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5546|回复: 2

《局外人》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1 08: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酒卿《将进酒》我!无法言语!古风人物群像硬核权谋我爱死了 看人性看争锋,看众人众生荒唐或传古的百态人间,先生与那一场春三月真的是我的意难平。其实我很多知识都是从网文男主那边学来的,学习他们的说话方式和待人处事,只要不是特别奇怪的总裁文啊啥的,其实大的文真的可以学习,学习骆闻舟的正义,费渡的细心,顾昀萧萧而立的君子骨,当然还有很多xing知识…。
  昨天看完了一本小书,加缪的《局外人》,内容不想赘述,毕竟88还没有看,我不想剧透。但是,这本书,也让我将其他几本书中看到的一个相同的观点理解的更加清晰,其实也是一个哲学性问题,哲学就是在思考生命本身。然后,我渐渐的明白了一件事情,就是,生命本身,应该算是个悲剧。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注定会死,会离开这个世界。这是一个谁也无法逃脱的结局,就注定了生命本身悲剧的基调,人类从来都避讳着这个字,中国人尤甚。但是,如果不知死,怎能更加珍惜生呢?清清楚楚的明白,清清楚楚的认识到,我们所有人,都会离开这个鲜活的世界,百年之后,终归尘土,才会更加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啊。前一段时间,我在思考生命的意义,偶尔钻到了牛角尖里,甚至觉得毫无寄托,意义何在。后来又突然想通了,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就是在下大雨的时候窝在床上开空调盖被子玩手机;就是在回忆里,浪荡在珠江的夜晚,江风,夜景;就是在与88闹啊、笑啊,每一个开怀的时刻;就是在这一个个细小而惬意的日常里说,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就是享受活着的每一刻。
  我写下这些话时,并不觉得悲,终将离开,这就是生命本身。88今天说我四大皆空了快,其实也是我越来越明白了这一点,放在生命这个大悲的基调之下,生活中的琐碎,不过尔尔。那些琐碎就是蛛网上的一个一个的节,将人缠在那里,困在那里,唯一能解决这些琐碎的方法,就是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以生命的角度来看待这些日常琐碎,因为再没什么事情能比活着这件事更加重要了,那还有什么理由,因为一些事,因为一些人,而影响自己如此宝贵一天呢?
  看透这些,以一个局外之人的存在,看着周遭的人,在世俗的逻辑之下,在人类重复了千百代的轮回中,细细的感受着生活,万事皆可放。

丧病大学,我真的太爱了这篇!就是在大学考四六级考着考着丧尸来了,没有异能没有开挂超写实 太有代入感了,没有异能专业凑各个真的是各显神通,我看这个的时候真的笑掉头!!而且这篇文一点也不丧,真的是黎明前的黑暗,曙光其实一直都在。还群像,每个人都写的很真实而且灾难发生时主角二人处于矛盾分手中,但其实他们非常爱彼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4 08: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局外人》读后感

  原创: 铭 铭记在心

  有些时候,我们会带着已有的观点和看法去理解、判断某个人、某件事。先入之见所带来的影响,在这本书中被精彩的呈现。

  书的第一部分,波澜不惊,看不出主线。在默尔索开枪杀人之后,我都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只是因为阳光刺眼、天热气躁,无意间扣发了扳机?我唯一比较喜爱的,是葬礼结束后在阳台上对过往行人的描写。

  到了第二部分,尤其是法庭上指控的情节,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它把前文琐碎、平淡的剧情串联在了一起,使之有了意义。法官力求陈述主人公对母不孝、没有道德,塑造其主人公本身就是一个恶人的形象。然后,带着这种形象、印象去看待杀人的案件,认为这是有预谋的、是十恶不赦的。而事实上,主人公本身就是一种对什么事都满不在意的性格,葬礼上的态度也不能反映他本身的本质。人,本就是各种各样,主人公对母亲葬礼的行为不同于他人,此外,不能得到其他结论,更不能说他是一个恶人。

  在我看来,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被用来一件事证明另一件事,尤其是法庭这种需要公证、理性的地方,简直不可理喻。但即使是这种不可理喻的事,在现实中,也比比皆是。我们很多时候的判断,是基于现有的认知、已形成的看法,而非准确清晰的事实依据。说到这儿,又不得不提一提媒体。现在很多新闻都是把一些与事实无关的词写进去,让大众对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前,先对新闻人物贴上一个标签,带着主观认识去看这件事。这些媒体都是无良媒体。反过来看民众,很多人都是在一种不自知、不思考的状态下被人牵着走,这也是值得人反思的。

  主人公默尔索作为一个局外人,是一种不同于大众,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的人。这种性格造就了在别人眼中的“恶人”形象。算是主流文化对旁路的不理解与排斥吧。我非局外人,但并非不能理解。

  话说,书的结尾与神父交谈的那一段我没怎么读懂,这也许就是我和许多人书评着眼点不同的原因吧。

  摘抄:

  “究竟控告他埋葬了自己的母亲,还是杀了一个人?”一语引起哄堂大笑。检察官随即又站起来,身披法袍,宣称这位可敬的辩护律师一定是太天真了,都感受不到这两件事之间有一种深刻的,悲怆的本质关系。

  他们滔滔不绝地谈论我,也许更多涉及的是我这个人,而不是我的罪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5-24 08: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局外人》读后感

