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樊登读书 于 2018-11-24 15:05 编辑
前不久,阅读了一本《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是一本面向大众读者的心理自助书,作者把多年企业管理实践和研究中用到的缜密分析,运用于对个人成功和幸福的研究,总结出了可以解释我们的选择与个人成功和幸福之间因果关系的理论。书中的观点和案例都非常精彩,文中精华对工作和生活有着极大的启发价值。 前段时间,学习了《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的部分章节,引发我深深地思考。正如丁晓辉在译者序中所说,思考的过程比思考的结论对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译者对作者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其中的精华对工作和生活都有极大启发价值。如果你是一位年轻人,这本书将指导你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幸福,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如何找到衡量人生的标尺;如果你为人父母,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教科书,书中的观点可以教导你培育出卓越的孩子;如果你是一位企业经营者,这本书会帮助你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从而帮助你的企业走向成功。 在写下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虽然还没读完全书,但我觉得本书值得细细品读,反复思考,这本书不提供答案,但却为我们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寻找答案的方法。
在《真正激励你的是什么》这一章中,学生们认为,似乎只有激励措施就能玩转世界,但之前作者和他以前的同事共事的经历告诉他,事情并不是这样的。答案就在于:人们在理解彼此关联的激励措施与动因的概念上,有一条深深地鸿沟,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形成了两大阵营。一种是经济学家迈克尔·詹森和威廉姆·麦克林的观点:他们相信如果你想说服别人按你想要的方式做事,只要给钱,你就能在需要时让别人按你的意思来办事。这个原理很简单,是可以衡量的,也就是说,你只要套用公式来管理就行了。另一种刚好与激励论相反,他承认要得到想得到的,需要付给人报酬,但物质激励不是真正的“动因”。
人们做某件事真正的动因是:发自内心的想去做。这样,不论你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动因都将持续。该理论包括两种不同的因素: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基础因素包括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赫茨伯格认为:如果工作的基础因素得到了改善,你不会立刻爱上这份工作,最多是不再讨厌它罢了。与工作不满对立的并非就是工作满意,只是没有不满,工作满意和没有不满是两回事。那么,真正让我们非常满意并爱上工作的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赫茨伯格研究中的“动力因素”,包括: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因为工作本身的因素让你感到了做了对工作有意义的贡献。动力因素很少与外在刺激有关,更多的是跟自己的内心和工作的内在状况有关。
而现实生活工作中,我们很多人往往会用赚钱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如果赚钱成了高于其他一切事情的重点时,当基础因素得到了满足、追求仍停留在赚更多钱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这就是现代很多人感到迷茫的地方,虽然赚了很多钱而毫无幸福感,关键在于自己没有发自内心的喜欢自己的工作。如果动力因素起作用了,你将会爱上自己的工作,即使赚不到大把的钱,你也会变得积极起来。就像书中所说的:世界上最勤劳的人在为非盈利机构或慈善机构工作—他们有些在你想象不到的艰苦条件下工作,如灾后重点地区、饥荒国家、遭受洪涝灾害的国家……他们如果在私营企业工作,原本可以得到更多,但他们却选择了报酬非常少甚至没有报酬的工作。他们这些人就是动力因素起了作用。这也是作为管理者要和自己的员工共同为之努力的方向,让自己的员工爱上自己的工作,就要让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具有挑战性,获得各方面对自己的认可,对自己的工作具有责任感。
记得曾经有位朋友和我说过,在兰山农商银行工作的18年中,他始终认为兰山农商银行为我们提供了平台、机会。在兰山农商银行工作,不仅仅获取了工作报酬,更多的是获取了社会对我们的认可和尊重,从而引发我们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前期和市场的一位商户交流,他说:“如果在年薪收入100万的个体工作和你们银行之间选择,我会选择在你们银行工作。”从这里便可以看出,他们对我们社会地位的认可,为此我深深感激兰山农商银行这个大家庭。其实我认为我们老一辈的人总是说“人总要干点事”,这个“干点事”就是动力因素起了作用,是他们在不计较报酬的情况下发自内心的爱上自己的工作并为之努力。(想要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可关注fandeng123.com,你想了解的全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