是我更疯!是我看了绝美爱情之后已经疯了!我的每一滴眼泪都为绝美爱情而流!
  知死,然后知生——读毕淑敏《花冠病毒》(潘启雯 )
  同是女性作家,与“新写实”的代表人物池莉、方方不同,也与“私人化”叙述的陈染、林白迥异,毕淑敏一贯以充满人性关怀的视角、扎实的现实主义写作精神、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悲壮的理想主义基调制胜,其作品每每引起文坛和广大读者注目。与此同时,内科医生、注册心理咨询师、作家、旅行者……独特而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角色,既成为毕淑敏小说创作的宝贵资源,也为她的小说提供了多维度的叙事空间。
  频繁出现医生的形象和故事是毕淑敏小说创作的“独特符号”。无论是中篇小说《生生不已》《预约死亡》,还是长篇力作《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和《女心理师》等小说,抑或是新近创作出版的《花冠病毒》,她总是将医者救死扶伤的情怀和作家的审美意识整合起来投注笔端,在文学作品中为宝贵的生命和脆弱的心灵开出了一剂剂“良方”。
  《花冠病毒》巧妙地把故事设置在未来的“20NN”年:一种可怕的瘟疫病毒——“花冠病毒”突袭“燕市”,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都市顷刻间沦为“猎物”。拥有心理学背景的女作家罗纬芝临危受命,成为采访组成员亲临抗毒一线;在一线与病毒作战的科研教授于增风,以身试毒不幸身亡;一个神秘的年轻人忽然找到罗纬芝,两人随即达成一项秘密交易……在没有特效药的危急时刻,人类与病毒的“博弈”不断推进,最终通过组合自我心理能量与病毒展开了殊死搏战。毕淑敏写这部小说的念头最早萌生于2003年深入北京抗击“非典”一线采访的经历,她试图以此展现人性在面临危难时刻迸发出的悲悯和无奈。
  与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作家不同的是,毕淑敏并不是居高临下地瞥视众生,而是以剧中人的姿态向人们娓娓道来,个中多了一分平和、一分关怀。当小说中各色人物为寻找对抗“花冠病毒”的武器和策略百般周折、乃至悲观失望时,作者却给出了对抗危机的两个秘密武器:一个是“元素”,一个是心理能量。当前者无能为力时,真正的希望唯有靠后者——“人类和病毒必有一战,必将多次交锋,谁胜谁负,尚在未知之数。当身体和心灵遭遇突变,最终能依靠的唯有心理能量。”
  因此,对生死以及人心的探问——即“直面未来世界里人类的心理灾难,积极探索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就构成了《花冠病毒》的核心思想。通过以“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为立足点的写作,毕淑敏更希望能从作家的责任感逼近生命的本真。“花冠病毒”形态绚烂美丽和它的凶残可怖形成了强烈“反差”——而作者却不断借此病毒一手制造的毁灭性危机表现着人类生命的尊严,并肯定那些在危机中死亡的生命价值——死亡固然是一种不幸,是超越极限的人生痛苦,但它与生存的对立却恰恰标志着真实的生命存在。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然而《花冠病毒》反其道而行之,用危机和死亡使人们深刻体会到“知死,然后知生”。诚如小说通过对危机和死亡的书写折射世态炎凉,继而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对生命价值的关爱那样,每个人都应当从危机、乃至生与死的角力中领略如何善待这仅此一次的生命。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月下桑的书[委屈][委屈]可能比较小众,但她真的是我最喜欢的原耽作者了。她的文就是读起来都特别舒服,童话一样的感觉。不只是爱情,每本文里都有特别多出彩的配角诠释他们同样美好的亲情友情。每本文的主角都是强强,即使是受的那方也特别帅气特别少年感。而且太太特别喜欢写一些全新的设定,很多文的世界观种族观都是全新的,总之我真的强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4-30 00: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