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619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团圆》读后感大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13:4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了来了,《千秋》全国推广大使来了!强推《千秋》啊啊啊啊!古耽武侠不可错过之作,神经病魔君攻×残残残血道士受,亦师亦友,纵览江湖纷争,政局更迭。想知道俩三观不同的人是如何谈恋爱的,就快来看千秋!!!广播剧已完结,动画《山河剑心》第一季已完结,和广播剧是同样的cv!!!毛毛老师的晏无师和非磊的沈峤!!!上头无比,听了就知道。
  胡兰成说得贴切: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
  张迷对张爱玲的书感兴趣,对她的人感兴趣,对她的私生活大概更感兴趣。所以,《小团圆》的问世无异于“天雷地火”,八卦指数突破极限。
  对于这部作品本身,张爱玲是矛盾的。她曾经在给友人宋淇夫妇的遗嘱中说:“《小团圆》小说要销毁。”但同时寄去的另一封信又说:“《小团圆》要销毁,这些我未细想,改天再算。”
  这部号称“有大量性描写的自传体小说”,叙述女主人公九莉在新旧时代交替下的传统家庭里成长的经历,和她的三段恋情,包括与汉奸、有妇之夫邵之雍的纠葛。张爱玲曾在信中告诉友人:“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那东西是什么,张爱玲没有给出答案。
  爱抚神圣的细节
  张爱玲是细节大师,《小团圆》也不例外。“她永远看见他的半侧面……沉默下来的时候,用手去捻沙发椅扶手上的一根毛尼线头,带着一丝微笑,目光下视,像捧着一满杯的水,小心不泼出来。”
  有些细节真实得可怕,要引起生理反应:“他吻她,一阵强有力的痉挛在他胳膊上流下去,可以感觉到他袖子里的手臂很粗。九莉想道:这个人是真爱我的。但是,一只方方的舌尖立刻伸到她嘴唇里,一个干燥软木塞,因为话说多了口干。他马上觉得她的反感,也就微笑着放了手。”
  这部小说如同她的其他小说,张爱玲呈现实在的事物,生命的片刻,人生的境遇。没有结论,没有出路,没有救赎。是“注定了要被遗忘的泪与笑,连自己都要忘怀的”。
  但,“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那就是作品本身。
  至此与张无关
  张爱玲这样描写《小团圆》里的九莉:“自从写东西,觉得无论说什么都有人懂,即使不懂,她也有一种信心,总会有人懂。曾经沧海难为水,更嫌自己说话言不达意,什么都不愿告诉人了。每次破例,也从来得不到满足与安慰,过后总是懊悔。”这不就是作者的心声吗?
  张爱玲到底写了,“一笔一画”,“一共有628页”,“浑身火烧火辣烫伤了一样”。
  美国作家纳塔莉·戈德堡写道,把某样事物记述下来的那一刻,你就获得解放,因为你已不再与你的内心争斗;你已接受它们,与它们为伴。
  我相信,张爱玲是获得了解放的。她转过头来,面对这个世界,面对自己。一切都是真实的,有价值的,重要的。她写出来,把它们变成文字,这是一种“神圣的肯定”。燃烧般的写作过程是凤凰涅磐。
  但她没有“信心”,怕没人“懂”。所以提到“销毁”。作为张爱玲的遗产执行人,宋淇之子宋以朗出版《小团圆》的决定令人尊敬。张爱玲已经不在,她的真实意图无从考察。宋以朗做出这样的选择,必定基于一个最根本的认识:这是一部文学作品,是艺术,是美。好像一个婴儿,离开母体,有了独立的生命。它不属于谁,它就是它自己。它应该活下去,迎接自己的人生。所以,从现在开始,《小团圆》已经和张爱玲无关。
  抵达真实的终点
  人变成作家,人生化为艺术。“这悠悠的生之负荷,大家分担着,只这一点,就应当使人与人之间感到亲切的罢?”
  张爱玲借助一本书完成死后的修行,现在好了,她在另一端望着我们阅读《小团圆》时的震惊与快感时,一定是在心里泛起轻冷冷的笑意:你们看,这才是我。
  罗兰·巴特在《作家之死》一文中写道,给文本一个作者等于强加某种局限,给文本划上句号。文本的功用不在起点,而在终点,也就是读者,你和我。
  张爱玲推崇的美国十九世纪文坛巨人爱默生说:好读者成就好书。每本书里,他都找到一些段落,它们似乎躲过其他所有人,明白无误地只为给他听;书的益处取决于读者的敏感;深沉的思索或激情仿佛埋在地下的矿藏,等待同等的精神和心灵去发现。
  德国科学家、讽刺作家利希滕贝格则说:“书是镜子,驴往里面看,别指望照出来使徒。”
  挖矿也好,照镜子也好,现在该我们粉墨登场了。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月下桑的书[委屈][委屈]可能比较小众,但她真的是我最喜欢的原耽作者了。她的文就是读起来都特别舒服,童话一样的感觉。不只是爱情,每本文里都有特别多出彩的配角诠释他们同样美好的亲情友情。每本文的主角都是强强,即使是受的那方也特别帅气特别少年感。而且太太特别喜欢写一些全新的设定,很多文的世界观种族观都是全新的,总之我真的强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5-23 23:21:00 | 只看该作者
  《小团圆》读后感

