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3773|回复: 2

《人生》读后感800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6 08: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橘莉娜可以去看看公子优的书 都好好看!强推《你的距离》《音乐家们的手指》,是那种平淡日常中又夹杂着浓墨重彩的感情,最神奇的就是她的每一本题材都不一样,但是都能恰到好处拿捏住人物特质、历史背景,并且里面很多专业知识都写的好深好真实,感觉是知识面超广的一人!而且专业知识写的都很严谨,能让人感受到那个领域特有的故事感[打call]特别是《音乐家们的手指》我超爱 中间写到上一代温月安和贺玉楼的故事那段真的后劲好大 直接给看哭了 余韵悠长的感觉!
  《人生》读后感
  建师附小阳光悦读汇
  《人生》是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本名王卫国,出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
  《人生》中主人公高加林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
  高加林渴望离开贫穷落后的农村,到更广阔的城市天地去生活。期盼从乡村走出去,走进城市,由简单的劳作走向层次较高的精神价值创造。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平等、民主的生存观念。任何人不管其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和人生起点如何,都应该同等地具有人生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权力。他身上有一股强烈的力量,那就是富于理想,锐意进取,向往现代文明生活。
  要知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面对选择,主人公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都在人生的紧要处,做了不同的选择。高加林选择了城市,辜负了刘巧珍;刘巧珍选择了爱情,牺牲了幸福;黄亚萍选择了高加林,失去了克南。因为选择,他们的结局不同,作者借用高加林的感受:“是生活开了他一个玩笑,还是他开了生活一个玩笑?”
  对于高加林的错误的选择,作者理智地写道:“你走错了一步,可以影响一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作者在为他人生路总结的同时,也笔峰一转,对年轻人告诫:“作为年青人自己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邪门歪道去实现啊!而且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造成多大的痛苦,甚至能毁掉人的一生!”
  一无所有的高加林回到了土地,看到顺德爷爷,得知因为自己的错,连累了太多人,他一下子扑到在顺德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住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本书末尾,作者用细节描写出高加林的痛,不仅让读者加深印象,而且还呼应前面作者说的那句“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满意。”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满意
  你选择怎样的人生,生活就会怎样回报你。你选择走错了岔路,生活就会在拐弯处惩罚你。作者就在开篇郑重地说:“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高加林如此,我们也是如此。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路遥《人生》
  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取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取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路遥《人生》
  生活啊,生活!有时候它把现实变成了梦想,有时候它又把梦想变成了现实!——路遥《人生》
  LOVE
  建师附小 苏雅琪

姐姐看不看西幻呀?年终的《迷途》!终结一切的命定之人×深渊魔王,挺长,120万字的样子,不过主角团作为佣兵团也是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类似单元剧的阅读体验。剧情线也很好,世界观虽大但挺好理解,最重要的是!每一个角色都好可爱!每一对cp都好嗑!虽然除主副cp其他着墨不多,但是就是细节铺垫很足,提一嘴就会有“嗯~我就知道他们会在一起”,我可太爱群像好的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08: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读后感

  原创: 高二11 贾晨曦 语文走笔

  《人生》写的是一个青年与两个女子的爱情故事。

  青年高加林的名教工作,被村中能人高明楼为自己的儿子谋夺了。他无奈之下只能去当农民。在此期间,他与农村的纯真少女刘巧珍相恋了。不久之后他因为大官叔父回来又走后门得到了通讯干事的职位,不久又回到了县城。为了更好的未来,他抛弃了在他困难时陪伴支持他的巧珍转向新时代女子黄亚萍。而刘巧珍在伤心痛苦之下,嫁与马栓。不幸的是高加林被揭发走了后门又一次不得不回到农村,但这时的他已失去了巧珍。

  读完不由得心生感慨,人生充满了机遇,大起大落虽不是所有人都会经历,但也正是如此,才是人生啊。

  路遥在开头引用了柳青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这本书便纠结在这“选择”二字上。

  书中最为重要的选择,大概便是高加林在刘巧珍与黄亚萍间的选择了吧!那时的高加林还只是个懵懂少年呢!他无法区分,他对刘巧珍和对黄亚萍的感情孰轻孰重,再加上当时的社会观念:瞧不起不识字的人。只有理智的分析造成了这个悲剧。

  以我的立场去看,如果我是高加林,怕也是会选黄亚萍呢!

