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考研备考中,当我发现自己在每天学8小时的前提下还在b站上逛了3小时后我破防了,痛定思痛,准备今晚卸载小破站。诶,姐姐说视频就是今天更新来着,我的jj和cp虽然也都艰难的卸载了,但我还是想再最后看一次姐姐40分钟充满奇特比喻的talk,然后就和姐姐说再见了哇,就先由其他小伙伴陪着姐姐吧!明年一定带给你上岸的好消息!
《从0到1》读后感与启发
——朱掌柜记
(一)
第三遍阅读《从0到1》,这么多年来,能够吸引掌柜研读三遍以上的书还真是屈指可数(上一本是《活法》)。
也许有人认为《从0到1》这本书太高大上,列举的案例都是些科技巨擘:Paypal,谷歌、微软、苹果。..,好像离我们太远了,但我不这么认为。彼得•蒂尔在书的开篇就正确定义了科技:任何新方法,任何可以使事物更易完成的方法都是科技。也就是说科技是一种革新的方法。所以即使我是做茶的,但也依然要怀揣一颗“科技的心”,鞭策自己一定要用新的方法做茶。
通样阅读三遍,《活法》这本书更多是给予精神上的启发,而《从0到1》是一本方法论作品,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这本书核心观点:互联网的核心是垄断,那如何建立垄断的企业,彼得•蒂尔分析了大量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如Paypal 、eBay、亚马逊。..这些垄断企业,最发现这些互联网公司都有一些相通的地方:先在一个特定利基市场里占主导,如亚马逊先成为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然后再扩展到相近的市场,例如亚马逊后来品类慢慢扩展相近光盘、影像。..逐步发展为综合商店。即先有核心事业,再逐渐向外扩展。
这给予我什么启示呢:首先先专注做好茶,市场和品类、目标群体越聚焦越好,比如先专注乌龙茶,专注服务潮汕人。..做茶占领一定市场之后呢,再逐步向相近的市场,如茶器、茶食品。.扩展,切记不可贪大贪多。..
里面提到建立垄断企业四个条件:第一是专利技术,我理解为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第二是网络效应,从非常小市场做起,但可以依托互联网。第三是规模经济,能够爆炸式成长。第四个品牌,打造一个强势品牌。
(二)
一本好书,某一些章节读后会长久留在你的脑海里,尤其是有争议部分。比如彼得•蒂尔在书中提了一个问题:未来是靠机遇还是规划?实际上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按照《异类》的作者格拉德威尔说法:成功除了靠个人努力和天赋,更重要的是机遇。按照中国老话就是:时势造英雄。
但《从0到1》作者彼得•蒂尔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一个人或一个公司的成功,长期规划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想依靠机遇,你就是一张被概率决定命运的彩票。他认为:一个明确愿景可以坚定人的信念。而一个目标明确的人往往会选择一件最该做的事,并专心做好这件事。
个人还是偏向彼得•蒂尔的观点,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运气是创造出来的。你要有贵人帮助你,但起码你得有一件值得别人帮你的事啊。你的坚持、你的努力,可能别人不关注,人们只关注你的结果。今天一个朋友在说某某同学月薪已经过万了。我说我一点都不羡慕,我觉得活在这个世界,如果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去创造一些东西,应该可以死而无憾了!
(三)
《从0到1》是一本创业指导书,每一个章节我都仔细研读。有时候精读一本书比泛读十本书来得更有价值!通往成功之路,也许我们可以少掉几个坑。
比如合伙人的选择问题。潮汕人朋友合伙做生意,一般都难逃最后朋友都没得做的厄运。我身边一些朋友,有的兄弟合伙,有的是发小合伙。..似乎最终都分道扬镳了。
合伙做生意就像 不谈恋爱,直接进入婚姻模式了。很自然,两个人在相处过程中会有摩擦、会有意见分歧的时候。这个时候,矛盾就出现了。处理得好,相安无事;处理不好,直接分裂了。尤其是涉及到利益等敏感问题。
彼得•蒂尔在书中说:没有团队,从0到1是困难的。这个我个人深有体会,我发现潮汕人喜欢开店,也可以赚到一些钱,实现财富自由。十几年过去了,他还是守在那点生意。生意要做大,就必须找人合作。那如何找合伙人呢?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寻觅答案。
彼得•蒂尔认为创始人之间除了能力互补之外,最重要的是彼此之间在创业前必须有深厚的交情,否则就是在碰运气。
这个也好理解,跟结婚前谈恋爱一样,彼此之间没有深入了解对方,凭一时冲动,冒然结婚,就是在碰运气。按照这个思路,其实如果不考虑具体业务,从做公司角度,我会选择我的大学同学小明一起做事情。
我们一起同窗四年,一起玩一起工作一起学习,彼此之间了解很深,也很默契。可惜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太少。遇到有意向合作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接触不深,对彼此的能力及人品都不是很清楚。另一类是把对方看到很透,你知道他身上有那些优点和缺点,你可以预想到一起做事会发生事;还有一类是不愿意放弃工作一起研究一起冒风险的。
彼得•蒂尔在书中说:要么上车,要么下车。所以第三类人也不靠谱。记住彼得•蒂尔一句话:基础没有打好的初创企业是无法挽救的。公司要实现从0到1,最重要的决定:和谁一起干!创始人在共同创业前应有深厚的交情,否则就是在碰运气。
(四)
明天上午9点,准备一个月的凤凰单丛茶开放购买。最近边上好几位朋友都跟我说,看完我整个月的营销,有了购买的冲动。但我认为从冲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购买行为,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再推一把再拉一把。..