  原创: 冰鱼说

  真相总是包裹着谎言一同到来。我的朋友,我需要你友情的支撑时必须接受你的困扰;我的爱人,我需要你爱情的抚慰时必须接受你的无知;我的家人,我需要你不计回报的付出时必须接受你的固执;我的老板,我需要金钱来自我立足时必须接受你的世俗。在我接近这些真相之后,我总是取舍利弊,然后在你们的游戏中败下阵来。我了解作为胜者需要付出的代价——无助、孤独、贫困、死亡。于是我每次都选择了妥协,用谎言来让游戏变得简单。但每次处于真实与虚无之间的时刻,我总试图寻找些什么,以期待能离真相更近一点。

  加缪的《局外人》讲的故事很简单,主人公默尔索在乡下养老院的母亲死了,他回去守夜时没有表现出悲伤的感情,并且在葬礼上也没有哭泣。之后在和朋友的一次海滩出游时意外用枪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然后被判了死刑,并拒绝接受神父的忏悔。在整个人生包括对待自己的审判时也一直表现的像个局外人。

  在尝试理解《局外人》之前,我要说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前两天我妈给我打电话,要求我去看望在上海医院住院的大姨,大姨第二天要做手术,而我妈在苏州老家,家里也在装修,无法脱身,于是要求我去看望。我听了后心里不大乐意,这当然不是我感兴趣的事情。但我开始分析,大姨是我妈的姐姐,姐妹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且有很多共同回忆。其次按乡下的规矩亲戚有人生病要去看望,那么做手术之前她当然要来看望,但她来不了,于是让正好在上海工作的儿子去看望,十分合情理。可问题就出在这儿,我得为这情理去做一件我不感兴趣的事,我个人不是很在乎情理。从我这方面来说,小时候大姨对我很亲,但长大后我常年在外读书工作,一年也见不到几次面,逐渐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第二,这世上每天都有人生老病死,很多事情都应看淡,这世上的大多数事情与我无关我也不感兴趣去参与。第三,我同很多当代青年一样处于一个断层的环境中,我并不把亲戚当成我至关重要的人,我很难倾注起和我妈一样的情感。于是被要求看望这件事对我来说像是一个形式主义的事,一个道德上的负担。但我妈是我至关重要的人,而大姨是她至关重要的人,所以我理解她,于是我买了水果,包了红包,决定去医院。去之前我路过女朋友那给她送西瓜,她想一起去但被我拒绝。她看我只买了葡萄和荔枝,还是简单的塑料袋装着,就建议我买个水果篮,或者至少买些橙子搭配,显得颜色好看。我心想水果篮好看但不好吃,而且大姨手术前不能进食,买的水果大部分是陪床的人吃,那买当季的水果性价比更高。诚然,我不喜欢形式主义,对于这套规矩显得也很生疏,但我女朋友当然希望她的男朋友八面玲珑,在社会上多方面能吃得开,但这种要求使我为难。我和默尔索一样在成了社会规则下的矛盾体,我并不想参与人们规定的很多游戏。但我在去之前还是买了橙子,因为我觉得她说的颜色搭配的话有道理。

  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并不在隐射什么,只是以我浅薄的人生经历来感受默尔索的情感,我的故事也远没有默尔索的那么鲜明又有特色。默尔索在自己的人生中一直是个局外人,他认为很多事情怎么都行但同时又和它们保持着距离,在这种距离中他既无法体会到自己真实的情感,也没有获得灵魂上的净化。包括参加妈妈的葬礼,和玛丽的恋情,老板安排出差工作,甚至最后对于自己的死刑的审判。他接受自己平淡的人生又不想参与社会制定的游戏,像个局外人一样将自己的感情绝缘,自己的人生似乎是处于一种荒诞和虚无之间。而他最后接受死刑也是因为“未来的岁月并不比我已度过的岁月更真实”。

  我时常会产生相似的想法,脱离了生活觉得人生很多时候是无意义的。追求金钱、爱情、名誉、信仰的人生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追求自己的欲望。只有某一刻追求的真相让生命在宇宙中的此时此刻闪耀出富有生命力的光。我并不是批判和否定追求欲望的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只是每个人选择不同。追求这些东西无疑会获得幸福的感觉,但有时候获得太多也会成为人生的枷锁,让人畏惧无法决绝。人生就是一个大混沌,在这些追求中搅拌缠绵,蹉跎光阴。

  默尔索是个最没英雄主义的英雄,他认为人生怎么都行,却在自己荒诞的人生中寻找真相,为此他拒绝形式,拒绝教条,拒绝情感,他以一个平凡人的姿态活着,最后却同世间所有的荒诞做斗争。他是个可悲的人,无法在人生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时刻感受着荒诞,人们发现了他的异常后开始排斥他,用参加母亲葬礼不哭泣这个理由判了他死刑,他又有着一个可以被摧毁的肉身,只能接受别人安排的死刑。同时他又是个英雄,他在荒诞中追求真理,既然人活着要做选择,忍受荒诞,拷上枷锁接受命运的不确定性,并且最终都会死。那么他最后选择了一种确定——死亡,就可以拒绝荒诞,挣脱枷锁,追求“绝对”和“真实”,他抓住了他所认为的真相,这让他超脱了平凡人成为英雄。

  “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中的道路,和我又有什么关系?”

  他挣脱了约束,于是人生的一切事情,又有什么要紧呢?默尔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重新拾回了对世界的感受,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但这一切在知道他认为的真相后,又有生命要紧呢?

  “Nothing really matters...”有首歌这么唱道。

  “我希望我得到的少一些再少一些,我希望我的生命短一些再短一些...”有句话这么说道。

  人生朝露,冷暖自品。如果非要说人生意义在哪的话,我想应该是在追求意义本身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6 12: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