  可是路遥的书,又怎么可能只是一个少年对爱情的选择呢?

  《人生》更多的是一种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大字不识的农村人和没文化的农村人比起来,有文化的,甚至比不上不识字的呢。他们会为了利益,颠倒黑白、是非不分。

  高明楼为了他的利益,可以让他强行夺走高加林的名教工作,而不考虑他家中的艰难;

  马占胜为了利益,可以在夺走了高加林民教工作后又为高加林走后门;高加林为了利益,可以抛弃在他困难时陪伴在他身边的刘巧珍……在利益面前,这些人的面目如此不堪。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不过如此。

  高加林是个读书人。那时虽然已不像古代以德为先,但他一定知道做事一定要不违背良心但他在爱情的选择中已暴露了他的价值观:他以利为先。

  我无法、也没有资格站在道德的至高点来评价他。他是他那个时代的人的缩影:为利益抛弃了良知。

  他的选择看似只是从刘巧珍和黄亚萍中选择一个,但隐于其后的则是从利益与良知中选择一个。

  可是他自己却并没有意识到这点,那时的他还只是个青年呢!

  而年龄已经很大的德顺老汉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那丰富的人生阅历已经教会了他这些。

  德顺老汉,是一个被这种利益观伤害了的人。

  这不是他们的错,这是时代的错。

  最后一个篇章,附了四个字:并非结局。

  这也再次给了高加林长长的、美好的未来。而经历了这一场恋爱的他会对这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许他还会再次犯错,但他会更加警醒。我相信,他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我也给自己提了一个醒:不以良知换利益。

  我会努力提醒自己,不让自己犯与高加林相同的错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08: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读后感

  原创: 清醉浅笑

  读书、写字

  很久没有读书了,亦很久没有写字了。

  昨夜,机缘巧合,一口气读完《人生》,竟已夜深,倒第一次过了一个既打雷又下雨的中秋节前夜。

  一个生命仅有42年的作家,却写出了《人生》、《平凡的世界》这些巨作,到底是用时间在计算生命,还是用生命在丈量生命呢?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摘自《人生》扉页柳青

  高加林

  《人生》中的高家林自然是男主光环加持,学历高(那个年代的高中生应该要抵现在的双一流本科生吧),有学识,长得俊,文章写得好,能谈会唱,肯干肯吃苦,爱专研,清高而自卑。

  寒门子弟啊,且以不同的角色来说说高家林吧。

  高加林:农民的儿子

  高家林是住窑洞的陕北农民的儿子,是物质匮乏的农民的儿子,是父母宠溺的农民的儿子。

  正因为是农民的儿子,他有健康的身体,亦有陕北农民吃苦、肯干的精神,甚至还夹杂着农民的清高、敏感和自卑。

  这大概也是为何后来他会做出的选择作了交代。

  民办教师——高加林

  全文并没有高加林作为民办教师的情景,如果他一直作为民办教师,可能和我们身边接触的教师一样,赶上国家政策的潮流“民转公”,然后在教学岗位上,默默的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结局,可是这书本就是只有结尾而没有结局的。

  也许,高加林也想拥有我上诉那样简单的梦想,关于职业,关于人生。

  可是,村书记的儿子高中毕业了,高加林的教师职业理想也戛然而止。

  高加林,是没有选择的。

  农民——高加林

  褪去了民办教师的光环,高加林成了最普通的农民。

  他第一次向命运妥协,卖白馍,锄地,挑大粪,甚至为了几担粪与其他人干架,他都表现得激进而彪悍,也在这时,他遇见了自己人生第一段爱情——刘巧珍,之所以说是第一段,自然就会有第二段。