其实无论什么生意,都必须铭记一条公式:成交量=流量*转化率。比如在线下开实体店,位置非常重要,其实本质上在于人流量的多少。在网上开一个网店也是同样道理,所以淘宝本质是一个流量分销商。通过各种营销工具比如直通车等卖流量赚钱。
而有流量没有转化也没用,比如我的微商城,高峰时有上百个UV,但由于缺乏信任、购物习惯未养成等原因转化率非常低。所以,用经营淘宝店的思维模式经营微信微商城是行不通的。
有朋友问:你为什么不开一个淘宝店铺?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不是你把商品放上店铺,就有人购买的。淘宝早已经是一个红海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获取流量难。..仔细想想你的优势在哪?
今晚我在读《从0到1》中一个章节《顾客不会自动上门》,谈的就是我想学习的“如何销售产品”。彼得•蒂尔说“我们往往忽略了销售的重要性,顾客不会因为你生产了就来买,你必须设法让顾客来买,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里面谈到两点很受启发,第一点是不露声色的销售最为有效。销售第一要务是说服,说服人们心甘情愿花钱。能不能了解用户的需求,站在用户的角度,说服用户购买。比如这次茶品设计,推出自用装和礼品装,也是根据以往用户的购买需求设计。买茶,要么自己喝,要么送人。当然用户其他需求,还需要多揣摩多验证。
第二点是销售的幂次法则。在《顾客不会自动上门》这一章节中,分析了五种销售模式:第1种是复杂销售,例如波音或空客这些公司,每一个订单几千万至上亿美元。第2种是人员销售,这个模式就是我以前上班公司宏杉科技的模式,设置销售流程,然后在全国各地设办事处招销售员,每个单从几十万至几百万不等。第3种是销售盲区,比如为便利店开发的软件;第4种是市场营销和广告,比如通过纸媒电视推广获取新用户;第5种是病毒式营销,即产品的核心功能可以鼓励用户邀请其他朋友成为用户。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我跑步用的软件“悦跑圈”,每次跑完我会分享到朋友圈,一些朋友就会好奇的问我用什么跑步神器,后来我发现我的朋友圈跑步的朋友也开始用这个软件。
说了那么多,究竟什么是销售的幂次法则?答案是只要你有一条有效的销售渠道,你就能成功。如果你尝试了多种销售渠道,却没有一个有效,那就等着关门大吉吧。
(五)
掌柜第三遍完整读完《从0到1》,彼得•蒂尔说:创业没有秘籍,但成功的创业者或公司都遵守基本原则。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正确的方法论。每个项目,你是瞄着打,还是摸着打,结果差别巨大。
彼得•蒂尔认为: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成功的企业都必须解决一下7个问题。若你不能给出好的答案,便会厄运连连,最终公司倒闭;若7个问题你都能解决好,那你一定会获得成功。
第一个问题:你的技术是否具有突破性,而不仅仅是稍有改进。这些是针对科技公司来说,你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比如BAT三巨头优势侧重点不一样:百度重技术,隐藏在搜索引擎背后的算法技术非常复杂。腾讯重产品,马化腾的QQ到张小龙的微信,打造的设计通讯产品可以秒阿里的旺旺和来往几十条街了。阿里巴巴重运营,组织淘宝800多万卖家卖货,对商家的组织管理无人能敌对。现在腾讯很聪明,把自己不擅长全部打包卖掉。..对于小公司,甚至个人来说,也是要尽早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个问题现在开创事业,时机合适吗?雷军的名言: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小米的成功恰恰就是刚刚好踩到功能机换智能机这个大趋势。当然用周鸿祎的话说:这都是马后炮!不过对于我们草根创业者来说,大势不可不重视。比如现在企业越来越强调媒体属性,没有开通微博或微信公众平台的企业已经out了,毕竟被社会淘汰。
第三个问题是:开创之初,能否在一个小市场占据大份额?《定位》这本书揭示的是塑造品牌,本质上是消费者心智争夺战,比如百度搜索、360杀毒、腾讯QQ.。.这些已经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第一的位置,其他品牌很难撼动!
第四个问题:你有合适的团队吗?彼得•蒂尔说:没有团队,从0到1是困难的;雷军说:创业是一个拼图游戏!这是一个团队制胜的时代!而且几乎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都是两个人,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百度。..
第五个问题:除了创造产品,你有没有办法销售产品?销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因为不是你把产品做出来,就有人购买的!每天关注乐视、小米等互联网公司CEO的微博,你会发现公司的创始人就是公司最大的销售!
第六个问题:未来10年或20年,你能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吗?我认为企业家与生意人或商人的区别在于有没有远见。比如刘强东从线下转电商。..
第七个问题:你有没有找到一个其他人没有发现的独特的机会?这个问题很重要,比如猎豹CEO傅盛开发了清理大师这个软件,就是发现了清理的空白市场。..
当然这些问题,有些高大上,我们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完)
|