  读后感信工131张倩

  《小团圆》中,一以贯之的是主人公九莉强烈的“孤独感”,这也可以说是作家本身的真切感受。据中学时代的老师回忆,张爱玲是经常坐教室最后一排最末一个座位的,而且衣服不入时,很落落寡欢。张自己在日后接受采访时也说,“我是孤独惯了的,以前在大学里的时候,同学们常会说---我们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她说“我常常觉得我像是一个岛”。“我很惊奇,台湾描写留美的学生,总觉得在美国生活苦,或许他们是受家庭保护惯了的,我很早就没了家族,孤单惯了,在哪都觉得一样,而且在外国,更有一种孤独的借口。”

  孤独是这部小说的情感内核。人心之隔是张爱玲在书中反复点染的。从蕊秋担心九莉日后与舅舅争家产引起九莉诧异起,到送别蕊秋时九莉的孤立和黯然,及至空袭逃难时九莉“差点炸死了,都没人可告诉”的彻骨的悲哀----这里有一段心理描写:“‘我差点炸死了,一个炸弹落在对街’。她脑子里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告诉人。告诉谁?难道还是韩妈?楚娣向来淡淡的,也不会当桩事。蕊秋她根本没想起。比比反正永远是快乐的,她死了也是一样。”等到写到与之雍恋爱,之雍告诉九莉他第一个妻子因为想念他,被一个狐狸精迷上了,自以为天天梦见他所以得了痨病死了,九莉的感受是“他真相信有狐狸精!九莉突然觉得整个的中原隔在他们之间。远的使她心悸。”写南山。“九莉笑道‘预备什么时候结婚?’燕山笑了起来道:‘已经结了婚了。’立刻像是有条河隔在他们中间汤汤流着。”写汝狄在九莉打胎肚子痛的翻江倒海时还津津有味吃考鸡,还让她吃!最惨烈的要属对抽水马桶里男胎的描写,她写道“…是从前站在门头上的木雕的鸟”,曾经美好的短暂的过往没有来得及走到现在,本可能新生的生命转瞬将消失不见,在九莉板动机纽的那一瞬间,世界上只剩下了她自己…疼痛灼人。张尽力用平淡而自然的“不隔”的语言来写这一个个人心之隔的故事,端的是“讽刺”!张爱玲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多年后读《红楼梦》,所得尽是人与人之间感应的烦恼。这感应的烦恼在她自己用情最深的《小团圆》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有些似乎是无心的误会,有些却是有意的忽视,一样的是伤害。与之雍与蕊秋与三姑与南山与汝狄琐琐碎碎的隔膜摧毁了九莉的爱,因而有了小说末尾那个对温暖的家安稳的爱的憧憬的美好的梦-----这是主人公九莉一生缺乏,也是一生渴求而终不得的,所以,在醒来快乐许久许久之后,仍不免枉然,这个梦只能是个焦灼的“等待”。