  高加林的第一段爱情,是农民高加林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淳朴而干净,也正好慰藉了高加林的失魂落魄。

  但他依然相信自己的才能,向往外面的世界。

  →

  通讯干事——高加林

  机缘巧合,高加林的叔叔回来了,在高加林已经低头向命运妥协,已经向全村民高调宣布他的爱情的时候,我想这种宣布不比今天那些明星在微博上的“我们”的影响力小。

  高加林在部队的叔叔不仅回来了,还当了地区的局长,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呀!

  叔叔不给安排工作不要紧,但有想巴结叔叔的人会帮忙去做啊,于是,高加林成了县委的通讯干事。

  这,是权力的产物。

  作为通讯干事的高加林,肯干,能吃苦,写了一篇又一篇出色的报道文章,篮球打得好,成了县城里最耀眼的年轻人。

  他有真才实干,成为人群中最耀眼的星星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可他的高中同学、县广播站播音员亚萍(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才貌双全的官二代)来找他了,他们拥有了浪漫而高调的爱情,这是高加林第二段爱情。

  他向往南京的世界,向往更大的平台,向往亚萍描述的江南水乡,于是他和亚萍各自抛却了原有的爱人,想要去实现他们的罗曼蒂克。

  也是他的第二段爱情,为他后来的生活埋下了祸根。

  事业得意,爱情美满的,走在人生巅峰的高加林被举报了。

  举报他的人是亚萍曾经的恋人克南的妈妈,克南的妈妈有生意人的精明亦有领导的傲气,掌握了高加林成为通讯干事的证据,一告一个准。

  命运给了高加林当头一棒,他又成了农民高加林,亚萍爱他的学识渊博,爱他的风度翩翩,却翩翩不爱他的农民身份。

  而此时,刘巧珍,已嫁给了同村的马栓。

  事业和爱情,给了高加林双重打击。

  高加林再次回村,他没有被嘲笑,没有被打击,反而得到了村民们的安慰。刘巧珍痛苦,但依然理所能力的帮助他。

  看,这就是淳朴的中国农民啊。

  看,这就是农民伟大的爱情啊。

  他们在一个人走运的时候,也许对你躲得很远,但当你跌倒时,众人却都伸出自己粗壮的手来帮扶你。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会给予不幸的人。

  我的话

  《人生》只有结尾,没有结局。

  刘巧珍的爱情是淳朴的,热烈的,她爱高加林,不顾外人的眼神,却又支持高加林的梦想,被抛弃后嫁给了同村的马栓,是对命运的妥协,也是对爱情的失望。她的爱是农民最淳朴的爱,在高加林最落魄的时候慰藉他、陪伴他,在他辉煌的时候默默的离开他,不哭不闹,高加林再次回村时,她依然力所能及的帮助他,多么伟大的农民的爱情啊。

  亚萍,一个有才,从小物质生活丰富的姑娘,她追求罗曼蒂克的爱情,她向往看月亮赏雪的婚后生活,她爱通讯员高加林,可是她不能爱农民高加林,是的,不是不爱,是不能爱,亚萍的身份、家庭是不允许她爱上一个农民的。

  爱情,几个年轻人都没错。

  高加林也不过是向往外面的世界而言,只是忘了初心。

  也许哪种抉择对高加林来说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只有他想过的生活,有得必有失。

  人生有很多抉择,回想匆匆走过的近三十年,我也曾懊恼过一些选择,也向往外面的世界,不过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物质和精神都不极为丰富的世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平凡的生活中,能有幸与爱人相守,与他一起打怪,同甘共苦。能去读书、写字,能守护着自己最本真的心,远离聪明人和事。

  命运和权力也许会改变命运的轨迹,但不会改变初心,初心在,生命丈量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3-28 13: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