  张爱玲早期写作十分重视读者,在尽情描写她所能够写的同时,也努力以文迎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她说“文章是写给大家看的,单靠一两个知音,你看我的,我看你的,究竟不行”(《论写作》)。在写《倾城之恋》时,除了要表现苍凉的人生的情义,此外她要“人家要什么有什么,华美的罗曼司,对白,颜色,诗意,连‘意识’都给预备下了”。“要什么有什么”是一种深为读者阅读心理束缚的写作姿态,张爱玲十分清楚“中国观众难应付的一点并不是低级趣味或是理解力差,而是他们太习惯于传奇”(《〈太太万岁〉题记》)。所以她给了他们所要的“传奇”般的小说。

  到了晚年,张一面因功成名就,一面因心境大变,逐渐由早年十分关注读者反应转向更多面对自身写作,即她所说的“还债”创作----1973年在接受台湾学者水晶采访时,张爱玲对自己当下的创作做了真切的剖白:“我现在写东西,完全是还债-----还我欠下自己的债,因为从前自己曾经许下心愿,我这个人是非常STURBBORN的….”(《蝉---夜访张爱玲》)。1976年完稿的《小团圆》便是在“对自己还债”的心态下写就的,这种写作观折射到文本中,便有了女主人公盛九莉的两次“还债”。一是对母亲蕊秋的,一是对情人之雍的。钱数竟然一样,都是二两金子。这两次还债对九莉来说,无疑是两次极大的情感“震动”----事实上,“还债”一直潜伏在文本之中,联系着爱与不爱。而对作家张爱玲而言,《小团圆》的诞生又是她对自身过往生命的一次总的“还债”,在文本内,张爱玲与盛九莉纠缠不休,在文本外,张爱玲与昔日之“我”达到了暂时的“团圆”。

  在《自己的文章》中,张对自己的文艺观做了详尽的剖白。“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张强调作品的启示性,也指出之所以喜欢参差的对照写法,是因为它更接近于事实。启示,苍凉,真实,是张文艺观的关键词-----用参差对照的手法,张意图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她承认笔下小说中人物有种种不明不白、难堪、委琐、失面子的屈服,但又并不完全加以否定或肯定,只是提出有这样一个人一些人就是,对负面人物,也尽量写出人之常情,不予过分谴责(参见《太太万岁》题记)。在《小团圆》里,这些人包括九莉自己、母亲、姑姑、之雍等等,而以九莉的回忆为主线,是她生活过的经历的再度呈现,其间回忆与现实之间时时发生尴尬的不和谐-----文中人物给人的印象不是善与恶的截然二分,而是多层面的人性复杂的刻画。以楚娣这一形象为例,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下,既写出许多细节,揭示她的自私小气,使九莉时有强烈的寄人篱下之感,也写出她为了九莉挨打不乏真情。与此同时,写了九莉对楚娣的冷漠淡然,也写了她的感动落泪等等。在张爱玲笔下,《小团圆》里的人物是立体的丰盈的。

  在《惘然记》序里,张爱玲对小说做出了如下的评价:“在文字的沟通上,小说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就连最亲切的身边散文,是对熟朋友的态度,也总还要保持一点距离。只有小说可以不尊重隐私权,但是并不是窥视别人,而是暂时或多或少的认同。像演员沉浸在一个角色里,也成为自身的一个经验”。张爱玲之所以没有选择写散文体自传,而以小说,以自己以往的经历为原形来写这样一部小说,可以说,不是为了遮蔽和虚构,而是更多的接近真实,在虚构的外衣掩盖下更逼向本质的真实。

  张爱玲说过,最好的写作材料是自己熟悉的材料,是带着真实感情的材料。她可能为自己一生所经历的华丽的沧桑所蛊惑,所以心甘情愿地像描红一样一笔一笔的对自己的生命进行了临摹,粗浅的轮廓之后是又一次又一次的着色,在临摹的过程里,逝去的生命点点滴滴返回到身边,青春得以再现,而伤痛亦不可避免。《小团圆》是张爱玲自编自演的戏,因为是演自己,那体验便愈加深切,而在找寻逝去的似水流年的一幕幕时,那甜蜜那创痛无不带上悠悠年月造成的惘然,书里的人物,她亦如写与自己不相干的人一样,努力给予充分的谅解,但因九莉与她血脉相连,这番与笔下人物的灵魂相遇便显得复杂而纠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2-31 16:06:22 | 只看该作者
《小团圆》读后感大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1 17: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